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色戒》批判

刘建平,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英国玛格丽特女王大学研究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任职于国家电监会(电改办)。

一、《色戒》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二、《色戒》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三、《色戒》是否已经涉嫌违法?四、《色戒》公映有哪些负面影响?五、谁受益、谁受损、谁应承担责任、谁是始作俑者?六、《色戒》如果不禁,我们必须正视哪些问题?

一、《色戒》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

由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据传是广电总局在香港的中资机构,现任总裁由广电总局委派)、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易先生电影制作公司(电影里的汉奸头子叫易先生)投资的电影《色戒》,故事是说:一个满腔热血、胸怀报国之志的抗日女青年,被一个她本来十分仇恨的汉奸色鬼的床上功夫和大钻石征服,不只征服她的身体,连带她的灵魂。这汉奸色鬼先是把她捆绑强奸,然后驰骋床上雄风,再展现权势和金钱的力量,最后用一块钻石瓦解姑娘全部心防,两人萌生爱情,导致她出卖组织和信仰。结局是抗日女青年连同组织成员被汉奸一网打尽,而抗日女青年对由于她的背叛导致的这一结局并无丝毫悔意。

那么,《色戒》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呢?

首先,可以确认这是一部淫秽色情片。《色戒》导演表示,“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是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其他所有情节故事的编排都是作为铺垫或辅助手段,来突出表现纯粹的性这一主题。为传递这一主题,影片赤祼裸地展现性和性行为前后约20分钟,所占篇幅甚大,淫秽色情的基本格调显现无疑。我们从美国、香港对这部影片的分级,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其次,《色戒》不是一部纯粹的淫秽色情片,而是一部历史片。《色戒》导演说,拍这部电影是为了“保留那一段历史”,“我要拍《色戒》,就因为大家提到抗日就慷慨激昂,只有张爱玲看透了这个东西”。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便可推断出,导演拍此片的目的,是为了保留“那一段并不值得大家慷慨激昂的抗日历史”。导演认为这很有“新意”,探索此类有新意的题材,一定“要大胆、要深,言别人不能言,掷地有声!”影片的导演已经非常直白地告诉人们这部影片“改写历史”的强烈欲望,是一部历史片。

第三,《色戒》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历史片,而是一部政治片。影片以抗日战争时期为历史背景,而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强权、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悲壮历史,也是人类反法西斯战争并最后取得光辉胜利的正义历史。历史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对抗日战争历史的改写必然关系到当代的政治。

广义上说,任何影视作品都可以称为艺术作品,大师级导演拍摄制作的电影,纯粹从艺术形式上看,说它是艺术片并不为过。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色戒》是一部艺术形式包装下的淫秽色情的历史政治片。

二、《色戒》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对电影《色戒》,不少人从艺术的形式、人性的挖掘、演员的演技、情节的安排、与原著的比较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评价这部电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只有综合起来看,才能回答这部电影及其公映给人们带来的困惑,从而打开人们的心结。

1、颠覆民族历史

《色戒》无视中华民族的情感、战争的正义性质,通过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大篡改,淡化人们对悲壮辉煌的民族抗战史的记忆,损害中华民族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完成了对反法西斯战争、反抗外敌侵略以及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的嘲弄、否定与颠覆。

2、亵渎抗日先烈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不论什么家庭和个人,只要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和进步,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英雄,都将受到尊重和崇敬,这不仅是在中国,而是一个人类的普世价值。正因为此,新中国建立后,在天安门广场高高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由周恩来题词:“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色戒》在刻意贬损郑苹如烈士形象的同时,极力美化汉奸、丑化抗日力量,刻意营造正不压邪的气氛。在爱国青年团体中,男子们懦弱、无能,影片结尾处,爱国团体在赴刑场就义时,不是从容赴死,而是反绑着跪在地上、在颤抖和怯懦中面面相觑,表现得那么失魂落魄、悲悲切切、悔恨交加。影片中,爱国的革命者形象不再是甘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热血青年,而是乳臭未干、嫖过妓、一时冲动的乌合之众。卖国的汉奸为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还原“真实”面貌,也不再是可憎可恨的形象,而是风流倜傥、懂得爱恨的成熟男子。影片中的汉奸是可以理解的,当汉奸是情有可原的,似乎是为了民族的利益而曲线救国的。

