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方法优选九篇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博弈论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二、纳什均衡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污水排放问题

这个博弈的参与人包括政府和企业,政府的战略选择是检查或不检查,企业的战略选择是排污或不排污。假设A1是企业治理污水(不排污)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如果排污的话,则可以将A1据为所有;A2是政府检查所需成本;W是政府对企业排污所收取的罚款金额;G是企业排污所造成的污染而对社会利益的损害;假设W>A1,且W>A2+G,即政府对排污企业采取重罚措施。下表即为一个对应不同战略组合的得益矩阵。

在得益矩阵中,用p代表检查排污的概率,β代表企业排污的概率。给定p,政府检查(p=1)和不检查(p=0)的期望分别为:

E(1,β)=(W-A2-G)γ+(-A2)(1-β)=(W-G)β+A2

E(0,β)=-Bβ+0(1-β)=-Bβ

由E(1,β)=E(0,β),得β*=A2/W。可以采取两种举措:

采取重罚措施;即降低检查成本A2。另外,给定政府检查的概率θ,企业选择排污(β=1)和不排污(β=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1(p,1)=(A1-W)p+C1(1-p)=A1-Wp

E1(p,0)=0

由E1(P,1)=E(P,0)得P*=A1/G,即在现实经济中有许多企业和企业排污所取得的罚款金额W有关,对排污的惩罚越重,企业因排污所获得的生产成本越少,企业的排污概率就越小。

实际上,政府在治理企业排污的时候,应设法考虑收益权的收益问题。由于国民待遇的要求,不可能因企业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罚款数量。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采用行政手段。

同时也要注意地方政府在治理污水中的角色。首先,地方政府的行为要受制于中央政府既定的制度。其次,地方政府亦可亲自组织创新或担当起制度创新的重任。最后,地方政府是制度的推行维护者,对违法排污者实施重罚。

三、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展望

关键词:群体决策;信息集结;博弈论;信息获取;审议;透明性

一、引言

群体决策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不同学科对群体决策的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和着重点不一样。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领域对群体决策的研究侧重于偏好的集结,较少考虑影响偏好形成的潜在背景信息。其中社会选择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和福利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研究如何“公平合理地”将群体成员的偏好集结为群体的偏好并据以作出群体的选择,这方面的研究源于Condorcet投票悖论的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Arrow、Sen、Gibbard和Satterthwaite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理性社会选择本质的剖析,促进了人们对选举、立法以及政治机构运作等问题的理解。

在管理科学领域,对群体决策的研究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对群体成员以不同形式表达的偏好的集结,使得群体成员就最终决策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而一致性则意味着“正确性”,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决策图式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群体决策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性方法,通过对群体成员之间交互过程的分析研究群体决策的信息集结有效性,一般假定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很少考虑决策过程中的策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对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

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不少用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研究群体决策信息集结问题的文献,这些文献主要发表于经济学、政治学与政治经济学期刊,通过对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的动机和理的分析,给出了一些与人们的直觉完全相反的结论。笔者将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从决策信息的获取、审议过程中信息的披露、透明性的影响与最优决策规则四个方面进行评述。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方面紧密关联,特别是决策群体成员的信息披露动机直接受到决策过程对公众是否透明以及最终的投票表决规则的影响,而群体成员的信息获取动机则部分地取决于信息披露动机,但由于利用博弈论分析群体决策问题的复杂性,现有的文献主要还是相对集中于其中的一两个方面。

二、决策信息的获取

(一)Condorcet陪审团定理与搭便车问题

文[10]对陪审团决策中的信息获取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陪审员的信息准确程度取决于陪审团的大小,更大的陪审团的陪审员具有更少的动机认真听取审判过程,所以更大的陪审团作出正确判决的概率可能更小,从而导致陪审团定理不再成立。文[11-17]进一步研究了群体决策中的理性无知(rationalignorance)问题,对仍能有效集结信息时信息获取成本或成本函数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这些文献针对多数决定规则,假定所有群体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决策偏好。其中文[11,13-15]证明,当全体或部分群体成员的信息获取成本函数在获取零信息处的二阶导数为零,则Condorcet陪审团定理仍然有效。

(二)搭便车问题避免措施

因为信息获取活动一般是不可观测的,搭便车者可以通过提供一个虚假的信息假装已经给予了足够的投入,所以无法通过有效的惩罚措施以阻止搭便车问题,只能够从决策群体的成员组成和决策规则等方面考虑避免该问题的发生。

文[19-20]的研究结论从决策群体人员组成方面为避免信息获取中的搭便车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指出具有极端偏好的成员相对来说更具有收集高成本信息的动机,但这两篇文献的研究内容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群体决策,因为其中的委员会成员仅负责收集与报告信息,自身并没有决策权。在文[19]中,委员会成员在信息收集之前相互间没有偏好差异,在投入不可观测的努力收集信息后形成各自不同的政策偏好,该文证明最优的委员会规模和总的社会剩余有时会随委员会成员偏好差异期望值的增大而增大,因为预期的偏好差异为成员提供了收集信息的动机。文[20]指出,如果信息收集的成本较低,委员会成员的偏好应该与决策者的偏好类似,这是因为一方面与决策者偏好类似的成员会收集决策者想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偏好类似所以在报告时不会产生信息的扭曲问题;如果信息收集的成本较高,则委员会应该由具有极端偏好的成员组成,只有这些成员才具有足够强烈的动机付出代价收集信息,但因为信任问题,他们往往只会收集硬信息,即客观上可验证的信息。对于在投票表决前需要对决策选项进行审议的群体决策来说,文[20]的研究结论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从群体决策机制设计的角度看,如果存在信息获取问题,则机制设计者必须既要考虑如何提供充分的激励促使群体成员获取信息,又要考虑如何有效集结成员所获得的信息,以最大化群体决策的期望效用。

文[21]证明,采用适当保守的决策规则可以促进群体成员收集证据,从而改善决策质量。文[22-23]对存在信息获取时的群体决策最优规则与最优群体成员数量进行了研究。文[22]指出,尽管一致性规则使每个群体成员的投票选择对最终结果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但一致性规则并不能为获取信息提供适当的激励,而且一致性规则特别不适合于信息较不准确的情形,也即更需要群体决策的情形,在只考虑单调纯策略均衡的条件下,除非群体成员的信息足够准确,否则一致性规则或接近于一致性规则的规则不可能最优。文[23]认为,为了提供足够的信息获取激励,对于相当普遍的决策情形,事前最优的决策机制事后可能是非最优的,即不必然利用了所有群体成员获取的信息导致从统计学角度有最优的信息集结,该事前最优的决策机制是在激励成员获取信息与最大程度提取成员信息之间折中的产物。需要指出的是,文[21-23]均假定决策群体成员具有相同的偏好。

三、审议过程中信息的披露

决策群体,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群体,一般会在投票表决前对决策选项进行审议,交流各自的私有信息。信息的共享能引起成员信念的收敛。但群体成员通常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或偏好,因而具有操纵或隐藏私有信息的动机,从而限制了信息共享的可能性,成员间策略性的信息操纵与反操纵甚至导致比纯粹偏好冲突更大程度上的意见不一致。

绝大多数群体决策文献对审议(deliberation)、交流(communication)、辩论(debate)、廉价磋商(cheaptalk)等类似表述用语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虽然这些用语在不同场合有一些微妙甚至较大的差异,如文[24]认为审议是辩论的子集。

研究审议对群体决策的影响的文献一般将决策过程建模为两阶段博弈:先审议后正式投票表决,通过对贝叶斯Nash均衡策略和均衡存在条件的分析,研究审议是否以及如何对群体决策发生作用。这类文献一般假定无论是以公共利益还是以私人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好的决策选择总是部分取决于世界的真实状态,而世界的真实状态对决策群体成员来说无法确切知道,他们仅不对称地掌握了有关世界真实状态的部分信息。在正式投票表决之前的审议过程可以使群体成员有机会告诉其他成员他们所掌握的私有信息,然后,根据各自已掌握的关于世界真实状态的部分信息,群体成员形成自己对世界真实状态的判断,进而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形成各自的决策选择偏好,如果他们的决策选择偏好不一致,就有可能在审议的过程中不披露自己的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的信息以诱导其他成员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选择。因此,此类文献注重从信息集结角度对完全信息披露均衡和完全信息集结均衡的分析。

文[33]指出,尽管偏好与信息的差异可能使得部分成员在审议过程中具有错误表达私有信息的动机,但给予群体成员适当的外部激励能消除此类动机,促进信息与偏好的完全集结,而且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外部激励的强度可以很小,外部激励的具体措施包括对成员决策能力的肯定等。

