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罪治理并重涉金融经济类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海关交易类金融刑事案件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在传统金融犯罪的风险性已为公众广泛认识的背景下,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呈现多发态势,成为危害金融安全的新因素。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一般是指行为人以进行外汇、股票、期货交易或配资等投资理财项目为名,以高利润、高收益为诱饵,以各类未经审批或备案的金融交易平台为掩护,以开展非法经营金融类业务为表现,通过诱骗赚取投资人高额交易手续费,或采取引诱投资与控制交易行情等方式骗取投资人“亏损”的犯罪行为。本白皮书以2019年至2024年6月上海法院审结的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案件为样本,总结案件情况,剖析犯罪成因,提出治理对策,以期能守好人民群众“钱袋子”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管理秩序,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案件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9年以来,共审结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案件600余件。

从罪名分布看,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案件涉及的主罪名由多到少排在前三位的是诈骗罪、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其中,诈骗罪占比约52%,非法经营罪占比约46%(有少部分案件既涉及非法经营罪又涉及诈骗罪),均属于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案件的高频罪名。

除上述主罪名以外,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案件还涉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上下游关联犯罪,共30余件,并主要集中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占比约60%。

从投资类型看,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的投资名目五花八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邮票、字画等现货投资,转变为期货、期权、股票、外汇交易等金融投资,现又向NFT(数字藏品)、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延伸。从统计数据看,案件量由多到少排在前三位的投资名目是期货、股票、虚拟货币,分别占比约50%、20%、11%。

(二)主要特征

从定义看,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行为人搭建、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开展外汇、股票、期货、期权交易以及场外配资等金融服务业务,赚取投资人手续费,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实务中一般以非法经营罪定罪论处。二是行为人搭建、利用互联网平台,采取引诱投资与控制交易行情等方式造成投资人亏损,骗取钱款。对此,案件定性往往在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之间出现分歧。从外观上看,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特征:

1.组织形式呈现公司化、层级化运作

通常以投资交易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设立,利用公司的管理体制运作,有高级管理者、股东和业务员,已形成经营管理、项目宣传、客户招揽、投诉处理等流水线式分工作案机制,作案模式高度类似。

2.交易平台具有非法性、虚假性

行为人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不具有合法经营业务的资质,而自行搭建投资证券、期货等投资交易平台,借助交易平台实施犯罪。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关于防范通过网络平台从事非法金融交易活动的风险提示》,目前从事外汇、贵金属等杠杆交易的网络平台(含跨境)在我国无合法设立依据,金融监管部门从未批准,开展上述交易业务的网络平台属于非法设立。

3.犯罪手段具有欺骗性、诱导性

4.催生大量黑灰色产业链

5.涉案资金流转较为复杂

类金融交易平台一般支持多种交易支付方式,少部分案件还支持通过加密货币交易支付。钱款进入交易平台后,即被层层分转至多个账户,甚至被转至境外,资金流转极为复杂。上述资金流入方式均借助银行账户完成过账行为。

二、成因分析

(一)信息技术迭代更新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新兴技术的更新迭代是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多发的客观背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犯罪分子滥用技术手段搭建虚假交易平台,模拟真实的交易环境,利用网络平台的匿名性隐藏身份和地理位置,给追踪和定位犯罪源头带来挑战;利用网络的跨地域性,将交易平台的服务器设在国外,或利用跨国网络进行操作,加大了监管和打击难度;频繁更换平台域名和服务器,或者快速更新欺诈手段,又使监管机构难以及时应对。

(二)社会公众投资需求旺盛

互联网时代,投资者为了实现个人或家庭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网络投资成为炙手可热的经济活动。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则必然会有人提供服务,犯罪分子正是从社会公众高涨的投资热情中发现可乘之机,衍生出各类以投资、荐股、炒币为名的犯罪手段,并借助网络通讯工具与投资者广泛地、非接触性地联系,以专家授课、自主操作为噱头诱导投资者入金交易,进而实施犯罪。