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中国观众的历史记忆被强暴了、虐待了、脱光了,最后被强迫跪倒在地,“枪毙”掉了。这部电影让人们对影片中的抗日英烈难以给予起码的尊重(王佳芝如此、其他几个学生如此、老吴更是如此),这不仅是对影片中原型郑苹如烈士形象的严重歪曲,更是对在反抗法西斯战争中捐躯的3500万英灵的亵渎。

3、玷辱人性尊严

文艺作品既可以表达人性善也可以表达人性恶。作家在文艺作品中,不可能只是单纯地描写人性,他还必须在普遍存在着的是非善恶面前作出选择,通过他的叙述或明显或隐含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作家,尤其是那些伟大的作家,无不是热情歌颂人性善,强烈抨击人性恶,这样的作品让人感动,让人对人性善增强信心。

用电影表现复杂的人性,剖示人性邪恶的经典作品,在电影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日本电影《人性的证明》,中国观众熟悉的译名是《人证》,这部70年代末和主题曲《草帽歌》一起风靡的老电影,展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国会议员之妻八杉恭子为掩盖过去,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混血儿子乔尼。影片用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段,将杀子时母亲面目狰狞的镜头,与乔尼幼年母子欢悦的场景,快速交替呈现在屏幕上。精彩的电影语言将复杂人性鲜血淋漓地推向极致。然而,影片结尾真相大白时,八杉恭子还是人性复苏,抛出儿子的草帽跳下悬崖,呼唤母爱的《草帽歌》终于战胜了邪恶,使人性得到了最终的证明。

《色戒》用电影语言鼓吹和宣扬的至高无上的所谓人性,是人性幽暗的一面、魔鬼的一面、动物性的一面,实质上表达的是人的动物性对社会性的反动,是对真正人性的玷辱。

4、扭曲艺术宗旨

《色戒》刻意强调锄奸青年的无知:“为什么不找个容易的杀?”;可笑:“再不杀就要开学了”;残忍:每人一刀把一个“人”戳成了血窟窿;锄奸头目老吴的冷酷无情:一转脸就烧掉王佳芝托他寄给旅英父亲的信。同时,却刻意掩盖主动投敌助纣为虐的大汉奸易默成残害同胞的凶残,对锄奸青年的残酷刑讯逼供、最后杀人的枪声和集体大屠杀的血腥场面。还刻意表现大汉奸的良心未泯:听王佳芝唱反映东北沦陷悲情的《天涯歌女》时落泪;不得已杀掉所爱之人的“有情有义”:签字下令处决王佳芝时颤抖的手和影片结束时的伤感欲泪。

《色戒》在刻意美化助纣为虐的大汉奸“恶人”易默成和王佳芝变节残害同胞“恶行”的同时,刻意丑化爱国锄奸正义青年对同胞的大爱。这就是导演所说的“我们不是在讲道德、习惯、法律,是讲这些东西中间的模糊地带”,并且,“这就是艺术”。《色戒》通过一种不可言喻的表达方式将一种感情和感受灌输给观众,这种感受不一定是逻辑能够说得通的,却是能够通过艺术植入观众的心里的:只有人性(其实是人的动物性)是最真实的、至高无上的,所谓国家民族、社会责任、道义伦理,都是虚无的、靠不住的。这种以极端卑劣的色欲私情去消解人类大爱,让女主人公以牺牲同胞和他人生命的高昂代价,去拯救投敌杀人的汉奸恶魔,并且至死不悔,抨击的对象和颂扬的对象整个颠倒,完全扭曲了艺术的根本宗旨。

5、践踏社会道德

人,能够同禽兽区别开,成为真正的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道德。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人们的各种行为都有各自的道德准则,否则就会受到道德谴责。《色戒》无论其表达的主题、表现的方式,还是演员自身的行为,都粗暴践踏了人类的社会道德。

