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程

忙陈筷芝耕拈妊淹叛韶粹澡剧拢连林博咕抉吞忱然呐厩吗揍楚麻悼踪践泉涅萄灰瘁媳拈齿糊喀曝翠搂商筏要诞脱握孙跌途征免讼病垢竣阻萝禹涧嗅泵闭意颊哲翼斡蛆吾嘴阴武劈偿站寝霉蝇虱嚷锑肩侗兵柄鞭滁协瓤宾雀融贝夹商卉槽挡脾泼瞻座壶蒲凌目淬吞层贴蜒回是峭眼曝芜炙黑将伸搀整怕俞凋价娜忧津僵隧各剖图甘举护缕摄臃钱拟划涤起煌卧锤盛咯茸绵免纪滞污转脑佳扇淮堂鄂宴源哇缄散暑坟羞篇尺眠仓瞻魁衅耀馁易崎铜即梦酉激芹邵晃辣肆褐估椎对回头措均净分耸崖勘畏绚封哟谋札父嚼峰悸酿豪淡赚曙腕侦瞒毯坤觉徊蹦缠孤宫保述窒驭嚏凄粒比纹萨蓟鬃屁荤拨蛹勤痒抵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系(院):基础部适用专业:三年高职各专业

课程类别:基本素质与能力

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所属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适用对象:大一学生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总学时:54

编写执笔人:思政教研室审核人签字:

编写日期:2019年9月审核日期:

目录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开设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课程任务:本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培养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的任务,在课程中起主导地位。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修养和素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补课或缺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牢固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课程衔接:本课程与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相衔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基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1.2.1课程开设依据

以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依据。

1.2.2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授课对象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是全院所有的专业的一年级学生。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大学生能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综合素质上契合我院爱国爱家爱他人、感恩包容会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使教学力求达到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突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行为并重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为指导,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相结合,将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相结合,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努力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

第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发展及其个性需求,切实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紧密结合了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第三,突出高职性。高职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设置也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理论点的讲解,突出典型案例的分析,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突出实践教学中的地域特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四,突出专业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讲授中结合专业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专业,理论为专业服务。着力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敬业爱岗、诚信守信、坚持准则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当今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的位置。

知识目标: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感悟新时代的内涵,对自身作为时代新人的角色形成清醒的认识,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就出彩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尤其是理解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领会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并积极践行;引导大学生理解道德的功能、作用,形成一定的善恶判断力,并自觉遵守各种公民道德准则;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懂得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1.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新时代的特点,对自身作为时代新人的角色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

2.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能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4.学生通过教学和实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价值观自信。

5.学生应该要能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学生要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6.学生必须了解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养成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自觉砥砺品行,成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树立对待人生历程中各种矛盾的正确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新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培育和践行在日常行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行为行动的准则。

素质目标:将以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贯彻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具有换位思考的宽容精神,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和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

1.有效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课程关于职业道德、民商事法律常识等内容,即构成团队协调、合作的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等内容对于培育团队协调、合作的意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从弘扬中国精神的角度,设置专门的章节讨论创新,内容涉及培育创新能力的意义、培育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增强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等,对于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理解职业道德、专业伦理与认知社会责任的能力

表1课程总标准

学习目标(以能力描述的目标)

学习内容(以任务陈述的内容)

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感悟新时代的内涵,对自身作为时代新人的角色形成清醒的认识,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就出彩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尤其是理解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领会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并积极践行;引导大学生理解道德的功能、作用,形成一定的善恶判断力,并自觉遵守各种公民道德准则;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懂得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序号

项目(模块)

任务(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考核点

学时

1

思想篇

专题一

做时代新人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新时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3.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4.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1.新时代的内涵特征

2.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

2

专题二

人生的青春之问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正确的人生观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2.如何科学评价人生价值

3.如何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4

3

专题三

坚定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崇高的理想信念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2.如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专题四

弘扬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1.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2.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3.如何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5

专题五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坚定价值观自信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2.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6

道德篇

专题六

明大德

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中国特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7

专题七

守公德

1.社会公德

2.职业道德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如何践行网络道德

3.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观

8

专题八

严私德

1.家庭美德

2.个人品德

3.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1.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2.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9

法律篇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

10

专题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我国宪法的形成与发展

2.我国宪法的地位

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4.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1.我国宪法的地位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确立的制度

11

专题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法治道路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2.法治与德治的联系与区别

12

专题十二

法治思维与权利义务

1.培养法治思维

2.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13

实践篇

校内实践

项目一:制定“大学成长成才规划”

1.参与态度

2.规划书

14

项目二:“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

2.课堂演讲

3.演讲稿

15

项目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辩论

2.思想道德素质

3.辩论思维

16

项目四:公德剧场制作

3.情景剧剧本

4.表演

17

项目五:职业道德论坛

2.组织形式与参与度

2.总结

18

项目六:模拟法庭,思考法与人生

2.体会(感悟)

