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法律素养在教育惩戒中具有规范作用
三、教师法律素养在教育惩戒中具有示范作用
四、教师法律素养在教育惩戒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EB/OL].[2021-03-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EB/OL].[2021-03-29].
[3]劳凯声,余雅风.教育法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20:134.
[4]程莹.教师惩戒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8:23.
[5]李晓燕.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在法治教育中的师表作用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7-10+21.
[6]管华.教育惩戒权的法理基础重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3):16-24.
[7]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02.
[8]秦涛,张旭东.高校教育惩戒权法理依据之反思与修正[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04):41-47+63.
[9]余雅风,王祈然.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1):49-58.
[10]刘明萍,张小虎.论我国教育惩戒权的两极化运行与理性化回归[J].复旦教育论坛,2020(01):33-38.
[11]刘冬梅,程丽.论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边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84-92.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是30年前龙应台对台湾人的拷问。目前中国大陆的现实在很多方面有甚于当时的台湾社会,但我们的国民大众却缺乏足够的反思精神。乱象纷纭的当下,该是旅游界予以深刻发问、全面思考的时刻了。发达国家,其公民素质、公民意识远高于我们;发展中国家,他们恪守传统和信仰,公民尊严和文明不输我们。我们中国人怎么了?面对旅游中的不文明事件、违背旅游伦理的行为,人们也会生气,也会批评和指责,但往往流于轻描淡写;甚至刚指责完他人,自己还会再蹈他人覆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传统教育削弱,现代公民教育不足,是当前诸多旅游伦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旅游发展与公民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性,其交互作用的发生有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旅游伦理问题、应试教育弊端等困境。一方面,公民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旅游伦理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公民教育无法立竿见影的情况下,旅游业应该承担公民教育的使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实现对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从业者、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行为的全面规范。
公民教育的基础是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等。公民教育要求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的有尊严、有价值的人,这些独立、自由、尊严的主体意识需要在社会化的活动中培养。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在《教育中的冲突》一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化的人,即现代公民。”在出境旅游越来越热的趋势下,中西互动,国际交往愈加频繁,“世界公民”的培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发达国家对此尤为重视,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公民教育应与世界接轨,中国人应恪守人类文明的共同守则,秉持世界公民的主体性,拥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并藉此向世界展示旅游大国乃至旅游强国的国家形象。
旅游将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要责任。旅游业涉及的主体甚为多元,各主体在旅游中皆获得了成长,客观上推进了公民教育的开展及公民社会的发展。如政府会更加注重民意和推行民主政治,企业会更加注重其社会责任。在此不一一分析,将着重讨论最主要的旅游主客二元主体中的公民教育体现。
其次,对于旅游社区居民而言,通过“社区参与”、“社区增权”和“社区自治”等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权,并逐渐将其塑造为有责任的现代公民。随着传统文化的淡化,传统道德的弱化,人们对公共事务越来越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愈加普遍。但旅游业进入后,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各主体的共同参与。社区居民、旅游经营者等通过经济和市场的联系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在客观上迫使居民参与到旅游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不做“愚民”、“刁民”,主动学会做“公民”。另一方面,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在与旅游者的频繁而密切的主客交往互动中,经历不同文化的碰撞,加深对“我群”与“他群”文化的识别。这在主观上强化了其族群认同,激发了社区参与的热情。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旅游英语;作用;应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或场景,引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效果提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三是可以为大学生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本文将围绕情境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模拟实际场境呈现情境
在进行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创建仿真的模拟旅行社和旅行团接待的各种场景。教师要使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模拟真实的旅游英语场景,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形成英语应用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在教学情境下学习,充分掌握旅游服务英语教学内容,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运用视听资源创造鲜活情境
例如,在给学生讲述张家界旅游景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涉及张家界自然风光的短片或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张家界的独特景观,再利用张家界的一些名人名迹和经典故事给学生介绍张家界周边的一些特色景观和风土人情。通过短片或纪录片给学生讲解张家界的景点,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的美的同时,了解境点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角色扮演提升沟通和合作能力
1.场景布置。教师通过运用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将机场迎候区和旅游大巴等图片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机场接机时的场景,体会机场接机的情境。
2.角色分派。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而将各组成员分配安排角色,包括导游、客人、机场工作人员、司机等角色。
四、情境教学的结果评定
在旅游英语课程中,引入情境式教学法,应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教学结果评定方法。具体应包括如下三个环节:
1.对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定。主要针对学生旅游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口语、写作、听力、翻译等方面掌握情况进行评定。
2.对学生情境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定。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情境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并提出发现的问题,在“情境强化”中帮助学生改正问题。
3.师生互评、生生互评。通过互评交流心得,实现知识与经验的风险,提升旅游英语教学效果。同时,小组成员之间根据表现相互给出评价,指出缺点和不足,帮助出错方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参考文献:
[1]雷晓慧.情境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137-138.
