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网

我国现代意义的普法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这就是“一五普法”。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实施机制被延续下来。在古代中国,尽管法律体系和观念与现代社会有本质差异,但也出现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使得民众接受法律熏陶;对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惩治犯罪、引导社会成员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成熟。

悬法象魏

中国最早的普法活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教化。尧舜禹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4位英明帝王的统称。尧见有人犯罪受了处罚,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这些帝王先贤都很注重教育部族民众遵族规、尊天地、敬鬼神、孝父母,这些都是最早的普法萌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潇说,“回溯历史,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是普法活动的,应该是西周时代的悬法象魏。”

朱潇对“悬法象魏”作了详细解释。《周礼》中说,“正月之吉,始和布宪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而《天官·太宰》有“治象之灋”,《地官·大司徒》有“教象之灋”,《夏官·大司马》也有“政象之灋”,似乎都是同时一并公布。要将如此多的内容传达给百姓,并保证其一览无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周礼》中的“悬法象魏”也许是将各种法律的个别内容以及肉刑以图像化的方式予以颁布,使人见而生畏,不敢为非作歹;又或是像后世榜文一类的君主特别命令或训诫。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内容,《周礼》所描述的场景都带有很多理想性成分,还不能视为对成文法的公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古往今来,守法用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载于《周礼》之中的“悬法象魏”显然也是让人民知晓法律的方式之一。在公布法律后,各部门还要组织内部官员学习讲读法律的内容。

《周礼》中也有详细描述:州长必须向人民读法两次,党正一年读法5次,族师一年读法12次,闾师每逢集会的时候就读法。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全年读法至少在40次以上,平均每月不少于3次。这也反映了社会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

为保证对法律传播的有效监督,西周专门设置了“布宪”一职,负责颁布法令并监督法令传播。国家将法律内容公布之后,需要官员逐级下达与传播;布宪则巡行四方,对法律是否传播到位进行检查和监督。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刑书”“铸刑鼎”事件,是通过刻法律于鼎器之上的形式,向全国公布法律。秦朝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为指导方针,这里的“吏”即官吏,即由国家基层官吏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宣传。汉代法律宣传,又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以书面方式公布、张挂法律文书,二是将民众召集到一起进行口头讲读。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尽可能保证和实现了法律信息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效果。

朱元璋创制“讲读律令”

“明清两代大兴讲读律令政策。”朱潇分析说,“明清两代律典中特有的‘讲读律令’条,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宣传教育的一大创新。”

自明代开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口的增长、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法律传播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的法律传播,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活跃局面。《大明律》中专门设立“讲读律令”条文,列于吏律公式首位:“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明太祖颁布的《大诰》与《教民榜文》等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以《大明律》关于宣传法律的条款为例,其中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讲读律令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颁布的各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包括为官断案所需要的法律、谕令、告示、判赎等。为敦促官员学习律令,明代还非常重视学堂里的律学教育,把“讲读律令”纳入科举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读法学法以后,能够怀刑知耻、明法守纪。

朱元璋之所以创制“讲读律令”并热衷于法律宣传,是要官吏和百姓都知晓并遵守法律,成为皇权下的“顺民”。明清两代,这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统治者反复要求甚至劝说官民学习、遵守法律。

清承明制怀刑知耻

清承明制,清初律内仍有“讲读律令”条。雍正三年,因无“在内从察院,在外从按察司,年终考校,及不晓律意、三犯递降叙用”之例,遂将明律中“每遇年终”以下句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后因例文内容已包举于律文之内,且“通晓律令”属官员考校之一节,不便另列条款,在乾隆五年正式刊布的《大清律例》中删除此例,仍将“讲读律令”条定为吏律公式之首,内容为: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谋反、叛逆,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即律令)者,斩(监候)。

