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出手,2024年中国式彩礼走向终结?

在中国,结婚非常简单。两个单身异性,一起走进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拿到结婚证,整个过程最快只需5分钟,花费0元。

然而这和谐美满的背后,可能意味着两个家庭已经完成一场博弈,涉及财产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是的,不论你身在农村还是城市,谈婚论嫁必然绕不开一个话题——彩礼。

彩礼谁来给,给多少,万一离婚还还吗?……只要一个问题谈不拢,美好姻缘很可能会不欢而散。

1月18日,最高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文简称《规定》),针对彩礼认定范围、返还原则等予以规范。《规定》于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法律对彩礼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也让我们对现代生活婚姻关系,产生更多理性思考。

彩礼有了法律定义

彩礼是一项传统风俗,指的是谈婚论嫁的一方给付另一方钱物(一般是男方付给女方),用于彰显男方迎娶女方的诚意,也为新婚家庭注入一笔启动资金。

大到巨额红包,小到日常生活消费,男方为女方花的哪些钱算作彩礼,一直是婚姻诉讼的纠纷点所在。

2023年,就曾有一对新人在婚礼前分手,男方向女方索要先前赠与的八宝粥引发全网争议。

如果是金额较小,为了增进感情需要而赠予的财物或支出,在婚约解除或离婚时,可以不予返还。比如以下这三种情况,不能算作彩礼:

陕西2022年的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中,法院判定男方在筹备结婚期间较为高的给付款项全部算作彩礼,除了“彩礼”25200元外,还包括“压箱钱”12000元、“买车钱”42000元、“衣服钱”140000元等。

但如果是恋爱期间,生日送的小玩偶、情人节转的520元红包、周末一起逛街的饭钱水钱电影票钱……就不算彩礼了。

给付彩礼的行为,虽然在法律上不提倡,但也不禁止。《民法典》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各地也多次出台地方性法规,发起婚姻易俗的试验,第一条就是遏制“天价彩礼”。

“风口浪尖”中的彩礼

彩礼延续千年,却频频处在风口浪尖中。

社交媒体上,关于彩礼的讨论从未间断。2023年,微博热搜上关于彩礼的话题词就达到了88个。不管是轰动全网的“1888万彩礼”事件(后被确认为杜撰),还是因彩礼引发的各种法治新闻,亦或是关于“零彩礼”的讨论......有关于彩礼这件事,似乎人人都有话要说。

2024年刚开年,随着最高法院发布的《规定》,关于彩礼的讨论又开始急速升温。

最高法发布《规定》当天,#彩礼#一词就在热搜1的位置持续19个小时,产生4.1亿阅读量,85万的讨论量。

一石激起千层浪。彩礼的本质,原是出于对婚姻的祝福,如今却成为两家人关于利益的博弈。不免有人调侃,“有钱人终成眷属”。

我国民间彩礼究竟有多高,让最高法都出手了?

在某些地区,“万紫千红一片绿”(约人民币15万元)只是“标配”,没有“一动不动”(车和房)婚事免谈。结婚那天,新郎的婚车到楼下,又可能会被女方亲友堵门,临时索要“万里挑一”(人民币10001元)。

有学者统计了全国各地的彩礼金额,综合看,当前彩礼的全国均值约为7万元,浙江以约22万的平均值高居第一,福建、黑龙江、江西、内蒙古、山西等地区也较高,海南、西藏等地较低,约为1万元。

数据还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家庭,在结婚时会收取彩礼。

山东以89%的比例成为最流行收取彩礼的地区,河北、广东、安徽、甘肃等省收取彩礼占比也较高。上海占比37%,为全国最低,同为直辖市的天津、重庆和北京的比例分别为66%、56%和51%。新疆、青海、海南、西藏等偏远地区的比例也较低。

可以看出,彩礼在婚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于彩礼究竟是不是掏光家底的“爱情买卖”,要看个体的家庭,如何处置这笔财产了。

彩礼由何而来?

彩礼,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订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

彩礼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婚姻程序的“六礼”中的“纳征”。“纳”在“六礼”中表达的是男家向女家为请求之意,即男家不知女家是否同意婚嫁前,向女家所为的以婚娶为目的的意思表示。

“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男女的婚姻之事已成;二是作为婚约成立之证明。“纳征”就是指在不知女方是否同意婚嫁之时,男方携带重礼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意思。女家若收受彩礼,则婚约成;若不受,则婚约未订立。

从古时的六礼,到新中国“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到7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彩礼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如今,高居不下的彩礼频繁登上热搜,繁琐的婚礼流程让新人头痛,结婚从喜事变成了棘手之事,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谈崩。

婚礼到底多烧钱?通过整理网络信息,我们发现,举办一场初级档的婚礼预算就在9万至12万之间,如果想要上一些档次那么会突破20万。

彩礼从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发展而来,本意是取得好彩头和表达心意。如今却因种种已成陋习。

有人在婚前因为彩礼分手各奔东西,但细细想来,杀死爱情的其实并不是彩礼,而是对于婚姻的态度与观念。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1930—1985):一个知识考古学分析大咖说法除此之外,次年在山西太原出版的《新建设》杂志也刊登了一篇题目为《刑法文化》的文章,其作者署名为“蔚庭”,该文的内容可谓是前述蔡枢衡《刑法文化之展望》一文的缩写版,例如文中同样出现了与前引那段文字几乎雷同的表述:“然三民主义之新中国建设,现仍在进行中,其法律文化之创造,尚希待于今后之努力,如欲创造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8-25/content-1435904.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理解与适用(二)《法庭规则》中法庭的定义 1979年《法庭规则》第1条规定:“法庭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场所。”1993年12月8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庭的名称、审判活动区布置和国徽悬挂问题的通知》也专门规定,审判法庭是人民法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依法开庭审理各类案件的法定场所。人民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1846
4.法学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在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为“刑名之学”,从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在西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us)对“法学”(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一词的定义是:人和神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5.马工程《中国法制史》的知识考古(形式篇)(中国法制史)书评法的定义 虽然同名“法制史”,却有“法律与制度的历史”和“法律制度的历史”之别。前者用于1903—1966,后者用于1978以来。 察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学制,有题名《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的文科公共课,又有题名《中国历代刑律考》的法律门必修课。其中“法制”的意思,大概指一切国家颁行或认可的制度,包括行政、教育、军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1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