[2]马琳琳.浅析情境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8):142-143.
关键词:旅游城市空间城市交通组织作用机制开发模式
1旅游城市的复合型交通的不同阶段特征和特点
(1)旅游城市快速发展时代,城市空间如何可持续利用,交通组织如何来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发展、城市空间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服务,这是每一个旅游城市都不易破解的瓶颈。
(2)在旅游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旅游城市私家车交通模式在交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甚至成为主导交通模式。将加剧旅游城市十分尖锐的私家车交通模式与城市用地矛盾。
(3)国内对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多基于规模较大的旅游城市,还没有形成基于多数典型旅游城市的共同特征的规律性研究成果。
(4)国内对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研究多为局部研究,缺少、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标准化分析。
(5)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发展处于向低碳节能型旅游城市发展模式和交通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
2旅游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作用研究属于单向与双向作用机制研究并进。单向作用机制的主要方向:一是,交通组织对城市空间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方面以研究交通要素对城市空间的作用为主,如曹嵘、白光润研究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零售商业微区位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作用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如毛蒋兴、阎小培对广州市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对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的部分要素对城市交通的局部影响。
旅游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主要特点是:对个别典型城市的实证研究较成系统,定量分析研究逐步增多,研究逐步深化和细化。
国外学者对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深入、细化的研究领域,而且研究逐步从微观、静态向动态的、宏观的实证研究转变。如CerveroRobert通过分析交通出行与城市空间结构来探讨经济行为与大都市区形态之间的关系。CerveroRobert和DuncanMichael对20年来旧金山海湾地区的出行方式与城市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从中研究两者的动态作用机制与特征。
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也被国外学者们发展成数学模型,并随着城市发展模式和交通模式的变化而不断演化与发展。如城市精明增长模式出现后,CerveroRobert致力于研究城市精明增长模式对交通需求的影响模型。ChangJustins则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模型基础上,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模型复杂化。
3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开发模式研究
研究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一体化开发”已成为当前的研究趋势。
基于旅游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理论,国外学者们纷纷进行“土地利用―交通”规划一体化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学者们逐渐加入社会与环境效益因素,并最终把一体化研究的目标定位为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PriyanthaWedagamaD.M.、BirdRogerN和MetcalfeAndrewV.从减少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对采用非机动化交通方式的出行者交通伤亡率的影响;FilionPierre和McspurrenKathleen致力于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的目标协调问题;JonssonR.Daniel致力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和交通的一体化系统。
国外的“土地利用―交通”一体化模型研究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发达国家关于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模型层出不穷。如VoldArild对英国某大都市区进行实证研究,将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与具体地域相结合的研究,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最优规划模型。
4结语
国内研究在各个研究方向上进展不同。其中,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优化方面,研究的空间层次和开发方式多样化。曹国华、黄富民提出“交通引导发展”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韩增林等则以大连旅顺北路为例,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探讨经典理论――“点―轴系统”理论的应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模型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成果多为模型介绍和借鉴。
[1]卢松.旅游交通研究进展及启示[J].热带地理,2009(4).
[2]李冬,明新国,孔凡斌,等.服务设计研究初探[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6).
[3]杨艳林.户外自助游的概念性定义及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
[4]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1).
二、法制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策略
总之,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促进和保障的作用。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引导大学生真正成长为道德修养高,个人素质高,法律意识强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法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能够通过法制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发展。
作者:钟幸运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1]徐春梅,姜志坚.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7(01)
[2]宋洪涛.校园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