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法律意义上的主观“明知”

“明知”是在我国立法和司法领域长期且频繁出现的词汇,但是由于其所处层级的混乱、内涉含义的模糊以及适用标准的零散,始终干扰着司法实践的具体操作。本文即按照一定逻辑推理和客观证据来综合认定“什么是主观明知”。

我国《刑法》第219条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中,其第二款明确“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论。”此解释可以视作关于“明知”内涵效力最高、最为权威的解释。

从我国的法律到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的一贯立场均将“明知”的内涵明确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明知”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因其属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难以通过准确且具体的法律条文概述,故司法解释往往也只能以“列举+其他兜底”的方式对典型情形进行最大可能性的概述。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最精准地作用于大部分案件,但一方面极大地依赖于司法解释,难以穷尽所有情形,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司法审判于各色案件中发挥自由裁量作用。

“明知”的内涵虽然包括“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具体案件中行为人的“明知”仍然只能通过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证据加以判断。有学者提出“知道”与“应当知道”的区别不在于认识程度而在于证明方式。“知道”是指有证据证明的明知,例如被告人本人供述,还有书证或者证人证言佐证。“应当知道”是推定故意,是指没有证据能够直接证明,但根据一定的证据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某种故意,行为人如果否认自己具有此种故意,必须提出反证。

“明知”的认定本质是通过在案证据得出待证事实,故本质仍然是证据的认定;“知道”或“应当知道”区分仅在于所需依赖证据形成的证据链的难易程度不同。

换言之,“知道”就是行为人自认的主观明知,即通过被告人供述,佐之以其他证据即可形成认定主观明知的证据链;“应当知道”则是在行为人辩解不明知的情况下,必须综合其他在案证据,立足已证基础事实,逻辑推演出证明主观明知的证据链:

(一)审查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剔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后,在案证据能否认定作为犯罪主体的被告人实施了与犯罪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以先期明确基础事实。根据在案证据可以认定基础事实的前提下,之后就主观明知进行的审查才有其必要性。

(二)审查当事人陈述或自认与辩解或抗辩

审查当事人陈述或自认与辩解目的在于区分“知道”和“应当知道”。在当事人陈述或自认主观明知时,即处于认定“知道”方向上,在审查陈述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的基础上,注意把握陈述或自认的长期稳定性、逻辑完整性,在初步判断当事人陈述或自认的可采性后,仍需结合其他证据加以佐证;在被告人辩解不明知时,则转向认定“应当知道”的方向,亦先审查当事人陈述或自认辩解的证据三性,而后审查其辩解或抗辩的合理性。

(三)审查客观行为的外在表现

对当事人行为方式等客观方面需要进行逻辑合理性和日常平行评价的审查。在对比日常合法行为时,案件中行为人不合乎常理的经验规则越多,主观明知的程度就越强。

(四)审查与其他在案证据的印证

在案证据的印证性的审查,既需要审查主观性证据与客观性证据的印证性,也需要审查言辞证据与实物证据的印证性,亦需要审查言辞证据之间的印证性,“关联事实”得以共证、“印证证据”可以求同、“矛盾之处”予以排除。

(五)审查行为人特定情况

对于明知内容的审查往往是按照一般的社会生活常识而非按照法律或者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衡量的,这就是“外行的平行评价”。个案中必须结合行为人特定的自身状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内容包括被告人的行为能力、年龄、社会阅历、个人经验及区域风俗等。

(六)审查辩方是否提出反证

必须明确,“应当知道”作为经过逻辑推演的主观事实,是可以反证的。由于无罪推定是刑法领域的原则性规范,故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证明责任仍然属于控方,即使辩方提出了反证,亦仅需要提出的合理怀疑或辩解,而不能要求其承担证明责任。

虽然对于“明知”的应有之义仍有争论,但是按照我国立法及司法领域的一贯立场,我国法律中的“明知”可以理解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我国司法实践中亦以此为惯例予以适用。“明知”不一定是“确知”,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不能仅凭行为人陈述或口供,而应当根据案件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只要证明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即可。