(三)投资者安全防范意识缺失

(四)网络平台未尽合理审核义务

(五)国际协同共治不足

部分类金融交易平台的服务器设在国外,时常与国内犯罪团伙合作,涉及跨国犯罪,仅加大对境内交易平台的打击力度,难以彻底根治此类犯罪。但国际合作涉及到外交沟通、法律文件交换等诸多环节,实际操作中需要克服政治、法律和技术等障碍,导致部分类金融交易平台在境外长期存在,源头根治犯罪较难。

三、治理对策

(一)完善立法,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的行为人往往先利用非法手段获取不特定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因此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此类犯罪的预防阶段。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8月颁布,与作为后位法的刑法共同构筑起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但目前刑事法律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仍存在不周全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严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事法网,例如,要明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国家有关规定”的含义、增加“非法利用”的行为方式规制,以及加大刑事惩罚力度等。此外,法治的效果重在法律实施,应当以互联网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加强与信息服务、通信通讯等领域监管部门之间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配合沟通,确保执法数据共享,完善行刑衔接,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安全堤”,从而真正抵御数字时代带来的风险。

(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打击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

办理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案件,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合理把握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综合运用刑事手段和行政手段处置和化解风险,做到惩处少数、教育挽救大多数。实践中,要综合行为人的层级、职责分工、获取收益方式、对全部犯罪事实的知情程度等情况,按照区别对待原则分类处理涉案人员,做到罚当其罪。对于共谋诈骗手法、清楚平台性质、知晓资金流向的行为人,以诈骗罪定罪论处;对于仅招揽意向投资人、不明知核心业务模式的底层业务员,若现有证据无法证明其具有诈骗故意,但其行为在客观上对交易平台实施诈骗犯罪起到了帮助作用,可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区分定性,即对平台的实际控制人、高管等主犯认定为诈骗罪,对不明真相的低阶层业务员等从犯认定为非法经营罪。

(三)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平台审核与管理

行为人实施类金融交易平台犯罪的核心犯罪工具和手段系各类交易平台软件,因此应当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类金融交易平台的发现和甄别。要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对所有入驻的金融交易经营者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及时清理、取缔涉非法投资活动的信息、账号和网站。要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投资者举报可疑交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处理用户举报。要向科技借力,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交易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对交易数据的分析,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和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及时获取监管信息,提高网络平台合规水平。

(四)加大整治力度,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

四、典型案例

/案例1/

孙某等人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依法惩处为实施虚假投资诈骗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

·基本案情·

·治罪意义·

本案系一起为实施虚假投资诈骗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典型案例。两名被告人同时构成诈骗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应当数罪并罚。对被告人依法惩处,充分彰显了人民法院斩断犯罪链条,全方位打击类金融交易平台上下游犯罪的坚定决心。

·治理建议·

/案例2/

葛某非法经营案——

依法惩处利用虚假平台非法经营代理个股期权交易行为

本案系一起利用虚假平台非法经营代理个股期权交易的典型案例。对被告人依法惩处,深刻彰显了人民法院严厉打击非法场外个股期权交易,保护金融投资安全,以有力司法保障护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鲜明立场。

货代行业涉及诸多专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运输、报关、仓储、保险等多方环节,直接关系到各当事人的权益和经济利益,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货运代理引入了智能技术、多元化服务、国际化发展等。2019年以来,虹口法院积极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审结各类涉货运代理行业犯罪案件40余件,涉及非法经营、职务侵占、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11项罪名。这些案件具有以下特征:

(一)罪名相对集中,犯罪交织明显

货代行业触及领域复杂繁多,涉案企业数量多、地域范围广、犯罪周期长,案件规模化、复杂化特征明显,且犯罪手法不断演变。多方主体互相配合涉及职务犯罪、虚开、骗税、虚假结汇、伪造公文等多种罪名交织,打击难度大。其中,职务犯罪(受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和涉税案件(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发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较为突出,分别占比约35%、31%。货物代理的进项主要涉及代理费、运输物流费、关税税费等,但这些费用通常难以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诱发被告人采取虚开方式。货代行业因业务特点,公司账户常有大额现金流用于结算、付款,利用职务便利,通过转账、谎报账目或虚报、截留运费等方式侵占公司财产现象多发。

