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宋朝挖到一块“狗头金”私家历史澎湃新闻

最近新疆有位牧民,与朋友到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合伙探金”,结果撞了大运,一日“他像往常一样在青河县境内一处矿区转悠,突然看到地面上裸露着一块黄灿灿的东西”,捡回家才知道这是一块极贵重的“狗头金”,重量接近8公斤,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发现的最大一块“狗头金”。

但这位牧民且慢高兴,因为有律师跳出来说,应该组织专家对金块“进行鉴定,确定是否属于天然矿产或文物;如果属于矿产或文物,则需要上缴国家”。我知道,中国的《矿产资源法》与《文物保护法》确实规定“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与“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归国家所有。但牧民捡到的“狗头金”基本上可以确定不属于文物;那么它算不算“矿产资源”呢?我认为也不能算,因为“矿产资源”显然指复数的矿藏,而非单个一块石头。

还有一名“法理学学者”大约根据《民法通则》的条文,也认为这块“狗头金”当属国家所有,“因为发现、得到于国家的土地之上,其所有权关系应当是明晰的,并非必然的谁发现就应当归谁”。《民法通则》确实有这么一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所谓“隐藏物”,即不易被发现、隐蔽的财物,将“狗头金”纳入“隐藏物”,大致是说得通的。然而,现行《民法通则》将无主物收归国有的规定,是否符合现代国家通行的物权通例呢?又是否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法精神?

宋朝法律如何规定“埋藏物”的归属

让我们假设,如果宋朝人发现了一块“狗头金”,当时的法律又是如何划定它的物权归属的呢?

宋朝的文献资料中不乏发现“狗头金”的记录,如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说,北宋政和年间,“长沙、益阳山溪,流出生金数百斤,其间大者一块至重四十九斤”。山溪流出“狗头金”,被当时的地方官当成“祥瑞”,献给朝廷。不过这块“狗头金”为何人发现,又如何到了官府手里,《齐东野语》并未交待清楚。不过,按照宋朝的立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平民如果是在公地或自家田宅发现“狗头金”,它毫无疑问将归发现人所有,官府可以出资购买,但不得无偿征收。

一、“诸官地内得宿藏物者,听收”;

二、“凡人于他人地内得宿藏物者,依令合与地主中分;若有隐而不送,计应合还主之分坐赃论减三等罪,止徒一年半”;

三、“藏在地中,非可预见,其借得官田宅者,以见住、见佃人为主,若作人(即发现人)及耕犁人得者,合与佃、住之主中分”;

四、“其私田宅各有本主,借者不施功力,而作人得者,合与本主中分,借得之人,既非本主,又不施功,不合得分”;

五、“得古器锺鼎之类形制异于常者,依令送官、酬直,隐而不送者,即准所得之器坐赃论减三等”。

这些条款见于《宋刑统》,《宋令》也有类似立法:“凡于官地得宿藏物者,皆入得人;于他人私地得,与地主中分之;若得古器形制异者,悉送官,酬直。”

根据上面援引的法律条文及宋人的立法精神,我们可以确知,在宋代,一件被发现的“宿藏物”应当归谁所有,将取决于这件“宿藏物”的所在地点,以及它是否属于“古器锺鼎之类”、“形制异于常”的珍稀文物。

——如果平民在自己的土地、住宅或者公共田宅中发现了“宿藏物”,那么“宿藏物”的物权将归发现人所有;

——如果在他人的田宅发现“宿藏物”,则“宿藏物”的物权由发现人与业主均分,倘若发现人不归还业主应得的那部分收益,则按盗窃罪减三等论罪,以发现人应交还业主的那部分收益计赃;

——如果在已经租赁出去的公地、官宅发现了“宿藏物”,则由发现人与承租人均分“宿藏物”;

——如果发现“宿藏物”的田宅乃承租自私人,由发现人与业主共同享有“宿藏物”所有权,承租人如果在发现“宿藏物”的过程中未出功力,将无权参与分配。

——如果发现的“宿藏物”是珍稀文物,则必须报官,当然官府不能无偿征收这件“宿藏物”,而是要按“宿藏物”的估价掏钱购买,发现人如果“隐而不送”,同样按盗窃罪减三等论罪,以发现人得到的“宿藏物”价值计赃。

可以看出来,宋朝政府对于“宿藏物”物权归属的立法,采取了“先占取得”的原则,承认并保护发现人的物权,同时兼顾“宿藏物”所在地的业主的权利,政府不与民争利,即使出于保护珍稀文物之目的,要求“得古器形制异者,悉送官”,政府也要向发现人支付价钱。

在洛阳买房补交“掘钱”