四、透明性的影响

在文[34]中,委员会成员在前一时期表现出的决策能力影响了他在后一时期能否获得连任,而作为委员会成员可为其带来一定的效用。该文证明公开个人投票记录可以促进委员会成员努力获取信息。文[35]认为,仅公布最终决策结果,不公开个人投票记录,会诱导委员会成员按照现有偏见作出投票选择,因此,委员会的决策倾向于保守化,向公众公开成员的投票记录则能够减少现有偏见对决策的影响。该文同时认为,群体决策机制的设计应该不仅考虑决策过程的透明性,也要考虑决策规则的适当性,如果决策规则选择合适,则不透明的决策过程可能比透明的决策过程得到更好的决策结果。在文[34-35]所给出的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委员会成员在投票表决前可能会相互交流各自的私有信息。

另外,不少文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研究了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对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的影响。文[7,42]对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文[42]区分了三种类型的透明性:决策目标透明性;知识透明性,这里的知识指决策所依据的经济数据或经济模型等;操作透明性,包括委员会会议记录与投票记录的透明性以及决策结果的透明性等。该文评述的文献有部分运用了博弈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文[7]专门讨论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过程中的动机问题,指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最优规模与透明性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类似于文[34],研究透明性对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信息集结有效性的影响的文献,一般认为委员会成员希望得到社会公众对其决策能力或决策偏好的正面评价,从而获得连任的机会,如文[43]假设委员会成员希望公众认为他是通货膨胀的强硬抵制者,而最近的文献如文[44-46]等,则假设委员会成员希望公众认为他是具有较强决策能力者。文[44]认为,公开审议过程的详细记录会使得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不愿意表达不同的意见,该文通过对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被要求公开会议记录之前和之后的会议记录的分析说明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文[45-46]分析了投票记录的公开对委员会成员投票表决行为的影响,认为投票记录对公众的透明带来的负面效应占主导地位,透明性不能增加社会福利。

五、最优决策规则

显而易见,不同的决策规则极大地影响了群体决策的信息集结效率,尤其是决策群体成员的偏好或能力不完全一致时,决策规则更是直接影响了群体成员的投票选择行为,进而影响了决策结果的正确性。前述文献大多不同程度地讨论了决策规则的比较和选择,除此以外,另有部分文献对各种情况下的最优决策规则进行了研究。

文[47-48]从最大化期望效用的角度对固定规模的委员会形式集体决策的最优决策规则进行了分析,文[49-50]研究了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决策规则。然而,这些早期的文献都有个潜在的假设:决策成员仅按照自身获得的信息作出投票选择。文[2,51]等指出,即使决策群体成员的偏好完全一致,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如Condorcet陪审团定理所预测的那样有效集结各成员的信息,因为群体成员仅根据自身信息作出非策略性的选择不符合理性要求,当且仅当所使用的决策规则为集结群体成员私有信息的最优规则时,所有群体成员仅按自身信息投票才是Nash均衡,而最优决策规则则取决于特定的决策情形。

文[52]证明,当采用文[48]所定义的最优决策规则时,所有成员仅按照自身获得的信息投票表决形成Nash均衡,但仅按自身信息投票可能不是有效的,因为部分成员联合决定策略性投票可以增加期望效用。文[53]讨论了投票者对不同决策选项具有可用基数表示的效用时的诚实投票问题,试图给出当决策机制允许多种消息类型时诚实投票的准确定义。为使投票者具有诚实投票的动机,文[54]提出了一种在随机选择的投票表决集合上运用多数决定规则得到最终决策的方法,在对所有投票者的表决结果运用多数决定规则和仅对投票表决结果的随机抽样子集运用多数决定规则之间进行随机选择,可以激励投票者诚实投票,从而得到Condorcet陪审团定理的有效性收敛结果。

文[55]基于陪审员的私有信息和策略性表决行为构建了一个陪审团决策模型,证明一致同意规则可能会导致无辜被告得到有罪判决和有罪被告得到无罪判决这两种错误的概率都增加。文[56]分析了决策群体所投票表决的决策选项不独立于投票表决规则的情形:给定决策群体的投票表决规则,提案者向决策群体提出一个要么完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的议案,群体投票表决是接受还是拒绝该议案。该文证明由于一致同意规则能促使提案者提出更有吸引力的议案,所以增加了决策群体的期望效用,在某些情况下,一致同意规则甚至是Pareto最优的表决规则,因为它也增加了提案者的期望效用,即使提案者与决策群体的利益追求可能完全相反。总结考虑一致性规则的文献[22,24,27,28,32,55,56],可见博弈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与人们直观上的认识截然相反,一致性规则是不是合适的决策规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决策情形。

现实中的决策群体往往存在具有极端偏好的成员,这些成员的存在为信息的有效集结带来较大的困难。文[59]对存在极端偏好者和中立者的群体面对二分决策问题时的最优决策规则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决策成员之间存在转移支付的情况,指出最优投票表决规则相对于转移支付可能性的大小来说是非单调的。文[60]对由两类具有完全相反的偏好的成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决策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一致性规则与非一致性规则的信息集结效率。文[61]给出了一个现实中较难接受的非单调性决策规则――超多数惩罚(supermajoritypenalty)规则,当选择某一选项的投票过多时,将该选项作为群体决策最终结果的概率反而会下降,该文证明,当对于每个选项都存在极端偏好者时,超多数惩罚规则是最优匿名激励相容规则。

前述文献都假定群体成员的偏好相互独立,而文[62]对群体成员具有相互关联但不完全相同的偏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的决策选择空间是连续的,该文分别讨论了采用平均规则与中值规则时所对应博弈的对称贝叶斯Nash均衡的存在性问题,并比较了这两种规则在不同偏好关联程度下的性能。

由于从众心理,群体成员经常会根据对其他成员行为的观察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文[63-64]对从众心理对群体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假定群体成员一方面希望选出好的决策选项,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成为胜出的一方。文[63]分析了群体规模较大时同时投票机制与顺序投票机制的均衡特征和信息集结质量,文[64]指出这种从众心理导致同时存在多个均衡,而且对于这些均衡中的多数,信息不能被有效集结。文[64]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最优决策规则设计的困难。

六、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其二,社会心理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群体决策,其结论出自于对实验和经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易于为人们接受。但由于从实验或经验数据中利用统计学方法推导出群体的偏好分布参数极为困难,所以无法深入研究群体决策过程中因偏好不一致而导致的隐藏与扭曲私有信息等策略。

其三,与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一样,用博弈论研究群体决策信息集结问题的文献也是以理性选择假设作为判断与决策的微观基础。尽管所有群体成员严格按照贝叶斯规则更新自己的信念等完全理性假设对于心理学家和普通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但博弈论文献还是以其数学分析的简洁与严谨颠覆了很多直觉上的认识,通过对群体决策者动机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决策机制的哪些方面可能会引起不利于决策目标实现的策略,进而有助于决策机制的改进。随着群体成员偏好差异程度和决策问题重要程度的增加,审议方式和决策规则趋向于书面化和正规化,群体思维与群体极化现象将很少出现,决策结果也将更接近于博弈分析的预测。

目前对群体决策信息集结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可能是受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误导,本领域的很多理论与实验分析文献,包括一些奠基性的文献,混淆了信息与在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判断。真实信息的披露不会引起其他群体成员以及公众对自己决策能力的负面评价,更不会如判断的披露那样引起认知上的从众,如果决策者掌握了确凿可靠的信息,则其不会因为其他人基于其他信息产生的不同看法而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

除个别文献外,现有研究群体决策信息集结问题的文献几乎都是将审议完全等同于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廉价磋商,将交流限制为每个群体成员同时向所有其他成员发送一轮公开的消息。在现实群体决策过程中,审议至少包括对各方面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的审议,以及对信息与世界真实状态之间的逻辑关联(即潜在的决策模型)的审议。因此,将审议建模为完全的廉价磋商的现实意义极为有限,对于偏好差异较大的群体更是如此。

群体决策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如政府部门对重大战略性问题的决策、公司董事会对重要项目投资与实施问题的决策、审判委员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判决、专家对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评审等。从组织或社会的目标出发,针对特定的决策问题,为了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应该如何组成决策群体,选择何种决策规则?此类群体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问题很久以来一直是管理、政治、法律和经济等领域讨论的中心,其研究结果对于各类政治、社会、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学者对群体决策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和方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群体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也较为重视,曾将其列为优先资助领域。但根据现有的各类文献和历年的基金项目研究摘要,总体感觉国内对决策群体成员的动机和理考虑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国内其他学者利用博弈论研究群体决策信息集结问题。

笔者试图利用不完全信息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决策群体成员的策略性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和投票表决行为,揭示决策群体人员组成、审议方式、决策规则、透明性等决策机制的各个方面对群体决策的信息集结有效性的具体影响。并试图从信息集结角度,为一些典型公共决策情形优化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1]PIKETTYT.Theinformationaggregationapproachtopoliticalinstitutions[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9,43(4-6):791-800.

[2]AUSTENSMITHD,BANKSJ.Informationaggregation,rationality,andtheCondorcetjurytheorem[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96,90(1):34-45.

[3]FEDDERSENT,PESENDORFERW.Theswingvoter’scurs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6,86(3):408-424.