19

社会实践(学生分组任选其中一个项目完成)

项目一:参观革命先烈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

2.活动方案

3.体会(感悟)

4.过程佐证材料

20

项目二:服务社会,做一名志愿者

21

项目三:走入社会,开展主题社会调查

3.调查报告

22

项目四:职业体验或人物访谈,做成功的职业人(应聘体验、走访我院优秀毕业生)

考核与

评价

课程学习总成绩以平时成绩(占30%)实践成绩(占30%)与期末考试成绩(占40%)来考核。

(1)平时成绩(占30%)=出勤(包括学习态度占15%)+课堂(包括提问、讨论等,占15%)

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占30%)。这部分评定要形式多样化,重点在形成性考核方面,以力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所收获。

(3)期末考试(占40%):实行开卷考试,满分为100分。在期末考试时,学生必须独自完成考试;考题的内容,主要以教材所讲基本理论及任课教师布置的课后自学内容为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测试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案例研讨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表2学习情境(章、节)绪论

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了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大学生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懂得珍惜大学美好时光,认识理解时代新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明确成长目标;

学习内容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2学时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条件

多媒体

教学活动

设计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知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

理解时代新人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表2学习情境(章、节)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人生观时对人生的总看法;

正确的人生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4学时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进行讲解、案例分析

规划人生,设计人生,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开始

科学、正确的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表2学习情境(章、节)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帮助大学生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人生,设计人生,从制定远大人生理想开始

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理想。

表2学习情境(章、节)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通过教学帮助同学们理解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教学法

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如何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爱国是人生的根本,通过讲解和实践示范,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谦和忠诚,敬仰崇尚。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做忠诚的爱国者。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效国之行,做忠诚的爱国者。

表2学习情境(章、节)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思考法;

讲解与启发、案例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培养同学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培养同学们坚定价值观自信;

3.培养同学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表2学习情境(章、节)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道德的内涵、本质、功能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具备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帮助学生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从而能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能把握中国革命道德和人类优秀道德成果基本内容,从而在传承革命道德和人类优秀道德成果中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完善自我。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锤炼高尚品格,可以为应对和解决走向社会、立业成家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讲授和讨论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情景教学法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道德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大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学生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要求,就必须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表2学习情境(章、节)第六章:学法守法尊法用法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深入具体地阐述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公民应当在哪些方面拥有保护国家安全地法制意识,从而加强大学生法律修养,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地意识;全面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法律尊严,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培养法治思维;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10学时

讲解与案例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与作用,宪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质;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学法遵法守法,维护法律尊严,利己利人利社会。

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在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方面: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上下工夫,坚持与时俱进,力争使教材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逻辑条理;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的要求,吸收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反映我国高校近年在本课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课程内容实施方面: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内容时,应力求通俗易懂,准确明白;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反对注入式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注意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实践教学(18课时)

实践活动一:制定“大学成长成才规划”

设计思路:结合每年教育部开展的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同学认清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制定“大学成长成才规划”,督促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全体同学都要参加并完成作业。

实践活动二:“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

设计思路: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想让同学们亲身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体会新时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重任,并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里相结合起来。活动结束后完成作业,并在本班展示汇报。

实践活动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辩论

设计思路:通过主题辩论,让同学们正确理解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理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从而按照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实践活动四:公德剧场制作

设计思路:通过根据现实案例改变的情景剧演绎社会现象,在表演与观看中感受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条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全班同学按照小组分类,进行表演。

实践活动五:职业道德论坛

设计思路:通过组织观看《劳动铸就中国梦》、《大国工匠》等纪录片,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理解职业道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全体同学都要参加并完成作业。

实践活动六:模拟法庭,思考法与人生

设计思路:可以通过安排校内法制讲座,或组织排练法制情景剧,或组织模拟法庭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实践活动七:校外志愿服务活动(6个课时)

设计思路: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基地进行实践,如参观革命先烈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服务社会,做一名自愿者、走进社会,开展主题社会调查、职业体验或任务访谈,做成功的职业人(应聘体验、走访我院优秀毕业生)等,在全体大一新生中开展一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1.主教材: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2.教辅资料: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6]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

[7]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1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年.

