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法断罪,罚当其罪":历史演变与司法功能实现刑法法律立法指导性案例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当中,不仅有类似于“罪刑法定”的法治理念,更有传统中国独有的独特内涵。

□司法工作者在处理案件中,既要坚持依法履职,又要与能动司法、人文关怀等相结合,在实现法的秩序价值时,努力实现法的正义价值,进而达到“情法两尽”的司法目标,在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同时,促成法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当中,不仅有类似于“罪刑法定”的法治理念,更有传统中国独有的独特内涵,值得深入探究发掘。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思想源流

就思想根源而言,中国古人之所以强调要“援法断罪,罚当其罪”,大体是基于两点原因:

其次,审慎处理刑狱不仅为了“敬天”,也是为了民众的幸福,进而获得民心。例如,《吕刑》的指导思想就是“荒度作刑”,即以相对宽大的方式制定刑律。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惩罚与罪行相符,二是疑案从轻,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以刑罚。而这是为了实现其“咸中有庆”的价值追求:通过合理处置案件,让民众得到幸福。同样的,《左传》“曹刿论战”的故事中,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得到了曹刿的赞赏。可见,以审慎公正的态度对待刑狱,不仅可以获得“天命”,更可以收获民心,进而维护统治。

而“神事”和“人事”两端实际上是统一关系,这一点舜帝和皋陶等已有明确的认识。“天”通过观察民众,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呼声,来评价执政者的统治,判断和决定“天命”的归属。相反,如果统治者面对着民众的怨声载道,不进行反思、悔改进而实行善政,最终都会走向灭亡。这一套理论在西汉时期被董仲舒阐发为“天人感应”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和法律文化。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历史演进与具体实现

三代时期,“援法断罪,罚当其罪”与“天命”观念紧密相连。而到了战国时期,政治理想让位于争霸的现实,各国纷纷开始了变法运动,并最终由法家思想占据主导的秦国完成了统一。法家主张使用严刑峻法进行社会控制,主张要“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然而,这一制度设计最终的结果却是“伐无道,诛暴秦”。究其原因,秦国的统治者在过分的法律工具主义之下,忽视了法的正义标准,以至于法律过分严苛,民众动辄得罪,法感情受到了动摇,社会陷入了不安定。概言之,未能做到“罚当其罪”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自汉代以来,法的简当与刑罚的妥适就成为各朝各代立法和司法活动的价值追寻。然而,从国家治理的实际而言,简当的法在很多情境下并不能满足司法活动的实际需求,会出现所谓“法外遗奸”的情况。因此,法律不断增多,法网愈发致密就成为立法活动趋向。以汉代为例,刘邦入咸阳时仅仅是“约法三章”,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汉律六十篇”,再到东汉末年,汉律已经发展得卷帙浩繁,给司法工作带来了困扰。然而,即便如此,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单纯依靠立法活动让司法活动完全进入“有法可依”的境界是远远不足够的,也难怪清代的司法官员们发出了“律例有定,情伪无穷”的感叹。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中国为了实现“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追求,创造出了不同于西方“罪刑法定”模式的另外一套模式。在这一套模式中,根据情况的不同,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司法方法:

“罪刑法定”原则在法律解释的方法上要求以文义解释为主,排斥类推适用,禁止对法律的解释超过文义的射程。但传统中国法的法律解释方法,如果以西方的法解释学的标准来看,其使用的方法不仅包括文义解释,对目的解释、体系解释也多有适用,甚至经常“超出文字的拘囿”,进而“大胆地超越法律条款”。

如果以法律解释的方法无法找寻到合适的法律进行裁判,或者采取上述方法会导致实质不正义时,就会使用“比附加减”的类推方法。虽然这类案件名义上被认为使用了“类推解释”,但这一过程中经常存在违反形式逻辑的情形;与此同时,为了达成一个合适的刑罚,司法者有时也会发现并使用一个看似离题较远的律例或成案。

如果穷尽以上手段都无法为行为定性,但是该行为又确实有惩罚的必要的话,就会启动最终的兜底手段,即所谓“概括性禁律”。在传统法中主要包括“制书有违”“违令”“不应为”等罪名。

如果对以上的传统中国的司法的过程和法律解释的方法进行望文生义的直观理解,可能会得出“古代中国的司法具有恣意性”的结论。然而事实上,古代中国反对司法的恣意性,并通过限制司法官员的司法权力的手段,以限制恣意性并实现法的安定性与正义价值。以清代为例,为了约束官员裁判的权力,主要有两大制度手段:第一是审转复核制,案件根据处以的刑罚不同,能够结案的机关也不同。例如,如果是判处笞、杖刑的案件,州县可以自行审结;如果涉及死刑则要上报到皇帝。通过审转复核,案件被充分研究,这使得案件不仅在事实层面澄清疑点,也能够在规范层面被反复斟酌,最终得出一个公允、公正的结论。第二是司法责任制,它要求司法官员严肃认真对待案件,如果因官员的故意或过失导致最终的刑罚产生了重大的偏移,相应的司法官员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遭受刑罚。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司法功能与历史影响

