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学科,也是药学类和医学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药理学》学习,学生可以重点掌握药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新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临床各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奠定基础;为药学工作者开展科研、为医务工作者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师生思政状况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因此,高校应肩负起育人责任,专业课教师应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结合。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医药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药物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重要工具,可以减轻患者病痛、挽救患者生命,但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传授药理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将课程思政引入到药理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整体上来讲,可以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及社会热点三方面入手。
结合课程目标,我们确立了在药理学教学中以下育人目标:
1.培养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
3.渗透法律法规及社会伦理教育
4.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5.提高个人修养,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格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
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该理论在药物的双重性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药”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斩除病魔、治病救人,另一面其不良反应,可能给机体带来损害。如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良反应和事件(如反应停事件),药物应用中的过度治疗:抗生素滥用、激素、解热镇痛药的应用等,贯穿唯物论辩证法的思想,教育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3.爱国主义教育与药理学课程相结合。
中国的药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一系列的医药学成就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和繁衍昌盛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自身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医药对中华民族、国家和世界医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黄帝内经、神农尝百草、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也可以在具体章节中讲述中国药学工作者从中国传统医学中汲取灵感,研发出一系列药物。例如张亭栋教授从传统中药砒霜中汲取灵感,研制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研发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生命。
3.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药理学课程相结合。
4.法律法规教育与药理学课程相结合
中枢镇痛药中的阿片类是主要的镇痛药物之一,但由于其易产生成瘾性,停药后易出现戒断综合征,本类药物大多属管制药品。如讲授吗啡时,从吗啡的药理作用到不良反应嵌入禁毒、法制教育。引入常讲的毒品如海洛因、大麻、摇头丸等介绍,列举青少年吸毒堕落、电影《湄公河惨案》的案例,用触目惊心的画面给学生敲响警钟,使学生增强对毒品的警惕性,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同时,国家对成瘾性药品等实行特殊管理,以保证其合法、安全、合理使用。教学中强调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定要牢记职业纪律。根据用药指南在法律法规下合理使用、开发药物,避免在未来工作中因无知触犯国家法律。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概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等。须用1—2个典型案例举例说明。图文并茂,语言简洁,1000字以内)
1.案例教学
通过学生对典型案例的选择、学习、分析和讲述,从而由小及大、由浅入深,深化同学对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科学思辨、自主分析、资料整合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职业素养。
如在学习抗帕金森病药这一章节时,结合世界帕金森病日设计帕金森病案例,使同学们了解我国帕金森病发病的现状,为什么国家提出“健康中国”的战略等思政元素。而且培养学生关爱特殊人群如艾滋病人和阿尔兹海默病人等的人文情怀,筑梦“健康中国”。将不同的“疾病”点串连成线,在课程案例教学中系统化培育健康中国元素及人文精神。
2.与同学一起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思政教育元素
3.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最大化思政教育
积极改变原来填鸭式教学,创新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达到好的授课效果。充分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展示,通过全方位的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从而实现最大化思政教育。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以前以“隐性知识“存在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有效融合和有机融合,在突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从而深刻贯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同时,课程建设也改变了原来填鸭式教学,创新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课程中充分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展示,通过全方位的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从而实现最大化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