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岁老人张遵修先生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1948届本科毕业生,少时曾希望学习工业报国,后在政治局势转变下决定转向政治学,立志政治救国。她身具外文系与政治系的双重知识背景,早年曾从事新闻工作,后来从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的编辑工作。作为《法学》卷的责任编辑,张先生是编纂工作的重要负责人之一,见证并深度参与了这一当代中国法治启蒙重要作品的诞生,可谓是法治启蒙的重要推手。
张遵修先生近照
一、立志少时
张遵修籍贯河北南皮,1924年出生于天津,后成长于北平。其曾祖父张之与清末名臣张之洞(1837-1909)是同胞,在兄弟六人中居长。张遵修长于工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张厚璜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自学工业技术,后任职于北平卢沟桥永定河河务局;舅父曾留学法国学习电机;堂兄亦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家学的熏染下,“工业救国”自然而然地成为童年张遵修的志向。张遵修回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七岁的她已经懂事,为国土的沦陷而愤慨异常,她认为惟有追随亲长们的脚步,通过工业使国家强大,才能免于被侵略欺侮的命运。
然而这一理想在六年后遭到了破灭。张遵修13岁时,“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旋即沦陷。张先生的父亲张厚璜不愿在日本人统治下继续担任公职,放弃工作隐居在家,舅父与堂兄亦先后作出同样的决定,堂兄的生活甚至一度陷入贫困。目睹亲人的遭遇,张先生意识到,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工业救国”只能沦为空谈。“学工不行,政治不行、国家不行,就都没用。”
小学所诵读的孙中山(1866-1925)“政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的警言,初中所见父亲困守家中的窘迫,以及贝满女中班主任的劝告,这一幕幕使得张遵修“学政治以救国”的志向愈发坚定。1943年,张先生从贝满女中毕业。父母年岁渐长,膝下只有张先生与长姊两个女儿,长姊已赴南迁重庆的复旦大学攻读土木系,张先生无法抛下父母报读西南联合大学,因此退而求其次,考取北平大学。在专业选择上,张先生秉持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观念,报考了外文系。张先生的初衷并非学习外国文学,而是掌握语言工具,为将来从事学术打好基础。在外文系,张先生的英文等外文能力又得到了提升;而日后在清华的学习经历,验证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也回迁在即。作为过渡,张遵修入学北平临时大学。在漫长的等待与准备之后,张先生终于迎来可以自由选择政治学作为志业的节点,她毫不犹豫地申请转入临时大学政治系。由于文、法学院课表多有重合,张先生不必从一年级重新修习,而是从外文系三年级转入政治学系二年级。转系前夕,好友奉劝她谨慎转读政治,还是继续学习外文为妥,张遵修回忆起旧事,慨然一笑,“我心想,你们哪里知道我的想法!”
二、求学清华
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回迁,在北平临时大学修毕政治学二年级的张遵修转入复员北平的清华大学,成为法学院政治学系三年级的一名插班生。清华政治学系是清华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1925年,外交部批准试行《清华学校大学部暂行章程》,将清华学校改组为留美预备部、大学部、研究院三部分;1926年,清华学校评议会议决,大学部设立17个学系,其中包括政治学系;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条例》通过,清华学校正式改制为清华大学。根据1929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因此清华大学于1929年成立法学院,将政治学系与同时设立的经济学系划归其下;法律学系则因学校财政紧张及其时校长罗家伦(1897-1969)的教育理念等原因暂缓设立。
根据规定,北平临时大学期末考试及格的学生,即可选择转入北大、清华、南开之一。张先生就读于临时大学时,曾与好友张德生、王宏钧、李咏成立学习小组,在学术上、思想上互帮互助,分校时上述三人均选择了清华,张先生于是跟随三位好友进入清华学习。彼时的张先生尚不知情,其实三位好友均为中共地下党员,整齐划一的选择背后可能隐含着组织上更为深远的考虑;在如此机缘之下,张先生正式开始了她为时两年的清华生活。
良师、益友、万卷书,“书呆子”张遵修沉浸于清华创造的学海之中,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张先生就读期间,法学院下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三系。1946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短暂复建,又于1949年重新取消;法学院的学制鼓励学生跨系选修课程,开拓学术视野。张先生回忆,“经济学”是法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她作为政治学系学生,也选修了该课程,授课教师是陈岱孙(1900-1997)。陈先生授课无需讲义,自由挥洒,所讲授的“MarginalUtility”(边际效用)与“DemandandSupply”(供需关系)等内容至今令张先生印象深刻。陈先生授课引人入胜,到一段落时,便回身在黑板上写下三、五英文书目名称并其中的页码,这便是下一堂课的阅读材料,若不提前阅读,听课只会如堕雾中;书名写罢,下课铃声正好响起。