(二)关联环节众多,犯罪金额巨大

货运代理企业往往涉及众多环节和大量单证,法律关系复杂,时效性要求高。行业涉及多方主体,包括外贸企业、境外客户、报关中介、物流公司、银行和仓储等,涉及贸易、财税、金融、海关等多部门,不乏境外主体参与。上下游、境内外多方主体共同组成了体系性、规模化的犯罪链,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行业发展。

(三)犯罪手法专业,行为方式隐蔽

(四)行业漏洞明显,规范亟待完善

货代行业存在漏洞,主要表现在员工业务素质不足、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的不正当手段以及诈骗、贿赂和信任危机等。员工方面,由于门槛低和流动性大,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缺乏专业培训。行业竞争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一些公司采取低价竞争、虚报价格、低报货值等不规范手段,损害客户利益。信任问题上,部分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诈骗和贿赂,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和客户利益,加剧了行业信任危机。

(一)多重环节紧扣,货代犯罪串联

货代行业是一个集合运输、保险、报关等多个环节的串联型行业,涉及海关、税务等多个部门,相互关联紧密,形成了上下游的递进关系。犯罪分子趁机利用上下游关系,形成犯罪链条。其中,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犯罪较为普遍。犯罪分子通过注册或收购物流公司,在无实际业务的情况下虚开发票冲抵成本,或代理出口、申请退税,通过购买无需退税的货物作为报关信息,制作虚假材料骗取退税。货代行业涉及的境内外主体复杂,包括货主、离岸公司、地下钱庄等,相互勾结形成非法利益网络。涉案人员通常利用非法外汇买卖渠道,通过地下钱庄或个人账户将资金回流境外,配合虚假进出口活动,货代公司或代理商则利用汇率差额获取非法利益。

(二)内部制度不全,外部监管松散

货代行业涉及的关联领域较多,人员构成较为复杂,资金流水较大。公司业务流程不规范,缺乏审批程序和第三方审查,少数人员即可更改资金数额、完成资金流转。财务和物流人员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即便察觉潜在风险,也因制度缺陷难以及时上报。税务、海关、运输、仓储等各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行业监管漏洞。以逃汇罪为例,犯罪分子虚构货物的提单材料,申请外汇贷款,再转移到境外,传统的审核提单模式难以预防犯罪。再如犯罪分子超越经营范围从事货运代理业务,签订履行过程中骗取运费,或者以物流公司名义签订代理进口协议等的合同诈骗行为,因监管存在漏洞,被害人无法识别虚假信息。

(三)技术迭代升级,犯罪隐蔽加强

随着技术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断更新,非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的新型网络经济犯罪层出不穷,涉案产品类型、技术手段、行为模式不断更新迭代,隐蔽性极强。犯罪分子利用技术、信息网络等专业知识,甚至借助专业新型设备、程序、代码等专业优势骗取被害人的信任。比如通过境内外虚拟货币的独立循环转移,使资金划转的隐匿性增强,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和侦查难度,难以有效辨识犯罪伪装技术。

(四)盲目追逐利益,忽视诚信经营

为降低运输成本、缩短运输周期,一些货运公司盲目追求利益,未如实申报货物信息,甚至瞒报、混装货品,将属于危险货物瞒报为普通货物或与普通货物混装,危险货物堆放在普通货物中,缺乏必要的监管及特殊处理,增加了事故风险。犯罪分子有的利用物流公司财务经理的职务便利,冒充客户、虚构业务、挪用运费,有的直接以公司名义诱骗客户交付物流费,也有的利用物流税收选择便利收取贿赂,或是利用职务调度便利、虚构部分业务、套取多支付的结算款,牟取非法利益。

(一)加强行风建设,引导良性竞争

在货运代理交易过程中,必须重视行业经营的道德风尚,转变竞争策略,根除不良风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保障”的原则,依托自身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严禁采用退佣、返点乃至违法行为进行不正当竞争,保障企业合法利益,维护行业健康秩序。

