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2019年度“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摘要】在当下“后真相”语境中,新闻原型的力量日益凸显。本文以“张扣扣案”为例,首先通过组合和聚合的方式还原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对于“张扣扣案”的不同呈现方式,然后借助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对二者截然不同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试图剥离出自媒体对于“张扣扣案”所运用的新闻原型及召唤方式。最后对主流媒体如何在“后真相”语境下运用原型引导舆论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闻原型后真相舆论引导张扣扣案
正如杰克·鲁勒所指出的:“今天的新闻报道讲述了古老的神话”。在当下“后真相”语境中,新闻原型的力量日益凸显。“原型”最早是由荣格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原型是促使人类将集体无意识沉淀并继承的一种方式。荣格将原型定义为“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杰克·鲁勒认为原型指的就是原始框架,“就是模式、形象、母题和人物,取材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也收到这种经历的深刻影响。”而我国学者曾庆香则综合了上述学者的概念,将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原型定义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题、思想或叙述模式即情节,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联想,是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其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
从上述学者对于原型的定义可以总结出,原型首先是根植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人物、现象、意象或情节。本文以张扣扣案为例,试图通过呈现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对“张扣扣案”的不同叙事方式和模式,剥离出当下新闻原型的建构与召唤模式,进而对主流媒体如何运用原型有效引导舆论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组合与聚合的呈现:两种相互对立的报道框架
组合和聚合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可以简洁明了的呈现事物的区别和联系。所以笔者拟用组合轴和聚合轴的方式呈现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对于“张扣扣案”的不同事实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对于这一事件的报道恰恰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聚合关系。
二、罪犯与“英雄”的塑造:两种相距甚远的叙事模式
在用组合和聚合的方式呈现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对张扣扣案的报道和呈现方式后,笔者发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张扣扣是为报私仇而连杀三人的杀人犯,而在自媒体的口中,张扣扣先是幼年丧母的受害者、后通过当兵学得一身武艺,成为了卧薪尝胆的“悲情英雄”。这两种叙事方式实则隐藏了不同叙事模式的选取和使用。
(一)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张扣扣:连杀三人的杀人犯
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其对于张扣扣案的报道逻辑非常简单,即因报多年前的私仇连杀邻居三人的罪犯。在下文中笔者将借助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解释张扣扣是如何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成为罪犯的。
由于张扣扣杀害王家三人,所以其必然会处于反秩序的位置。新闻媒体为了淡化血腥和暴力行为,大都没有详细报道张扣扣的残忍作案行为,只是将其行凶杀人的结果进行了报道。对于张母,新闻媒体则细致的报道了张母生前的性格和与王家的恩怨是非,通过对于张母飞扬跋扈性格的报道,试图将其放在非秩序的位置。而对于王家的报道,新闻媒体主要澄清了王家当年干预司法、为恶一方的传言,将王家放在非反秩序的位置,比如:网上说王家是村里的恶霸。这都是乱说。王家也不坏,除了20多年前跟张家打过那次架,也没听说过他家欺负过谁。王自新就是个种田的普通农民。而对于秩序的维护者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则着重报道了当年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公正地位。