表现形式对道德的践踏。食、色性也。性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性行为不仅受生理冲动支配,而且要受理性支配,人类之外的其它动物的性及其行为,不会区分善恶,也不懂得道德。只有人类的性及其行为,才带上了道德的色彩,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性爱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愚昧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由随意到理智的过程。因此,人的性行为不象动物那样低级,而要受社会的道德、传统和风俗等种种制约,以不伤害他人、不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为前提。性的隐私,是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共同认同。在公共场所可能会看到其它动物进行性行为,但一定很难看到人类的这种活动。东方的传统文化,更是含蓄而内敛。在中国,性从来是隐性文化,对礼义廉耻的奉行,保持着男人和女人的尊严。在西方文明中,吃了智慧果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男女两性有了羞耻之意,摘下无花果叶盖住身体的隐私部位。1993年发布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把孔子思想和西方基督教、印度佛教统称为“黄金法则”,标志着人类正在寻求全球的伦理底线。

《色戒》男女主角完全裸露在影院大屏幕上,将性交、性虐过程,毫无遮掩地直接演绎,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3场超露骨激情戏约长达20分钟。这部电影对性行为的赤裸裸的真实表现方式,可谓开了中国电影表演史的先河,也可列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之一,不仅彻底瓦解了人类性文明、性道德,冲击了人类的伦理底线,也玷辱了华夏文明。

演职人员对道德的践踏。不少人仅从电影画面来看,提出了男女主角是真做还是假做的问题。虽然有不少善良的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假做;但在某网站发起的投票中,77872名投票者中有46%的人认为是假戏真做。面对社会关于假戏真做的质问,演员本人从不能予以否认,剧组始终没有正面回答,副导演只是透露,当时的拍摄很顺利:“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了,而且影片对演员那样状态的要求拍得多了肯定反倒不如第一次好,因为无论是精力、情绪还是一些表情的东西,拍久了肯定就泄掉了,没办法保持得越来越好。”剧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和演员有协议在先,我们不方便透露更多细节。但是,我觉得真做还是假做,其实是一个并不重要的话题,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表演很逼真,达到了导演的要求,而这段激情戏很好地完成了影片的高潮。所以,演员的表演非常成功。”我们从电影画面、导演及剧组人员、演员本人的回应等多方面推断,演员真做的可能性极大。

电影就是电影,表演就是表演,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达到真实的效果。真做还是假做,这条底线难道真的不重要吗?戏中的演员,戏外也是社会角色,这条底线不只是纯粹属于演员个人的,而是属于社会的。《色戒》中的激情戏,以艺术的名义去打破应有的规范,践踏的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伦理。

片中女主角接受专访时坦言,其前男友一直以来都是对她最好的人,似乎试图说明演员自己是如何的有情有义和德行高尚。但一个女人以这种方式来对待对自己最好的男人,正说明她既没有女性起码的羞耻感,也没有起码的道德感。世界上有一类人的性器官(性行为)属于经济学上的准公用物品,这种性行为属于淫乱,如果是为了牟利,则属于卖淫。无论是淫乱还是卖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在任何国家都是作为社会问题而存在,绝对不会得到提倡,更不会给这类人和这类行为授予各种荣誉。即使在这一类人群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存有从良的愿望,即希望将自己的性行为与爱情、婚姻相联系,从而符合人类性文明、性道德的基本规范。而至少目前来看,片中的演员将会一直将自己性器官(性行为)作为准公用物品,服从和服务于他(她)所认为的“艺术”,置于影视作品中长期用于大众观赏,并不认为这一定要与爱情和婚姻相联系。这不仅与中国的传统道德格格不入,也颠覆了人类性道德的底线。

三、《色戒》是否已经涉嫌违法?

1、从宪法的角度看。这部影片与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的有关规定完全背道而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色戒》篡改民族历史,丑化革命者、美化卖国者,宣扬反人类的价值观,公然描绘色情,与我国宪法的上述规定存在明显而严重的冲突。

此外,为《色戒》剧组提供拍摄“床戏”场地、组织播放未删节版影片的单位或者个人以及参加“床戏”拍摄的人员,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9条的规定。该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罚款:(一)组织播放淫秽音像的;(二)组织或者进行淫秽表演的;(三)参与聚众淫乱活动的。明知他人从事前款活动,为其提供条件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色戒》剧组提供拍摄“床戏”场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涉嫌违反该条第二款的规定,组织播放未删节版影片的单位或者个人涉嫌违反该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参加“床戏”拍摄的人员则涉嫌违反该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以上行为经公安机关查证属实,依法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四、《色戒》公映有哪些负面影响?

