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守正创新——六大行2023年年报分析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同业研究团队构建银行业内涵式发展新模式——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分析编者按:2023...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同业研究团队

构建银行业内涵式发展新模式

——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分析

2023年,中国银行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强化中国特色金融的使命担当,坚守风险底线,稳中求进,保持了良好的经营质效和较强的发展韧性。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规模扩张放缓、盈利低速增长、资产质量管理承压等突出问题,这都对银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2023年,国有六大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强化中国特色金融的使命担当,坚守风险底线,做好逆周期调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4年,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内循环仍存在阻塞,亟需着力破解产业间、部门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国有大行应摒弃规模思维,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精细化管理,顺应经济结构转型,转变服务实体经济方式,以内涵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营稳健,隐忧仍存

面对国内外多重经济金融压力,2023年,国有六大行积极配合货币、财政逆周期政策调节,践行大行的“领头雁”职责,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推动金融让利促进实体经济复苏。结合2023年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来看,六大行稳中求进,保持了业绩稳定、守住了风险底线。

资产规模继续扩张,规模驱动遇瓶颈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银行业持续扩表支持实体经济复苏,至2023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达417.29万亿元,为2015年的2倍多。从信贷投放上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全年净增量为23.61万亿元,规模同比增加11.03%(见图1)。六大行积极配合货币政策落实落地,逆周期新增信贷投放12.38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总信贷投放规模的52.43%,为经济复苏提供了相对充足、价格合理的流动性。

图1银行业与六大行资产规模增速趋势对比

面对需求结构性收缩、国际供给持续性冲击以及预期偏弱的三重经济下行压力,六大行近三年来持续扩张资产与信贷规模,维持了货币的有效投放。商业银行信贷是当前我国货币信用创造的主要渠道,银行业规模扩张有现实条件考量,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规模驱动的模式已经面临瓶颈。

图2影响利息净收入的规模因素与价格因素

另一方面,大行扩张过快使得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小银行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利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2023年,六大行资产增速高于12%,持续快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截至年末,六大行的资产占比达44.36%,比2021年提升2.2个百分点,逆转了2021年以前大型银行资产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见表1)。六大行信贷规模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规模的45.66%,较2022年提高0.75个百分点(见表2)。国有大行在信贷市场的下沉,使得中小银行只能进一步寻求资产下沉,对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表1六大行总资产在银行业中的占比(%)

表2六大行(新增)信贷规模

资产结构有所优化,但仍难摆脱存量资产影响

国有大行对公信贷行业结构有所优化,但相对于快速演进的产业结构而言仍显迟滞。2023年,在内外部经济压力下,国内产业呈现梯次复苏与新旧动能换挡加速并行的分化发展现象。近年来,商业银行所面对的产业环境快速变化。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变动上看,2020年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方差快速拉大,产业间发展分化、轮动现象日趋显著(见图3)。

图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行业间增速方差

图4可比口径六大行分行业对公信贷投放占比变化

2018—2023五年间,六大行对公信贷结构变动较小,但转型方向与产业环境变动趋势相一致(见图4)。在资产占比方面,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03%)、批发零售业(+1.63%)及电热水等公共事业(+1.03%)等新经济行业超过了采矿业(-1.14%)、房地产业(-1.16%)、交运仓储邮政(-2.41%)以及制造业(-2.62%)等成熟行业。六大行过大的资产规模与较强的客户链接或是其“转身缓慢”的核心原因,对成熟客户的过度依赖,以及地区分行对当地优势产业的过分青睐,可能导致大型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产业环境中丧失先发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产业发展的惯性。

表3六大行零售信贷结构

存款增长偏快,期限结构拉长特征明显

表4六大行存款及结构

图52014—2023年六大行存款结构变迁

盈利低速增长,零售端起到了支持作用

表5六大行盈利能力比较(%)

表6六大行资产减值损失变动及结构

表7个人信贷利润与资产占比

表8六大行前三大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及其占比

特别是子公司缺乏稳定造血能力,影响了非利息收入提升。整体来看,2023年在六大行披露业绩的47家子公司中,仅16家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36家实现两年连续盈利。而从行业上看,能够实现连续盈利与增长的子公司仍是普遍分布在金融租赁、保险等依赖规模增长的行业(见表9),探索银行新发展模式的直投公司,以及与非息收入联系紧密的基金、理财子公司在同业竞争中既缺乏能力优势,又因为与商业银行并表管理而受到一定约束。

表92024年六大行综合化经营及其利润变化矩阵

注:*表示2022年该子公司亏损或尚未设立,数值为2023年利润(亿元)。

风险指标尚存储备,资产质量管理存在长期压力

图6可比口径六大行分行业对公贷款不良率变化

表10六大行主要资产质量指标

注:不良贷款偏离率=不良贷款余额/逾期贷款余额

图7国有六大行拨贷比

图8六大行风险加权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

表11六大行主要资本指标变动表

科技金融

从数据对比来看,一是六大行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贷款①规模破2万亿元的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三家(交通银行未披露),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行的战新贷款规模占公司类贷款比重均超过15%(见表12)。二是六大行战新贷款增量已在公司类贷款增量中占据重要位置。除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未披露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行战新贷款增量占比均在30%以上,工商银行更是超过了40%。三是六大行战新贷款增速均较高。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行战新贷款增速均超过50%,农业银行接近70%,中国银行超过70%;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战新贷款增速也保持在30%以上。