“明清两朝‘讲读律令’始终包涵三层内容:一是规定对官吏读律的要求和对其进行考核的方式,二是规定对能熟读律令、通晓律意的百姓进行奖励的方式,三是规定如何处罚更改变乱成法的官吏。”朱潇说,“法条要求官员务必熟读、讲明律意,从而能够运用法律剖决事务。未达到要求则要受惩,若是变乱成法,则处以极刑。对百姓读律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鼓励措施,不读律并不会受到惩罚,但犯过失或受连累致罪的,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免罪一次。”(《河南法制报》)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
1.盘点8位享誉中外的法学之父中国法律来自我从来没去过NYC ?盘点8位享誉中外的“法学之父”①中国法律现代化之父:沈家本②中国民法之父:佟柔③中国国际法之父:周鲠生④刑法学之父:切萨雷·贝卡利亚⑤近代刑法学之父:冯·费尔巴哈⑥国际法之父:胡果·格劳秀斯⑦历史法学派之父:萨维尼⑧宪法法院之父:汉斯·凯尔森 https://weibo.com/7010763109/OjhMjm3Hk
2.国际经济法网39、某外国律师事务所驻上海办事处依法成立,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下列哪些属于其不得从事的业务活动? A、向当事人解释中国法律 B、代理外国当事人委托中国律师事务所办理在中国境内的法律事务 C、接受当事人或中国律师事务所委托办理该所已获准从事律师业务国家的法律事务 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8811.htm
3.中国之父(五版本)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 2009年10月31日),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和控制论家,为我国火箭科学和工程控制论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领导了中国的核武器的建立,并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成功的原子弹试验和氢弹试验,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他被称为“中国火箭之父”,2009年7月,国际系统工程荣誉协会(欧米茄阿尔https://www.meipian.cn/54l946oi
4.www.sz1238.com/aplhtml11064.htm有人认为孩子的父亲是谢霆锋,毕竟两人曾是令人艳羡的一对,且谢霆锋和张柏芝的大儿子Lucas与小儿子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双方均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也有传言称Marcus的父亲是富商孙东海,两人曾多次被拍到带孩子一起出游。但去年,孙东海亲自发声明否认传闻,并称将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http://www.sz1238.com/aplhtml11064.htm
5.全球今亮点!暑期档票房突破70亿,你去影院看电影了吗?全球今亮点!暑期档票房突破70亿,你去影院看电影了吗? (资料图片) 据统计,2022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70.00亿元(含预售),总场次2286.2万,总人次1.81亿。 暂列暑期档票房前三名影片分别为: 1.《独行月球》21.09亿 2.《人生大事》16.76亿 3.《侏罗纪世界3》10.60亿http://wap.022net.com/xinwen/2022/0810/47469.html
6.聚焦学习民法典2020-08-05 09:47:04 第2期:包租婆的烦恼之非法人组织的责任承担? 2020-08-05 09:49:31 第1期:监护人有哪些职责与权利? 2020-08-05 09:51:32民法典开讲 《民法典开讲》第一讲 民法典的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 2020-07-21 14:42:47 第二讲 民法典总则编 一部权利保护的总篇章 2020-07-21 14:46:https://www.cnhubei.com/z/13220206/
7.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共四卷)含答案华图教育1.法律与利益有着内在的联系。下列关于法律与利益关系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 B. 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律表达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利益选择的过程 C. 民法的诚信原则在维护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https://www.huatu.com/a/wflwd/sikao/2007/0131/6456.html
8.青岛市拟推荐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近期,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组织开展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经广泛发动,在各区市、各单位推荐基础上,按照评选标准、范围及原则,经审查、核实,现将全市拟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公示。 欢迎广大群众予以监督。如对候选人事迹有异议,请于2021年4月26日8:00前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加盖本单位公http://qd.wenming.cn/dtt/202104/t20210422_7075747.html
9.生父与养父争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一、生父与养父争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如果孩子与养父母形成了合法的收养关系,那么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抚养权属于养父母。被收养人成年之前,如送养人与收养人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解除收养关系。 《民法典》(起施行)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https://www.64365.com/zs/95862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