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法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因此在以追求务实的法学教育环境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经成为一门渐趋弱势化的学科。
运用讲授教学法,系统传递核心知识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人手,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英国广播公司3月28日报道,原题:两年内中国将在科学领域超过美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这个国家正准备做一次“全球性卷土重来”。
研究报告描述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传统主导国家所面临的挑战。1996年,美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是中国的十多倍。到2008年,美国的科研论文总量只略微增加,达316317篇,中国则增长7倍多,达184080篇。
以前的评估认为,科研论文的增长率表明中国要到2020年后才可能超越美国,但这份报告表明最快两年内就可能实现———比预期早得多。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多篇写作及规范格式,与文献撰写案例;以《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目标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例题参考文献为标准。
[1]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2]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10):13-17.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4]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识产权对象中存量知识、增量知识的区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9(7):54-59.
[7]聂长建,李国强.从“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以法学研究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2(3):62-69.
[8]张建华,刘仲英.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贡献激励机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1-7.
[10]宣勇,钱佩忠.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1-26.
[11]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国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8-24.
[13]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4):58-63.
[15]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22(11):70-77.
[16]杨奎松,谢维扬,赵世瑜等.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1999(4):49-71,205.
[17]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张茂泽.论学术批评[J].学术界,2001(2):85-99.
[20]保继刚,王宁,马波等.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义的改塑与解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3):99-108.
[22]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地理学报,2004,59(S1):132-138.
附1:《论我国地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1(02):147-156.
[2]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01):3-11.
[3]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等.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9-1487.
[4]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06-1512.
[5]方创琳,周尚意,陆玉麒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0-1478.
[6]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冯琼兰.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高教论坛,2008(1)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附3: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
[1]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
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8).
[2]李向群,卢睿.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南宁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7,(12).
[3]李因,汪艳丽,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是秘书专业、新闻专业的必修课,而且对一些其它专业也据情加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本课程头绪多、内容广,所以许多自考学员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且实际通过率也的_较低。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员能够学通考好这门课呢?辅导教师对学员提出如下要求并加以落实是其教学方法要则:
一.通读全书很有必要,使用复习资料可作为巩固知识、迎接考试的重要一环。通读课文是为了获得整体印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知识、理论掌握得不深不透,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通读时可在某些不懂、模糊的地方作出标记而不予纠缠,全书读完后可能有的部分自然获解,仍有疑问的可再细读或查阅有关资料,或集中向助学老师咨询,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提高了阅读质量。
3.借用一些复习资料,也可自己编写复习资料,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集中记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要特别注意与通读全书配合起来,如果仅仅依赖复习资料,则往往欲速则不达,尤其是遇到一些原因分析题、论述题等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在这方面是有不少复习、考试失败的例子的。
二.把握中国文化脉络,学通《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文化脉胳在第二章中有总述,可作为一把钥匙,再用后面几章分述部分进行充实,可望了解全貌。关键在于学习时,要有意识地问些问题,这些问题可概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大类。其中“是什么”包括概念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特点是什么等等,以宗法制为例,应掌握什么是宗法制,其内容是什么等。“为什么”主要用于对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如为什么宗法关系会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而“怎么样”则是主要指事情的结果等,如宗法制对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联系史实谈谈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等。
2.注意把握教材中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教材中的章节一般都是题文一致的,但学习者往往将标题一看而过,导致学习不得要领,不深不透。如看过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标题,就要理解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作“文化观念的原创时期”?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的时期?通过总结归纳,进一步了解知识点。
三.细嚼一些不易理解的难点问题,避免生吞活剥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和考试通过率、优秀率。
论文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中国文化概论,教学
上世纪末,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列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大部分高校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正在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现途径。学界就“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性质、体系、内容、教学手段和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推动了课程建设。然而,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如何在一定学术和教育理念的支撑下,甄选课程内容,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彰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其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一、人类学理论方法及其课程观
