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的形成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中华法系”展现出来的独特的东方传统法律文化的魅力,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的国家。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从清朝末期变法修律时起,中国近现代的法律制度开始接受西方法律制度和西方法律观念的影响。由此,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也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譬如:关于法律的“权力”与“权利”的核心内容对比,法律观念的权利本位还是义务本位的争论,关于法律的公法文化还是私法文化的比较,法律的“管人”还是“管事”的不同功能确定。从法律的形成角度考察中国与西方的法律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我们会发现一些深刻而又生动的结论。

在中国法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可一种观点,中国古代法律形成于战争,所谓“刑起于兵”,在部落战争的彼此征服中,形成了“刑”,最初主要是针对敌对的异族人,作为战场上镇压敌对异族人俘虏的暴力手段,后来逐渐转化开始适用于血缘集团的内部,并扩大到形式上类似于异族不服从的群体,主要是所有触犯礼仪规范的人。

中西方的法律观念都认同法律不可侵犯的尊严,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们看重法律威严,是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服从,传统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执政者行使权柄的巨大威势,因此必须重视法律义务的严格遵守,人们畏惧法律而遵守法律,但并非尊重法律。古人以走入法庭为耻辱,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也并没有太多诉讼的热情。如果等待法庭裁决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说了这样的话“相信法律是公正的”,那么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是希望相信司法官员是公正的,对于法律权威、司法权威的信仰还没有普遍形成。中国人对法律公正裁判的期待,总是带有非常强烈的利益倾向性,对司法判决的结果,更愿意相信适用法律的司法官员的“人”的作用,对法律的尊重往往归结为对清官的渴望。

在西方的法律观念中,人们对法律的信赖和敬重,是基于普遍认识上的法律的功能。西方法律形成初期,国家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确定社会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这就有助于西方人在文明之初形成对法律的信任,并继而发展为对法律的信仰。古代西方人愿意相信法律的理性判断,以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最可靠的方式,至于拥有法律适用权的司法官员,并不在他们考虑法律权威的核心位置。

总之,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可以归为民族性、文化性、地缘性的差异。世界范围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法律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因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对于其法律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和考验,适应该国国情并融入民众血液中的精神认知。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传承,被中国人世世代代尊重并沿袭下来,甚至依然对现代中国产生着深刻影响。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向法治国家迈进的巨大转型期,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包括法律观念在内。我们的确不能简单地判定中西法律文化孰优孰劣,更不能绝对地放弃传统而全面移植,传统法律文化客观上存在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问题,但同样应该意识到,符合国情、民情的法律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才是真正被需要的。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法学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中西法律比较视野下的“情理”这种情理与法律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司法过程的最重要特点。滋贺秀三的尝试揭示了中国传统司法过程与西方法律中的形式主义理性之间的差异。这直接导致滋贺秀三尝试使用普通法司法过程中的衡平逻辑来理解“情理”。 相较于高度强调形式主义理性的大陆法,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似乎总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I2MzY0MQ==&mid=2650344453&idx=1&sn=1609f2dd13a41cab822b5dca5cf0cf95&chksm=86fd260dacbb0b9df6f70c82ce09c26f7b10f6cab10e3ea0fd82cb6aacaef3e2cc88ac0bb405&scene=27
2.经典案例中的东西方法律文化总结论文(精选10篇)老师的课讲的是“经典案例中的东西方法律文化”,听起来就要比“某某法律课”要有意思的多,事实也确实如此。通过不断的举例讲解,我对中西方法律的发展,以及两者的差异有了不少的了解。中国的法律发展相对较早,但最后我们选择了西方的法律模式。西方的法律发展相对较晚,但是却更加系统完善,如今更是被成为了全球认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rh90ket.html
3.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2篇(全文)进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比较,主要课型有两类:一是在高一阶段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之后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二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以复习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两种课型各有特点:第一种课型有利于培养高一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第二种课型落实起来更为方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3j3c6gb.html
4.热点09中西方法律的发展由于中国和西方两条法律文化长河所蕴含的内容实在博大精神,因此很难全面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上述对两种文化传统的提炼中看出一些宏观上的差异:第一,以礼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等级现和西方文化传统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观的差异。第二,中华法律文化传统中集体本位观和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个人本位观的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3446ct10064n275610.html
5.2024年艺术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西方艺术审美观差异 1 二、中西方艺术品价格差异 2 三、中西方艺术品收益差异 8 四、中西方艺术品拍卖差异 6 五、中西方艺术品收藏差异 6 六、中西方艺术品捐赠差异 8 第三节 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运作方式 产 一、拍卖市场交易 业 二、通过画廊或艺术博览会交易 调 三、通过私人藏家或捐客进行交易 研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20/YiShuPin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6.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学术著作二、近代以前西方刑事民法化与近代以来公法的发展及其私法化现象第四章 法与宗教伦理:伦理化与宗教性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 一、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进程 二、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表现 三、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成因 四、对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认识 第二节 西方法律的宗教性 一、早期基督教在罗马法中的http://www.cuplpress.com/index.php?m=book&a=detail&id=6993
7.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
8.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件)2020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二)近代新教伦理与教化 积极作用:新教伦理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14/602015513101014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