由于国家法律承认并保护“宿藏物”发现人的权利,宋朝洛阳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住宅交易惯例:“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凡未经挖掘的宅第,如果你想盘买下来,业主会要求你补偿一笔“掘钱”。为什么?原来洛阳为前朝古都,居住者非富即贵,“地内多宿藏”,往往一挖就能挖出不知什么年代什么人埋下的财物。

曾有一位姓张的宰相,“以数千缗买洛大第”,价钱都谈好了,但卖家临时又提出要加“掘钱”千余缗,否则房子就不卖了。张宰相对这宅第志在必得,只好同意多掏这笔“掘钱”。大家都认为张宰相太傻,被宰了,花了冤枉钱。谁知张宰相在翻修宅第时,真的从地下挖出一个石匣,“不甚大,而刻镂精妙,皆为花鸟异形,顶有缘字二十余,书法古怪,无人能读”。打开石匣,里面有“狗头金”数百两。“鬻之”,“金价正如买第之直”,“不差一钱”。换言之,张宰相白得了一套宅子。

这一故事记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记载此事,本意是想表达一种“数已前定”的宿命论。但我们不妨从社会史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故事:如果宋朝法律不承认发现人对于“宿藏物”的所有权,张宰相挖到的金子能合法地卖出去吗?洛阳能形成“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的交易惯例吗?显然不可能。因为你挖到的财物如果悉数被政府收为国有,必不可能影响房产交易的价格。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关于“宿藏物”所有权的立法,继承自唐朝法律,只是比唐朝立法更为详尽。《唐律疏议》规定:“凡人于他人地内得宿藏物者,依令合与地主中分”;“得古器、钟鼎之类,形制异于常者,依令送官酬直”。《唐令》亦规定:“诸官地内得宿藏物者,听收;他人地内得者,与地主中分之;即古器形制异者,悉送官酬其值。”可见物权立法在中国其实源远流长,许多人认为中华法系没有民事立法传统,显然是偏见、成见。

明王朝对“宿藏物”的物权立法,出现了退化,《大明律》规定:“若于官私地内掘得埋藏之物者,并听收用。若有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限三十日送官,违者杖八十,其物入官。”法律不再区分“宿藏物”所在地的产权区别,一概将“宿藏物”归发现人所有,显得比较粗糙;而“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则没收入官,不再向发现人支付价钱。不过,明清法律对“宿藏物”物权归属的划定,大体上还是遵循“先占取得”的古老惯例。

“先占取得”原则的西方法律渊源

当今绝大多数国家关于“无主物”所有权取得的民事立法,也都采用“先占取得”的原则,比如德国的《民法典》规定,“每一个自主占有人都可以先占无主动产”,“发现因长期埋藏而不能查明其所有权人的物,并因发现而占有该物时,其所有权的一半归属于发现人,另一半归属于宝藏埋藏所在地的物的所有权人”。这样的法律条文与立法精神,跟我们前面引用的宋朝律法几乎如出一辙。

“先占取得”的物权原则,在西方也有着古老的法律渊源,古罗马法就是这么规定的:“某人在自己的地方发现的财宝,被尊为神的阿德里亚奴斯遵循自然平衡,把它授予发现人。如果它是某人在圣地或安魂地偶然发现的,他作了同样的规定。但如果它是某人在并非致力于这一业务,而是出于意外的情况下在他人的地方发现的,他将一半授予土地所有人。”

古今中外的法律都对“宿藏物”归属权作出了类似的划分,并不是偶然。从法理上来说,无主物所有权的“先占取得”原则,乃是对人的自然权利的承认。所谓无主物,我们视其为造物主给予人类的恩赐,人类获得造物主的恩赐,自古便以“先占先有”为通则。

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不承认无主物所有权的“先占取得”原则,将“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确定为“归国家所有”,只是通过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对“埋藏物、隐藏物”发现人的权利作出有限的保护:“公民、法人对于挖掘、发现的埋藏物、隐藏物,如果能够证明属其所有,而且根据现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归其所有的,应当予以保护。”如果你证明不了你发现的“埋藏物、隐藏物”产权属于自家,对不起,它只能上缴给国家。

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认可无主物的“先占取得”原则,于是,当有人捡到价值不菲的“狗头金”,或者挖出价值连城的乌木时,总是要引发“归谁所有”的争吵。