[4]FEDDERSENT,PESENDORFERW.Votingbehaviorandinformationaggregationinelectionswithprivateinformation[J].Econometrica,1997,65(9):1029-1058.

[5]MYERSONR.ExtendedPoissongamesandtheCondorcetjurytheorem[J].GamesandEconomicBehavior,1998,25(1):111-131.

[6]FEDDERSENT,PESENDORFERW.Elections,informationaggregation,andstrategicvoting[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999,96:10572-10574.

[7]FUJIKIH.Themonetarypolicycommitteeandtheincentiveproblem:Aselectivesurvey[J].MonetaryandEconomicStudies,2005,23(S1):37-82.

[8]VANDENBUSSCHEJ.Elementsofoptimalmonetarypolicycommitteedesign[EB/OL].IMFWorkingPaperNo.06/277,2006.(2006-06-30)省略/external/pubs/ft/wp/2006/wp06277.pdf.

[9]GERLINGK,GRNERH,KIELA,SCHULTEE.Informationacquisitionanddecisionmakingincommittees:Asurvey[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5,21(3):563-597.

[10]MukhopadhayaK.JurySizeandtheFreeRiderProblem[J].The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2003,19:24-44.

[11]MARTINELLIC.Wouldrationalvotersacquirecostlyinformation[J].JournalofEconomicTheory,2006,129(1):225-251.

[12]MARTINELLIC.Rationalignoranceandvotingbehavior[J].InternationalJournalofGameTheory,2007,35(3):315-335.

[13]KITAHARAM,SEKIGUCHIY.Condorcet’sjurytheoremundercostlyinformationacquisition[EB/OL].WorkingPaper,UniversityofTokyo,2004.(2004-04-25).e.utokyo.ac.jp/cemano/research/DP/documents/coef54.pdf.

[14]KITAHARAM,SEKIGUCHIY.Aggregateaccuracyundermajorityrulewithheterogeneouscostfunctions[J].EconomicsBulletin,2006,4(25):1-8.

[15]KITAHARAM,SEKIGUCHIY.Condorcetjurytheoremorrationalignorance[J].JournalofPublicEconomicTheory,2008,10(2):281-300.

[16]BAGP,LEVINEP,SPENCERC.Anoteon:Jurysizeandthefreeriderproblem[J].EconomicsBulletin,2006,4(3):1-12.

[17]TRIOSSIM.Costlyinformationacquisition.Bettertotossacoin[EB/OL].WorkingPaper,CollegioCarloAlberto,2010.(2010-03-15).webmanager.cl/prontus_cea/cea_2010/site/asocfile/ASOCFILE120100127120554.pdf.

[18]SWANKO,WRASAIP.Deliberation,informationaggregation,andcollectivedecisionmaking[EB/OL].WorkingPaper,TinbergenInstitute,2003.(2003-06-20).tinbergen.nl/discussionpapers/02006.pdf.

[19]CAIH.Costlyparticipationandheterogeneouspreferencesininformationalcommittees[J].TheRANDJournalofEconomics.2009,40(1):173-189.

[20]BENIERSK,SWANKO.Onthecompositionofcommittees[J].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2004,20(2):353-378.

[21]LIH.Atheoryofconservatism[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1,109(3):617-636.

[22]NICOLAP.Committeedesignwithendogenousinformation[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4,71(1):165-191.

[23]GERARDID,YARIVL.Informationacquisitionincommittees[J].GamesandEconomicBehavior,2008,62(2):436-459.

[24]AUSTENSMITHD,FEDDERSENT.Deliberationandvotingrules[M]//AUSTENSMITHD,DUGGANJ.Socialchoiceandstrategicdecisions.Berlin: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5:269-316.

[25]COUGHLANP.Indefenseofunanimousjuryverdicts:Mistrials,communication,andstrategicvoting[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2000,94(2):375-393.

[26]MEIROWITZA.Indefenseofexclusionarydeliberation:Communicationandvotingwithprivatebeliefsandvalues[J].JournalofTheoreticalPolitics,2007,19(3):301-327.

[27]AUSTENSMITHD,FEDDERSENT.Deliberation,preferenceuncertainty,andvotingrule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2006,100:209-217.

[28]GERARDID,YARIVL.Deliberativevoting[J].JournalofEconomicTheory,2007,134(1):317-338.

[29]GUARNASCHELLIS,MCKELVEYR,PALFREYT.Anexperimentalstudyofjurydecisionrule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2000,94:407-423.

[30]DORASZELSKIU,GERARDID,SQUINTANIF.Communicationandvotingwithdoublesidedinformation[J].ContributionstoTheoreticalEconomics,2003,3(1),Article6.

[31]SCHULTEE.Informationaggregationandpreferenceheterogeneityincommittees[J].TheoryandDecision,2010,69(1):97118.

[32]MATHISJ.Deliberationwithpartiallyverifiableinformation[EB/OL].THEMAWorkingPapersNo.2006-03,(2006-08-20).ucergy.fr/IMG/2006-03.pdf.

[33]MEIROWITZA.Designinginstitutionstoaggregatepreferencesandinformation[J].Quarterly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2006,1(4):373-392.

[34]GERSBACHH,HAHNV.Informationacquisitionandtransparencyincommittees[EB/OL].CEPRDiscussionPaperno.6677,London,CentreforEconomicPolicyResearch,(2009-06-20).papers.省略/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84060.

[35]LEVYG.Decisionmakingincommittees:Transparency,reputationandvotingrul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7,97(1):150-168.

[36]VISSERB,SWANKO.Oncommitteesofexpert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7,122(1):337-372.

[37]SWANKO,VISSERB.IstransparencytonoavailCommitteedecisionmaking,premeetings,andcredibledeals[EB/OL].WorkingPaper,TinbergenInstitute,(2009-06-18).people.few.eur.nl/bvisser/articles/Transparency%20Dec%202009.pdf.

[38]SEIDMANND.ATheoryofvotingpatternsandperformanceinprivateandpubliccommittees[EB/OL].CeDExDiscussionPaper2009-06,(2009-10-15).nottingham.ac.uk/economics/cedex/papers/2009-06.pdf.

[39]FELGENHAUERM,GRUNERH.Committeesandspecialinterest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Theory,2008,10(2):219-243.

[40]SEIDMANND.Optimalquotasinprivatecommittees[J].TheEconomicJournal,2008,118(525):16-36.

[41]DALBE.Bribingvoters[J].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2007,51(4):789-803.

[42]HAHNV.Transparencyinmonetarypolicy:Asurvey[J].IFOStudien,2002,48(3):429-455.

[43]SIBERTA.Monetarypolicycommittees:Individualandcollectivereputations[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3,70(3):649-665.

[44]MEADEE,STASAVAGED.Publicityofdebateandtheincentivetodissent:EvidencefromtheUSFederalReserve[J].TheEconomicJournal,2008,118(528):695-717.

[45]HAHNV.Committees,sequentialvotingandtransparency[J].MathematicalSocialSciences,2008,56(3):366-385.

[46]HANSG,HAHNV.Shouldtheindividualvotingrecordsofcentralbankersbepublished[J].SocialChoiceandWelfare,2008,30(4):655-683.

[47]NITZANS,PAROUSHJ.Optimaldecisionrulesinuncertaindichotomouschoicesituation[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82,23:289-297.

[48]BENYASHARR,NITZANS.Theoptimaldecisionruleforfixedsizecommitteesindichotomouschoicesituations:Thegeneralresult[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97,38:175-186.

[49]BENYASHARR,KHULLERS,KRAUSS.Optimalcollectivedichotomouschoiceunderpartialorderconstraints[J].MathematicalSocialScience,2001,41:349-364.

[50]KRAUSS.Optimalcollectivedichotomouschoiceunderquotaconstraints[J].EconomicTheory,2002,19:839-852.

[51]MCLENNANA.ConsequencesoftheCondorcetjurytheoremforbeneficialinformationaggregationbyrationalagent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98,92:413-418.

[52]BENYASHARR.InformationisimportanttoCondorcetjurors[J].PublicChoice,2006,127(3):305-319.

[53]BALLESTERM,REYBIELP.DoesuncertaintyleadtosinceritySimpleandcomplexvotingmechanisms[J].SocialChoiceandWelfare,2009,33(3):477-494.

[54]LASLIERJ,WEIBULLJ.Providingincentivesforinformativevoting[EB/OL].WorkingPaper,EcolePolytechnique,(2006-10-10).hal.inria.fr/docs/00/24/30/42/PDF/2007-01-04-1531.pdf.

[55]FEDDERSENT,PESENDORFERW.Convictingtheinnocent:Theinferiorityofunanimousjuryverdictsunderstrategicvoting[J].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98,92(1):23-35.

[56]BONDP,ERASLANH.Strategicvotingoverstrategicproposals[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9,77(2):459-490.

[57]BENYASHARR,MILCHTAICHI.Firstandsecondbestvotingrulesincommittees[J].SocialChoiceandWelfare,2007,29(3):453486.