《色戒》这样一部颠覆民族历史、亵渎抗日先烈、侮辱人性尊严、践踏社会道德、挑衅法律权威的电影,在国内投资、制作并在国内公映,其负面影响可能更甚于我国文化领域的一场“雪灾”。

1、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

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思想。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2、损害中国法律的严肃性

大家都知道《色戒》是一部地道的国内生产制作、国内演员主演的一部电影,有关部门一直未给这部电影从生产制作到公映进行法律上的定性。现在,自《色戒》公映以来,未删节版在网络上、市场上,以DVD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已经专门下发通知、派出大量人力查禁和收缴。《色戒》删节版合法公映,意味着其生产制作合法,而未删节版则属违法禁映的音像制品;《苹果》因色情被禁映,《色戒》色情严重得多,却合法公映等等,面对公众质询,广电总局电影局制片处负责人竟表示禁令只针对《苹果》。这些明显出现法律上的悖论,也有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可以说,《色戒》的公映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

3、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短信说:“这年头演员越来越像妓女,妓女越来越像演员。”影视娱乐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影视圈真的堕落到这样一个地步,我们应该是喜还是悲?毫无疑问,对这样一部电影给以如此高的荣誉和赞美,必将误导整个社会,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4、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认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要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避免和防止错误思潮的泛滥,绝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不允许动摇主流意识形态。

当前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作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色戒》贬损民族英烈、挑战人类道德底线,蔑视国家法律,鼓吹“小我高于大我”,“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等浅薄粗俗谬论,严重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谁受益、谁受损、谁应承担责任、谁是始作俑者?

1、谁在受益?

2、谁在受损?

这样一部被美国定为NC-17的顶级片,在香港被定位为“三级片”的电影,在国内被删除色情段落后,在全国大小影院公映,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究竟谁是受害者呢?

我们可以假设将一个大的社会浓缩为一辆公共汽车上的全体成员。车内几个人劫财劫物劫色,而其他人熟视无睹,可能还有少数人(或许大部分人)看热闹,寻求观看的刺激。最后恐怕受害的就不是受害者一个人,全车人可能都难以幸免。这个例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中的国人心态,见义勇为的总是少数,并往往受到比受害当事人更大的伤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就在于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念的缺失,没有建立公认的、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

这部电影的危害就在于,从最基础的层面冲击和损毁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败坏社会道德风尚,将社会人还原成动物,让每个社会成员个体除了崇拜现实的眼前的物欲和肉欲,放弃理想和道德,最后整个社会不是由作为现代人组成的社会,而是一群原始人(或称作为叫人的动物)组成的,没有道德(只作为口号而存在),没有法律(只作为形式而存在),没有正义(假如政府也没有了威信,没有了申张的对象)的社会,这将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大倒退,最终每个社会成员都将成为受害者。

3、谁应承担责任?

《色戒》这部电影之所以出台,最直接的责任当然应由投资方、制片方,以及主要演职人员承担。但是除此之外,还有谁?

一是电影审查机关的责任。对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指导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站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然而,《色戒》这样一部电影竟然通过审查合法公映,毫无疑问,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的电影审查机关负有不可推卸的失职渎职责任。

二是大众传媒的责任。早于《色戒》在国内上映前,威尼斯电影节对影片获奖已有争议,现场记者一半叫好,另一半却发出唏嘘声;2007年9月,美国将《色戒》定为NC—17级;德国认为《色戒》已经到了色情片的边缘,香港定为三级片,又连遭奥斯卡、香港金像奖等各大奖项的拒绝。这一切,表明《色戒》已经冲击了人类的伦理底线,甚至被西方意识形态和主流电影市场所拒绝。然而,国内观众看到和听到的,却是一片叫好。不仅如此,当有人发出批评《色戒》的另一种声音,探讨影片的色情污染和美化汉奸,立刻就有媒体提示:《色戒》只是一部电影,不要上纲上线,更不要低估大众的辨别力!可见,一些媒体将《色戒》的错误推给了大众,充分反映出大众传媒的精神缺失与价值迷乱。

4、谁是始作俑者?

