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政策的变迁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离不开对刑事政策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对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具体反映,刑事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而中国刑事政策发展的历史无疑也蕴含在中国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之中,体现在刑事司法过程的法律适用之中。自先秦中华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国历代的成文法典始终处于民刑不分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诸法合体”,但又以刑为主。中华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政权为中心,将不利于其政权稳定、不利于其封建统治的行为统统禁止于法律之中,行为性质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领域,国家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律规定为犯罪,科以刑罚,国家司法机关也没有明确的民、刑划分。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有关于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刑事法律政策的变迁。

一、奴隶制时代的刑事政策

春秋时期,政治保守派从社会混乱的现实出发,提出了新形势下的“礼治”路线,主张“为国以礼”,“以礼明是非”,要求保存礼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此针锋相对,管仲、邓析等人为代表的政治革新派则极力倡导“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和“事断于法”,认为法是判别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试图创建新型法制来取代奴隶制社会的礼制。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子产曾言“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子产死后,子太叔执政,采取宽厚政策,以至使奴隶主势力抬头,激起人民不满,纷纷反抗。子太叔只得发兵镇压,杀了许多人,才制止了这种反抗运动。孔子听说此事后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后来,被用于形容宽松与严厉两种手段相互配合使用,汉代王粲在《儒吏论》说,“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宽猛相济”主要用来指代以刑罚辅助德教的统治术。

二、封建制时代的刑事政策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法治的成熟、定型阶段。这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也是如此,以《唐律疏议》为标志,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也就是“立法结合”的过程也基本完成。唐朝统治者为了稳固封建统治,总结了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经验,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唐高祖李渊也提出了“立法务求宽简,取便于时”的思想。贞观修律后与前朝《开皇律》相比,大为宽简。唐朝的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用刑持平为特点。隋、唐、宋时期,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确定了“公罪从轻、私罪从重”、在共同犯罪中“首犯从重,从犯减轻”、自首、类推、老幼废疾者减刑、累犯加重等刑罚适用原则。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极端专制的时期。宋朝于仁宗嘉佑年间、神宗熙宁年间分别专门创立了《窝藏重法》和《盗贼重法》,严厉重惩“重法之人”,即武装反抗封建国家的农民。元朝秉持“分而治之”的国策,按民族与地域的不同,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等级,实施不平等的差别待遇。明朝则以元朝的灭亡为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重典治国的基本策略,以“刑乱国用重典”作为指导思想,特别以“重典治吏”作为重典治国的着眼点,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掀起了肉刑复活的高潮。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推行礼法结合的统治术,沿袭了“德主刑辅”的理论,提出“尚德缓刑”的立法思想。虽然清朝不像明朝那样滥用肉刑,但是肉刑并未绝迹。明朝确立了“从重从新”、“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刑法适用原则,而清朝对于“重其所重”原则体现得更为充分,完全继承了传统封建法典中的“十恶”制度。

三、近现代的刑事政策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袁世凯以《大清新刑律》为蓝本,略作修改,颁布了《暂行新刑律》以及一系列单行刑法,主要是补充了一些犯罪罪名,加重了量刑幅度,恢复了部分封建性条款,采用重刑方针,严厉镇压反抗军阀统治的活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刑法》(有新旧之分),新刑法由“客观主义”改为“侧重于主观主义”,强调犯罪性质,而非客观后果;由“报应主义”改为“侧重于防卫社会主义”,强调“保全与教育机能”,从而引进了保安处分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新刑法,原则体例均效法西方刑法,把“罪刑法定”原则同封建刑法的落后与法西斯主义恐怖性融为一体,采取“从新从轻主义”,但保安处分取“从新主义”和裁判后的“附条件从新主义”。确定了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原则,严格限制自诉权,扩大检察官权限,确立保释制度,以及秘密侦查制度。

在通常的中国法制史体系中,1921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根据地所创建的法律制度,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发展,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革命根据地时期,工农民主政权为了打击反革命活动,惩办其他犯罪分子,保卫工农民主政权,各地苏维埃政府颁行了许多的《惩治反革命条例》、《政治犯自首条例》等。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用的刑事司法原则主要有:区分首要和次要,区别对待;对自首自新者实行减免刑罚;罪刑法定主义和类推相结合;废除肉刑,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按照阶级成分及功绩定罪量刑等等。抗日民主政权将运用刑罚手段,惩治汉奸反动派,作为保卫边区和抗战的一项重要任务。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刑法总分则草案》,创造性地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刑法原则,主要有三条,即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保障人权原则、实行感化教育原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反动阶级的破坏,为此,各边区、大行政区、各地军管会及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刑事法规。对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确规定“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方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刑事立法原则。解放区民主政权总结经验,适应处理、改造大批反革命分子的需求,把某些反动或破坏分子交由群众监督改造,并将之制度化,创设了新刑种“管制”,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广泛应用缓刑、假释制度。

