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菲漏油事件折射出的“漏洞”

康菲石油于1999年5月在11/05区块发现了蓬莱19-3海上油田。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此油田,康菲中国拥有49%的参与权益,中海油中国拥有51%的参与权益。自2002年12月以来,该项目下的六个井口平台已经全部投入生产,康菲中国有限公司是该油田的作业者。2011年6月4日,在渤海蓬莱19-3海上油田B平台附近发现有原油漏出。2011年6月17日,在C平台发现有原油漏出。漏出的原油在海风的作用下,特别是在台风梅花的影响下,在渤海湾中扩散。事故发生后,环渤海海岸均发现油污,河北、山东沿海地区养殖户的产品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

(一)事件的性质

蓬莱19-3海上油田是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最大的对外合作油田。康菲漏油事件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海上油田漏油事件。此次事件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冲突缩影,深刻地暴露出我国海底采油技术的不甚成熟和欠缺快速有效应急机制的问题。此事件不仅停留在民事侵权赔偿问题上,而是已经上升到国家利益的层面。因此康菲的赔偿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国家生态和渔业资源等财产的损害,二是对渔民养殖权益和捕获权益的损害。

(二)棘手的“第一次”

康菲赔偿诉讼是我国法院第一次受理针对渤海湾溢油事件的民事诉讼,并且此次漏油事件是我国海洋漏油事件的第一次。

(三)事后康菲“肆无忌惮”,中石油“逃避漠视”

2011年9月,康菲对外宣布将成立赔偿基金对渤海漏油事件进行赔偿。但同年12月19日,康菲对外声称,“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漏油事故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自2011年6月4日出现漏油,直到7月1日,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才发布漏油消息、且无污染程度详细信息。

(四)法律制度和实施状况亟待完善

(五)“难上加难”

2、国家海洋局监管不力,欠缺实时监测评估。在事故发生之初,本应当进行调查取证为后续索赔奠定基础。

3、“执行难”

排除原油对海洋资源造成的损害、恢复生态环境,撇开复杂的技术不说,单是繁重的财务和人力负担就足以令任何责任方试图拖延。法院判决生效后,要看到责任人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清理油污和恢复生态确实存在难度。

三、造成事件不利后果的原因有哪些

康菲事件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的真实缩影。经过分析,造成如今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事前的“潜在隐患”

1、长期观念的影响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此次事件体现在海洋生态上。长期以来的不重视造成了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

(2)企业经营理念

市场经济下,诸多企业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2、内外因共同助长“双重标准”

由于我国现存的、针对外资或合资企业的、约束性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事后救济体系等方面的不足;部分国际企业在中国执行过或正在执行着“双重标准”。比如丰田汽车在华召回赔偿标准与美国市场不一致等等,而康菲事件即是“新鲜”的实例。

3、法律漏洞

(1)惩治力度不足

②对于连续污染海洋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根据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标准,只能在某个罚款幅度中选择高位部分进行处罚。这意味着单独一次的违法行为与连续的违法行为面临的处罚没有明显区别,很显然这不足以有力打击连续污染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

(2)赔偿制度不完善

③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生态赔偿标准。

4、行政管理不力

(1)我国目前的海洋管理还处于“群龙治海”的局面,海洋局、渔业部门、海事部门、地方政府等都有相应的管理职能,但如此一来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部门进行整合协调。

(2)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4条的规定,中海油和康菲中国合作的项目运行之前,应当进行“三同时”验收,即污染防治的设施、设备应当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保护设施未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批准,建设项目不得试运行;环境保护设施未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但是从本案可以看出,中海油和康菲中国没有很好地控制住污染的产生和扩散蔓延,这说明该项目运行之前“三同时”验收特别是“三同时”的有效性验收存在问题。

(二)事后行政部门的消极应对

1、调查取证方面

2、由于行政机关延误了代表国家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时机,致使被动的司法机关不能及时参与事情的解决。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能源领域合作广泛深入的展开,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应当建立相应的事故应急、赔偿机制,反思经济发展与配套法规之间的协调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针对上述原因和事件的特殊性,我国应当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依照法律的规定,针对康菲公司,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来主张权利

(1)应急处理

通过国家海洋局等行政机关来要求康菲公司接受调查处理,限期治理,采取补救措施。

(2)索赔

康菲中国是油田开发的作业者,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油田开发的招标者、管理者及监督者。因此,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由合作开发合同来确定的。针对康菲公司漏油事件的赔偿问题,康菲中国和中海油中国的赔偿分担问题应该由二者之间的合作开发合同来确定。

①国家海洋局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②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要求行政机关处理赔偿问题,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③直接受害者有权起诉康菲,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11年12月13日,河北乐亭的107户渔民在天津海事法院正式起诉康菲,要求赔偿经济损失4.9亿余元。2011年12月30日,天津海事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康菲漏油事故受损养殖户的索赔诉讼。此举意味着康菲事件要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从而也捍卫了我国法律的尊严。