(二)加大法治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加强货代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人员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增强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意识。员工需自觉规范行为,增强拒变能力,注重加强出口退税法规与政策的学习。分析显示,部分外贸企业及业务人员对出口退税规定缺乏了解,甚至对于“自营”“代理”等基本出口方式、“假自营、真代理”“四自三不见”等违规模式缺乏正确认知。货代企业应加强出口退税法规学习,明确合法经营方式和风险点,避免卷入虚开骗税风险。

(三)审慎开展业务,注重风险排查防控

货代业务涉及环节多、流程复杂,要格外注意各个环节把关。业务开展前,对业务的可行性及业务风险进行评估,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业务各流程进行风险排查与防控,尤其是加强对货物的把控、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口报关单等退税单证的管理,确保出口退税业务的真实、合法。掌握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加强对供应商和外商的考察评定,防范因供应商走逃、非正常注销或接受虚假增值税发票,以及供应商与外商相互勾结,造成不能退税以至被利用实施骗税。

(四)完善制度构建,落实监管体系

货代行业犯罪归根结底是因为受利益的驱使。在预防货代行业犯罪的工作中,要建立符合货代行业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购销管理等各项制度。同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强化事先预防,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突出内部监管重点,通过职工代表巡视等多种形式,对各环节业务活动进行日常性、主动性、有效性的监督。另一方面,整合监督资源,通过效能监察、专项审计等自觉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等的监督。企业也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等畅通民众检举揭发渠道,及时查处媒体报道和民众反映的违法乱纪行为。

/案例/

崔某等人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依法惩处伪造货物出口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行为

崔某伙同他人,在未发生真实出口贸易业务的情况下,通过向他人购买无需出口退税的货物报关信息,制作虚假的出口退税材料,虚开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非法换汇等方式,伪造货物已出口的事实,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共计500余万元。其中,姚某按照指示,帮助实施上述骗取出口退税款行为。夏某受雇于崔某代记账,为上述公司记账、开票、报税。法院经审理认为,崔某、姚某分别与他人结伙,以假报出口、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方式,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系数额特别巨大,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五年不等的刑期,并处二百万元至三十万元不等的罚金。夏某受他人指使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数额巨大,考虑其具有从犯、认罪认罚、退赃等情节,减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二十五万元。

本案对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处,旨在护航出口退税政策,维护规范有序的外贸市场秩序,促进外贸行业的健康发展。

