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法治社会是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相对应的范畴,法治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对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把自由作为法治社会建设重要价值取向

法治社会是国民人权和自由获得有效保障的社会,人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民的主人翁意识得以被唤醒,就会不断迸发出对现实的创造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渴望。追求自由是人类本性,《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自由的实现以公民自治为前提。法治社会主要是以“公民自治”为目标而成长发展起来的,其终极价值取向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即让人活得自由、幸福、安全。其任务系透过法律赋予公民一个自由的空间,并对此加以保障,这是依靠公民个人所不能达成的。法治社会作为一种制度化实践,必须要为公民提供自由、安全的制度保障。

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法律与人的关系,是自由的范畴之一。恩格斯指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固然,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乃在于传统自由主义之精神,而此种精神之前提是信赖人民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上重视社区治理、分权与公民参与。只有分权与公民参与,才能提升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亦能更为有效地实现法治社会。正如有学者指出:“法治社会是国民人权和自由获得有效保障的社会,国民人权、自由有了切实保障,他们就会不断增强当家作主的意识,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热情。国民这种当家作主的意识、创造力和热情正是法治国家建设所特别需要的且用之不竭的动力、活力。”

以平等构建法治社会建设良性秩序

平等是什么?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平等观?这是一个学术纷争但又没有取得也不可能取得共识的论域。笔者认为,就法律正义的实现来说,平等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同类主体的人来实行相同的处理法则,即对任何人都同等对待,适用同样的规则。它是一种不考虑人的出生、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收入等非人格要素意义上的平等,是以人为“单位”来计算的。比如,这在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和刑法第4条规定中就有体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二是根据人的强弱不同区别对待,意味着“平等对待,也意味着差别对待——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强调给予社会弱者以更多的法律保护。这种法律保护的实现,是通过社会弱者的社会权配置及其有效保障予以体现的。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既要强化平等对待,也要重视差别对待。其根据在于:有益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最终要有益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这符合罗尔斯的“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

以公正衡量法治社会建设制度绩效

制度学理论认为,制度是在社会活动中,受到人们尊重的、稳定的、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行为模式的规范和约束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及其走向便具有了可预测性,并形成相应的社会秩序。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使社会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被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就必须使这一制度在全面贯彻过程中体现出起码的公正。同时,公正观念乃法律信仰的文化基因,法律能否被信仰,关键是看法律能否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能否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历史的视角不难看出,在价值取向上,从追求形式正义到追求实质正义,从追求单一的机会正义到既追求机会正义又追求利益分配正义,已成为各国法律发展又一共同发展趋势。作为正义之最大者的社会正义,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共同追求的价值,意义十分重大。在法学上,社会正义以社会利益的整体提高为根本出发点,这主要是通过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在刑法得以遵守来实现的。

以公民自愿守法为例,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培养公民守法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价值养成秩序,然而,基于关心自我与关心他人所形成的守法意识会产生重大差别,前者是以自主和尊重的人性价值为中心,承认自由与平等的法治价值;后者以关怀弱势的人性价值为基础,进而形成捍卫社会正义的法治价值。笔者认为,良好法治社会中的公民,不仅只是消极重视自己的权益与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还会从关怀他人的立场出发,善尽维护社会正义的积极责任。因此,法治社会建设对公民守法意识的定位应基于培养关心他人、关怀弱势群体与捍卫社会正义的积极守法意识。

用法治保障法治社会建设有序进行

实定的法规范都是近距离服务于社会实践的,法规范导源于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又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制约之下永恒地变迁着,由此既导致了法规范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变革与发展,亦导致了不同法规范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当然,法规范不是简单地针对普遍的社会关系的简单事实描述,而是蕴含着特定的目的诉求。当法律制定或发生改变时,它的发展以及对于它所拥有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配置,自始便必须联系在其自身所依存的特定社会脉络、社群网络与规范制度等社会场域之中。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其中,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支持,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习惯和意识。而法治的制度方面主要指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定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之所以对法治社会建设意义重大,是因为法治社会是一个内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文明、秩序、正义、效益等理性要素的综合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高度契合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民法典的重要性守护社会秩序与个权利的基石民法典是国家法律体系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一部法律,它确立了公民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则,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法律框架。通过明确个人权利和义务,民法典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地位。 社会经济发展 民法典对家庭、合同、继承等领域进行了规范,为企业经营和投资提供了必要https://www.wemvhjgm.cn/tu-pian-zi-xun/358288.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教育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义务、制裁违法犯罪等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引导,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法律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个人自由、实现社会正义、提高效率以及平衡社会利益。同时,法律还通过其指引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cid/44
3.公务员备考资料:关于法的价值问题的讨论吉林公务员考试网法的价值包括三大基本价值:秩序、自由、正义,以及利益、效率等其他非基本价值。 一、秩序 1.法学上所言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表明通过法律机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 2.秩序是统治阶级要求的秩序,法律根本而首要的任务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立。 https://jl.huatu.com/2023/0925/2550064.html
4.法律价值(精选8篇)法律价值(精选8篇) 篇1:法律价值 现代民主社会的法律之所以能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不仅仅是对强力的屈服,也不仅仅是因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法律体现了整个社会基本价值评判标准,是因为在法治中法律具有其权威性、普遍性、统一性和完备性。法律因此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地运行,并扮演着秩序的维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sza4t3c.html
5.第九章第三节法律的秩序价值在法律的价值区间,秩序价值是最基本的。在秩序、正义、自由、幸福等,秩序是最基本的价值,没有秩序,也就没有所谓的自由和正义。 在现代社会,法律秩序的基础性价值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是说防止无政府状态和专制统治。通过法律将社会到达上述两种状态之间,以维持平衡。无政府的社会,会导致私权利过分泛滥,会失去私https://www.jianshu.com/p/76d1484ce52c
6.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十六、法律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 ①原始社会的习俗是长时间逐渐自发形成的,法律是国家自觉制定的; ②原始社会习俗是本氏族内部全体成员意志的体现;维护本氏族所有成员的利益,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③原始社会习俗的目的是维护人们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7.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大咖说法对于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的引进,总体上应予肯定。第一,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在我国宪法上具有规范依据的支撑。《联邦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3款关于“基本权利是约束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直接有效的法律”的规定,是德国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的直接规范依据。该条款被解释为“基本权利就是可以直接约束公权力运作的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8-17/content-1435197.html
8.基本权利私人间效力法理基础的澄清与重构宪法研究例如福尔克曼强调,“基本权利作为……价值秩序”是“所有新的基本权利功能的共同根本理念”。他指出,一旦“放弃价值概念,限于……法律技术面向”,“内在推动发展的事物与发展的实质意义所在”就会消失在视野中。[22]即使是批评基本权利价值说的博肯福德也说:“基本权利的客观法内涵源于将之认定为客观原则性规范或价值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15050
9.浅析探望权的法律问题论文8篇(全文)(一) 探望权的法律价值 法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规制社会秩序, 解决社会问题。探望权的确立, 为父母顺利探望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而保证了探望权的实现,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 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 探望权的社会价值 探望权制度的社会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助于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父母离婚后,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c1i1k6e.html
10.法理学授课讲义:法的价值(自然法学派)(2)有利于协调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张力,从而使得法学研究能寻求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平衡。 二、法的价值的种类(自由 秩序 利益 正义) (一)自由 1、法的价值上所言“自由”,即意味着法以确认、保障人的这种行为能力为己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2、从价值上而言,法律是自由的保障。https://www.51test.net/show/291977.html
1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丰富的劳动体验,初步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具有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具有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劳动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学段目标 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12.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