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研究法律意识的学者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派思想聚焦于公民与法律机构及当局之间的互动对其法律意识的影响(GallagherandWang,2011;HeandFeng,2016)。另一派则研究普通个体在正式制度框架之外如何理解和看待法律及法律体系(Liu,2018;ZhangandLiu,2018)。
但当前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文献存在两个缺口。首先,许多研究开展过早在当今研究背景下可能过时,许多研究依赖于小样本量或二手数据。其次,数字时代的背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社交媒体流行下的公众舆论(Trevaskes,2012)对中国司法裁决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通过使用从社交媒体收集的大数据作为数据源来填补这两个研究缺口。
二、弹幕对法律的一般态度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有道德的人甚至不需要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方面,弹幕用户认为法律应当维护并促进道德价值和社会规范的实现,并根据法院裁决与这些价值的一致性来评估裁决结果。当裁决与其道德信念相悖时,他们则会强烈批评法官的裁决。
“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只追求实质正义更容易冤枉人。”在对“法律”与“正义”的认知方面,弹幕用户认为法律体系必须维护正义,并且大多数弹幕更偏爱程序正义而非实质正义。当他们认为程序正义没有得到实现时,会表达负面情绪。
三、弹幕对犯罪与惩罚的态度
在犯罪方面,与之最常搭配的词是“儿童”、“能力”和“年龄”,大多数用户认为法律的目标是通过严厉惩罚罪犯来震慑犯罪。他们主张调低刑事责任年龄,并认为法律不应保护罪犯。同时,用户认为造成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犯罪成本低廉且惩罚力度不足。
在惩罚方面,约有300多条弹幕认为应当恢复“凌迟”。用户对凶手的残忍行为感到极度愤怒,希望凶手痛苦地死去。其认为惩罚的目的是让犯罪者承受与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相称的痛苦,“以血还血”的原则应当被普遍使用。
四、弹幕对恢复性司法和报应性司法态度
“没错,受害者更弱势!”在“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方面,弹幕强烈批评了“花钱买宽恕”的做法,即允许被判犯有谋杀的罪犯通过向受害者家属提供经济赔偿以获得他们的宽恕,从而保全性命。在减刑问题上,用户认为只有将谋杀犯的死刑减为无期徒刑并判处终身劳役且无减刑,可能才是可接受的。
五、结论
研究做出了三项重大的主要贡献。首先,它提供了对中国社交媒体上法律意识的最新且详尽的分析,成功识别出三种主导观念:法律的道德化、重罚主义以及报应性司法。其次,该研究强调了将法律意识视作对法律问题的集体理解和社会规范共识体现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国及当前的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最后,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大数据的混合研究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法律意识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局限性,有利于更全面、更细致地理解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所表达的法律意识。
*法律道德化、重罚主义与报应性司法
——基于语料库研究中国社交媒体中的法律意识
HanWang,MengliangDai,Moralizationoflaw,heavy-penaltyism,andretributivejustice:Acorpus-assistedstudyoflegalconsciousnessonChinesesocialmedia,InternationalJournalofLaw,CrimeandJustice79(2024)100700.
王晗、代孟良:《法律道德化、重罚主义与报应性司法——基于语料库研究中国社交媒体中的法律意识》,载《国际法律、犯罪与司法杂志》2024年第7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