(一)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又称文化相对性人文历史论文,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有和充分的价值,对不同文化价值的评估应该是相对和平等的,没有衡量文化高低的一致标准。提倡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宽容和理解,将文化放置到具体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社会形态中进行价值评判。文化相对论打破了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的局限,“挑战了既有文明的正统性。”[1](p16)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坚持一直是人类学的宗旨,通过对异文化和他者的探究,寻求人类文化规律,并以此在跨文化比较中反观和审视自身。引发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的文化多元主义浪潮,持续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民族国家的一体化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问题。
(二)文化整体论
(三)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
自从早期人类学者走出书斋,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田野调查便成为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和学科标志,规范而严谨的田野调查是一个人类学者的成年礼。马凌诺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指出田野工作的三个原则:“首先,学者必须怀有真正的科学目标,并且知道现代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和标准。第二,他应当将自己置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和其他白人居住在一起,而直接居住在土著人之间。最后,他还得使用若干特殊方法以搜集、操作、确定他的证据。”[2](p5)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有参与观察、学习语言、结构访谈、口述史收集等。民族志是通过田野调查所得的独特书写方式,是对某种文化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和产品。它是一种文化解释文本,通常采用“深描”和阐释方法,有对话民族志、实验民族志等多种撰写模式。
(四)主客位视角及描写
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学问人文历史论文,致力于对不同人群及文化的理解。马文.哈里斯借用语言学家派克取自phonetic和phonemic的两个词,用词根etic表示客位,emic表示主位,创造了客位文化、客位视角及主位文化、主位视角的观点和描写理论。主位指文化承担者的认知和描述,客位代表外来的、客观的、科学的观察,主位与客位视角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做出科学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强调人类学者要“进得去,出得来”,既能切身体验“他者”文化,又能以冷静的姿态不囿于其中。
上述理论方法以最初用于异文化的研究扩展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课程研究也不例外。人类学有独特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以人类学的视角定位课程,课程便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教育之文化功能的具体化,是人们在学校场域中获得全部知识经验的实现途径。开展课程的人类学研究有利于探讨课程内容的设计、多元文化课程、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上世纪晚期,课程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换,“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以个别科学为基础的‘范式话语’转向了以叙事为基础的叙述性话语。”[4]从中可见人类学课程观对课程研究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概论笨纬倘谌肴死嘌Ю砺鄯椒ǖ耐揪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文化研究、展示和教育的课程,在本质上更符合人类学者对课程的内涵和功能的定义,因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认同感,从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人类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的构建与学生的参与和接受行为等均可在人类学视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发展。
(一)课程内容和知识选择的多元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无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类教材也层出不穷,以张岱年、方克立编和金元浦编《中国文化概论》等为代表。面对博大精深、庞杂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成了难题,高校和学界对这门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尚未达成共识。各类教材大致将中国文化分为三大版块进行阐述,第一块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和根植土壤;第二块是中国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如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宗教和传统伦理道德等专题;第三块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价值分析,包括中国文化的类型、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系统等。教材之间的差异性基本上体现在对第二块中国文化表现形式的取舍上人文历史论文,无本质区别。这三大版块按照文化的发生、表现和内涵的逻辑,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然而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反映的是古代精英文化层面,民族、民间和地域性的鲜活文化被忽略了。
大学课程应如何选择内容和知识?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布迪厄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种反思性实践,课程实践者应警惕和批判课程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代表统治阶级或主流社会的意志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文化专断,以强硬、武断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强势文化。[5](p132-137)如布迪厄所言,我国“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内容设置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专断性,课程知识的一元化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相违背。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多样性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次,中国地域辽阔,区域文化异彩纷呈。再次,中国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构成的,缺一不可。在全球趋于一体化的今天,对不可复制的文化多样性的坚守显得尤为弥足珍贵,“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担负起在高校传递和传承我国多元文化的功能,增加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内容,践行教育人类学者倡导的实现多民族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6]模式。
(二)中国文化的整体论和跨文化比较视野
(三)参与观察中国文化
在西方国家,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作业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民族志的书写,一门成功的课程是行动和对话民族志的典型蓝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观察和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参与观察都至关重要。
三、结语
在人类学者看来,学校课程肩负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全球一体化、网络文化发达和现代性危机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中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是一个长期的反思性实践。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仅仅是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1]赫屈.文化与道德:人类学价值观的相对性[M].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
[2]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滕星.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3(4).
