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子琪《图画见闻志》之画史写作方法的创新性

《图画见闻志》的卷五《故事拾遗》和卷六《近事》两卷讲述了画坛许多有趣的画家、画作故事,书画因人为或客观原因辗转多人之手最终流传于世的历史。《故事拾遗》总计27事,《近事》共32事,如《八骏图》是周穆王时的画,经后代不断模写和皇帝的重视才得以留存至今。有讲述画家合作一副画的故事,如《金桥图》,皇帝出行过金桥时,命陈闳、吴道子、韦无忝记录体察黎民百姓的经过,于是他们分别主管了不同事物的制作,时人称“三绝”;其次还记录了一些被各家遗漏或简略未到的画家,如《滕王》。

后两卷中许多故事出自作者亲身经历,也有部分来自前人记载,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益州名画录》、《苏轼文集》等,当代学者韦宾就提出《图画见闻志》多处抄袭《太平广记》,也不标明引征文献出处,但笔者认为从多数史家“作文唯恐不出于己,做史唯恐不出于人”[2]的观点来看,当代史的编纂除了作者耳闻目见的事情,著史材料必定要参考前代,引用原文却不标注也许是当时学术界已接受的做法,后人参考时必然要加以判断。总之,不局限于前人观点,增加新的史料,并提出新的见解,才是正确的作史态度。

二、《图画见闻志》的结构特点

《图画见闻志》按画家身份、地位分类的方法也是一大创新,卷一叙论16篇论文表现的艺术观点和理论观点继承《历代名画记》前三卷15篇论文的写法,都引用了前人的理论如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又发表了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图画见闻志》卷二到卷四与《历代名画记》卷四到卷十相似,都是画家小传,前者按门类身份记录,后者按朝代品格记录。《图画见闻志》中卷二“纪艺上”,记载唐会昌元年到五代118人,是按时代记录。卷三“纪艺中”,记载建隆元年到熙宁七年158人,是按身份地位记录,皇帝及士大夫13人,高尚其事2人,业于绘事、驰名当代者146人。之后又按绘画科分类,人物门53人,传写者7人,僧道并独工传说者附卷四“纪艺下”延续按门类记录,其中,山水门24人,花鸟39人,杂画门35人。卷五是故事拾遗,卷六是近事。这样的结构分布,各部分较均衡,对画家记录占总内容的二分之一是画史写作的应有之义。整体包括对画论的解读,对新的绘画理论的抒发如“气韵非师”,对画家艺术成就的详细记载,对当时画坛趣事和绘画风气的叙述,比较完整。相较而言,《历代名画记》将代表作者总观点的15篇论文放在前三章,内容安排不免有些头重脚轻。

现将《图画见闻志》和《历代名画记》两者序论归类对比如表1。

表1《图画见闻志》和《历代名画记》比较

《图画见闻志》序论归类《历代名画记》文献记录叙诸家文字叙图画名意叙自古画人姓名述古之秘画珍图绘画搜集收藏叙国朝求访论收藏圣像叙画之源流叙画之兴废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绘画功能和作用叙自古规鉴叙画之源流绘画理论论气韵非师论用笔得失论画六法论顾陆张吴用笔具体事物创作方法论制作楷模论妇人形相论画龙体要论论衣冠异制论画山水树石风格分类论曹吴体法论三家山水论徐黄体异论吴生设色绘画历史发展论古今优劣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中国早期的画史和画论就对绘画的优劣高低进行了分门别类,从谢赫的《画品》提出“六法”开始,他将魏晋到齐梁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级,品第成为绘画史对画家的分类标准。如唐代李嗣真的《画后品》和《书后品》中按“三品九等”对书画家的艺术造诣进行区分等级,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按“逸神妙能”分类,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对唐乾元、初唐肃宗到北宋乾德宋太祖年间58位画家按“逸神妙能”分类,并将“逸品”提高到首位,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和《五代名画补遗》也按品分类。《历代名画记》中卷四到卷十对画家的记录是按朝代、按品记录顺序,记载了从轩辕到唐会昌年间,370多位画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邓椿的《画继》继承了《图画见闻志》按身份人品分类的思想,《画继》卷九《杂说论远》中说:“予作此录,独取高、雅二门,余则不苦立褒贬,盖见者方可下语,闻者亦可轻议。”[7]407虽说不立褒贬,其实对画家也有优劣之分,书中前五卷以人物身份区分,将画家分为圣艺(帝王)、侯王贵戚、轩冕才贤、岩穴上士、缙绅韦布、道人衲子、世胄妇女,卷六卷七以题材区分,还是将身份地位高的置于首位,其中封建士大夫和有闲情逸致的贤者高人也位于前列。《图画见闻志》中分品的取消、将画家按门类按身份排列、后两部分的增加,编撰方式、品评方式、绘画观点的继承和创新,都为后世的美术史写作提供了参照和示范。

