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西三支一扶公基备考法律知识: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梳理

根据《民法总则》第143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有: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越能力范围的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第145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二)无权代理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第171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按照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

三、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重大误解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欺诈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胁迫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四)显示公平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四、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无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二)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四)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五)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例题】杨某16周岁,为一高中生,酷爱发明。经不懈努力,杨某发明了一款捕鼠神器,效果良好,已申请了专利权。某公司投资人柳某得知后找到杨某,并与杨某达成转让该项专利的协议。则该转让协议的效力()。

A.有效

B.效力待定

C.无效

D.可撤销

【答案】B。解析:杨某16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转让专利的行为超越了其能力范围,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故本题答案为B。

【例题】甲出版社误将乙校的订货单当成丙校的订货单,将货物发给了丙校。甲的这一行为属于()

C.可撤销

D.无效

【答案】C。解析: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甲出版社误将乙校的订货单当成丙校的订货单,将货物发给了丙校属于重大误解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故本题答案为C。

THE END
1.公共基础知识:民法吉林公务员考试网华图教育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双方,在民事活动中的行为均应遵循这样的准则。平等原则,最集中地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合同关系当事人的法律要求。 https://jl.huatu.com/2023/1231/2592420.html
2.民法专题三民事法律行为——第三人胁迫重大误解显示公平所属专辑:民法基本功 喜欢下载分享 用户评论 表情0/300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音频列表 1 民法专题三 民事法律关系——撤销权消失、撤销法律后果 172019-09 2 民法专题三 民事法律行为——第三人胁迫、重大误解、显示公平 62019-09 3 民法专题三 民事法律行为——第三人欺诈、产权欺诈 82019https://www.ximalaya.com/sound/212829140
3.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管在多数情形下适用成立即生效原则,但在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上,已经将二者区分开来,并且在一些场合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确实不是同时完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已经完成外,还以意思表示的内容及形式的合法为要件。也即,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以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
4.能显示公平的民事行为有哪些律师普法显示公平的民事行为包括的类型分别有:一方获得的利益或另一方所受损失是否违背法律或交易习惯等综合衡量;一方是否利用其优势或对方轻率、没有经验,具体看利益受损一方是否无经验;合同一方对合同的相关内容缺乏认识的能力,或因为某中急迫的情况,并非出自真正的自愿而接受了对方提出的合同条件;法律其他规定。https://www.110ask.com/tuwen/18217289923382665373.html
5.《民法典》解读151: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本条是关于因乘人之危等导致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规定。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007/07/34912844_998573953.shtml
6.谈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我国民法通则有关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规定,在很多方面颇具特色,而将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从其他各类欠缺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中独立出来,并赋予特定的含义,便是其在立法上的重要创新。为了正确适用民法通则,从理论上对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的特征、性质和法律效果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3/id/350995.shtml
7.《民法典》自甘风险和公平责任的法律适用昌浩动态 《民法典》自甘风险和公平责任的法律适用 2021年1月24日,河南昌浩律师事务所王亚辉(实习律师)就《民法典》中的自甘风险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进行了介绍。 此次内容以案例为切入点,介绍了公平责任原则和自甘风险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规则,对比《民法典》施行前后法院对于类似案件的裁判思路http://www.hclaw.cn/c/view.php?aid=404
8.开学季教师应知安全法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只能独立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既言限制,意味着这种行为能力并不完全,就限制的范围而言,只能独立实施与年龄及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否则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由法定代理人代理。 《民法通则》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分两类。对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即认定其为限制民事行为http://www.ycxbhgjzx.com/e/wap/show.php?classid=10&id=597
9.关于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相关裁判规则关于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相关裁判规则 法条变迁说明 《民法典》颁布之前,《民法通则》第59条及《合同法》第54条均对显失公平作出了规定,《民法总则》第151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强调了判断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并将乘人之危纳入产生显失公平的一种原因,赋予显失公平以新的内涵,不再将其作为一种独立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79966305&efid=4kWZKggG_ltPGKcf8PQ9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