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法学高文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

原标题:【学术中国·法学】高文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

高文勇

EvandroMenezesdeCarvalho

国际法教授,巴西里约热内卢瓦加斯基金会法律系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巴西弗卢米嫩塞联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副教授、巴西中国研究网络(RBChina)的创始成员。2012—2014年,在美洲国家组织和中国奖学金理事会项目(OAS-CSC计划)的支持下,成为上海财经大学(SUFE)的高级学者。2014—2015年,任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的高级外国专家。他发表论文若干并出版专著《国际法符号学:贸易和翻译》等。

“现代化新道路”是指中国通过主权选择的现代化进程。指的是既不盲目引进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经济模式,也不采用多边金融机构规定的经济方案。中国在促进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会考虑其民族智慧和努力,以及地理和自然资源。而这也是它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它符合中国国情但不一定可以复制用于其他国家。

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在国内的蔓延以及消除极端贫困等近期成果,展示了中国治国理政的效率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与这些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未能控制住疫情,其国内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由此可见,决定一个国家是否会更加繁荣、发达和社会公平的并不是GDP,而是包含制度和理念的治国理政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以全中国人民的福祉为目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其发展理念包括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相比之下,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对人民漠不关心,有时甚至对人民充满敌意。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处在动荡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前,中国社会结束了王朝时代的封建制度进入了共和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对现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和政体方案”的肯定。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消除了极端贫困,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极端贫困的消除表明,中国实现了以下共和制原则,即国家是为保障公民的普遍利益而成立的。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和普遍利益作为国家的运作原则。

为什么我要强调中国国家及其治国理政模式的共和性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它定义了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的第一个百年中的最初承诺。共和制是一种政府形式,意味着国家必须为公民的普遍利益服务。这个概念是中国政治进程的核心。因此,有必要从这一历史角度来看待党的作用。在国家机构中实现共和文化,是推动民众以其他形式参与确定国家方向的一个基本条件。在许多自称共和政体的西方民主国家中,权力的行使仅有利于极小部分的人,而不是民众。统治者的统治首先是帮助其掌权的利益集团。在这些民主国家,人民在物质上被排除在国家财富之外,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相反,许多西方民主国家的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不断加剧。它们是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因为它们建立在所谓的“民众参与”的表象之上。而这种参与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只保证公民的投票权,而不保证公民享有过上体面生活的基本权利。这些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抛掉了国家在促进全民健康、安全和教育方面的所有责任,将生存的重担转移到人民的肩上。它们往往会借“精英政治”之名来解释人民面临的生存压力,漠视人民的贫困。奇怪的是,西方国家想讨论民主问题,却不把共和问题拿到台面上来谈。

我们需要从这个背景来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为了改善这些方面,今年3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订了已实行30多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程序规则。对于这项改革,有必要提到中国式民主的五个基本方面:第一,法律程序开始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作用将得到改善;第三,改革将加强人民代表履行其职能的保障;第四,人民代表必须与他们的选举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第五,重大立法决策必须越来越科学,符合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的“科学发展观”。

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模式可扩大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内容、方法和理念。正是由于独创性地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理解的参照物。

THE END
1.中国律所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重视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原标题:中国律所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 编者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市场,同时,跨境法律纠纷也时有发生。 近年来,中国律所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步伐,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所,与海外知名律所合作等方式https://news.cctv.com/2019/08/26/ARTIVG3sZuRhlJ6Q0eS27czK190826.shtml
2.浅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程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这是共和国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现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进程作一简要回顾。 https://www.qhrd.gov.cn/zyfb/qhrd/lnqhrd/2011n/2011nqhrdd3q/wdlc/201107/t20110701_69177.html
3.法治中国中文名 法治中国 举措 依照法律和宪法治理中国 时间 1996年 含义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展开 执行部门 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目录 1基本要求 2术语定义 3发展沿革 4历史进程 5立法体制 6法律制度 7司法建设 8相关图书 信息 梗概 目录 9习近平眼中 10词条图册https://baike.sogou.com/v67941163.htm
4.4部法律记录新中国劳动法治建设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将劳动关系嵌入法治的轨道,劳动者的就业权等各项权利得到保护。 1950年6月29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二部法律,开创了我国劳动法治的先河。 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获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这是新中国http://www.legalweekly.cn/fzzg/2024-09/26/content_9060574.html
5.曹全来: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道路国际经济法网法律现代化,是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市民社会的形成和个人自由的确认密不可分、同步发展的。同样,中国法律现代化也是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和个人自由的成长息息相关。从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法律现代化大体上可以分为晚清、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其中,晚清时期,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起步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331.htm
6.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行政诉讼典型案例发布中国法院网讯(孙航)3月31日,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行政诉讼典型案例发布会暨纪念行政诉讼法颁布三十周年研讨会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贺小荣出席活动。 此次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行政诉讼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由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评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9/03/id/3808324.shtml
7.法典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光明日报法典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于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浪潮!作为一个后发且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中国对于先进文明全方位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共识和运动,尽管这种“共识”不时会遭遇到种种反“全球化”理论和 后现代主义的置疑和批评。在文明嫁接移植过程中,人们对于科技文明的引进已习为https://www.gmw.cn/01gmrb/2005-09/29/content_311327.htm
8.律商联讯参与建设的GlobalChinaLaw正式上线美通社PR作为中国发布的第一个面向全球用户的双语法律法规和案例数据平台,无疑是全球法律专业人士了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和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中国法律资讯服务“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司法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Global China Law收录了194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https://www.prnasia.com/story/189936-1.shtml
9.郭晶:刑事司法进程的四种调控模式评析即对悖离及时性的进程状态,并不直接否定法律程序效力或变更强制措施状态,而是仅要求相关主体作出解释说明,或仅公开宣示不及时进程状态的违法性。以前述四种模式作为比较法分析的线索,笔者将反思我国的类似制度,进而结合域外经验与中国问题,回答下述理论问题:如何在法律程序内部识别诉讼活动的进程状态,并对其进行司法审查与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262
10.中国法治三十年——关于中国法治发展的“三步曲”构想(法律理论篇)中国的法治建设,远不是一场单纯发生在一国社会内部的、主要局限于法律层面的制度变革,而是一场与从初级工业化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集中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转轨)相伴随的,且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艰难堀起过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总体性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法律变革与经济发展、体制转轨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