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匡宇|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地役权的证成与展开——以自然保护地为中心的考察

1.时代之变要求更具合作性格的治理手段

自然保护地体系有着复杂的土地权属结构,这种权属结构未必一定符合所涉及土地上承载的生态系统实际需求。让问题更复杂的是,上述契合与否之情况并非处于一种静态结构之中,而是常常会发生变动的可能。这导致土地权属的单向度变动并非总具有合理性,比如征收,权利义务一旦归于国家,将难有协商转移之可能,但很多时候政府基于本土化知识的缺乏,并不见得更适合于某些有益于生态的传统利用活动。

在这种动态性需求之下,保护地役权因为其弹性灵活的机制供给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其母体的地役权本身就具有动态性。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地役权的高度概括抽象、扩张弹性、内容极不特定等特质,与其说是对物权法定原则的补充,还不如说是对物权法定原则的破坏。鉴于生态系统的变动性,保护地役权相对于所有权更为契合环境保护的目标。学者指出,地役权是使用他人土地发生的一种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是土地物权的静态形式,而地役权是土地物权的动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动态形式比静态形式显得更重要。有了静态形式的土地所有权,不去使用,发挥不了效用,创造不出价值。

在治理实践中,保护地役权的具体适用不可谓少。在国家林业政策中,尤其是在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说明了保护地役权在去芜存菁的改造之后,将会生发出巨大的生态保护潜能。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正是公私法交融、财产权社会化的时代趋势生成了保护地役权,其从传统役权进化而来,脱胎于私的领域,沾染了公的色彩,契合了当下的需要。政府从规制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深刻影响了其成长,并塑造了其注重多元主体间沟通的制度样貌,具有充分的使用空间。(二)保护地役权在价值层面上具有基本的制度认同

1.法律的价值导向决定了其合规范性

1.偏离的保护地役权实践

1.国家化色彩促成社会机械团结

1.保护地役权游离于规划之外

纯粹的私法本位无力彰显公共利益的需求,单一的公法逻辑同样会造成合法私益的保护不足。在保护地役权的立法构建中,应兼顾公私法逻辑,通过合理的沟通机制,实现两者的有效贯通。1.法定地役权方案的立法择选

在适应性管理的理念之下,保护地役权制度应该动态地展开,宜确立一种务实的“滚动规则”监管制度。通过细化动态管理需求、确定保护对象与土地权利人利用行为的关系,并相应更新土地权利人行为正负面清单以及差异化激励手段的方式,确立保护地役权的具体内容。当然,在自然保护地管理呈现科层化运作特征的背景之下,上述对策有不易落地之嫌,因为在缺乏明确的、法律上可执行的、固定的程序规则和实质性标准的情况之下,适应性管理将倾向于转化为一种无限制的自由裁量权,导致无原则的妥协、自我交易,以及问责困境问题。然而,问题并非无解,这可以通过实质性的环境信息公开和多元协同共治的引入来化解。推行备用地役权持有人和第二持有人制度,更好地保证保护地役权执行的有效性。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州法律规定了保护地役权人自动代位制度,当持有人在未转让其地役权的情况下无所作为时,自动将保护地役权转让给准公共机构(由州司法部长代表)。对我们的启示是,允许社会组织的适度参与,并建立考核制度。在其不能按照要求履职时,政府可以依法剥夺其权利,另行指定或者自己代位。(四)闭环性:保护地役权的监督与救济

保护地役权要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需要实现从“运行—失范—监督—救济—归正—运行”的闭环循环。在监督和救济体系的搭建中,多元参与、相互补位的综合格局是最佳选择。1.第三方监督机制下的行政自我调适

按照治理的一般含义,政府虽然实现了对权力中心论的超越,不再享有唯一的、独占性的规制权威,但其在治理中仍然发挥主要作用,只是必须和其他行为体合作。在保护地役权所置身的治理结构之中,角色虽然多元,但政府依然是对主动变化具有掌控性的力量。首先,应该根据情势的变化,调整土地利用的形式。在保护地役权协议已经因为对权利的过分限制而显失公平时,政府应该主动或者经过供役权人请求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及时变更,比如及时转换为管制性征收和征收的方式,唯有此,才能防止供役权人因为动力衰减所导致保护地役权“名存实亡”的情形发生。其次,要完善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对保护地役权人进行有力的层级监督。私人常常无法对违反保护地役权的行为采取有力的举措,需要一个公允的管理者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对分歧进行管控。由于其涉及底部信息的上层阻滞问题,需要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在检举揭发方面的积极性,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情形的发生。2.环境司法救济的引入及机制完善

彼得·霍莫基等|大型语言模型及其在法律中的可能用途

诺伯特·坎帕尼亚赵诗文译|作为伦理和权利研究对象的机器人

格哈德·瓦格纳鲍伊帆译|人工智能责任——欧洲议会的一项立法倡议

安德烈亚斯·埃伯特等|超市里的机器人:考虑零售业使用机器人时的责任和数据保护问题

THE END
1.风险预防原则在欧盟判例中的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环境法中的审慎原则,并在80年代被纳入众多国际协议之中,逐步在国际法上获得广泛适用。欧盟在立法中较早采纳了这一原则,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第174条第2款规定:“欧盟环境政策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联盟各地区情况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对环境的高水平保护。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72919.shtml
2.以良法善策助矿业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这是矿产资源法自1986年颁布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重大修改。新矿产资源法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作为主要立法目的,引发业内对进一步释放法律政策效应、加快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的深度思考。研读新矿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364180
3.法律智囊团解析纷争之谜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律知识内容大全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法理学原则,还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如民商法、刑事法、行政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还能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提供依据。 三、合同法中的权利义务界定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59907.html
4.多元利益主体(精选十篇)但是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村民、政府和房地产商等多方利益, 只有理顺各方利益, 形成使各方利益平衡的合约安排, 城中村改造才能顺利进行。 二、布迪厄场域理论概述 城中村作为城市和村落的混合社区, 是一个特殊逻辑的社会空间, 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和理论视角具有启示作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q0p8i8.html
5.社会问题治理范文12篇(全文)制度主要解决外部性问题:我 (个体) 有问题了, 你 (社会或国家) 怎么解决;机制主要解决内部性问题:咱俩 (个体或关联事物之间) 有问题了, 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在现实行政思维中, 往往用制度性规定排斥外部问题的解决, 又插到利益主体中间去决定他们的利益分配。进一步讲, 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重在构建合理利益机制,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465z8en.html
6.适合地方高校推行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以河北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好处是:一方面,校方只需根据二级学院的特征指标增减投入,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自行管理,对于经费的使用变得更具针对性,有效控制教育成本,提升二级学院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情形:第一种是非完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将大部分资金留在校级统一管理使用,二级学院对学校https://www.hebjgbz.gov.cn/cms/preview/hbjgbz/llyj/jgbzyj/101597838549621.html
7.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9期(总期138期)在线培训课程依法合规有序转让,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接续投资,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10月14日,上交所修订完善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科创板询价转让相关操作流程与信息披露要求予以优化,并对窗口期规定及存托凭证规则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61.html
8.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还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立法实际上成了一种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 他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
9.draft伦理——第六章工程决策中的博弈主体有哪些1、国家利益与工程决策方的利益博弈 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往往是中央政府,其代表民族整体利益和全体人民利益,考虑民族的发展与强大,某个工程决策方只代表的是个体利益,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既有一致性,也难免存在冲突。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决策阶段主要有提出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经过有关部门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777510/article/details/11815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