[58]COSTINOTA,KARTIKN.Onoptimalvotingruleswithhomogeneouspreferences[EB/OL].WorkingPaper,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9-05-25).econmit.edu/files/3732.

[59]MEHMETB,PARIMALKB.Committeedecisionswithpartisansandsidetransfers[J].TheoryandDecision,2002,52(3):267286.

[60]JAEHOONK.Amodelofadversarialcommittees[EB/OL].WorkingPaper,UniversityofRochester,(2005-09-12).省略.rochester.edu/~jaek/Adversarial.pdf.

[61]CHWEM.AnonymousproceduresforCondorcet’smodel:Robustness,nonmonotonicity,andoptimality[J].Quarterly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2010,5(1):4570.

[62]GRNERH,KIELA.Collectivedecisionswithinterdependentvaluation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4,48(5):1147-1168.

【关键词】博弈论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创新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力市场逐渐繁荣和发展起来,电力建设项目增多。电力项目管理需要实现对电力工程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的管理,传统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很难实现对三大控制目标的有效平衡,很多情况下,电力企业为了保障电力项目质量,就要加大成本的投入,或是为了赶工期而忽视质量,这样不利于电力项目的建设。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还会实现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

1国内外电力项目管理方法概述

(1)我国传统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我国电力项目管理大致上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建国初期的统包统管和外商包建模式,电力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建设单位往往投入较大的成本,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太低,电力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其次是三方体制和指挥部模式,这一模式还是具有协调难度较大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自1988年以来我国开始学习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电力建设市场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资本金制、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以及经济合同制逐渐应用到电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电力项目的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创新。

(2)国外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国外比较传统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是业主方进行项目管理。近年来,快速轨道方式以及阶段发包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应用,该种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缩短工期,节省工程项目成本。BOT建造、运营以及移交管理模式是一种依靠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方式,代建制模式是依靠政府招标来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单位。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不一而足,建设单位要根据工期、成本以及质量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进行选择。

2我国传统电力项目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电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和招标承包制度逐渐引入了电力项目的建设市场,电力建设可以优先选择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这对提高电力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以及进行科学决策都是有利的。但是,该种电力项目管理方式中,电力项目承包商和业主之间是对抗关系,承包商中标的价格较低,承包商以及业主在履行合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索赔问题。

(1)合同订立的问题。由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对抗关系,只有规范化和精细化电力项目承包合同,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才能有效的避免。由于电力项目的建设涉及到气候、地质和水文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电力项目承包建设合同的条款越来越细,但是在电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业主和承包商均将合同作为争夺利益的方式,在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问题甚至是诉讼。

(2)项目转包现象普遍。电力项目建设涉及的地区范围较广,很多电力项目建设的工期较长,电力项目建设过程中分包和转包的现象普遍。这也直接导致了不重视合同、体制和观念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管理角色定位错误的问题,电力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成本都很难控制。电力项目建设的损失较大。目前,我国虽然引进了工程招标投标制度,但是工程承包模式以及工程建设监理的模式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电力项目管理还存在众多的问题,现有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不能满足电力项目建设国家化的要求。

3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新模式的提出

(2)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提出。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需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参与方利益的共赢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电力项目施工人员如果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拿到当天的工资,那么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的提升,项目管理人员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定期的评价,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实现项目动态的管理与参与方信息的共享,进而实现项目参与各方利益的共赢。目前,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已经在一些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应用,项目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4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创新与实践

(1)团队的建设。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增大,电力项目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工程建设市场逐渐繁荣。但是,目前无论是电力项目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存在稳定性差、施工人员素质差以及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的问题,这不利于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和进步。因此,电力工程建设单位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只有提高了电力建设项目的效益,电力项目参与各方才能都获得收益。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人员还要深入学习博弈论的内涵和意义,对质量、成本以及工期进行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的能力,减少成本的支出,拓展管理信息与专业技术的共享范围。

(3)合作机制的构建。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需要利益各方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合作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电力项目合作机制的运行状况。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需要管理人员对质量、成本以及工期进行综合的考量,对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实现更加主动性、组织性、计划性以及结构性的合作机制的建设,强化项目建设各方的协作和合作,对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发挥项目管理人员在资源效用、技能以及经验方面的能力。此外,参与各方还要进行协商机制的建设,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实现信息一体化、透明化以及讨论的实时化,实现电力项目管理人员在职业经验和技术技能经验的共享。

(4)激励机制的构建。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施工人员是电力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因素。电力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激励机制,逐步创建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机制,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充分考虑电力项目管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激励机制的结合,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总体用电量呈连年上升趋势,电力建设项目逐渐增多。质量、工期和成本一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目标之一,电力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期也是各方利益综合博弈的结果。很多情况下,电力企业为了保障电力项目质量,就要加大成本的投入,或是为了赶工期而忽视质量,这样不利于电力项目的建设。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还会实现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

[1]索迹,祁春清.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11).

关键词:博弈论图书馆数字资源资源共享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互联互通成为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前提,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也不可能实现对所有资源的收集和管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就是为了解决个体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信息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而采取的图书馆间合作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现阶段,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源的布局和配比方面,因此多将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低下的症结归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技术手段的落后和宏观调控的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是一种分析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的博弈过程,通过借鉴博弈论的研究方法,从图书馆个体利益和共享集体利益的关系出发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阻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1博弈论概述

1.1博弈论的涵义

博弈论,也称对策论,英文为GameTheory,是根据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断,研究多个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取得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其中的“博弈”是指个人、队伍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及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加以实施,并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中国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存在博弈思想,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较好的博弈论案例。自20世纪80年代,博弈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博弈论“囚徒困境”经典模型分析

博弈论经典模型囚徒困境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甲、乙两人被怀疑是合伙的偷盗犯,警方虽逮捕了他们但没有掌握充分证明两人犯罪行为的证据,警方将其分开单独审问,双方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警方对这两个嫌疑犯的量刑原则是: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者从宽处理,判刑1年;不坦白者从重处理,判刑7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每人判5年刑。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警方由Tile据不足,只能对每个人各判刑2年。表格1中的框图体现了这个博弈的分析过程,左方是甲的可选择策略,上方是乙的可选择,双方均可做出坦白和不坦白两种选择。其中包含数字的格对应甲乙的一个策略组合,每格第一个数字代表甲的报酬,第二个数代表乙的报酬。比如第二个数字格是指当甲坦白,乙采取不坦白的策略时,甲的报酬为-1,乙的报酬也是-7。图中的报酬均为负数,以表示判刑的年数。

在警方交待了量刑原则以后,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分析,选择坦白或不坦白的策略,此时双方展开了博弈的过程。首先分析甲的思考过程,当甲进行决策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先考虑乙的想法。根据图表1的矩阵图可见,当囚犯乙选择了坦白的策略时,囚犯甲坦白则获刑5年,不坦白获刑7年。由此,当乙选择坦白时,甲必然选择坦白(因为5

如果仔细分析囚徒困境报酬矩阵,甲乙双方若都作出不坦白的决定,会得到更好地结果,即各判刑2年。可是因为没办法进行信息沟通,每一方都会担心对方坦白但自己不坦白时会受到重判(即对方坦白获刑1年,自己不坦白则被判7年)。因此,每个囚犯都从个人利益出发考,最终的结果都会选择坦白坦白,(坦白,坦白)便是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必然的均衡结果。

2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

2.1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静态博弈

事实上,一些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最终与团体利益冲突,陷入“囚徒困境”。类似于囚徒甲、乙的决策过程,A馆会根据B馆的决策选择策略,当B选择合作策略时,A若选择合作可得10,A若选择不合作,既省去了共享资源需付出的成本,又无偿享受了B馆提供的信息资源,报酬是12。因此,A必然不会合作(显然12>10)。同理可推得,B做出了不合作的选择时,A仍然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因为8>6)。显而易见,无论B做出合作或者不合作的选择,A都会采取不合作策略。同样的分析结果对B馆也是适用的,最后的博弈结果为(不合作,不合作),这时总报酬16,小于最优策略的总报酬20。

这一博弈矩阵可以看出,大家最初都希望达到(合作,合作)总报酬为20的结果,但是通过报酬矩阵分析可见,即便已经签订合作协议,各自馆也会抱有“搭便车”的心理,就是如果你合作我不合作,我就可以占到便宜(12>10),于是各自违背共享约定,形成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博弈的(不合作,不合作)结果。

上述两种博弈均为一次性博弈,参与博弈者都只能进行一次选择决定,另外博弈参加者在做出自己决定的时候并不清楚对方的决定,大家都是同时决定自己的一次性策略选择。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参与者都做出了自己的策略选择时便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弈过程,并得出了最终结论,这种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在静态博弈中,出于个人理性的策略选择往往导致了从整体而言的最坏结果。一方面,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参与者都会有投机的心理,并从自身利益出发暗地选择了不合作的做法。另一方面,对于一次性的博弈,只要参与者做出了最终决定便完成了博弈过程,对于违反约定的行为没有补救和惩罚的有效措施,无法通过后续的博弈进行调整和制约。

