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半个世纪以来,“施特劳斯学派”和“剑桥学派”在西方学界最有影响,刘小枫新作《以美为鉴》(华夏社)将两派在解释美国立国原则的哲学基础时的尖锐对立作为观察点,展示双方在涉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性质、目的和方法等方面的对决。在原作出版60年后,华东师大社推出《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首个中译本,该著打破按年代叙事的史学方式,从身体史、纹章学、神学、艺术史、莎士比亚戏剧等角度,展示国王权力运作的神秘机制。
华东师大社“杜威选集”收录了杜威在各个学术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即将出版最后一卷《超自然的自然——杜威宗教观与艺术论》。1966年,罗兰·巴尔特访问日本,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在《符号帝国》(人大社)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巴尔特作品中鲜有的文学格调,也可以对日本社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质有崭新的认识。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得到?社科文献社《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回答了社会分层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自由与尊严在反抗许多形式的专制与暴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使人们形成了假想的自由与自治,从而阻碍了更为有效的文化实践的发展,斯金纳经典作品《超越自由与尊严》(人大社)指出,人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计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文化与社会环境。
写作思想史的大家彼得·沃森着迷的,不是帝王将相征服与统治的历史,而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历史。在译林社《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中,沃森以一己之力梳理了人类从刀耕火种到微观物理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方面,世图公司推出了《童年与社会》,该书收入“大师彩虹书系”,是20世纪伟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成名作,标志着心理社会理论的初步成形。此外,“依恋三部曲”(《依恋》《分离》《丧失》)是“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的理论奠基之作,也是全面了解依恋理论的必读之作。
现实关切凸显环境生态主题
人口压力、雾霾、垃圾、能源枯竭、贫富差距、食品安全、堵车、身心受损的孩子、极端气候……对此,我们无能为力了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地球的明天》汇聚了农业、能源、住宅、经济、教育等领域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当今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产品消费已经让城市本身走入困境。谁能拯救城市?海天社“大家译丛”《拯救城市》为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角度。对恶劣的环境,牢骚无益,“大家译丛”的《平静的革命》和《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给出了各自的解决之道:前者讲述世界各地居民为改变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努力,后者考察美亚欧三大洲12座大小都会的大众运输系统和城市、居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出“无车生活”会给人类带来美妙的未来。
到2025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将面临水危机,而在水资源方面“先天不足”的以色列却已是一个可将盈余用水出口到邻国的水资源强国。上海译文社《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记录一个小国如何从水独立走向国家独立。其经验可资借鉴。同类主题还有“理想国”的娜奥米·克莱恩著作三种。在《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上海三联)中,克莱恩指出,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纳税和医疗之外的又一个议题,更是一个警报,提醒我们修复已经多处败坏的经济体系。全球化浪潮在20世纪末淹没世界,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纪初正蓄势反击。广西师大社《NO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讲述全球经济发展,也是对抵制行动的全面介绍。而在《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克莱恩所展示的是,从1973年智利的皮诺切特政变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休克疗法的蓄意使用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变化。
教育问题牵动社会的每根神经。低年级小朋友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初三学生出现严重偏科,班主任该怎么办?苏州大学社《一线教师常见头痛问题见招拆招》有高招。教育不是机器之间的互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北师大社《教育的美丽风险》探讨许多教师都知道但却避免谈论的主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具有风险的。华中师大社《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是国内首套集中探索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专业书系,涵盖近年来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镌刻着社会转型的时代烙印。
随着股灾的伤痛慢慢愈合,而地缘政治不断变化,中国股市又一次走到了新的分岔路口。人大社《风口浪尖:中国式价值启示录》告诉我们,如何继续顺势而行。调查研究表明,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与创业者的决策有关,华中科技社《创业者的窘境》分析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决策困境,指明创业途中的陷阱,并给出规避风险的建议。中关村孕育了4000多家瞪羚企业、67家独角兽公司,北大社《中关村模式:科技+资本双引擎驱动》是对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的全景解读。
多部著作填补文史领域空白
文史国学类中历来不乏名家经典之作。中华书局《辽史补注》(全十册)是“辽史三大家”之一陈述先生利用碑志材料及大量宋人使辽、使金的资料,对《辽史》进行补注,大大丰富了一向简陋的《辽史》内容,为“集辽代史料之大成”之作。截至目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陆续出齐。此次聚合捆绑推出《十三经》,帮助读者扫除深奥文词带来的阅读障碍,读通和理解这十三部经典著作。
在审美文化史研究上,上海古籍社“大美中国”丛书梳理并建构了一部“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审美文化史”,为国内同类著作中首部通史。《汉译文学序跋集》(上海人民社)从晚清至民国时期50年间出版的几千种译作中收录2000余篇序跋,这是学界第一次全面收录该时期的汉译文学序跋,为目前体量最大的汉译序跋集成。中西书局《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是对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首次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填补空白。
