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江必新/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诉讼法必须发展和改革。当前行政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利救济不足、诉讼成本偏高、司法功能错位等问题。行政诉讼法应当从确保权利救济的有效性、降低行政诉讼成本、强化行政诉讼的解纷功能、促进诉讼效果最大化、防止行政审判权的怠用和滥用、提升行政诉讼法科学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修改。

【本期聚焦】十八大报告的法治精神解读

2.论法制的权威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现阶段中国达成的关于树立法制权威的基本政治共识为出发点,主要从传统、理由论证以及调整问题的解决这三个层面分析了权威得以形成和维持的条件,概括出以权威制约权力的不同类型和制度设计模式。作者强调,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应该首先理所当然地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调整功能,然后再推动制度化的论证性对话。从这个角度来看,兼有技术调整和意见论证的程序权威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软着陆”的关键,是健全的、稳定的、依法的民主运作机制的核心因素。

3.法治与小康社会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4.法治的核心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徐汉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提要注重宪法和法律实施是当代法治基本内涵的普遍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是法治建设战略转移的客观要求。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实施面临着立法粗放与执行不力的困扰、经济状况与社会转型的制约、体制不顺与机制不全的束缚、法治传统与法治精神的缺失。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应加强和改进宪法实施,保障和落实公民权利,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营造和改善法治环境。

【学术专论】

5.论行业法

孙笑侠/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6.行政审批与权利转让合同的效力

蔡立东/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

7.论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区分

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8.中国应当构建什么样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在辩护率尤其委托辩护率持续低迷的情境下,逐步扩大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以提高辩护率已成为维护被告人权利的重要进路。不久前公布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虽对此作出努力,将应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犯罪案件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但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表明,这一进步的实践作用显然相当有限。综合考量诸方面因素,未来中国应逐步增加财政支持,建构起针对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案件或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制度,长远看甚至可考虑将其普适化。

9.刑事错案及其纠错制度的证据分析

张保生/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刑事错案种类泛化的问题,分析了“有错必纠”与无罪推定、证据裁判等法治原则的冲突;运用“证据之镜”原理阐释了刑事错案发生的不可避免性;通过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考察,限定了刑事错案的范围;通过对刑事再审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的认识论和价值论考察,强调了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加强证据制度建设对纠错制度完善的重要意义。

10.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

占善刚/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在民事诉讼中,附理由的否认乃是与单纯的否认相对的否认形态。与单纯的否认相比,附理由的否认能有效地促进当事人之间争点的形成从而能保障法院进行充实的、有效率的证据调查。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附理由的否认已呈义务化之趋向。无论是其判例还是学说均强调,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若否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必须附有理由进行具体的陈述,而单纯的否认通常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从而视为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附理由的否认义务乃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创设的个别性义务。为平衡双方当事人诉讼上的不利益之归属,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履行附理由的否认义务须以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已合乎具体化之要求为前提。不过,在情报偏在性的事件中,应例外地承认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所为的抽象的事实主张也负有附理由的否认义务。

11.“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

车浩/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扒窃”入刑的法理构建,是被害人教义学与行为人刑法分工合作的结果。一方面,应从被害人视角出发,在不法构成要件层面进行扒窃概念的建构;“公共场所”与“随身携带”并非界定扒窃构成要件的核心要素;应以“贴身禁忌”作为扒窃概念的思想基础。扒窃是指侵入他人贴身范围、盗窃他人贴身携带的财物。随身携带的财物,如果不在贴身范围内,不能成为扒窃的对象;得到允许进入他人贴身范围后实施盗窃的,不构成扒窃。另一方面,应当发掘立法原意中的行为人刑法思想,在责任阶段限缩扒窃犯罪的打击范围;利用功能性的责任概念,在责任层面视情形给予扒窃的偶犯予以责任的减免。

【立法与司法研究】

12.中国民事司法案件管理机制透析

蔡彦敏/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13.判决书“附带”:以中国基层司法“法官后语”实践为主线

刘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案例研究】

14.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周安平/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特别专注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立性,与司法思维发生偏离。涉诉舆论针对的虽然是司法,但发泄的往往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司法顺从舆论的判决极大地加剧了司法公信力的危机,也势必激发舆论干预司法的热情。基于舆论压力而对法官的处理,增添了法官命运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并因而引导法官将公平让位于摆平。法院应对舆论做法,虽无现实意义,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法院面对舆论压迫的艰难处境。

【争鸣】

15.劳动教养制度的终止与保安处分的法治化

时延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内容提要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语境下,如何依循法治原则预防犯罪是一个亟需认真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保安处分是预防犯罪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然而目前一些保安处分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合法性问题,其正当性根据也受到诸多质疑。其中,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形象,其存在的各种弊端成为不当干涉公民基本权益的隐患。完善我国保安处分制度,应提倡“重点突破、全面带进”的思路,即在废止劳教制度的同时,通盘考虑并解决目前各种保安处分措施存在的问题。实现保安处分措施的法治化,应首先解决合法化的问题,即形式上应明确保安处分措施的法律定位与权力归属,在实质上贯彻必要性和合比例性原则。