三、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

《图画见闻志》对《历代名画记》进行了创新,《画继》又对《图画见闻志》进行了继承,传统中国美术史的写作体例、观念和思想也随之流传。《图画见闻志》在写作体例上大量采集和总结前人的著述成果,将画家身份地位纳入到艺术成就的评判之中,专门编排后两章对当时画坛趣事进行叙事性记录,开了叙事性画史之先例。

总之,在早期,中国美术史学的发展过程以“论”、“品”带史,史包含在“品”、“论”之中;中后期,美术史以史传带动“品”、“论”,而品论和史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史传的续写和绘画作品记录、鉴赏、辨伪、著录、题跋等相结合,美术史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与此同时,美术史著作的写作语言也由早期的“品”、“论”形式中抽象性和概括性语言变为叙事性和具体描述性语言[12],而《图画见闻志》的写作方法在这演变过程中对美术史进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吕思勉.吕思勉史学四种[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黄休复.益州名画录[M]//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90.

[4]津逮秘书:汲古阁本[O].毛晋,跋.

[5]金维诺.北宋时期的绘画史籍[M]//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卷.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30.

[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6.

[7]邓椿.画继[M].米田水,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07.

[8]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9]顾恺之.论画[M]//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73.

[10]谢赫.画品[M]//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

[1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270.

[12]陈池瑜.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J].艺术百家,2009(5):101-114.

THE END
1.艺术论著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的美术史论著作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介绍国外美术发展,是他游历国外时所著,如《日本新美术新印象》、《十九世纪法兰西美术》、《欧洲随笔》、《西画苑》等;第二类是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研究,代表作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 1、对西方美术发展的研究 https://www.lhs-arts.org/aboutlhs/works
2.浙江传媒学院《服装与服饰》2022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5分)1、(本题5分)论述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同书体的演变过程和相互影响,分析其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2、(本题5分)探讨中国书法艺术中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特点和审美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3、(本题5分)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六法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150249.html
3.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翻译是:DayoneAppledoctorsawayawhich is an accomplishment unparalleled in human history 哪些是成就空前在人类历史上[translate] astora stora[translate] a六法论 Six legal codes theory[translate] aYou can not control the a person, and the unstable emotions 您不可能控制人和不稳定的情感[translate] http://hanyu.zaixian-fanyi.com/fan_yi_6444584
4.百家姓姓氏起源之常姓起源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92624807805663
5.杨东谕认识田中丰藏:以对“气韵生动”的释读为中心田中通过对中文语义的辨析及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重新阐释,纠正了当时日本学界将日语和汉语当做同类型语言进行读解研究的误区〔1〕;尤其是对南北宗论命题和六法论体系的研究,不仅在日本和海外艺术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也为当时中国文人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https://www.ad.tsinghua.edu.cn/info/1389/24378.htm
6.感受解释感受拼音感受造句小岩井3、那时哥哥在云南黔县当兵,时不时有立功 查看详情 感受造句 1、但是,一个无定力的狂暴者,感受到了成人的羞涩,渴望肌体的放松也是现实的。2、虽然您是用油画的语言进行创作,但通过您的作品我能感受到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气韵生动。3、早上起床,就能切身感受到人生的悲喜交加:一手拿着牙缸,https://www.chazidian.com/zuci-%E6%84%9F%E5%8F%97/
7.北平中华乐社出版《一百零一首最佳歌曲》价格:200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审定——初级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第三册(有缺页)_民国旧书 8.5品 ¥150 ?民国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课本——(服用工艺常识,服用工艺实习法,图画教学法,,,)_民国旧书 8.5品 ¥850 ?民国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课本——(图案理论,雪花膏制造法,石膏工,谢赫的六法论,藤竹_民国旧书 8.5https://7788lwj.997788.com/s301/103957193/
8.我有一幅如意的仕女图(二)130*160的可以卖多少钱南齐谢赫的《六法论》, 将用笔的“骨法用笔”居于第二位,说明用笔在中国画里的重 要性。历来画家都认为用笔是“骨”,用墨是“肉”,笔墨的 运用是骨和肉的关系,而笔占主要地位,仕女画用笔和用墨的 关系自然也不例外。 以上所谈用墨是指勾线用笔的浓淡而言,它与着色时用墨 铺底色,染头发的用墨有区别。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794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