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社),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北师大社《社会主义史》丛书围绕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展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属该领域重要参考资料。
宗族制度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民社《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集中反映20世纪最后20年来的成果。中信社《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中,魏丕信等海内外学者聚焦于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市,从寺庙与城市的社会格局、皇家的宗教生活,以及北京几座寺庙的命运等面向出发,考察城市精英在宗教生活与寺庙管理中的角色。万卷公司《党圣元李继凯说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澄清许多流传千年的讹误,考证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周一良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天津人民社的《周一良批校〈世说新语〉》《周一良批校〈颜氏家训〉》可谓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
商务《康有为在海外·美洲辑——补南海康先生年谱(1898—1913)》收集康有为在1899—1913年间在加拿大、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地活动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及重新评价康有为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上海人民社《梁漱溟往来书信集》辑录梁氏往来书信七百余封,历七十余年,涉及人物众多,是迄今至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其中许多书信系首次公开发表。而商务《梁漱溟年谱》以梁漱溟从1893年出生到1988年谢世的95年为轴线,逐年记载其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完整展现梁氏传奇的一生。
《中流砥柱——卡尔逊抗战史料》(上海书店社)是抗战时期第一个访问延安、第一个深入敌后战场考察的美国官员卡尔逊,在考察途中搜集的文献资料,海内罕存。以战争亲历者视角,记录其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等内容,上海人民社《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是一部贯穿“二战”的长篇战时日记,可作大部头历史的补充和佐证。在《遇见中国:卜力眼中的东方世界》(上海社科社)中,第12任港督卜力记录下中国历史画卷中弥足珍贵的片段。
从全球视角和环境视角考察历史,是史学研究的新亮点。商务《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作为当代生态史名著,其影响力超出了史学范畴。北大社《人文学的历史:被遗忘的科学》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褊狭视角,首次全面建构了人文学从古至今的历史。此外,中信社《谜一般的七支刀:五世纪的东亚与日本》为京都学派史学泰斗宫崎市定晚年得意之作,以一把传世宝刀为线索,解开古代中日韩三国关系的谜团。《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上海交大社)是一本在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领域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入选今年的中华学术外译书目。三联书店《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所论大众层面的赴日留学,是与中日不幸时代揭开序幕的同时而兴起的。因此,对精神史的考察也以此为原点和基点。
北大教授罗新在华发之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450公里山川河流,完成15年前的夙愿。新星社《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记录了其关于历史、当下和自我的深刻探寻。商务《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是著名考古学家宋兆麟从事民族考古60年的学术回顾,再现了作者参与的历次民族调查及考古实践。天津人民社“魏宏运文集”收录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魏宏运先生从大学时期至今所著的专著、论文、散杂文和回忆录,具有史料价值。不同于传统“文人治史”,在广西师大社《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作者用超学科视角呈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回答“何谓中国”这一宏大问题。
为庆祝建馆120周年,商务推出了“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近期新书有《蒋维乔日记》《张元济日记》两种。另外,《郑振铎日记》和《叶圣陶日记》记录两位文学大家的个人经历和日常生活,也是学界研究那个时代的绝佳资料。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1年,行程5万多公里,走访11个省份50余个城市和乡村,天津人民社将其成果汇集成为“文字的记忆——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系列丛书。此外,南海出版公司《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揭示权力与资源互相整合的趋势,让读者直观感受地域、阶级的文化壁垒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角力,视角新颖,令人期待。
艺术人文绘就纷繁精彩
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浙大社《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士人:907-1911》即是阐述关中地区自宋代以降的文化,及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近千年来士人的自我身份建构等问题。另外,《书外话》围绕辛德勇近年出版的几种书的一些争议,所谈基于学术又高于学术。正如七十二变法术一样,孙悟空形象的文化传播同样充满了变异性,三联书店《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跳出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二元对立结构,富有启示性。
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率领考察队十四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民间艺术,其《黄河十四走》较为全面展示了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面貌。在《徐悲鸿》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从定名到相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从文本还原孟子与弟子对话的场景,《孟子的理想国:一位普通教师的孟子阅读笔记》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文意的同时,不失人物的生动形象和生活情趣。以上均为广西师大社近期新品。
博物方面,商务近年成绩突出。新书《树的秘密生活》把对树的知识和深情交揉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告诉我们有关树木的知识。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因发明“双名法”,用拉丁语组成的属种名作为动植物学名而闻名于世,其第一部中文传记《林奈传: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最近也由商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