2.2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动态博弈

实际上,博弈通常为一系列重复进行的运动,即相对静态博弈而言的动态博弈,在连续进行的动态博弈中,上面结果会有所不同。

2.2.1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无限次重复博弈

无限次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如果设定在数字资源共享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不管哪一方图书馆在其中的一轮合作博弈中采取了不合作的行动,在以后的博弈中便会遭到其他馆“不合作”的报复策略,而且这一不合作策略会在未来的所有博弈中重复下去,长此以往,首先违约的一方便永远失去了与另一方合作的机会。因为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存在着对欺骗和违约行为报复的机会,因此参与合作的各方会担心采取不合作策略给自己带来的长期损失,不会主动选择不合作的策略,使得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得以维持。

继续用图2加以说明,对于图书馆A,各馆如果一直处于合作的状态,便可以长期获得报酬10,累积起来10+10+10+…,但如果抱有机会主义的想法,打破约定选择了不合作的策略,他的确获得了一次性的利益,得到报酬为12,但在以后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均会受到对方不合作的报复行动,收益只能为8。为了一次性的好处,使得日后的收益从原来合作策略时的10+10+10+…下降为不合作策略时的8+8+8+…。显然,任何一个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的无限重复博弈中,为防止被报复而丧失长期的经济效益,都会遵守协议,采取合作的策略。

2.2.2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有限次重复博弈

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假设事先约定只合作5次,用逆推法进行分析,各方均知道第5轮博弈是最后一轮博弈,因此这一轮博弈便同静态博弈无异。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一轮的违约不可能在以后受到惩罚和损失,那么,每个图书馆出于个人理性出发选择的占优策略就是不合作的结果。逆推到第4轮,因为大家都可以推算出第5轮不合作的结果,因此第4轮博弈也会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由此类推直到第1轮,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显然,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合作是不稳定的,博弈的最终均衡策略为(不合作,不合作)。

3用博弈论的思想解决数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博弈的各方合伙的机会必然是有期限的,信息组织间的合作共享是否根本无法实现呢?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着长期合作的共同体。事实上,无限次重复博弈的主要界定标准在于参加者均不清楚哪一轮博弈会是最后一轮,合作各方担心违约会遭到日后的“报复”便会把合作策略坚持下去。在有限次的重复博弈中,如果合作双方不确定哪一轮是最后一轮,参与者会认为日后还要继续打交道、博弈状态会继续维持,这便同无限次重复博弈无异。所以,在不能确定终止期的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博弈中,合作解是可以存在的。当然,为了维护合作模型的稳定性,更好的实现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必须配合以必要的措施。

3.1建立信任机制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成功建立,取决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对于联盟内部规则的遵守程度,能够取得收益同时实现持续的发展,其中成员馆之间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成员间除了应相互理解对方的行为和立场,尊重对方的观点,还应加强组织内的交流,达成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另外,信任评审机制的建立也十分必要,通过建立完备的综合性、长期性评估测试标准系统,对成员的联盟策略及行动影响因素进行持续地跟踪测评,通过完善细致公平的执行制度,形成稳定可靠的运行机制。

3.2建立监督机制

对于合作中的各馆,都希望采取最优于自己的策略,以期得到最好的结果,因此为了达到合作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应该对各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维护合作协议的顺利执行。要在建立领导协调组织和健全监督机制上下工夫,在明确各成员权利义务的基础上,监督各成员的行为。对于损人利己的倾向和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对违反合作协议的成员进行制裁,甚至终止合作。

3.3建立保障机制

因为各图书馆之间的规模与发展水平不均等,建设规模大、信息丰富的图书馆往往很难与信息量相对较少的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另外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经常发生“搭便车”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立保障机制加以制约。在内部评估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对贡献大的图书馆要采用奖励的办法进行收益补偿,同时针对慵懒的图书馆,通过采取惩罚的方式实现督促作用。

在具体的实施上,以惩罚措施为例,在成员馆签订共享协议时,规定不合作的一方会受到经济制裁,报酬减3,在矩阵图2的基础上可以得到新的报酬矩阵(见图3)。按“囚徒困境”的分析思路,如果A馆选择共享,B馆选择了不共享,B得报酬为9而不是原来的12,因为B馆不共享受到了事后的经济制裁(12-3=9),小于(共享,共享)中的报酬10,可见,B怕受到惩罚得不偿失必然选择共享。对于A的分析也是如此,最后的博弈均衡状态一定是(共享,共享),克服了欺骗或违约行为,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图1Rembrandt,FourOrientalsbeneatbatree,adaptedfromanlndianminiature,c.1654,browninkandwashonJapanesepaper,19.4×12.5cm.

图2Rembrandt,AbrahamentertainingtheLordandtwoangels,InscribedRembrandtf.1656,ctchinganddrypoint,15.9×13.1cm

图3AnonymousIndianminiaturist,SbaykbHusaynJam,SbaykbHusaynAdmiri,DarvisbMuhaMmadMazanderaniandSbaykbMiyanMirthefourSufis,c.secondquarterofthe17thcentury,bodycolor,17.7×10.2cm

依据伦勃朗留给世人的大量作品,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他对西方各门类绘画技法的推进和对东方绘画技法包括基底材料的采用和接纳。以他在油画技法方面的贡献为例。大约在1624年,伦勃朗到当时最发达的艺术市场和商贸中心阿姆斯特丹,向当地的著名画家皮特·拉斯特曼学艺六个月;这一经历对于伦勃朗在艺术题材的选择及技巧训练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拉斯特曼曾在1603至1607的四年里待在意大利,受到当时最有影响的画家卡拉瓦乔画风的浓烈熏陶。而卡拉瓦乔又是使“明暗对照法”这一由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最早尝试的技法在油画中得以成熟的第一人。“明暗对照法”到了伦勃朗之手,他不仅在油画中将之推向极致,而且还将其作为新技法运用于版画和素描(图4、5)。

另一个事实则是,早在油画兴起之初,尤其是在油画兴起之地的尼德兰地区,画家们大多沿用传统的蛋彩画技法,亦即“线性”的造型惯例。也是由于莱奥纳尔多的绘画实验,他有意将母题的轮廓线模糊化处理,从而使得对象与背景融合在一起,这便是他称作的“渐隐法”。因此,“渐隐法”是对线性造型的反拨,正如乔尔乔·瓦萨里所以为的:能够将具有15世纪早期绘画特征的轮廓线柔和化处理,这是“现代”绘画的显著标志之一。事实上,该法不仅给西方绘画朝向再现对象的三维感,尤其是再现对象的体量感指明了技术路线,更是给一百年后的伦勃朗最擅长的“厚涂法”提供了表现的场地。由于“厚涂法”的运用,才使油画从“模拟肌理”的层面进入到“实际肌理”的技术高度;油画通过所用颜料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表现出来的实际肌理,保证了这一媒介在再现各种母题方面除了图像学的传统约定之外没有任何技术性障碍,从而使之优越于其他画种(至少在1950年代末艺用丙烯颜料出现之前)而成为视觉艺术的皇冠。因此,就西方油画的技术而言,伦勃朗对之由传统线性造型完全转换为块面造型贡献卓著(图6)。

图4Rembrandt,YoungwomanRembrandt'ssister,inscribedRHLvanRijn,1632,panel,59×44cm

图5Rembrandt,oldmanRembrandt'sfatber,unsigned.InscribedprobablynotbyRembrandt,c.1630,redandblackchalk,18.9×24cm

作为线性造型的平面媒介,版画虽然要到了19世纪才成为西方“美的艺术”中一个独立的画种,但伦勃朗对于这一媒介的实验性探索,其成就也令人叹为观止。

属于凸版印刷系列的木板木刻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在再现人物方面基本上固守线性造型的技术原则,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西方版画的输入。但在明代末期的书画谱中,我们见到其他题材如花卉便有了相当成熟的块面造型表现(图7)。

几乎与此同时,西方由金属首饰加工工艺发展出的、属于凹版系列的铜版雕版,到了那个世纪下半叶便由画家如马丁·舍恩高尔用之替代了先前更为实用的木刻;这一改变标志着版画从凸版木刻的“粗线条”向凹刻铜版的“细线条”拓展,由此使铜版脱离了木版所固有的印刷目的而向着纯艺术的媒介靠近了一步。又由于铜版能精微地处理线条从而在黑与白之间可以获得灰的块面,亦即铜版可以从素描关系上模拟油画的明暗块面布局,由此使艺术家用铜版雕版复制油画并用于图像传播和艺术教学成为可能;例如没有去过意大利的伦勃朗,便是借助铜版线刻的复制品而学习文艺复兴盛期大师的艺术传统。不过,铜版雕版的基本技术目标是通过线条而获得块面。

图6Rembrandt,ThefeastofBelsbazzar,inscribedRembrandtfecit163.c.1635.