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为了实现“罚当其罪”,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即通过对司法官员的限制,来实现法的正义和秩序价值,这大约是基于两点原因。首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主要通过管理各级官吏来管理民众和社会,是一种间接的社会治理策略,因此古代的统治者主张“明主治吏不治民”“有治人而无治法”,统治者是通过以规则和“帝王心术”控制大小官吏,来实现国家治理的各项功能的。其次,在对待民众上,古代中国强调“德主刑辅”,在治理逻辑上,更偏向通过礼乐教化而非刑罚法律来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法律更多是作为防止德礼机制失效的威慑手段而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司法始终是以实质正义为追求的目标,而实质正义实现的表现就是刑罚的适当。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古人承认了自身理性的有限,放弃了制定“完美的法典”以回应全部具体社会生活的企图,选择使用明显个案化的司法手段,努力促成“罚当其罪”法律效果的实现,以守护法的公平与正义价值。这何尝不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政治智慧和秩序观念的表达呢

与此同时,传统中国的此种司法模式与法律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法律人的共同体意识和独立品格。一方面,由于古代中国的这种司法活动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司法经验和人文素养,因此,在古代中国(特别是明清时期),不仅形成了讼师、司法幕僚等职业群体,甚至高级司法官员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律学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中国的司法活动有较高的知识和经验的要求,因此司法官员也拥有了一定的“技艺理性”的观念。例如,即便是在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清代,刑部的官员们也会在制度框架内尽力守护“罚当其罪”的正义目标。清末著名的“薛允升审断李苌材案”中,面对着光绪皇帝的直接指示,薛允升依然能够坚守信念,据理力争,最终使得轻纵犯人的主张没有成功。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当代价值

(作者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D
1.十大古代经典法治故事中国古代法治典故古代关于法治的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秉公执法、克己奉公、公私分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律经典故事。这些法制小故事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出了不少大道理,可以说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好昭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法治典故?下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大https://www.maigoo.com/top/423713.html
2.“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以儒释法,将儒家伦理赋予法律含义,将身份人伦注入法律实践,做到“情理法”兼而顾之。以《春秋》作为审理案件的理论依据,以儒家的价值观重塑法律精神,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先秦时期儒法二学说对立的僵持局面,同时也开创了法律儒家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始于西汉,遂于唐代,以《唐律疏议》的颁行作为标志,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3.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14. 我国法律对涉军案件作出了一些特殊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管辖法院为军事法院 B.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一般须征得军人数十代人传习不怠的基因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人类地域性经典知识的优秀样本,具有中国特征的表达内涵和___的话语方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5&ex_Id=23048
4.政治与法律殷啸虎:中国古代复仇行为合理性与合法性冲突的法律一、礼法之争的是非:古代礼教提倡复仇并不代表法律认同复仇 (一)伦常与国法的冲突 中国古代比较系统阐述复仇问题的,是《礼记》《周礼》等儒家经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礼记·曲礼》中的那句话:“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它揭示了中国古代复仇问题的实质与特质:复仇是基https://ilaw.sass.org.cn/_s40/2022/0828/c2516a461820/page.psp
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6.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文章许多超越时空的法文化成就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构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在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宝库中,法律文献资料美不胜收,本文撷珍拾贝,主要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制文明。 “皋陶造律法律存” ——最早的法律文明型态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8-28/content-1629975.html
7.中国古代司法机关的演变3.汉代出身出现了春秋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4.明清时期审判制度有较大发展。秋审是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因在每年秋季举行,故名“秋审”。清律规定:凡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应立即处决的,叫“斩立决”或“绞立决”,如危害性较https://www.360doc.cn/article/202378_411628316.html
8.古代法制小故事(通用8篇)“天理”、“人情”、“国法”是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核心要素,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理想模式。“国法”应当是受“天理”与“人情”的引导。三者共同作用于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及司法实践,孕育着有别于西方的人道关怀。身兼行政、司法职能的古代社会的中国官员在办理案件时处理灵活且体现礼法的要求,断案注重社会普遍的伦理准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psha84e.html
9.隋唐的法律制度案例案例一梁士彦等谋反案案情梁士彦.doc对张蕴古,没有经过覆奏,就将其杀掉了,后来太宗感到制度上有缺陷,于是实行了三覆奏,后又对特殊案件实行无覆奏制。(三)历史影响本案中涉及的中国古代法律问题比较多,而且唐朝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规定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于造妖书妖言罪。中国汉代即有诽谤与妖言罪,妖言者借神鬼之名,或称特异功能,预告凶福,https://m.book118.com/html/2017/0914/13385626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