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学家通过严密的方法和详实的数据,正逐步揭示气候变化与气候行动影响人群健康的隐秘关系。
据介绍,《2024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全球报告》(以下简称《2024全球报告》)的核心观点包括5方面,
一是气候变化带来了破纪录健康代价。
二是温室气体排放愈演愈烈。
三是全球资金仍大量流向化石燃料产业。
五是转型方向将决定全球健康状况,但许多国家尚未准备好向健康、净零排放的未来转型。
而从《2024全球报告》进一步聚焦到亚洲,可以发现亚洲地区所受的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绝对值往往高于其他大洲。“这背后既有气候原因,也有亚洲人口和结构的问题。”蔡闻佳解释道:“亚洲地区1岁以下的婴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热浪暴露天数大概占全球的50%—60%,与亚洲地区的人口成正比。目前,已有80%的亚洲国家气象部门会向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气候服务和数据服务,但提供长期的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和面向行业影响的定制产品的国家不到35%。”
“对健康的影响呈现1+1>2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正在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2020年,东北地区半个月内遭受3次台风冲击,在南方肆虐的气象灾害开始北上了。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破大陆小时级降雨量纪录。2022年,高温炙烤全国,热射病成媒体热议话题。2023年,杜苏瑞台风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也遭遇了最强的冬春连旱,引发森林火灾。
“在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地球变得越来越‘狂躁极端和多变’,让罕见的事情变得更加常见,让常见的事情屡破新纪录。”蔡闻佳说道:“通过与1971年—2000年的气温对比,可以发现近10年的全球夏季平均温升上升了0.6摄氏度。正是0.6摄氏度的全球温升,带来了我国极端天气发生频次的倍数增长。每一个0.1摄氏度的温升都会带来气候环境的巨大差别。”
通过对我国气候变化现象和数据的研究,《2024中国报告》给出五大结论:
一是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近在眼前,气候危机也是健康危机。
二是近年来的气候健康风险只是未来更严重危险的缩影。
三是气候变化还在损害我们的适应能力和减排能力,进一步加大健康威胁。
四是气候行动是缓解健康危机,改善建立公平的良药。
五是中国的应对行动有所进步,更多的行动机遇正在涌现。
不仅如此,《2024中国报告》还持续迭代优化,在全球报告的16个指标之外,引入3个新指标,并提出两个新观点,分别是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预估和复合灾害的暴露。报告重点阐述了复合灾害的影响,选择了近年来较为常见的,健康影响较为显著的复合高温和臭氧以及复合干热(白天热晚上也热的情况)等事件进行梳理研究。
《2024中国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复合干热事件的暴露人数相比1986年—2005年的平均值增长了超过30倍,快速上涨的地区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另一个复合事件是高温和臭氧,高温往往跟高浓度的臭氧同时出现,并且会对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2023年,全国的人均高温、臭氧的复合暴露天数是6天—7天,为1986年—2005年平均值的两倍多。快速增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
气候行动是缓解健康危机和改善健康公平的良药。从中国清洁采暖政策的一步步落地实施可见一斑。2017年开始,我国将清洁取暖列为优先发展事项,截至2021年,我国大概有超过2600万农户家庭参与了清洁能源替代计划,在人均能耗增长75%的前提下,实现了煤炭使用比例下降65%。在减少1.5亿吨燃煤散煤使用的同时,也实现了PM2.5下降1/3以上的结果。
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体系正在逐步成型。“我们建议,接下来,还要加快建立国家级的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部级协调机制。在地方上要加强不同适应试点的协同和融合,加快实施区域层面的碳排放总量控制。推动气候健康领域的投融资,削减化石燃料的补贴,增加对减缓和适应技术的资金支持。发展低碳和有韧性的医疗系统。同时,提供因人、因地、因病而异的精细化、多样化健康风险预警服务。”蔡闻佳说道。
原标题:《《2024年度柳叶刀中国报告》显示,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