(3)行政追责和刑事责任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4条的规定,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

(1)罚款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七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四)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不立即采取处理措施的。……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予以警告,或者处以罚款:……(二)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不按照规定报告的;……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及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破坏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采取补救措施,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其违法所得。”

第八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刑事责任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3)责任承担的顺序先后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条的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

(二)增强全国各行业环保意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的初级目标是追求利润,但仅仅停留在初级目标上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实质性发展的。对于合格的企业、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来说,他们清楚自身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产业发展、公众权益所肩负的责任和应有的贡献。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将是现代化企业实现价值目标、回报社会和人民的重要基石。

(三)健全配套法律制度

3、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力量,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支持。进行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促进赔偿基金的建立。

4、明确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标准。

(四)完善政府管理

1、密切监测评估,确保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科学评估污染损失,加强部门间合作,确保损失赔偿到位,有效维护群众利益。

3、积极修复海洋生态,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应对此事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资源损害评估机构应当确保自身的市场独立性和充分竞争性,这样才能使评估结果具备足够的公信力。

2、对于中海油和康菲中国联合项目的违法行为,因为是不同阶段的独立违法行为,应当分别予以处罚。

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国有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超越法律造成巨大损失、并且逃避责任。中海油必须协助海洋局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积极参与事故认定,提供专业的索赔意见。

五、康菲是“祸”亦是“福”

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全球浪潮中,我国必须正视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推进配套法制工程,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实现全球化的真正接轨。可见康菲注定会被载入中国海洋环保法律制度发展的史册,成为我国健全和完善海洋环保法律制度乃至整个环保法律制度的催化剂。

THE END
1.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方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 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 基本 法律: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系统,包括宪法、国籍法等。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54920.html
2.《现代法学》2024年第6期《现代法学》摘要:自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我国的法秩序中从“类型化法律术语”转变为“专用型法律概念”,但这一概念所指代的现实对应物一直模糊不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致力于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建和发展提供新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集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27691
3.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其次,在坚持与后续民商法的发展存在包容关系的前提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实施民法典,使得我国民商法实践可以融入民法典实施中,不断得到现代化的提升,进行特色性、实践性、时代性的演化。当然,运用上述发展机制,也要避免因不当或过度滥求发展而产生不应有的偏离,进而毁坏民法典作为具有基本法律地位应有的最低稳定性。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4.100个法律法规知识点6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63.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保护属于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64.公民应履行的最根本的法律义务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65.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MjA2NjEwNg==&mid=2247569975&idx=3&sn=2b2cad9688ccaa459cc5e5f6ef4fb988&chksm=cf87e53f399fcff71e02546edf9b72a3357c7e657232440b8189ed3da00cc7c443d50aadd090&scene=27
5.论我国自由心证制度设立价值和适用现状总的来说,《证据规定》较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定增添很多技术性规范,借鉴了国外证据立法的合理内容,特别是自由心证原则,弥补了证据制度上的空白,形成了中国特色法官独立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和一系列标准、规则,但是由于是司法解释,法律效力较低,且以司法解释规定证据制度法律规范,其合法性受到质疑,因而我国应完善民事诉讼法证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80.html
6.中外法学过刊在理论研究中,针对我国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律空白,有论者提出行政诉讼客观证明责任由法官自由裁量分配的观点:“举证责任的分配需要法官针对具体争议点、考量多种因素来完成,切不可通过解释成文法规定来创设单一固定模式并拘泥于其中,也务必避免受某种定位于单一固定模式的学理解释的禁锢。”[10]“摆脱对制定法和各种理论所http://journal.pkulaw.cn/OldIssue/Detail/159944
7.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解密法律法规司法实务与专业术语不同行业如金融、医疗等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规定。在这些领域内,《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成为越来越多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了解国际条约和协议,如WTO规则,对于避免跨境交易中的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461.html
8.我国当下上传法律空白的重要领域有预付式消费问题,网络消费保护。截止到2022年12月26日,我国法律存在空白的重要领域是预付式消费问题,网络消费保护等方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930771183396405.html
9.胡斌: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与构建比如,在河南省A税务局处理的“税务稽查期间纳税人自查补税如何定性引发争议案”中,对于纳税人自查纠错补缴税款是否可以减轻或免于处罚,是否影响偷(逃)税的定性等问题,在《税收征管法》和相关法律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属于立法空白的问题。在该案的处理上,该税务局参考了《行政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运用相关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8/6095.htm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对外关系法答记者问经梳理,截至2023年6月底,现行有效297部法律中,专门涉外法律52部,含涉外条款的法律150余部。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尤其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还有不少法律空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必须更好发挥法治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3-06/30/content_8870551.html
11.智慧育种时代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思考(三)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存在空白 2022年3月起,我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加大了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包括扩大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环节、规定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提高了惩罚性赔偿的最高倍数和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为遏制种业侵权行为、促进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优良品种以及原创性育https://jjwmsj.cbg.cn/show/8142-280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