[4]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张意.文化与符号暴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7].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精英文化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广义上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立的大范畴,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的样态,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上层建筑即思想意识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异化方面是从狭义的文化界定的,是从艺术或审美形式的文化丧失其本真的超越和自由的维度进行批判的。
法兰克福学派最早用“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为切入点进行大众文化批判的。所谓肯定的文化是资产阶级时代的特殊文化,它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否定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从而为现存辩护。[1](P.136)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二十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移居到美国,看到那里流行着一些非法西斯的却带有操纵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笼罩美国社会,控制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们展开了对这种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以商业原则取代了艺术自身的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取代了精神的需求为基础,注重娱乐形式而忽视文化内容。总体来说,大众文化就是以商业化运作为目的,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批量化生产的,在大众中传播的文化形式。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文化是本应具有原创性,是对人的创造性本质和个性的确证。但是大众文化使人丧失了否定和批判的维度成为统治人操纵人的力量,成为异化了的文化。它的异化作用表现如下:
(二)人的思想日益平面化,失去否定性,失去思想内容。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使人失去创造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展现在他面前的形形的没有价值的文化形式,思想日益单一、平面化,没有深度、没有内容,现存的世界在人们眼中都是合理的。法兰克福学派在说到文化工业对人们的生活没有积极作用的时候,还是用电影举的例子,如果所有的电影院都关上了大门,人们也不会失去什么东西的,因为这种快乐机制是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尊严的。人们在大众文化的作用下,只能了解自己的虚无,而正是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人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
正是由于上述提到的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导致人们认同于现存的体制、制度。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操控行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人们面对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却反抗无效的局面。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维度,使人们从根本上不能威胁资本主义制度。“人民,即先前的社会变革酵素,已经‘上升’成为社会团结的酵素。”[3](P.189)无产阶级被同化在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丧失其阶级意识,消除了他们本来的反抗性,并与往日的敌手联合起来。
三、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针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具有针砭文化工业之弊的作用,是在社会理论批判的宏观视野下进行的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充满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阿多诺对大众文化只是“失望与愤怒”,他写道,“除了绝望能救我们之外,就毫无希望。”[4]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悲观态度,完全忽视其积极意义。他们过于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科学技术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理论矛盾之中。既寄希望于艺术的革命性和解放功能,希冀建立一个超越于现存世界的精神世界,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审美乌托邦的虚幻性,因而在理论上陷于一种矛盾。[5]他们夸大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而否定了艺术的愉悦性质。由于学派成员受到法西斯的迫害,他们把对法西斯仇恨渗入到对文化工业的研究,从这样的视角来分析大众文化是片面的,单一的。他们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来一味地批判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性发展的反比关系,而忽视科技给社会带来进步的积极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消极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批判。
四、大众文化在中国
大众文化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属,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港台流行歌曲、通俗小说和电视剧为先导开始出现。大众文化一出现就立刻受到主流文化的攻击,而攻击它的理论武器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当然,中国的大众文化仍是以商业化运作为目的,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批量化生产的在大众中传播的文化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我国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品。很多学者认为,在当代的中国,存在着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局面。
大众文化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对它所暴露出的弊端我们应加以扶正。精英文化应该改变那种对大众文化不屑一顾的对立立场,积极投身于大众生活,传播人文价值与科学精神,这对于提升大众的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是至关重要的。[6]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如果处理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与全球化及传统文化的关系,不要远离道德和放弃“教化”,注重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首先,大众文化作为第三产业,是后工业时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产业在中国是亟需发展的,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其次,大众文化的发展必然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从而利于我国的就业问题。最后,大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符合我国当代对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消耗低、污染少”的要求。
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应该引起我们的对文化工业的弊端保持警惕,积极引导我国的大众文化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作出贡献。
[1]衣俊卿.西方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吴兆章.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宪法学方法论宪法问题
一.2007年宪法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毕业论文
(一)全国性学术会议毕业论文
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米良认为,华东政法学院的院长何某及该院副教授李某主编的《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一书,大量抄袭了他的论文内容,侵犯了其著作权。为此,米良将何某、李某诉至法院,要求二被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和经济损失共10万元。4月26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
此后,《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一书又更名为《亚洲七国法律发达史》于2004年5月在台湾出版,并在香港发行。
据此,米良认为,两被告的行为,是对其作品所拥有的著作权的严重侵害,两被告的行为,给他造成了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因此,米良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立即停止对其著作权的侵害;在国家级媒体及香港、台湾地区主流媒体上公开向其赔礼道歉;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人民币,经济损失7万元人民币。
中国法院网·王翁阳魏文静
[参考文献]
[1]赵书博,王秀哲,谷文辉,平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5(5).
[2]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3]王颖,尹勤,王晨,陆凯霞,万振东,唐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教育,2014(12).
[4]刘国华,张伟东.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5]王晓波.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流程和质量研究[J].大学教育,2013(5).
[2]凌斌.论文写作的提问和选题.中外法学.2015(1).
[3]刘继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之分析及解决——以本科生法学专业为基础.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3).
[4]张英丽、杨景麟.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与对策——基于调查的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3(12).
[5]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焦飞,等.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态度的网络调查解析.医学与哲学.2015(1).
[1]张晓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改革实践与探索[J].人民论坛,2015,(33):151-152.
[2]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余嘉元,汪存友.基于VPRS和证据理论的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14):230-232.
[4]李敦东.基于AHP-FCE的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79-82.
[5]刘任熊,杨财根.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5,(3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