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浅谈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中国的辩证思维诞生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文化环境,那么,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法律的影响是

愛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斯也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所以,对于法律而言,哲学也是其基础,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定。一个民族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等都有其哲学的烙印,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法典背后有强大的思想运动。在西方,由于古希腊罗马自然哲学的影响,西方诞生了最早的自然法思想;在中世纪神学的影响下,西方形成了教会法以及神法思想;19世纪,西方出现了功利主义哲学、分析哲学等哲学思想,法律上则形成了社会法学、分析法学等;而在现代,结构法学、批判法学、行为主义法学等也都受到了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些都说明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深刻影响着其法律的发展。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儒家、道家、法家、佛教等共同形成了中国人的哲学观,也影响了中华法系的形成,辩证思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的法律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

辩证法体现在人类思维中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通过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而得到的,根据这些观察从而形成一些基本的关于世界的观点看法,形成自己的认识思维,进而指导人们的其他活动,辩证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与逻辑思维的非此即彼不同,辩证思维的核心在于辩证。辩证思维自从人类开始认识世界时就已经存在了,虽然这时人们并不知道这就是辩证思维,而只是在生产生活中无意识地运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西方哲学史上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思想传统。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辩证思维的形式;康德提出了二律背反问题及其在认识上的困境,表明人类科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来解决;黑格尔通过对思维的辩证性进行研究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逻辑体系;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中国的辩证思维研究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也很少使用辩证思维这一词汇,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存在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在运用辩证思维,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阴阳调和的思想就是这一思想最典型的体现。

二、整体性思维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中国哲学中的整体性思维

(二)整体性思维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1.诸法合体的统一法典

中华法系虽然具有广阔的时空性,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但就其内容的属性来说,却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只是一个刑事性的法律体系[1]。中国传统法律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部门法,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所有的法律规范都统一于一部刑事法律体系,所有的行为都通过刑罚手段进行调节。这种法典编纂体例受到了整体性思维的影响,大一统法自君出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的要求,所以把各种社会关系综合在一部法律中进行调节,这是我国整体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整体性思想直接对法律施加影响的结果。张晋藩认为,法典所采取的体例,或者是混合编纂,或者是单独编纂,是立法技术问题,是特定时代立法者的选择[2]。中国在整体性、统一性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立法者选择了混合编纂的立法方式,形成了一部部统一的法典,从《法经》《唐律疏议》到《大清律例》,两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延续着诸法合体的编纂体例,直到清末修律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法典模式,诸法合体的立法体例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法典,这种立法模式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对这种立法体例的形成以及延续也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2.单一的法律渊源

中国古代的法律在渊源上也体现了整体性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体现了整体性思想影响下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的法律渊源在形式上有:律、令、科、比、格、式、敕、例等,虽然这些法律渊源从形式上以及字面意思上看是不相同的,但是这些法律形式在本质上都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发布,皇帝直接发布或者通过皇帝以及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认可才具有效力。为了保证中央以及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控,古代国家发展出了立法形式的单一渊源,通过对生杀大权的掌控来控制国家的权利。

三、强调同一、忽视斗争的矛盾观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强调同一、忽视斗争的矛盾观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西方哲学思想中重点强调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在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早期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是通过互相辩论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留下的哲學著作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的,这种互相斗争、互相辩论的思维模式使西方形成了以斗争为主的辩证哲学思维。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传统哲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对矛盾的斗争性是不重视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什么也不做,那么矛盾自然也就没有了;儒家强调中庸,认为任何矛盾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调和点,通过调和矛盾,从而实现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实现矛盾对立面的和谐一致,这种注重矛盾同一性、忽视斗争性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竭力取消矛盾、消灭矛盾、寻求和谐。

(二)矛盾思想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1.无讼、厌讼的法律文化

强调矛盾同一性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无讼、厌讼的法律文化,道家主张按照自然而生活,通过无为消灭矛盾产生的根源,消极地避免争议的发生,达到和谐的生活;儒家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无讼的法律思想,和谐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对于矛盾与纠纷要互相忍让,通过协商解决纠纷,而不是动用法律让官府来解决,诉讼在儒家的观念中是可耻的,儒家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儒家的这种诉讼观也一直作为主流的法律思想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成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对我国古代法制发展和我国传统的法律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无讼思想。

2.重视调解的司法方式

中西方对待矛盾的态度不同,导致中西方解决矛盾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有调解和诉讼,在中国和谐思想以及无讼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发展出了丰富的调解思想以及关于调解的实践经验。中国人的矛盾观形成了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寻求同一与平衡的价值观,通过调解的方式恢复被破坏的秩序,这就是中国调解的精髓,这种司法理想适应中国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统治者对社会的统治需要,因此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从而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各种调解形式,例如官府调解、民间调解以及官批民调。民间调解是指第三人介入纠纷,对争议的双方从情理法上进行说服教育,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民间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士以及宗族首领都是中国古代进行民间调解的主体,同时亲友、邻里也可以主持调解。由于家族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所以宗族调解是古代解决民间纠纷中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家法族规是解决纠纷的主要依据。由于统治者对于调解的倡导以及官员政绩的需要,所以历代的官府对于民间调解都是积极支持的。