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家发展与打击、预防犯罪的需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有了一种适合时代特点的新提法,这就是“宽严相济”。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职务犯罪确定了八项刑事政策,其中一项就是“有效运用区别对待、宽严相济政策”。2004年,罗干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必须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具有法定从宽条件的应依法从宽处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小结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刑事政策的发展与变迁,无论在什么样的法制指导思想下,无疑都蕴含着统治者对于刑事法律轻与重、宽与严的深刻思考。从西周的“明德慎罚”、“刑罚世轻世重”,到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的“宽猛相济”;从战国时期法家的“行刑重轻”、“不赦不宥”,到汉朝的“宽省刑法”“德主刑辅”;从唐朝的“德本刑用”,到明朝的“刑乱国用重典”;从清初的“尚德缓刑”,到清末的“罪刑法定”;从抗日民主政权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到新中国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再到如今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始终是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统治者刑事政策的制定;刑事政策决定着刑法的适用,决定着刑事司法政策;而刑事政策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适宜的刑事政策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合时宜的刑事政策则会消极地阻碍社会的发展。

宽严相济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其基本精神也一直为我国所倡导,如今为了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对这种精神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概括与总结,进而有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这一提法,其本质上是对古今中外治国方略的重要总结;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pptx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演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律的转型与发展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启示01引言研究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国https://m.renrendoc.com/paper/358735044.html
2.宪法沿革:以宪法在我国本土的发展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典》就颁布啦,这就是我们上篇所提到的现行宪法,它的公布实施使得宪法学研究呈现出了繁荣景象。现在是21世纪,中国的宪法正处于本土化阶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加快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更多相关法律的中国本土化,推荐《乡土中国》这本书。#宪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135953832765581&wfr=spider&for=pc
3.中华法系的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因为种种原因,中国法律的近代化逐渐与中华法系渐行渐远,取法欧美成为时代风潮。然而,经过百余年发展形成的法律体系,仍然与本土社会和国民心理存在着诸多隔阂。这就昭示了,照搬照抄外国法律制度、法律理论之路,终究是走不通的。中华法系对于当下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参照模式,而不是琐碎片面的制度集合,它http://scdfz.sc.gov.cn/whzh/qzzhrmghg70zn/content_29533
4.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变迁的基本面向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变迁,首先是对外来制度进行“内化”和“吸收”,实现移植法律与本土国情的契合性;同时,致力于制度创新以推动创新发展,保持法律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此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体制之中,遵循甚或推动国际保护规则的普适性。以上即是本土化、现代化和一体化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也是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和国际https://www.hbskw.com/p/39833.html
5.论法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摘要】: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是法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一直是笔者关注的重点。而探讨法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立法促进社会变迁对我国目前的立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包括前言、结语在内共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除交待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意图和缘由之外,还着重阐述了选取新中国计划生育法律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3-2005075750.htm
6.《法史学刊》(《法律史论丛》《法律史论集》《中国法律史研究中国法律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汪汉卿、王源扩、王继忠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辑又名《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文化》,陈鹏生、王立民、丁凌华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0辑又名《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林明、马小红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1辑又名《中国古代法律https://www.douban.com/note/791689512/
7.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本文以陈述中国宪法变迁的事实为基础,体会中国宪法变迁的经验教训,并从学理上规范21世纪中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取向及应当遵守的规则。 一、随意修宪,最终导致国民党一党独裁——民国时期的宪法变迁 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意义上的宪法在20世纪初才在我国萌芽。在法律制度方面,国人历来自视老子天下第一。19世纪中叶,西方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4348.html
8.中国历史研究院清末变革浪潮中,法律废除了阶级、性别与种族间的差异,家族主义瓦解,亲属及阶级的特殊规定减少或消失,中国法律变迁从特殊走向普遍化、普通化,由此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坍塌。晚年瞿同祖重申了中国古代法的转变。1902年的清末变法尝试效仿欧洲法律传统,1910年的新刑律草案遭遇了传统派的反对和抵制,最终新旧两派以妥协告终。在http://hrczh.cass.cn/sxqy/zgs/202407/t20240706_5763142.shtml
9.从和谐司法到司法为民评《中国司法理念的变迁》马毓晨博士的《中国司法理念的变迁》一书,勾勒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司法和谐向当代的司法为民变迁的曲折历程,而未来司法理念的走向,则取决于当下司法制度与整个社会的契合度,因此,身处这个变革时代的法律人,如何在传承与创新法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深长思之。 http://www.legalweekly.cn/whlh/2023-05/18/content_8855121.html
10.法典编纂功能的观念变迁法典编纂功能的观念变迁 回溯近百年的学术讨论,人们对于法典编纂功能的理解大体呈现五种不同的面向,这五个历史叙事相互交叠,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图景。法律史学在厘定法典编纂功能历史叙事,清晰法典体系现代实质意涵的层次,发挥着重要的知识整合功能。 政治宣示、统合功能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06/id/73350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