Address:No.63BingMaSiHutong,XichengDistrict,Beijing.10034

THE END
1.揭秘刑事司法体系,详析我国八大类刑事案件及其特点1. **故意杀人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法。 2. **故意伤害罪**:包括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被害人重伤或死亡的行为。 3. **强奸罪**:指违背被害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侵犯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http://www.85522.cn/e2d66ba70515.html
2.你认为我国刑法有哪些罪名的量刑太重或入罪标准过低,又或者量刑太比方说,危险驾驶罪。笔者在监狱执勤多年,见到的情况是,目前危险驾驶罪是监狱内第一大罪,大约有25%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8185681/answer/44667877551
3.中国古代十大重罪包括哪些?中国古代对重大犯罪的法律判定从秦汉起便逐渐形成,及至《北齐律》正式明确了“重罪十条”,隋朝《开皇律》又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发展为“十恶之条”列入律典,其后历代均相继沿用。而所谓“十恶”,原本并非中国古代的专门法律术语,而是佛教术语。学者周开平认为《开皇律》借用了这个概念并赋与其全新的法律内涵,体现https://weibo.com/p/2313474290599187516902?luicode=20000061&lfid=4540287198433081
4.古代刑法中的伦理入法原则(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书评中国儒家思想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血缘关系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影响着立法,渗透于立法,使刑法原则体现出维护伦理关系的内容,构成了伦理立法。在伦理立法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亲情义务法律化与尊卑同罪异罚。具体表现在“相隐”原则、“准五服以治罪”、严惩十恶重罪上以及男尊女卑的法律地位上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00523/
5.卢建平卢建平197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至1988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法学院学习。1988年-1999年,卢建平先后在浙江大学哲学系、经济系、外经贸学院、公共管理系工作。201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工作。其作品有《比较犯罪学》《金融法律实务》《刑法国际指导原则研究》等。曾入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https://baike.sogou.com/v64720739.htm
6.中国《刑法》八大重罪是指什么?频道中国加入“联合国五常”始末,美、苏百般阻拦,毛主席一招化解 04:53 文史道 “中国威胁”成了美国吓唬盟友“进群”的幌子 03:36 胡锡进 马英九:参观故宫感受灵魂震撼,任何“去中国化”都不会成功。 00:52 胡锡进 关羽战死后,赤兔马竟然绝食而亡!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01:12 痞凯丘 秘书给长官送吃的,https://m.sohu.com/a/770231226_121853982
7.@赣州丁云龙律师中国刑法十大重罪中国刑法十大重罪@赣州丁云龙律师中国刑法十大重罪 赣州丁云龙律师 中国刑法中的十大重罪主要涵盖了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权利与民主权利、财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严重罪行。这些罪行因其对社会和个人的极大危害性,在法律上被予以严厉的制裁。具体来说,这十大重罪包括: 危害国家安全罪:如背叛国家罪,涉及勾结外国,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24b9b0f3635fd1e0aa3ae7e4
8.贪污贿赂案件(精选十篇)依照《刑法》的规定,反贪部门所受理的十二种案件中,从犯罪主体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严格的、明确的主体的案件,即犯罪主体均为国家工作人员,这类案件有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隐瞒境外存款案;第二类是一般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介绍贿赂案;第三类是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3nhjcob.html
9.我国刑法中轻罪与重罪若干问题研究—东方法律网一、我国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 1.学术界关于区分重罪与轻罪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学术界关于罪行轻重认定标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以法定刑为依据区分轻罪与重罪。例如,有学者说认为,“根据每个罪的法定刑幅度和刑种,就能看出它的轻重”{1};还有学者说,“我国刑法中较重罪和较轻罪的划分,是指http://www.chinaeastlaw.com/lawjournal/X53f4DHFk1SfWXRK8wtZkw==
10.对我国刑法罪名的理解和分析“罪刑相当,罚当其罪”,是这一原则的根本要求。正确确定罪名,则是正确适用刑罚的前提。它不仅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犯罪性质,而且有利于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做到重罪重判、轻罪轻判,防止畸轻畸重。 二、我国刑法条文颁布以来,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罪名的规范化、统一化上存在的问题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7/id/311464.shtml
11.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罪包括()。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犯多大的错,便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A. 罪刑法定原则 B.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https://www.shuashuati.com/ti/1fae2d3cb8e64483a5463d7d25df8de9.html?fm=bd95d5a668737189aa85ad67cfb91555aa
12.学术前沿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中国刑法正在告别重罪重刑的小刑法,逐步走向犯罪圈不断扩大而刑事制裁日渐轻缓与多样的大刑法。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再到《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刑事法网不断增大,而网眼愈加细密。由此不仅导致犯罪数量先升后降的显著变化,而且导致犯罪现象内部结构的变化:严重暴力犯罪数量与重刑率下降http://www.zgfzxxh.com/xsqy/202203/t20220328_3600058.shtml
13.刑事犯罪重罪种类刑事犯罪重罪种类 导读: 现代犯罪的类型有很多种,刑法中对于不同的犯罪情形以及类型都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刑事犯罪的种类很复杂。那刑事犯罪种类有哪些?刑事犯罪共分为十大类,分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https://www.lawtime.cn/zs_269346/
14.刑法学学习笔记(个人向)Part.1刑法学笔记整理在中国领域外的效力: 【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适用中国刑法(属人管辖);但根据犯罪按照我国刑法最高刑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罪以下),可以不予追究。 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犯罪一律适用中国刑法; 【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或者国家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可以适https://blog.csdn.net/ozawacai/article/details/141072795
15.古代刑罚女人十大刑法:古代针对女性的十大刑罚古代刑罚女人十大刑法:古代针对女性的十大刑罚 妇刑,别称兽刑,是一套专门对付女人的刑法,会对受刑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包括女用囚车、骑木驴游街、坐木驴、站砖。下面一起来盘点一下古代历史上那些针对女性的十大酷刑: 10、拶刑(zǎn xng) 拶刑是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的刑罚,故又称拶指(用https://edu.iask.sina.com.cn/jy/3gD1ldRNP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