尽管张先生所得意的课程论文遗憾未能留存,但幸运的是,她与赵先生及一批老清华法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仍然完好地存盘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赵先生的毕业论文是与同学张自谋合作翻译拉斯基(HaroldJosephLaski,1893-1950)的《美国总统制度》(TheAmericanPresidency,1940)一书。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第18条:“毕业论文,得以译书代之。”政治学系1947届毕业生中有14人采取了这一形式,也可谓是这一届的一个特别现象。
赵明杰与张自谋合作撰写毕业论文《美国总统制度》封面
张先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则是〈TheLegislativeProcessoftheUnitedStatesCongress〉(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指导教师是MatthewY.C.Yang(杨荣春),论文以英文写就,这在清华图书馆现存的毕业论文中也是相当少见的,在目前有线索可见的106篇老清华政治学系毕业论文中,本科毕业论文仅有4篇采用英文写作。对此,张先生谦虚表示,由于参考文献均为英文,直接以英文撰写反而更为方便,中文撰写会面临翻译准确性的问题。然而,若真如张先生所言的这般轻易,从1931至1948年现存毕业生论文来看,又岂会只有寥寥数人为之?张先生在北平大学先修外文系的决定,在此时显现出超前的明智,可谓厚积薄发。
论文〈TheLegislativeProcessoftheUnitedStatesCongress〉第一章“TheSpiritofRepresentation”自代表制的精神起笔,介绍政治化组织的意义及早期政治实践的失败经验,从中发展出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两条路径,及后者所产生的代议制;第二章“CongressionalLegislativeProcess”逐级介绍美国国会的结构及立法程序;第三章“Appraisal”从一般观点、委员会阶段、党派控制及游说活动四个角度,对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进行评析;第四章“Conclusion”则从合宪性审查及社会改革两方面作结,并敏锐地指明在美国立法程序的上述视野中,游说活动对社会改革的重要性居首,真正蕴含了代议制的精神。若结合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的各类社会运动及其引发的立法、司法等领域的改革视之,这篇论文颇具前瞻性。全文共计129个脚注,目录完整、架构清晰,在学术规范上足可称道,已经依稀可见30年后《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责任编辑的影子;在内容上,论文反映了张先生扎实的政法专业基础与透澈的专业思维,虽然她攻读的方向是政治学,但政治学与法学在专业知识上的紧密联系,在其毕业论文中得以充分地展现。这也成为张先生在改革开放后能够胜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编辑工作的铺垫。
张遵修毕业论文〈TheLegislativeProcessoftheUnitedStatesCongress〉封面及目录页
张遵修回忆,她在读时,清华的毕业流程相当简明,并无答辩等流程;其时清华设有布告栏,平时考试成绩皆在此发布,授课教师会张贴一张字条,左列写明学号(不写真实姓名,是为学生保密),右列写明成绩,毕业论文亦同理处置。张先生笑称,她得知自己论文通过,便离校参加工作,甚至未及领取毕业证书与毕业照。一方面,张先生超乎常人的豁达程度令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这又反映出以张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不以虚名为务、重视知识远胜于学历的朴素治学精神,而这在今天已几难得见。
在清华的求学历程虽然短暂,却为张遵修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或许最初“学政治以救国”的远大志向,只是一种“年轻时幼稚的爱国冲动”;但清华所培养的严格、严谨、务求尽善的治学风格,一直伴随着张遵修的每一段工作经历。1949年,张先生加入丈夫赵明杰所在的天津《大公报》,她谈及自己在工作中的严谨求实,如对包含数十人的综合报导逐一致电核实,犹有自豪之情。张先生所继承的准确、严格、求真求实的“清华精神”,在她投身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的编辑工作后,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编书百科