骗取出口退税犯罪不仅造成国家税款损失,而且破坏外贸出口秩序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对此类案件提出以下治理建议:一是完善业务流程。货代企业要对业务各环节、各流程进行风险排查与防控,加强对货物把控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口报关单等退税单证的管理,确保出口退税业务真实合法。二是建立预警机制。突出监管重点,对企业内部业务活动进行日常性、主动性、有效性的监督。三是开展法治培训。加强对出口退税各项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明确出口退税业务的合法经营方式与违规风险点,及时排查涉税法律风险,调整、改进业务模式,增强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THE END
1.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管辖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先后于2001年4月18日和2008年3月5日颁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2001年《追诉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2008年《补充规定》)。2001年《追诉标准》和2008年《补充规定》颁布实施以来,http://www.queshu.com/book/11167506/trends
2.人身犯罪罪名精释与案例百选题名:人身犯罪罪名精释与案例百选 责任者:陈洪兵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2024 载体形态项:24, 381页 23cm 个人责任者:陈洪兵著 学科主题:侵犯人身权利罪 中图法分类号:DF624.5 D924.345 提要文摘附注:本书作者多年来深耕刑法分则,致力于将学术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通过对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http://libopac.zuel.edu.cn/SJXQ/sjxq?refcode=2019351221
3.最新刑法著作概览及其在现代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探究2、应对新型健康挑战:对新型健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司法机关更好地应对网络健康、经济健康等新型健康问题。 3、促进刑罚体系的完善:推动刑罚体系的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展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刑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新型健康的形式和手段将不断更新,刑法需要不断地进行适应和调整https://www.pjjsht.com/post/42540.html
4.走私普通货物犯罪手段花样翻新北京四中院近十年审案112件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犯罪严重扰乱海关监管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同时部分走私的货物、物品在入境过程中因缺少相关检验检疫程序,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病毒传播等次生风险,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了打击该类走私犯罪,北京四中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注重严格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并重视认罪认https://www.bj148.org/sytjlb/202412/t20241209_1670435.html
5.公安机关经济侦查大队管辖的经济犯罪案件经济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经济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关系,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三章明确规定对各类经济犯罪行为应如何进行定罪处罚。依据有关规定,晋江市公安机关管辖的经济犯罪案件一共包括以下几类:(1)走私罪中除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外的其https://lawyers.66law.cn/s2501811186116_i22468.aspx
6.卢建平7. 《比较犯罪学》(合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8. 《经济法》(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年版 9. 《刑法国际指导原则研究》(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 《经济法》第2版(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 《网络犯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12. 《有组https://baike.sogou.com/v64720739.htm
7.两种经济犯罪的法经济学分析【摘要】洗钱罪及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范,其立法背景似乎相似——都是政府为了因应新型态的经济犯罪,及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化所造成的失序(或法律失灵),对法律漏洞的填补。差别在于前者主要受到国际条约及国民安全感的压力,后者主要受到联合国反贪污公约及防制贪污犯罪的舆论影响;但二者皆可说是走向刑罚积极主义的一种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05.html
8.参照适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为及时、准确打击经济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作出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级公安机关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z1rkp9g.html
9.20个行政法最高法指导案例汇总2000年4月19日,安徽省公安厅致函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罗湖区人民法院,请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对民事案件中止审理并依法移送安徽省公安厅统一侦办。2000年7月15日,罗湖区人民法院将其受理的(2000)深罗法经一初字第372号、(2000)深罗法经http://www.dujiaoshou.cn/sikao/zhidao/2020/0824/29643.html
10.涨知识!经济犯罪案件77种罪名,都归经侦警来自陈厚存存涨知识!经济犯罪案件77种罪名,都归经侦警察管 http://t.cn/A6QLLaqV https://weibo.com/3839284141/Oji28mXzt
11.2012年浙江警察学院招生简章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84.3万册。 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富有特色,现设有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交通管理工程、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方向)、经济犯罪侦查、涉外警务、警务指挥与战术等9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http://www.hsyz.cn/article/detail/idhsyz_2848.htm
12.税法案例分析范文6篇(全文)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8日联合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86种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出了规定。其中涉及税务犯罪的12种罪名,再次明确了公安机关予以刑事立案的具体标准,现整理如下: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71cbo6u.html
13.有哪些犯罪不是公安机关管辖的?金辉警用器材专卖店一、政治安全保卫局管辖案件范围(共30种) (六)《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中的下列案件: 29.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第398条第2款)(1) 30.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案(第398条第2款)(2) 二、经济犯罪侦查局管辖案件范围(共77种) (二)《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下列案件: http://www.jhcps.cn/M/html/7803961952.html
14.福建警察学院2009年招生章程高招要闻1、公安类本科提前批:侦查学(含刑事侦查方向、国内安全保卫方向、禁毒学方向、警察指挥与战术方向);经济犯罪侦查、治安学(含治安管理方向、交通管理方向、公安管理方向);刑事科学技术(含刑事科学技术方向、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方向)。 2、政法类本科二批:法学、行政管理学。 http://m.555edu.com/news/detail/id/11429.html
15.第九编政法军事1997年扩大打击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范围,当年立案15起,全部破获,其中特大案件8起,重大案件5起,挽回经济损失80万元。同年10月,成立涉税案件侦查科,受理涉税案件。1997—2001年,涉税案件发案132起,全部破获。1998—2001年,经济科民警与农业执法人员配合,打掉贩卖假种子团伙1个,收缴假种子350公斤;配合烟草缉私打假活动,收缴https://www.hrbswszyjs.org.cn/fznj_details/100.html
16.新疆11年破获经济犯罪案件11919起新闻台天山网讯(新疆都市报记者姜岚报道)2月29日,新疆都市报记者从第二次新疆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会议上获悉:2001年以来,新疆公安机关共破获经济犯罪案件1191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716人,挽回经济损失39亿元,有力地打击了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市场经济秩序、群众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http://news.cntv.cn/20120303/1126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