图7明刻《十竹斋书画谱》,楷杷,天启七年(1627)年,胡正言十竹斋刊彩色套印本,纵20厘米、横23.6厘米。

图8German-Bohemian,AgonyintheGarden,c.1410-20.Woodcut,1014×714in.

图9Thewarrior'sleav-taking,c.510-500BC,

Vaseinthe“red-figured”style,signedbyEuthymeded;height60cm.

15世纪末,铜版雕版到了舍恩高尔的同辈、被人们称作“阿姆斯特丹版画馆大师”的一位荷兰画家手里,便出现了“干刻法”,又译“直接刻线法”或“针刻法”。这一技术导致两种结果:可以直接将素描转换成铜版画或直接在铜版上作画;以及刻线留下的毛边在印张上使得线条的品质柔和,从而使版画制作能通过更精微的线条组合而达到再现光影的画面效果。另一方面,1513年,瑞士版画家厄斯·格拉夫首先将中世纪的酸蚀铠甲饰法用于腐蚀线刻;随之,舍恩高尔的追随者和同乡、对木版木刻和铜版雕版作出重要贡献的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也用蚀刻法在1515至1518年间制作了五幅版画作品;不过,他们都是使用当时广泛采用、但纹理粗糙的铁版,只有尼德兰和意大利的艺术家使用铜版,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7世纪(图10)。

伦勃朗从1627年开始对腐蚀线刻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版画初学者,起初,他的铜版雕版技法主要用于修整经腐蚀线刻之后的铜版线条。大约10年后,他开始实验干刻法,这种方法对刻针(主要是钢针,偶尔也用金刚钻头)的运用与腐蚀线刻法几乎一样,差别仅在于直接刻线的效果要比经过酸蚀更易控制;由此,伦勃朗将“腐蚀线刻”与“干刻法”并置为铜版画制作的技法。另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欧洲从原来适用于水性墨的木刻版改为使用油性墨的铜版之后,艺术家便主要用欧洲生产的白纸作为基底材料;但这一情形到了1647年的伦勃朗那里出现了变化,因为自那年开始,他在铜版印制中尝试使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的日本纸。有色而光滑的日本纸较强的吸水性使线条的品质更为柔和,这种效果所获得的块面感令伦勃朗兴奋不已。加之他长期有兴趣于通过“腐蚀线刻法”和“干刻法”将油画中的“明暗对照法”引进到铜版画创作中,因此对他而言,版画通过线条构成块面来再现对象的明暗关系就不再是一个艺术问题(图11)。

就如中国先哲对“书画同源”的理解一样,西方文明也一直将素描看做是艺术家一种类似书写的行为:文人写字,画家写形;此外,二者的物质媒介和基底材料大致相同。对于伦勃朗来说,素描作为个人的和不受赞助人意志左右、更具实验性且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平面媒介,其中存在着更多令人兴奋的艺术问题。正如我们所知,由于他将油画中的明暗对照法也引进到素描写生中,从而完成了所涉及的媒介由传统线性造型规范向新兴的块面造型再现的转换。但在1900余幅的素描实验中,伦勃朗的兴趣更多地表现在探索线条对对象的概括能力以及线条的不同品质。

图10MartinSchongauer,MadonnaandChildwiththeParrot,c.1470-74.Engraving,614×414in

图11Rembrandt,Christhealingtothesick,c.1648-50,drypointandburinetching,28×40cm

图17Rembrandt,Six'sbridge,InscribedRembrandtf1645,etching,12.9×22.4cm

图13Rembrandt,TwoWomenteachingachilbtowalk,unsigned,undated,c.1635-37,redchalkonroughgraypaper,10.3×12.8cm

图14porcelainbowl.16th17thCentury

伦勃朗从1640年代开始特别喜欢采用水性媒介,于是我们从这类素描中更容易发现中国水墨画的笔意。即使是素描人物,他的简略法也相当接近中国画的水墨人物。至于他的素描风景(图17),由于他热衷于淡彩法而使得其画面极似中国的水墨山水。虽然出口欧洲的瓷器以山水画为装饰母题要到了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才规模化出现,但在此之前以山水为母题的明代瓷器早已随着克拉克瓷而落户欧洲,更何况中国山水画也一直作为装饰元素在克拉克瓷上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图18)。

从他这三幅风景素描的技法来看,尽管也运用了西方传统素描中成熟的淡彩画法,例如水彩画的先驱者丢勒对相似题材所采用的淡彩技术,但从画面效果来看,伦勃朗的作品更加接近青花瓷的山水画纹样而不是他更熟悉的传统淡彩。

我们可以回头考察一下当时向荷兰输送的青花瓷以及克拉克瓷上山水母题的一般面貌(图19)。从这些克拉克瓷和青花瓷器的山水纹样我们自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明代瓷器的山水母题直接来自模仿北宋山水画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洒脱、率真而简略的笔法。正如我们所见,由于向荷兰出口的青花瓷的器形大多是碗、盘、碟等,因此工匠们从横幅、手卷而不是立轴上截取画面便成了应有之理。此处以北宋活跃于约1068—1098年的赵令穰一幅水墨手卷为例(图20),我们可以看出可能被青花瓷工匠们截取的画面,以及肯定被借用的水墨技法。而从立轴上借用山水母题于青花瓷装饰的艺术实践,我们可以在那个时期内销瓷的瓶、罐、壶、尊上见到。最后一个问题便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04年在阿姆斯特丹销售的十万余件中国瓷器开始,以及整个17世纪该公司都主要经营中国瓷器并以阿姆斯特丹为分销中心的贸易活动,对伦勃朗的艺术会产生影响吗由于伦勃朗基本不画静物和室内题材,我们无法从他的作品中见到中国瓷器,但从他的前辈以及同辈甚至晚辈画家的作品里,可以见到中国青花瓷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以及青花瓷在欧洲、尤其是荷兰富有人家中的财产性地位(图21、22)。

图15ProbablytheLongqing(1567-72)to(Wanli1573-1620)period.Itis4inch(10cm)indiameter

图16吴伟《东方朔偷桃图》绢本水墨淡设色纵134.6厘米横87.6厘米

图17RembrandtAGirlsleepingunsignedundated,c.1655brownwashonAsianpaper24.5×20.3cm

图18Rembrandt,TheformercoppermillontheWeesperzijde,unsigned,undated,c.1654-55.reedpenandwashinbistre,11×24.2cm

图19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青花碗

作为油画技巧的早期大师,威尼斯的乔凡尼·贝里尼无论是否读过他的同乡马可·波罗有关中国见闻的游记,他大概是最早在作品里将中国瓷器用作道具的画家。法国画家雅克·利纳尔虽被称为法国最早的静物画家,却因为画面中经常出现中国瓷器而显露出荷兰静物画的印记。我们再看看伦勃朗同代的荷兰静物画家,如活跃于乌德勒支和安特卫普的J.D.德·西姆,以及J.J.特里克,他们都将克拉克瓷器作为静物画的母题。而伦勃朗的同乡和晚辈,如伦勃朗油画技法的追随者、1653年定居于阿姆斯特丹的著名静物画家威廉·卡尔夫,安特卫普的肖像画家贡扎勒斯·科古尔斯,以及卡尔夫的学生、阿姆斯特丹的静物画家J.凡·斯特里克,都是将克拉克瓷器视为令人羡慕的财产在不同门类的作品中展示出来。在这样一种上下文里,伦勃朗没有接触到青花瓷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他的最大嗜好艺术收藏给我们透露了重要的消息。

1635年2月,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艺术拍卖会上购得一批版画、素描和人体模型,这是他有记录的收藏行为中最早的一次。伦勃朗1639年贷款购买了房屋后,他在整个40年代都花费巨资购买各类艺术品,从不讨价还价,一掷千金,被视为艺术收藏的购物狂。到1656年伦勃朗申请破产时,他用来抵债的财产只有三大类:房屋、家具和艺术藏品。正是在破产后的伦勃朗财产拍卖清单(1660年)上我们见到,他不仅曾收藏有不止一件中国瓷碗,而且还有不止一件中国瓷塑像。由此证明,伦勃朗不仅熟悉中国青花瓷的平面装饰,而且还了解中国瓷器的三维造型。

【关键词】英尼斯;制度主义;制度;演化;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英尼斯在经济史的研究中建立起一套以技术为线索、对社会演化历史进行政治经济分析的路子,作为一个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来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把社会的演进视作多因素复合而成的制度的演进,他的抱负就是如同自己的楷模――经济学家凡勃伦那样真实而系统地描述不断演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媒介的重大作用,认为信息、知识、思想的传播对社会组织关系、制度习惯、文化变迁的影响更甚于经济。与其说英尼斯从经济研究转向了传播研究,不如说传播研究是他经济研究的一个延续,延续着对制度演进和社会价值的探索,延续着对权力关系、技术文化的历史分析,也延续着对垄断、集中化控制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经济学最主流的理论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主义”经济思想。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反正统经济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当其他经济学家在象牙塔内研究真空条件假设下的人类行为时,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凡勃伦颠覆了之前正统经济学仅仅着眼于微观人和企业的理论范式,引入人类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来拓展经济学。正如英尼斯1929年对他的高度评价,“如果现代经济学者是分类学家,那么凡勃伦则力图进行经济学的胚胎学、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病源学的研究。”(HaroldInnis,1956:p24)。英尼斯的传播研究在如下方面受到以凡勃伦为代表的旧制度主义经济学决定性影响。