此外,由于统治者对于无讼以及和谐的追求,讼清狱结、纠纷少、社会和谐也是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所以面对民众的诉讼案件,地方各级官吏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双方进行劝解,而且这种调解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官府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利用自己的地位以及权力对当事人施加压力,重点并不是通过调解维护当事人的权利,而是在于消除纠纷、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的和谐。

THE END
1.古代西方法律的演变,为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做出了哪些贡献?你怎么它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成员在法律的约束下有序地生活和交往。对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罗马法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例如,对于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惩处,有效地遏制了犯罪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https://m.sohu.com/a/833468307_120012569
2.法律的起源(二):西方法律传统西方法律传统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以下特征尤为突出: ●法律机构(包括司法、立法及其制定的法规)与其他机构之间具有相对清晰的分界,同时上述机构的法律权威高于政治机构。 ●法律原理的本质包括主要的法律渊源,并以法律训练、法律识与制度性的法律实践为基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18/06/13664199_1111431738.shtml
3.题目论述西方法律的五大渊源求高手帮帮忙2000字左右!!可以加分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陆法系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明文办理案件,没有立法权。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确,强调制定法的权威,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其他法律渊源,而且将全部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类,法律体系完整,概念明确。法官只能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得擅自创造法律、违背立法精神。4.大陆法系一般采取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61433386.html
4.法律渊源论(豆瓣)法律渊源概念与原理的变异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中国的法律学人对法律渊源这个反映西方司法规则和技术的概念,基于立法中心主义倾向逐步中国化,法律渊源由法官发现法律的地方,变成法律的表现形式。这种转变割断了与法律发现的关系。法律渊源原本是基于司法中心主义立场所使用的概念,却在中国被奉行立法中心主义姿态学者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649702/
5.当代西方两大法系主要法律渊源比较研究【摘要】:<正> 当代西方国家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居于重要地位的法律制度。人们一般习惯于将大陆法系称为法典法,把英美法系称为判例法,这种概括现在是否能反映两个法系法律渊源的主要特征?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怎样形成的?现代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两个法系在法律渊源上是否正在走向同一?本文试图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FY198703005.htm
6.西政考研·日拱一卒002西方法律思想史核心知识点梳理,积累素材!(1)永恒法:上帝的理性、理想,上帝领导和指导整个宇宙运行的规范;“一切法律只要与真正的理性相一致,就是从永恒法产生的。”—其他法律的渊源和最高效力; (2)自然法: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对其特殊适用的永恒法就是自然法;自然法反映着神和人的关系,是永恒法对于人类世界的具体适用而形成的规范。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51000383914156
7.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案(学生版+教师版)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⑴简述罗马法的发展历程,通过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总结提升)⑵了解中古时期欧洲法律制度的演变(世俗法与教会法;英国普通法与法国法律体系)⑶近代欧洲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的形成(理解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的影响)及区别(http://zy.21cnjy.com/21271482
8.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2024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时空坐标】【基础知识】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1、渊源——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的总称。其产生发展长达1000多年。) (1)开端:《十二铜表https://m.zxxk.com/soft/47307316.html
9.选必1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后作业C卷知识点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亨利二世时期(I154-1189年),皇家法官开始在整个王国巡回断案,并逐渐在全国不同地区使用相似的原则来审判相似的案件,于是使出现了法官制定的法律,这在整个英格兰都很普遍,并最终成为皇家法院的正式制度。这种法律制度可以说明()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5078ct15662n457335.html
10.国际法渊源的定义国际法渊源用以确认国际法规范的现实存在及其法律效力,旨在准确地运用国际法原则和规则解决国际争端。纵观国际法权威学家们关于国际法渊源概念的论述,关于国际法渊源的外延,观点几乎一致;而对国际法渊源的定义,却迥然各异。有的以“法律渊源”定义国际法渊源,混淆了国内法渊源与国际法渊源的区别;有的提出了简明的国际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7792
11.简述国际法的渊源摘要:通过比较西方及前苏联法学专家对国际法渊源的见解,对国际法的主要渊源的作用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一般法律原则是否构成国际法的的渊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条约;惯例;一般法律原则 这里所指的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的法律形式。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此外,还有各国公认的一般法律原则、国际仲裁https://www.xuexila.com/lunwen/law/guojifa/41053.html
12.浅析西方法治发展之历程因此, 借鉴法制比较完备的西方法律制度尤为必要 ,而在借鉴移植之时, 了解西方法治理论的发展就更为必要了。本文试图对西方法治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勾画出一条线索, 并探讨其发展中蕴含的思想渊源。一、西方古代法治理念1.古希腊的法治。 古希腊的法治理念在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思想中, 法治就是一个悠久的、重要http://m.doc88.com/mip-7814986303664.html
13.浅谈情势变更原则的历史渊源情势变更本起源于西方法律,它包括各国以及国际上处理契约在经济,法律和商业实践中发生变更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法律原则,如美国的“商业不现实”、德国的“交易基础废止”、法国的“不可抗力”和“不可预见说”,英美法的“合同落空”,以及瑞士的“无过失履行不能”等理论,及国际上的公约和仲裁实践。按照通说,情势变更原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294084.html
14.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教学设计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将法律教化作用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准备好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提前阅读第9课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近代西方法律体系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英国普通法的案例视频、大陆法系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903/807502510100612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