总之,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就是通过详细报道对张母当年挑起事端以及法院的公正判决,从而使张扣扣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得以强化。但是由于新闻媒体出于报道伦理等因素的考量,并未着重报道张扣扣血腥的杀人行为和过程,另外,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也反复强调了张扣扣的犯罪动机是为母报仇,从而使得张扣扣的犯罪行为并未显得“不可饶恕”,其“穷凶极恶”的罪犯身份也并未得以有效确立。
(二)自媒体呈现的张扣扣形象:为母报仇的“悲情英雄”
而在自媒体的叙述中,其运用了“悲情英雄”这个行为逻辑来讲述张扣扣的故事。从可怜弱小的受害者到卧薪尝胆的英雄,张扣扣的成长经历符合了人们对于英雄成长经历的想象。在下文中笔者同样借助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着重解释张扣扣是如何成为网民心中悲情英雄的。
从自媒体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王家作为此次矛盾的杀人者,必然处于反秩序的位置。而与王家相对立的必然是秩序和正义的维护者张扣扣。而本该处于秩序的维护者的司法机关则因为王家的势力成为了王家的“助手”,所以司法机关必定是充当了王家的助手和非秩序的代表,为其所“利用”。相反的,张母则在自媒体的描述中少有提及,相比于新闻媒体大量对于张母生前张扬跋扈的性格和当年两家矛盾由来的描写,自媒体中只是将张母化为一位哺育孩子的母亲。这种将张母“后台化”就是为了能使张扣扣的复仇行为顺理成章,让王家和司法机关缺乏正当性和正义性,继而明确向受众指出张扣扣就是因为母亲的被杀才会走上复仇之路的。
总之,自媒体就是通过将王家和司法机关放在反秩序和非秩序的位置,并将张母“后台化”以突出张扣扣行为的正当性和正义性。正如杰克·鲁勒所指出的:“通过讲述受害者的故事,通过把受害者透过其身后的人们的极大悲痛升华为英雄……它提供了与所有人生的最终的命运,即死亡的某种和解与安慰。”张扣扣通过“悲情英雄”这个报道模式成功的在舆论场中获得了同情和支持。
三、事实与原型的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建构方式
在对新闻媒体和自媒体所呈现的“张扣扣案”报道框架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事实的建构方式上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新闻媒体由于自身性质和专业主义的影响,往往采用的是“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而自媒体则由于身份较为自由,缺少约束,运用了不同原型的试图调动网民的情绪,以赋予张扣扣行凶杀人的正义性、正当性和合理性。
(一)新闻媒体:“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
1.用事实澄清无关谣言
“张扣扣案”之所以会引发舆论的巨大反响,其就是由于存在大量的谣言,最主要的就集中在杀害张母的凶手以及王家是否被轻判这两个疑点。
在除夕杀人案发生后,张扣扣之父和其姐称王家当年是为了能够轻判所以让王正军“代父顶罪”,这一说法强烈的动摇了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威信和权威。于是,澎湃新闻在报道中紧扣这一疑点张开调查,终于用当年的判决书、张父承认记不清以及其他村民和村干部的证言还原了事实,维护了法律的威严。除此以外,新闻媒体的报道还围绕着王家是“黑恶势力、干预司法”这一谣言进行澄清,有效地回应了网民的质疑。
2.用细节祛除“英雄光环”
在自媒体的想象中,张扣扣是一个由于母亲的去世内向孤僻,退伍后不娶妻生子,只为忍辱负重报杀母之仇的英雄形象。而在界面新闻刊发的《知情人讲述:我所知道的张扣扣杀人案》报道中,这个“英雄”形象被祛魅了。首先,张扣扣不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内向的张扣扣甚至还会经常和好友打闹开玩笑。其次,张扣扣不结婚不是因为一心为母报仇,而是因为家庭贫困且自身岁数过大。最后,张扣扣也不是一个一心只想复仇的人,他也曾经想发财致富被人骗。张扣扣好友的口述让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张扣扣形象,张扣扣的“英雄光环”在这些细节的陈述中被解构、祛魅。
3.用法律定性犯罪行为
(二)自媒体:不同原型的叠加和运用
与新闻媒体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显性报道方式相比,自媒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运用了不同原型的叠加和召唤试图调动网民的情绪,在“血亲复仇”这个原型的基础上继续赋予张扣扣行凶杀人的正义性、正当性和合理性。
1.用“官逼民反”原型赋予其行为正当性
另外,司法不公这个前提之所以被受众容易接受,就是由于其符合了“官逼民反”这个原型。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受到极大挑战,合理合法的司法、执法行为往往被认作是“暴力执法”,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的恶性循环。所以,用司法不公来把司法机关和王家放在强势地位,而把张扣扣放在弱势地位,用“官逼民反”这个原型迅速调动了网民的情绪,使他们对张扣扣的行为产生同情,并对司法机关当年的判决产生质疑。
2.用“侠客精神”原型强化其行为正义性
从“荆轲刺秦王”到“桃园三结义”再到“梁山泊好汉”,武侠和侠客精神始终萦绕在人们心中,是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典型原型。尤其是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带来的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使得人们更向往武侠,即追求朴素的公平和正义。所以用侠客精神来解释张扣扣行凶杀人的行为能使得受众马上就能接受其行为,甚至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模仿行为。
