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点茶专家学者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延续中国饮茶习惯的日本茶道与韩国茶礼复原而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最精致的宋代点茶展现给世人。
-1-
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之极。”
如此夸大其词,自有自恃之处。汉唐时饮茶,世人有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放入姜、葱、茱萸、薄荷等调料的,陆羽直接将这样煮出来的茶汤贬斥为“沟渠间弃水”。
-2-
而到了明清时期形成的泡茶法,更加实用、朴实,却难以形成一套繁复的烹茶手艺了。
-3-
1
宋时点茶不似日本点茶直接用的茶粉,而是经过复杂工序将茶叶制作成茶饼,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
2
烹茶之时,将茶取出,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者茶碾研成粉末(相当于现代抹茶的500目数的茶粉,在日本也属于较高等级的茶粉标准了),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
3
茶末研好之后烧水、调膏、用茶笕击拂出茶沫。这一整个完整的过程宋人称之为“点茶”。
整个烹茶过程很是繁琐,但当时士大夫、街间茶肆、路边小贩、普通民众人手一套。喝茶就如同喝咖啡一般,每个人家中有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炉全部齐备,如此小资的生活存于对于宋人只是日常。
-4-
南宋有个会画画,爱喝茶,又极富想象力的人叫申安老人,给宋代点茶的器具都起了官名,专门出了一本产品图册叫《茶具图赞》,可见生活多得是闲得无聊,才会突发这样的灵感,若忙碌也不会有这般闲情逸致了。
《茶具图赞》
-5-
正如范老师在视频中提及的那样,宋人对茶沫的要求之高,其衍生出的斗茶规则有对茶末的明确评判标准。
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
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
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出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当然,茶汤的香气、味道也很重要。
其实宋代点茶要求沫浡厚重绵密,而日本点茶中更多是山水意境上最大的原因,额?
大概是因为宋代人财大气粗吧!
茶叶在日本种植并不容易,价值极高,似宋人的点茶方式,日本人估计得喝到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