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犯罪实务问题简评——解读《关于办理财务造假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解答》专业论文业务研究

《解答》主要对象为证券犯罪,而证券犯罪属于典型的法定犯(行政犯),通常先由证监会立案调查,后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这就涉及行刑衔接和交叉的问题。《证券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发现证券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监察机关处理”,《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也强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高效顺畅”。

此前,证监会发布的通报中指出证监会立案调查、行政处罚后移送刑事案件的比例很小,存在着“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情况。一是由于移送程序复杂、缺乏有效沟通衔接;二是有案难移以及移送后得不到及时处理等现象明显;三是刑事立案标准不明确。而随着证券监管的趋严态势,以往上市公司或其实际控制人、高管面临的证券行政处罚开始向刑事犯罪领域倾斜。《解答》中着重强调了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具体适用中的问题,为行刑衔接提供了标准。比如对于欺诈发行证券罪,立案追诉标准第二至四项规定的虚增或者虚减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的占比,而该占比是按照发行文件披露的几个会计年度的总和计算,还是按照不同会计年度分别计算,《解答》明确指出,比例计算的分子是“虚增或者虚减的资产、营业收入、利润”,分母是“当期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发行文件中虚假披露的是最近几年每年财务指标的,分子、分母按照不同会计年度数据分别计算;虚假披露的是最近几年平均财务指标的,分子、分母按照披露的最近几个会计年度绝对金额的总数计算;虚假披露的是最近一期或者期末财务指标的,分子、分母按照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数据计算。

但需要指出的是,《解答》系检察机关单方出具的,但从行刑民本身衔接和交叉的特征来看,由最高人民法院和证监会也一同参与解答,会更完善具体适用问题,比如实务中关于行政调查的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适用与冲突问题、行政监管与刑事审判举证责任分配及证明力标准问题等争议问题。

二、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交叉适用

证券犯罪涉及《证券法》、《刑法》等多个部门法,证券领域还涉及诸多监管规定、规范性文件等,而各部门法由不同主体制定,也有着不同的立法目的,故在实践中如何有效适用是又一难点问题。

还有,对于非公开发行债券(即私募债)是否入罪的问题,《证券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存托凭证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适用本法”,《刑法修正案(十一)》采用了《证券法》规定的范围,而《解答》中进一步明确为“公司、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既包括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债券,也包括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并且,对于“新类型或不常见的债券”,要求办案机关在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后,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基本原理,按照“还本付息”这一债券的共同属性,依法做出认定。

三、中介机关的入罪门槛不宜过低

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发布,特别是《解答》发布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将成为中介机关的“紧箍咒”,不少专业人士、机构声称中介机构进入到了最严峻的时代。但我们认为中介机构也不用噤若寒蝉,而是要了解和明确入罪门槛。

上述仅以财务造假高发的会计师为例,但对于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也都有各自的专业要求和标准。中介机构系证券业务开展中的重要角色,对其监管和规制是维护投资人利益、规范市场秩序的应有之义。但不能此前不罚、现在重罚,这会导致矫枉过正,使责任过重。勤勉尽职义务本身就并非明确的标准和范围,在民事领域中尚且存在诸多争议,而如果刑事案件中过度认定中介机构的勤勉尽责义务,将导致中介机构展业压力巨大,会影响证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基于此,对于中介机构,要严厉打击越来越隐蔽的犯罪手法和行为人越来越强的反侦查行为,但对于入罪门槛的把控,还要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以监管规定为基准,不宜过度执法。

THE END
1.刑法第186条具体解释在处理刑法第186条所规定的违法发放贷款罪案件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刑事起诉、行政处罚以及内部纪律处分。选择何种方式,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行为人的态度等因素综合考量。刑事起诉通常针对情节严重、明显构成犯罪的案件;行政处罚则适用于那些情节较轻、违法性质不严重的行为;而内部纪律处分则https://wap.findlaw.cn/wenda/q_46180511.html
2.违法所得追缴不能时执行等值财产的证成与适用2021年反有组织犯罪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也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了违法所得追缴不能时,执行等值财产的规则。 上述规定,虽未站在基本法的高度对等值追缴的规则作出普适性的规定,但追缴不能时执行等值财产的模式在上述法律司法文件的脉络中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为解决追缴不能时的执行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4523.shtml
3.非法放贷得刑各地动态经查,自2021年4月起,陈某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成立放贷工作室,并雇佣同案人张某、何某等人(均另案处理),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以超过36%的实际年利率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其间,陈某作为涉案工作室老板,负责筹措放贷资金及管理工作室,安排张某对接放贷对象并通过现金及指定的银行、微信、支付宝账户收付借款及利息,安排http://www.pafj.net/html/2024/gedidongtai_1209/50662.html
4.《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调整百君合川律师事务所27.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案(第377条) 28.战时造谣扰乱军心案(第378条) (六)《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中的下列案件: 29.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第398条第2款) 30.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案(第398条第2款) 二、经济犯罪侦查局管辖案件范围(共77种) (一)《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下列案件: https://baijunhc.com/?m=article&t=detail&id=82
5.《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通字(1998)80号为了严格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明确公安机关各有关业务部门侦查犯罪的职责,准确、及时地打击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公安部的职责任务和部机关的机构设置情况,1998年10月26日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现将该http://www.ahxb.cn/xingshifagui/12/2015-10-20/1968.html
6.跨国追逃中引渡措施的困境及其应对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国际引渡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各国基本上都予以承认。很多引渡条约对此都做了明文规定。如《欧洲引渡条约》第3条规定:“如果被请求国认为被请求之罪行系政治罪行或与政治罪行有关的罪行,应不予引渡”。中国与泰国、罗马尼亚、柬埔寨等国签订的引渡条约均规定政治犯不引渡。中国与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签订https://jzx.jxga.edu.cn/news-show-1064.html
7.黑公安受贿186万伪造证据雇凶杀人投诉直通车依据刑法第162条之一第271条,刑事诉讼法第3、6、18、48、52、53、107、108、110条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案件的若干规定,公司法第28、32、33、54、148条,民法通则第56、71、72条,合同法第32、44条,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及时移送的通知,最高检察院、公安部https://ts.voc.com.cn/touch/question/view/1330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