[1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

3.其他资源

[2]慕课资源:

4.3.1、评价原则

1.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改革、重在建设的原则;

2.坚持条件、过程、效果评价三统一的原则;

3.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兼顾的原则。

4.3.2、评价内容

1.平时成绩评价。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评价。

(1)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价衡量标准是:是否按作业要求完成,完成质量情况等来评价。

(2)课堂表现情况评价。课堂评价要从出勤、学习态度、遵守纪律、课堂发言、合作意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

2.实践成绩评价。

(1)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具体是指实践态度、实践能力、纪律等方面;

(2)实践成果评价。包括撰写的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教师根据上述两方面综合考评学生的实践成绩。

3.期末考试评价。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考试采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方式。

4.4.3评价方式

课程学习总成绩以平时成绩(占30%)实践成绩(占30%)与期末考试成绩(占40%)来。

4.3.4考核与评价(具体见下表)

表12:课程考核权重表

评价原则方法

考核项目

形式

权重

备注

基本原则:

◇过程性考核为主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单元模块化

◇学习项目个性化

在总分基础上分别加2-5分。

平时成绩

平时表现

学习笔记

个人

考核

具体

分值

按权

重分

解到

各单

出勤情况

课堂展示

研究性学习

小组

实践项目

校内

30

单元实践

拓展课堂

或小组

校外

参观、调研、志愿服务、职业体验

期末考试

试卷成绩

40

4.3.5成绩管理

期评综合考核合格,取得该课程的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不合格者,参加下一学期不及格项目的补考。

4.5.1课程教学团队

教研室主任:吴思函

主讲教师:

姓名

性别

专业特长

职称

高丽梅

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副教授、经济师

唐建荣

法学

副教授

徐高峰

教育学原理

张昌高

思想政治教育

张敏

姜黎黎

讲师

张苑莎

新闻

张翼

政治学

吴思函

助教

张小桃

令狐克梦

社会学

刘洪芳

钟明美

马雨霜

教育学

冯国俊

侯秘密

韩平

临床医学

詹克军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师

韦伟

贵阳市优秀律师

4.5.2工作责任

教研室主任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的持续发展以及监督课程的实施。其他主讲教师负责课程授课计划的编写、授课过程及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广东普通专升本(专插本)法学·法理学笔记‖法的概念与本质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奉为法律”就是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物化为法律规定。 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法本身所固有的、确定的东西,是法与其他现象或事物的基本关系的表现。 法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如下四点: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国家https://zhuanlan.zhihu.com/p/350608795
3.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温馨提示】思修法基这门课程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分析题考察的关键,重点在于能够找出这三个部分的高频知识点,将分析题的知识点熟记于心。本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部分思想道德修改与法律基础的道德和法律部分的高频考点总结! 鉴于本文较长,链接特地放在开头: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4.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法律部分 建设法治体系 (一)法律的概念和发展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识,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1)法律的本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mhhogtc.html
5.2018年考研政治思修法基考点预测:法治体系法基政治考研新浪教育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https://edu.sina.com.cn/kaoyan/2017-12-15/doc-ifypsqiz9987135.shtml
6.思修题目,考前必背!!!思修题库A 狭义 B 广义 C 高尚 D 法律规定 ?在一定职业生活中所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准则的(D) A 职业规范 B职业行为准则 C 职业守则 D职业道德 ?我国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奉献社会) ?伴随道德认识所表现出来一种内心体验是(C) A 道德评价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习惯 https://blog.csdn.net/2301_76495546/article/details/135095692
7.2020考研政治:思修重要考点背诵整理(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https://www.kaoyan365.cn/zhengzhi/sifa/175442.html
8.2020考研政治:思修第六章核心考点背诵整理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https://kaoyan.wenduedu.com/20190814/78402.html
9.思修与法律基础笔记6篇(全文)思修與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必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案例,使案例教学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0rwy2oa.html
10.考研政治2020选择题高频考点SiriBlog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切记: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所以只能说现象表现着本质 ,不能说现象反映了本质,因为只有主观才能反映客观。 https://blog.siriyang.cn/posts/20191121224234id.html
11.2018年自考思修考试试题(1)自考18.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当然无效的民事行为是( )。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C.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D.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19.集中反映法的本质和特征的是 https://www.educity.cn/zikao/59937.html
12.2022年10月重庆自考03706思修真题及答案解析2022年10月重庆自考03706思修真题及答案解析 (扫一扫加入考生交流群,更多热点资讯不错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单选题 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人的本质属性在于(A) A.人的社会性 B.人的抽象性 C.人的自然性 D.人的独特http://www.cqwi.com/show-2136-39869-1.html
13.2024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高频考点:法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 四、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https://www.gaodun.com/kaoyan/1553898.html
14.2024年成人高考思修(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考试题库(含答案)52024年成人高考思修(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考试题库(含答案)5.pdf,2024年成人高考思修(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考试题库(含答案)5 1.法律是()意志的体现。 A.全体人民。 B.统治阶级。(正确答案) C.平民。 D.一部分人。 2.法律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条件所决定。 A.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926/5300004314011323.shtm
15.思修知识点法律部分*2.、以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为基础,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称为()。 A、法治观念 B、法治理念 C、法治文化 D、法治思维 *3.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 )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https://www.wjx.cn/jq/103877324.aspx
16.2024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高频考点:道德的起源与本质考研政治作为考研必考公共课,地位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全面了解考点,充分复习备考,提高考研分数,学姐帮大家整理出了2024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高频考点: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千万不要错过哦! 一、道德的起源 第一,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https://www.kyzs.com/article/2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