THE END
1.犯罪中明知的情形如何认定,具体处理办法,刑法上怎么规定犯罪中明知的情形认定如下:明知就是故意的意思,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为明知。明知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积极追求的,这点与过失恰好是相反的。法律依据:《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https://m.66law.cn/zuiming/ask/1312798.aspx
2.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从个案办理中践行“三个善于”为答好这道必答题,最高检党组鲜明提出要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并进一步提出“三个善于”的理念。其中,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作为“三个善于”的第一层要求,是高质效办好案件的基础和前提。http://es.es.hbjc.gov.cn/ejdt/esjx/202412/t20241210_1841188.shtml
3.法律在犯罪审判中保障被告权利的实践与策略用户中心法律在犯罪审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通过保障被告人的知情权、辩护权、反对自我归罪特权、质证权、上诉权、法律代理权以及公正审判原则,法律确保了被告人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也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法律https://kanfawang.com/post/19394.html
4.法律上的明知指的是什么意思导读:法律上的明知指的是故意的意思。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知道其的犯罪行为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还故意而为之就是属于明知故意犯罪,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如果是犯罪人不知道其的行为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那么就属于过失行为。法律上的明知指的是什么意思 一、法律上的明知指的是什么意思 明知就是故意的意思,即明知自己的https://www.64365.com/zs/1611730.aspx
5.张继成:法律上的“知道”“应当知道”“明知”究竟是什么意思摘要:对“知道”“应当知道”“明知”等概念完整内涵的诠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语义角度看,“知道”是主体对事实或真理的承认、识别、分辨、熟悉、了解或理解;其中能否说出事实p“就是如此这般的情形”是检验是否真正知道的形式标准,知道命题能否被证实是检验主体是否理性知道的实质标准。从语用角度看,“应https://xzxf.swupl.edu.cn/xzdt/16cdf18ad2874ef2bf5c717c7ffa3c98.htm
6.以构成要件为基点构建刑事指控体系传统证据法的理论和实践对证明对象和证明标准的讨论,脱离犯罪构成要件(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犯罪构成要件”与“构成要件”),割裂实体法与程序法,存在诸多弊端。应当以刑事一体化理念为指导,以刑法上的构成要件为基点构建刑事诉讼上的证明评价机制。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M2ODk0OA==&mid=2247549322&idx=3&sn=ef6afe22714f624623853955a4ad281c&chksm=e8d95996a0dbbe99ccfe9909e2e7d02b7f022c1f560f86febfed42a9d888a85a02835e6ec102&scene=27
7.法律上的“明知”你明白知道吗?赵双剑律师综上所述,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及相关规定来看,法律意义上的“明知”不完全等于故意,“明知”与“应知”还存在有并列关系的情形,“明知”还包括“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以及“视为应当知道”,在查处违法犯罪案件时,必须正确理解我国法律上规定的“明知”的具体含义,明确区分判定“故意”与“过失”,从而准确运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718746.html
8.《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追究条例》这四项规定有何重大意义?因此,如果司法人员明知是非法证据而不依法排除,就是以带病的证据批捕、起诉,这是冤假错案的根源,必须从源头制止。 如果对前述四项的重大意义进行总结,笔者认为,这冉冉升起了证据裁判的曙光:以违规采信或不采信证据将终身追责倒逼严格进行证据审查和非法证据过滤,以此机制来落实证据裁判原则。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8531793_1131594728.html
9.律师信用证业务指引涉外海事海商法律类另外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开证行在开证时除了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足够的保证和担保之外,开证行还控制了清洁的不记名的提单作为自己垫款的附属保证,开证行在单据上具有担保权,这一特点在后面将要提到的银行的担保权益问题时将有重要的实务和法律意义。如果开证行丢失受益人提交的相符单据,使开证申请人由于无法https://www.xueyuan.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7&id=582
10.法律认识错误问法百科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何种处罚的错误认识。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法律意义的误解。在刑法理论中,有些学者把法律认识错误等同于违法性认识。违法性是指行为受到刑法规范的否定性评价,顾名思义,违法性认识意味着行为人对自己行为违法性的心理认知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9380
11.占有行为范文9篇(全文)行为人明知财物归属仍不归还基于三种情况,要么借用,要么财产所有人不催就不还,占有不逞就挪用,要么双方对财产归属心照不宣。后者即是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所谓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排除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对财物的占有,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的意图。由于一个人的主观心态具体内在性、隐秘性,梁某是否非法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k9afth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