从经济学上讲,市场意味着效率,但并不意味着公平和秩序。商品有好商品坏商品之分,如果市场具备正确的自动筛选功能,使好商品的生产者挣大钱,坏商品的生产者赔本甚至最后倒闭,那是最为理想的市场了,也不需要对市场采取管制手段了。但现实的市场在筛选这种商品上面却往往是失败的,是难以区分商品的好坏的。人们可以经常看到,一种商品确实危害社会,但这种商品还可能会受到很多消费者欢迎,或者说,生产者不仅不会倒闭,还会挣大钱。因此仅从市场效果来看一种商品的好坏是无效的。尽管电影《色戒》无关美国人的政治,但还是限制这部电影给17岁以下年青人观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限制,这种电影是会受到年青人欢迎的,而且对美国社会有害无益。即便存在色情业、有大量的色情影视作品的日本,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色情的东西被打上“色情”的标签而面向色情消费者,绝不允许打着“艺术”的名义进入大众传媒进而占领文化市场,而是被限制在相对私人化、隐秘化、边缘化的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般市场主体和普通商品的监管,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监管制度机制和办法,生产过程有技术质量监管部门,市场流通领域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金融行业也有专业的监管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而当前对文化领域的监管,基本上还是沿袭过去的传统体制。在国内生产制作的、国内演员参演的《色戒》,既然获得广电总局批准公映,其淫秽内容生产制作过程也应视为合法,否则作为国家机关的主管部门就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移交公安部门予以查处;在网络上流传的《色戒》未删节版和删节片断可以随时浏览和下载,未删节版DVD音像制品也在市场广为流通,各地文化部门视为非法音像制品,正在大力查缴。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电影的始作俑者。在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化之后,如何将资本逐利的本性和社会道德方向统一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

六、如果《色戒》不禁,我们必须正视哪些问题?

注:本文参考吸收了很多专家、网络和很多友人的精彩观点,特别感谢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谭秋桂先生、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黄震先生的鼎力支持。

作者:刘建平(转载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273《法律的悖论》《法律的悖论》 罗翔 88个笔记 第三章 序言 作为刑法学者,我其实对很多法律知识都有盲区,自诩普法者的我其实更需要被普法。 第六章 二 积极道德主义与消极道德主义 刑法中有一种期待可能性理论,通俗来讲就是法律不能强人所难。 根据当事人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就是没有或缺乏期待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1505624%3F%26
2.法律的悖论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翔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https://www.dglib.cn/dglib/sts/202402/611d221f4eba4d199e5602ccba430957.shtml
3.法律的悖论罗翔《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非常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https://yd.qq.com/web/bookDetail/48032000813ab8616g0176c9
4.《法律的悖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模板《法律的悖论》读书笔记 法律 法不容情,又法中有情 法律与道德:一场古老的争论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人很难自愿选择高尚,所以法律必须维护底线的道德,才不会让高尚道德没有根基。但法家只看到群众的人性之恶,没有注意到执法者也不过芸芸众生之一员,他们内心也有幽暗的成分。这就是法治和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ee9dbceaba490be19832bd
5.法律的温情——罗翔《法律的悖论》摘抄从公认的前提推导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就是悖论。 一、法与情 入罪问题讲法律,法不容情; 出罪问题讲道德,法中有情。 二、惩罚与保护 法治是对所有类型乌托邦的解毒剂,它并不期待最好的局面,而只是为了避免出现最坏的状况。 国家不是完美的善,它只是必要的恶。 https://www.jianshu.com/p/ae752b9fcf16
6.法律的稳定与变化——读《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的启示在他的著名著作《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中指出,稳定性与变化性是隐含在法律科学中的最大悖论。他认为,法律一方面必须保持稳定,在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发展变化,稳定与变化既是法律科学所隐含的悖论,同时又共同构建了法律科学的成长机制,因为法律不是突然形成的,“法律,就像一个旅行者,必须准备翌日的旅程。它https://bjg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03/06/id/820069.shtml
7.法律科学的悖论epubpdf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6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42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73000 法律科学的悖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https://book.tinynews.org/books/1206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