一、文化和整体观

二、演化的观念

受达尔文进化论、历史学派的影响,制度经济学从进化、演变的角度看待制度整体,因而制度学派被某些人看作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一个变种。凡勃伦认为,在人的本能所支配的社会行动中思想和习惯逐渐形成,因而制度也是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当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技术革新的成果克服过去环境下产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以延续和改善生命过程……制度变迁过程就是工业的和商业的两个职业各自构成的集团的对抗过程。但这种对抗不会表现为激烈的形式,因为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革命式的变革迅速转变。”(张林,2004:p3)制度的演进过程是人类思想和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是人类应付外界环境的心理变化过程,制度又对人类进一步的行动产生约束力。所以经济研究应该抓住制度的演化这个核心主题,把演化看作是理解经济、技术和制度变化的基本方法,而不是遵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静态和均衡的思想。

三、集体主义视角

因此,制度主义始终秉持着凸显社会因素的集体主义方法论,强调在周围的制度环境中处理人类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对群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来认识世界,认为“个人的‘气质状况是在给定的一组传统、惯例以及物质环境下累积而成的。’”在凡勃伦的著作中,集体单位中的各种社会阶层、利益团体和权力组织成为技术演化和制度变迁的参与者和承受人。

英尼斯继承这一视角,我们在他的指引下看到各种帝国中政治、经济、宗教、知识的阶层和利益组织如何驰骋于历史的征战场角力争斗。在演化过程中,英尼斯突出了行动者对制度环境的主动适应和创造性,强调团体理性向社会整体理性转化以及在社会竞争、制度扩散中的作用。通过多个文明帝国的历史进程,英尼斯剖析,任何制度都会产生一个在该制度下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制度的保守和它造成的知识垄断,总有相对抗的新的媒介出来不断克服制度阻力,社会就是在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DonaldCreighton.HaroldAdamInnis,PortraitofaScholar[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57:96.

[2]HaroldInnis.TheWorkofThorsteinVeblen[A].In:HaroldInnis.EssaysinCanadianEconomic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56:23.

[3]HaroldInnis.TheWorkofThorsteinVeblen[A].In:HaroldInnis.EssaysinCanadianEconomic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56:24.

[5]加尔布雷斯.经济学和公共目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

[6]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9.

[7]英尼斯.帝国与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8]DonaldCreighton.HaroldAdamInnis,PortraitofaScholar[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57:91.

[14]HaroldInnis.TheWorkofThorsteinVeblen[A].In:HaroldInnis.EssaysinCanadianEconomic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56:24.

[16]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序言[A].见: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17]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6.

[18]JudithStamps.UnthinkingMordernity,HaroldInnisandMarshallMcluhanindialoguewithTheodorAdornoandWalterBenjamin[M].Montreal:McGill-Queen’sUniversityPress,1995:.

[19]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序言[A].见: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

>>论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咨询视角的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盘锦市房地产市场调研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盐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住房供应协调性视角下我国三、四线城市住宅房地产调整发展研究以经济法为视角看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浅析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模型探讨河南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探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点分析探究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论土地集约化使用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如何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3]杨建荣,孙斌艺.政策因素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路径――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方博弈分析[J].财经研究,2004(4)

[4]王BB.基于博弈论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分析[J].开发研究,2009(4)

[5]高炳华.住宅市场博弈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作者单位:郑晓云,王雨,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贾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关键词:异步电动机;小波分析;故障诊断;降噪效果

Methodofasynchronousmotor′sfaultsignaldenoisingrealized

onthebasisofwavelettransform

YAONianchun

(DepartmentofMechan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ing,JiangsuPolytechnicofFinance&Economics,Huai’an223003,China)

Abstract:Thesignaldenoisingmethodbasedonthewavelettransformisanalyzedaccordingtotheearlyfaultdiagnosisofasynchronousmotor.Thesignalisspreadaccordingtothedifferentfrequencyband.Thewavelettransformmodulusisquantifiedthroughthefloatthresholdvalue.Theresultshowsthismethodcaneliminatethemostnoisesandkeepthecurveprofileoftheoriginalsignalinacuminationtransform.Itcanaccuratelydiagnosetheasynchronousmotor′semergencyfaultsignalandachievethepreferabledenoisingeffect.

Keywords:asynchronousmotor;waveletanalysis;faultdiagnosis;noiseattenuationeffect

0引言

众所周知,常用的信号去噪方法主要有平均值法、傅里叶变换法以及曲线拟合法。而傅里叶变换法是先对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在频域里找到噪声的傅里叶系数并置零,再进行傅里叶逆变换[1],因为傅里叶变换是一种纯频域的变换,去噪方法受傅里叶算法影响较大,用傅里叶变换处理非平稳信号,不是很理想。

小波分析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处理非平稳信号比傅里叶变换优越性更大,小波理论信号的分辨能力强,应用广泛,对异步电机的故障信号诊断中,小波理论的运用也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1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消噪方法[28]

小波消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强制消噪处理、默认阈值消噪处理及给定软或硬阈值消噪处理。小波消噪的原理就是通过小波分析将原始信号进行分解,得出一系列的近似分量和细节分量,其中噪音部分包含在高频系数中,经小波重构得到平滑信号,从而达到降噪目的。

小波变换对信号具有自适应性,可通过平移和伸缩等方法对信号进行细化分析,尤其对不稳定信号处理占有更多优势,但对于长期处于稳定变化的信号,则没有必要运用小波变换进行分析。因此,在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系统中,运用小波信号奇异性分析,可取得明显效果。

小波函数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时域内具有紧支集;

(2)小波函数的叠加构成了信号,其直流分量为零,即具有正负交替的“波动性”。

基于上述特点,噪声信号一般基于以下模型[2]:

[s(n)=f(n)+σe(n)](1)

信号消噪的目的表现为压缩信号[s(n)]和恢复信号[f(n)。]其中低频的或平稳的信号为有用信号[f(n),]噪声信号[e(n)]表现形式为高斯白噪声。在电机控制系统中,噪音与有用信号的频谱在位置或幅度上相差较大,应用小波变换时,为达到对信号进行分离的目的,对变换系数进行切削、缩小阈值幅度,此为一种非线性滤波方法,体现出了小波变换的优越性,在小波变换域中去除低幅度的噪声和不想要的信号,并进行反变换,便可得到所需信号。

通过对模型分析,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2)如果[e(n)]信号是一个高斯噪声,则其小波分解系数成高斯分布;

(3)如果[e(n)]信号是一个有色、平稳、零均值的高斯噪声序列,则其小波分解系数为高斯序列,且对于每一个分解尺度,其相应的系数也是一个平稳、有色的序列;

(4)如果[e(n)]信号是一个含噪信号,则噪声信号表现为各个尺度的信号中高频信号部分。

2异步电动机故障信号消噪的应用

假设一迭加了噪声的有限长信号可以用下式表示:

[yi=xi+εni,i=1,2,…,N](2)

本文采用的是幅值为0.2的随机噪声。

为了从噪声污染信号[y]中恢复原始信号[x,]用矢量[x,][y]表示,则为[xi]和[yi。]假设[W]为离散小波变换算子,[X,][Y]表示[xi]和[yi]的离散正交小波变换,即:

[X=Wx,Y=Wy](3)

令[X]表示[Y]中对[X]的估计,消噪如下所示:

(1)计算离散小波变换[Y=Wy;]

(2)对系数进行阈值处理;

(3)计算离散小波逆变换[x=W-1X]([x]为恢复的原始信号)。

实验中选用DSP芯片来进行采样,对频率为50Hz的电动机电流信号[ia]采样400个点。有8个周期信号,将其送到计算机中,得到如图1和图2所示的信号波,为进一步分析带来很大的方便。

图1(a)是采样400个点,信号波形为纯净信号与噪声信号进行叠加的结果。图1(b)是用db5小波对图(a)进行消噪后的波形。电机的电流信号经小波软阈值去噪之后,抑制了噪声的干扰,信号变得更平滑,更加接近真实的电流信号。由此可见,应用小波变换进行消噪可获得较好的消噪效果。

从图2(b)中可以看出,小波消噪对非平稳信号的噪声消除有很大的优点。它保留了原有信号的突变特征,并能消除大部分噪声,在信号处理时,先做预先的处理,消除噪声,提取有用信号,从而实现对电机的故障特征进行检测盒判断。

实际上小波变换在时、频域同时具有局部化能力,对有突变特征的信号或暂态信号的消噪能力更强。因信号突变处的频带宽,而基于Fourier分析或其他传统滤波方法处理后的信号,容易将突变部分的信号平滑掉,达不到应用的目的,从而损失掉突变处所包含的丰富的故障特征信号,不利于故障信号的检测。

图1基于小波变换的平稳信号消噪过程

图2基于小波变换的非平稳信号消噪过程

3结论

本文运用小波理论,实现了对异步电动机故障信号的消噪方法。研究表明小波变换理论适合于突变信号及非平稳信号的消噪,这种消噪方法的优点表现为可保留原有的突变信号,且这一突变信号很可能预示了故障的早期特性,这样可及早地预防并诊断故障,可更好地对电机的安全性起到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丽霞,王福明.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综述[J].信息技术,2007(2):115116.

