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杭始终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审视着民初新世界和清末旧社会的政法纠缠,是那群怀有高远理想,且以匹夫姿态践行的民国留洋法律人真实的缩影。
说起世纪文豪杨绛先生,大家并不陌生,而其父杨荫杭却鲜为人知。
杨荫杭(1878-1945),祖籍江苏无锡,189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期间,他参加了励志会,积极宣传民主法治,后遭到清廷通缉。1900年12月6日,杨荫杭与励志会成员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这是留学生最早在海外创办的译书杂志。通过刊行译著,虽能将西方思想传入国内,但他国之法能否适用于中国仍有疑问。1902年杨荫杭等人将《译书汇编》改名为《政法学报》,以著述为主,编译为辅,试图从“政法”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推动国内政治变革,对当时国民不啻为醍醐灌顶之言。1907年,杨荫杭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为躲避清廷通缉,他继续留学西洋,又系统学习英美法律,于191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相较于留日学生,20世纪初的留美中国学生一般偏重渐进改良,原本崇尚暴力革命的杨荫杭选择了渐进之路,于1910年秋归国,经同乡好友张謇推荐任教于北京政法学校。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杨荫杭由京赴沪,在申报馆担任编辑并从事律师事务,参与了上海律师公会的成立。
辛亥革命后,新式司法建设颇受重视。再经张謇引荐,杨荫杭出任浙江高等审判庭长。当时有一恶霸,自恃与浙省朱督军有裙带关系,无恶不作,甚至行凶杀人。被害人家属上诉至杨荫杭。时任省长屈映光出面说情,被当即驳回,屈映光于是向大总统袁世凯告状。幸赖袁世凯机要秘书张一麐与杨荫杭是同窗好友,从中说情,他才躲过一劫,1915年被调往北京任职。
在67年的短暂一生中,杨荫杭始终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审视着民初新世界和清末旧社会的政法纠缠,是那群怀有高远理想,且以匹夫姿态践行的民国留洋法律人真实的缩影。
他的一生并没有大富大贵,算得上是身处大变革时代的一个小人物。但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凭借博学(负笈日美,译介西学)、明辨(革命与改良,制度与思想)、慎思(弃政从文,坚持正义)和笃行(律师为业,为民请命)点滴积累共和初期的正义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