3.用“母爱至上”原型凸显其行为合理性
如果说“侠客精神”和“官逼民反”原型的运用是从道义上赋予张扣扣行凶的正义性和正当性的话,那么母爱至上原型的使用,则是为了从情理上赋予其行为的合理性。
陈中华在这段话中,赋予了母亲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又用“孕育”“乳汁”等典型意象试图激发网民对于母亲的保护欲,其手法之煽情不言而喻。每个人对母亲都有依赖和很深的情感,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这种情感就更为复杂。当年的“于欢案”也正是由于于欢“刺死辱母者”而受到舆论广泛支持和讨论。当把母亲、母爱这个原型加入进来之后,一切的行为都能被理解和宽恕。可以说,为母报仇成为了张扣扣最坚固的“舆论挡箭牌”。
四、启示:后真相语境下新闻媒体如何有效引导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曾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八个字指明了新闻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即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而讲好原型故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谁说出了原始意象,谁就发出了一千种声音,摄人心神,动人魂魄,同时他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摆脱了偶然性,转入永恒的领域。”
在当今“后真相”语境下,信息的快速更迭以及自媒体话语赋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从“张扣扣案”中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运用原型讲好新闻故事、有效引导舆论方面,新闻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试图为新闻媒体如何有效引导舆论提出建议和措施。
(一)减少事实“空窗期”,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三)恪守伦理底线,杜绝对于犯罪行为的过度同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犯罪报道经历了从简单报道罪犯犯罪行为到深入报道罪犯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状况。这种报道方式更为准确、全面地还原了罪犯的犯罪动机,更有助于认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以及复杂的人性问题。但是对于罪犯犯罪行为过度的同情和理解却违反了新闻报道的伦理底线,给社会的法制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此次张扣扣案的新闻报道中,绝大多数的新闻媒体都表现的可圈可点,都是基于事实冷静客观的报道“张扣扣案”。而也有一些专业的新闻媒体没有很好的恪守新闻伦理底线,对于核心事实的报道暧昧不清,对于罪犯的杀人行为表现出了过度同情甚至是理解和接受。如有媒体将新闻标题拟为“除夕行凶人张扣扣:案发前曾给父亲4万元拒找媳妇”在这短短的二十余字中,不仅没有突出张扣扣的连杀邻居三人的暴行,而是用次要事实突出了一个为母报仇的“孝子”形象,这种错误的报道价值观必须得到有效地遏制和纠正。
综上所述,正如盖伊·塔奇曼所指出的,我们的社会因为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而充满互动和变数,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解释,必然是以现在的理解为基础,必须具有一种“共有知识”。原型故事就是这样一种“共有知识”,它无意识地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只要符合其认知框架随时都可以被激活和召唤。这也给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讲好新闻中的原型故事来凝人心、聚合力、扬正气、树新风。
参考文献
1.杰克·鲁勒,鲁勒,尹宏毅,etal.每日新闻永恒故事:新闻报道中的神话角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4.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8.
5.梁金荣.浅谈语义的组合与聚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6.曾庆香,沈璜,潘晓飞.新闻中的永恒故事:原型对记者视角的框限[J].新闻界,2018(06).
7.王怡溪,赵云泽.正义的想象:后真相时代的媒体报道与网民舆论——以“张扣扣”案的舆情风波为例[J].新闻春秋,2019(3).
8.钟明.对故意杀人案件中血亲复仇情节的思考——基于张扣扣故意杀人案[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2019.
9.曾庆香.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10.秦文秀.原型理论在新闻叙事中的文本分析——以山东辱母案为例[J].东南传播,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