[2]WICKERHAUSERMV.Adaptedwaveletanalysisfromtheorytosoftware[M].[S.l.]:AKPetersLtd,1994.

[3]DAUBECHIESI.Thewavelettransform,timefrequencylocalizationandsignalanalysis[M].IEEE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Theory,1990,36:96110053.

[4]DAUBECHIESI.Tenlecturesonwavelets[M].Philadelphia:SIAMPress,1992.

[5]MALLATSG.Atheoryformultiresolutionsignaldecomposition:thewaveletrepresentation[M].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1998,11(7):674693.

[6]刘贵中,邸双亮.小波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模论证;万博中心

Scaledemonstrationofthemethodofundergroundspace

-ACaseStudyofUndergroundSpaceGuangzhouHuamboCenter

Abstract:Inthispaper,theimplementationoftheprojectofundergroundspaceGuangzhouHuamboCenterforexample,through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undergroundspaceintheactualspacerequirementsforeachfunctionsegmentationstudies,comprehensivejudgmentoveralldevelopmentscale.Forsimilarproblemshaveimportantreference.

[KeyWord:Undergroundspace,Scaledemonstration,HuamboCenter

1、引言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工作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的需求预测方法。

本文以实施工程广州万博中心地下空间为例,通过对地下空间实际开发建设的各功能进行空间需求细分研究,综合判断总体开发规模。由于,地下交通、市政设施属于公共设施范畴,且不需计容,规模论证集中分析商业规模的论证。期望通过本次研究对于同类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规模论证是控规层面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编制。详细规划阶段地下空间由分为控规层面地下空间规划及修详层面地下空间规划。

控规层面地下空间规划内容为:根据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内各专项地下空间设施的总体规模、平面布局和竖向分层等关系;针对各专项设施对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提出公共性地下空间以及开发地块内必须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性地下空间设施的控制要求。对开发地块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以指导性为主,仅对开发地块地下空间与公共性地下空间之间的连接进行详细控制;结合各专项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建设特点,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提出建议。

因此,规模论证为控规层面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

3、万博中心地下空间规模论证的方法

3.1方法一:地面与地下规模对比法

表1:新建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量一览表:

3.2方法二:详细功能累计法

万博中心地下空间主要功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市政管线、地下商业设施三大部分内容。

图1:万博中心地下空间三大功能构成图

3.2.1地下交通设施包括:地下停车库、地下道路、地下通道及公共出入口/等设施,面积共137.58万平方米。

a、地下停车规模:根据《广州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指标》,本区属于B区范围,机动车停车位约3.23万个,地下停车建筑面积(含设备用房)面积约117.36万O。

b、地下道路规模:根据地下道路系统设计(市政隧道双向共2车道、主环路单向3车道、次环单向2车道,6组出入口隧道)建筑面积共约13.88万O。

c、公共通道规模:万博二路、汉溪大道地下负一层、负二层人行道作为公共通道,负一层通道宽度不少于15M,局部扩大为18M;负二层公共通道不少于8M,建筑面积约3.78万O。

d、公共出入口/下沉广场/垂直交通/逃生口/风井等设施规模:主要沿汉溪大道东、万博二路布局,建筑面积约1.17万O。

e、地下轨道规模:根据地铁方案设计,分别在负一层、负二层设有地铁风井、地铁设备房及收费处,负四层设有轨道及地铁站台,建筑面积约1.87万O。

3.2.2地下市政设施包括:地下战场、地下综合管沟两部分内容共3.05万平方米。

市政设施的地下化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鼓励万博项目采用创新型可持续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规划原则:遵循合理性、持续性、可行性原则,以地下市政管线综合化为重点,以高效低耗为目标,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使城市向生态化迈进。

在区域内共有12种工程管线:分别为冷冻水管、冷冻回用水管、真空垃圾管、给水管、10KV电力电缆、电信电缆。在管沟局部段有DN1200压力补水管、11万伏电缆及DN200热水管、热水回用管、蒸汽管道、凝结管道。

a、地下市政站场规模:共设置雨水沉淀池、中水处理站、2处隧道雨水提升泵房、真空垃圾处理站共5个地下市政站场,建筑面积约0.33万O。

b、地下综合管沟规模:减少道路开挖的次数、有效缩短管线施工的工期、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和提高工程的综合质量和投资效率,解决整个万博片区的电力供应、通信支持、中央空调系统、真空垃圾收集系统、自来水供应等问题。沿万博核心区围绕主环路敷设综合管沟,核心区设有综合管沟,考虑管沟外在敷设条件,综合确定管沟尺寸为:B×H=8.9m×6.0m。管沟建筑面积约2.24万O。

地下商业设施: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采取地上地下平衡法、类比法综合确定万博地下3.2.3商业设施规模

a、地上地下平衡法

日本是世界上地下商业最发达的国家,最早的地下空间开发已商业开发为目的(1955年上野火车站项目),商业开发规模结合地上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研究日本中心区地下商业开发面积与地上面积存在1:10至2:10的关系(根据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研究,编号04dx12009),具体规模与地铁站点、地质及服务人口也有关。

由于万博地区地下商业主要集中在地铁站点附近,即核心区内,因此,若以核心区地上面积为计算基础,则地下商业面积宜为20.7万平方米至41.4万平方米。

b、类比法

根据“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万博地区定位为城市副中心,目前我国城市副中心地下商业均在40万平方米至5万平方米左右,建议万博地下空间控制在45万平方米以内。

因此,综合以上三大地下设施规模,万博中心地下空间总规模为181.25万平方米,其中交通设施约占76.57%,市政设施约占1.42%,商业设施约占22.01%。

结语

图2:万博地下空间效果图:

[1]汪波宁.城市高密集区地下空间规划与实施初探―以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中华建设.2009(4)

THE END
1.风险预防原则在欧盟判例中的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环境法中的审慎原则,并在80年代被纳入众多国际协议之中,逐步在国际法上获得广泛适用。欧盟在立法中较早采纳了这一原则,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第174条第2款规定:“欧盟环境政策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联盟各地区情况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对环境的高水平保护。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72919.shtml
2.以良法善策助矿业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这是矿产资源法自1986年颁布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重大修改。新矿产资源法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作为主要立法目的,引发业内对进一步释放法律政策效应、加快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的深度思考。研读新矿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364180
3.法律智囊团解析纷争之谜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律知识内容大全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法理学原则,还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如民商法、刑事法、行政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还能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提供依据。 三、合同法中的权利义务界定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59907.html
4.多元利益主体(精选十篇)但是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村民、政府和房地产商等多方利益, 只有理顺各方利益, 形成使各方利益平衡的合约安排, 城中村改造才能顺利进行。 二、布迪厄场域理论概述 城中村作为城市和村落的混合社区, 是一个特殊逻辑的社会空间, 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和理论视角具有启示作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q0p8i8.html
5.社会问题治理范文12篇(全文)制度主要解决外部性问题:我 (个体) 有问题了, 你 (社会或国家) 怎么解决;机制主要解决内部性问题:咱俩 (个体或关联事物之间) 有问题了, 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在现实行政思维中, 往往用制度性规定排斥外部问题的解决, 又插到利益主体中间去决定他们的利益分配。进一步讲, 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重在构建合理利益机制,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465z8en.html
6.适合地方高校推行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以河北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好处是:一方面,校方只需根据二级学院的特征指标增减投入,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自行管理,对于经费的使用变得更具针对性,有效控制教育成本,提升二级学院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情形:第一种是非完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将大部分资金留在校级统一管理使用,二级学院对学校https://www.hebjgbz.gov.cn/cms/preview/hbjgbz/llyj/jgbzyj/101597838549621.html
7.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9期(总期138期)在线培训课程依法合规有序转让,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接续投资,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10月14日,上交所修订完善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科创板询价转让相关操作流程与信息披露要求予以优化,并对窗口期规定及存托凭证规则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61.html
8.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还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立法实际上成了一种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 他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
9.draft伦理——第六章工程决策中的博弈主体有哪些1、国家利益与工程决策方的利益博弈 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往往是中央政府,其代表民族整体利益和全体人民利益,考虑民族的发展与强大,某个工程决策方只代表的是个体利益,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既有一致性,也难免存在冲突。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决策阶段主要有提出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经过有关部门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777510/article/details/11815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