THE END
1.古代西方法律的演变,为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做出了哪些贡献?你怎么它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成员在法律的约束下有序地生活和交往。对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罗马法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例如,对于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惩处,有效地遏制了犯罪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https://m.sohu.com/a/833468307_120012569
2.法律的起源(二):西方法律传统西方法律传统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以下特征尤为突出: ●法律机构(包括司法、立法及其制定的法规)与其他机构之间具有相对清晰的分界,同时上述机构的法律权威高于政治机构。 ●法律原理的本质包括主要的法律渊源,并以法律训练、法律识与制度性的法律实践为基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18/06/13664199_1111431738.shtml
3.题目论述西方法律的五大渊源求高手帮帮忙2000字左右!!可以加分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陆法系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明文办理案件,没有立法权。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确,强调制定法的权威,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其他法律渊源,而且将全部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类,法律体系完整,概念明确。法官只能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得擅自创造法律、违背立法精神。4.大陆法系一般采取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61433386.html
4.法律渊源论(豆瓣)法律渊源概念与原理的变异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中国的法律学人对法律渊源这个反映西方司法规则和技术的概念,基于立法中心主义倾向逐步中国化,法律渊源由法官发现法律的地方,变成法律的表现形式。这种转变割断了与法律发现的关系。法律渊源原本是基于司法中心主义立场所使用的概念,却在中国被奉行立法中心主义姿态学者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649702/
5.当代西方两大法系主要法律渊源比较研究【摘要】:<正> 当代西方国家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居于重要地位的法律制度。人们一般习惯于将大陆法系称为法典法,把英美法系称为判例法,这种概括现在是否能反映两个法系法律渊源的主要特征?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怎样形成的?现代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两个法系在法律渊源上是否正在走向同一?本文试图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FY198703005.htm
6.西政考研·日拱一卒002西方法律思想史核心知识点梳理,积累素材!(1)永恒法:上帝的理性、理想,上帝领导和指导整个宇宙运行的规范;“一切法律只要与真正的理性相一致,就是从永恒法产生的。”—其他法律的渊源和最高效力; (2)自然法: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对其特殊适用的永恒法就是自然法;自然法反映着神和人的关系,是永恒法对于人类世界的具体适用而形成的规范。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51000383914156
7.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案(学生版+教师版)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⑴简述罗马法的发展历程,通过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总结提升)⑵了解中古时期欧洲法律制度的演变(世俗法与教会法;英国普通法与法国法律体系)⑶近代欧洲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的形成(理解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的影响)及区别(http://zy.21cnjy.com/21271482
8.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2024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时空坐标】【基础知识】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1、渊源——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的总称。其产生发展长达1000多年。) (1)开端:《十二铜表https://m.zxxk.com/soft/47307316.html
9.选必1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后作业C卷知识点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亨利二世时期(I154-1189年),皇家法官开始在整个王国巡回断案,并逐渐在全国不同地区使用相似的原则来审判相似的案件,于是使出现了法官制定的法律,这在整个英格兰都很普遍,并最终成为皇家法院的正式制度。这种法律制度可以说明()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5078ct15662n457335.html
10.国际法渊源的定义国际法渊源用以确认国际法规范的现实存在及其法律效力,旨在准确地运用国际法原则和规则解决国际争端。纵观国际法权威学家们关于国际法渊源概念的论述,关于国际法渊源的外延,观点几乎一致;而对国际法渊源的定义,却迥然各异。有的以“法律渊源”定义国际法渊源,混淆了国内法渊源与国际法渊源的区别;有的提出了简明的国际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7792
11.简述国际法的渊源摘要:通过比较西方及前苏联法学专家对国际法渊源的见解,对国际法的主要渊源的作用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一般法律原则是否构成国际法的的渊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条约;惯例;一般法律原则 这里所指的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的法律形式。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此外,还有各国公认的一般法律原则、国际仲裁https://www.xuexila.com/lunwen/law/guojifa/41053.html
12.浅析西方法治发展之历程因此, 借鉴法制比较完备的西方法律制度尤为必要 ,而在借鉴移植之时, 了解西方法治理论的发展就更为必要了。本文试图对西方法治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勾画出一条线索, 并探讨其发展中蕴含的思想渊源。一、西方古代法治理念1.古希腊的法治。 古希腊的法治理念在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思想中, 法治就是一个悠久的、重要http://m.doc88.com/mip-7814986303664.html
13.浅谈情势变更原则的历史渊源情势变更本起源于西方法律,它包括各国以及国际上处理契约在经济,法律和商业实践中发生变更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法律原则,如美国的“商业不现实”、德国的“交易基础废止”、法国的“不可抗力”和“不可预见说”,英美法的“合同落空”,以及瑞士的“无过失履行不能”等理论,及国际上的公约和仲裁实践。按照通说,情势变更原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294084.html
14.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教学设计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将法律教化作用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准备好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提前阅读第9课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近代西方法律体系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英国普通法的案例视频、大陆法系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903/807502510100612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