从1949至1978年,将近3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张遵修入职《大公报》,又跟随新馆由天津迁至北京;丈夫赵明杰的姓名从当初论文封面上的“赵明洁”变更为“赵明杰”;又过十余年,是历时漫长的政治风波与余震。另一端,旧日学府清华一度因院系调整而转变为工业性大学,失去了张先生以为珍贵的综合性。人事皆非,幸而在1978年,无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张遵修等到了她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一年,张先生已54岁。
当张遵修投入《法学》卷的编写工作,她自然地调动了读书时熏染的严格要求、务求准确的“清华精神”。张先生对姜椿芳直言,文字编辑工作她可以负责,但核对资料的准确性,她需要足够的人力。姜先生拨了八人协助张先生的编辑工作,张先生又从社外聘请了两位,分别是王铁崖(1913-2003)介绍的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田如萱,负责协助国际法分支工作,及潘念之(1902-1988)的得力助手程辑庸,负责协助宪法、行政法分支工作。田如萱谙熟所需核实的数据所在的书目及书目所在的藏馆,当时并未有一个单位的藏书足以核实国际法分支所有条目释文中的数据,田如萱在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图书馆等地来回奔走查阅,完成了国际法分支数据核实卡片的制作工作;程辑庸的功绩则体现于《法学》卷第一版宪法、行政法分支条目完全不存在数据性错误上。此外,国际经济法分支的主编姚梅镇也安排了所指导的博士生协助核对。通过一系列努力,《法学》卷即使未能做到完全正确,也已尽可能地减少了错漏。张先生说,她是将高标准、严要求的“清华精神”带入了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中。
张遵修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的岗位上坚守至80岁,继承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编辑团队“不服老”的优秀传统,与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相比竟有过之。退休后的张先生依然关心《法学》卷修订版的工作,积极撰文响应读者来信的批评意见。年近百岁的张先生笔耕不辍,撰写了回忆《法学》卷编纂工作的《法学家编《法学》卷:1979-1984》一书。张先生真正做到了“为百科事业终身奋斗”。
对于百科事业,张遵修内心有自己的标准与野望,她概括为“传之后世,流于全球”。什么是“百科精神”?在张先生看来,“百科精神”是通过百科全书全力展现国家现阶段最高的学术水平。好的百科全书不但造福本国的读者,同样有益于外国读者了解这个国家,因此务必精益求精。编撰工作不是一劳永逸,增补与修订工作在所难免;但一本好的百科全书应力求稳定性,在基础问题上“立得住”。张先生举《不列颠百科全书》为例,第九版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盖因其考古方面学术性较强,稳定性也较大。而对于全球和后世的读者都“立得住”的百科全书,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如张先生这般的学人,前赴后继地、忘我地投身于百科事业。
四、为人平生
从怀抱“工业救国”的理想转向“学政治以救国”,从外文系转向政治系,从新闻工作者转向百科全书编辑,张遵修一生的立志、求学与择业都曾经历转折,然而她始终不曾改变的,是真诚坦荡的为人之道与身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担当。
在国民的法治观念亟待启蒙、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亟需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的问世,无疑是一剂令人振奋的强心剂、一盏照明路途的智识之灯。张遵修作为《法学》卷的责任编辑,或许不如编委会及各编写组的一众学者那般引人注目,然而若无张先生及所有编辑、出版人员的全情投入与无私奉献,《法学》卷将难以顺利出版,遑论以如今富于科学性、整体性、权威性的形象面世。尽管张先生淡然处之,但作为法治启蒙之灯的燃灯者,她的贡献不应被遗忘。
当被问及对于清华法学院的展望与期许,张先生道:“对法学院不敢说,对政治学系,我希望能出真正的政治学学者、真正的政治家,不要出政客。”1947年,张德生、王宏钧、李咏等好友出于保护地下党员身分的考虑,将张遵修推举为政治学系学生会主席。当年的毕业生欢送会上,代表在校学生,张先生说的是同样的话:“希望我们的同学之中,有人能发展成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宁肯失败的政治家,而不要成为政客。”七十余年过去,张遵修的寄望一如过往。“现代社会实际的政治真不简单,所以更希望出现真正的政治学者,产生真正的、高深的理论,要想遏制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不容易。”
当年那个不平而鸣、将书包远远掷向院墙一角的高中女生,依然还活在她身上。
作者简介:卢晓航,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法律史)、法学硕士(比较法与法文化学)、法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