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所6月27日在北京共同举办“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座谈会”。尽管已诞生一个甲子,“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五项原则顺应新中国对外关系需要而产生,构成我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基石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彼时,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中国迫切需要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与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同时,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也有改变旧的国际关系面貌,对国际法发展做出自身贡献的主观要求。

五项原则一经提出,便构成我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此后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及习主席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都与其一脉相承。此外,首先提出、积极倡导和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贯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也是中国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五项原则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法律武器

五项原则之所以首先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护,是因为二战结束后,亚洲非洲的新兴独立国家仍面临霸权国家的侵略和干涉威胁,都需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五项原则无疑就成为这些国家反侵略、反干涉、争取合法权益、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法律武器。

五项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世界各国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

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高度一致,并对《联合国宪章》原则有所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五项原则就得到了国际公认,彰显了普遍适用性。1957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关于《各国间和平与善邻关系》的决议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写入了五项原则并要求将这些原则作为建立和平和睦邻关系的依据。这表明,五项原则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国家之间关系、适用于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包含了各国处理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总之,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考验,不但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60年后的今天,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大有市场,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END
1.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与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https://gd.huatu.com/tiku/2423081.html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 A、正确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A、正确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是统一的: A、正确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https://m.ppkao.com/wangke/daan/0e5541054c474289903134b7cd1de3dd
3.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是什么?网友(匿名用户)职场问答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https://zq.zhaopin.com/question/6033751/
4.乱象与统一:涉外公司关系法律适用问题之实证分析法院文化一、调研分析:涉外公司关系法律适用之普遍性问题 (一)法律适用的基本情况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根据笔者对G市两级法院涉及公司关系的63份涉外判决文书的分析,[3]法律适用方法的运用也显得“五花八门”,其中适用最密切联系地法的有29件,约占46%;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有10件,约占16%;适用当事人自选法的有9件,约http://www.zjmzcourt.gov.cn/Html/?311.html
5.违约损害赔偿(一)赔偿损失具有普遍适用性 赔偿损失是《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既可适用于侵权行为,也可适用于违约行为和其他不履行债的行为。在违约责任中,当事人违反合同时,对于因债务人违约所造成的损害,在不能适用其他违约责任形式达到违约责任的目的时,都可以适用赔偿损失这一责任形式。因此,赔偿损失是最常见的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28
6.旅游法律法规基础最新章节梁峰著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法律规范只能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得以实现。法律规范只规定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法律后果,它所针对的对象为一类人,因此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当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或者说符合一定的法律事实时,才形成了针对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66419/4.html
7.重点推荐(三)具有普遍适用性 实体方案在适用于某个例情形时,结果会与“地权份额说”无异,如在A取得10亩地权,规划的建筑占地5亩、建一栋房屋,剩余5亩修通道和种绿植,A抵押该房屋的情形,按照“整宗土地说”与“地权份额说”,都要连同整宗地权一并抵押。但在其他情形,实体方案缺乏充足的解释力,“地权份额说”却能https://qks.swupl.edu.cn/qks/qks_tzgg/304797.htm
8.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30个裁判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权人在保证期间以特快专递向保证人发出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但缺乏保证人对邮件签收或拒收的证据能否认定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请示的复函》系最高人民法院就个案请示所做的答复意见,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3. 最高法院类案检索指导意见并非适用法律的强制性规范 https://www.douban.com/note/864735284/
9.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概念不同,侧重点不同,主体不同。具体区别如下:1、概念不同,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的权威,违法必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普遍适用性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反复适用;2、侧重点不同,不可违抗性重点在违抗https://www.64365.com/special/2187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