表122023年六大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比较

注a:规模占比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规模占公司类贷款的比例。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公司类贷款余额分别为16.15万亿元、13.23万亿元、10.6万亿元、14.1万亿元、5.18万亿元、3.21万亿元。

注b:增量占比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量占公司类贷款增量的比例。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增加分别为2.32万亿元、2.21万亿元、2.12万亿元、2.35万亿元、0.47万亿元、0.55万亿元。

注c:邮储银行披露的指标为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及增速。

绿色金融

表132023年六大行绿色贷款比较

注a:含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各类ESG债券共95只。

注b: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共36期。

注c:发行绿色债券金额折合人民币240亿元。

注d:此处为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此外中国银行还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97.6亿美元,位列彭博“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资同业第一。

注e:发行绿色债券金额折合美元3亿美元。

从数据对比来看,一是绿色贷款方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占据绝对规模,占比达91.83%。其中工商银行绿色金融贷款规模超5万亿元、农业银行超4万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新增贷款都超1万亿元(见表13)。二是六大行绿色贷款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绿色贷款增速甚至超过了50%,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增速较低但也接近30%,体现了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和对国家战略的支持力度。三是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分化较大。中国银行绿色债券承销规模超3000亿元,工商银行超1000亿元,而建设银行接近300亿元,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绿色债券承销规模还不足100亿元,可能与各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差异性有关。四是六大行均积极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特别是六大行均主动与国际接轨,发行境外绿色债券(邮储银行未披露),利用境外资金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以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普惠金融

表142023年六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较

从数据对比来看,一是六大行贯彻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再创新高,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在20%以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增速甚至在40%左右(见表14)。二是六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合计达到11.5万亿元,占公司类贷款④的比例为18.4%,占比较高。三是利率方面,六大行全年新发放贷款利率相较2022年继续下降,平均变动为-27bp,交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最低为3.43%。从总量和价格看,六大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力度非常大。

养老金融

表152023年六大行养老金业务比较

注a:含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及其他养老金受委托资产规模。

数字金融

经过多年深耕,六大行在数字金融的基础技术、应用创新、数据治理、发展战略、体制机制、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通过年报可以看出各家银行在数字金融方面的侧重点依然存在不同。以六大行中数字金融较为领先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为例,工商银行更侧重基础设施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和安全生产运营,整体更加稳健,而建设银行更侧重全面云化转型和对内与对外赋能相融并进,整体更加灵活。工商银行在安全生产运营基础、创新技术驱动能力两方面共同发力,但更加注重坚守安全生产底线,全行信息系统可用率持续保持在99.99%以上的高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建设银行持续打造“建行云”品牌,“建行云”算力规模达463.34PFlops⑤,是六年前的7.6倍。集成银行核心业务能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中台能力及金融级安全能力,对外发布三大类10个云服务套餐。

从数据对比来看,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虽然连年提升,但是资金和人员投入仍大幅低于国际领先银行。高盛等国际领先银行过去五年金融科技投入的营收占比普遍保持在10%以上,而六大行2023年投入占比普遍在3%左右(见表16)。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和人员数量长期位居六大行首位,尤其是2023年科技人员数量已是第二名建设银行的两倍多。值得一提的是,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比与科技人员占比均较高,前者为5.64%,居六大行首位,而后者为8.29%,已与第一名工商银行(8.6%)相近。

表162023年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对比

多策并用,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

规模思维是商业银行在高速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适应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海量需求下,所衍生出的经营模式。而步入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换挡步伐显著加快,以地产、基建为代表的旧动能行业超额增长逐步放缓,以新能源、互联网、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动能行业正在国内外行业竞争中逐渐站稳脚跟,传统粗放型金融服务模式难以为继,规模扩张为银行带来的收益开始难以覆盖成本,商业银行亟需探索内涵式发展的经营模式。

用好久期管理。在利率下行大背景下,国际银行业普遍采取了拉长资产久期的做法,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银行的资产对应的是实体经济的负债。客观上,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渡过难关。基于长期低利率趋势的判断,适当拉长久期较为必要。工商银行在业绩发布会中表示,将做好自身的久期摆布,增加长期价值储备,贷款久期每拉长0.1年,可以延缓NIM下降0.7个BP,存款久期每缩短0.1年,可以延缓NIM下降2—3个BP。大型银行经营国家信用,社会信用良好,流动性管理能力较强,拉长久期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一方面要挖掘各类平台潜力,在商品交易流通场景中获取更多的活期存款。本质上,判断平台是否活跃、是否得到市场认可,要看其平台所形成资金的沉淀情况。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节奏变慢、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到来,可考虑养老储蓄、教育储蓄等长周期存款业务的发展。由此长短结合,提升久期管理调整的空间,防止流动性风险。

做好收入分配平衡。在利润增长下行而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下,银行收入的合理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国际上,银行在困难阶段都会采取降薪裁员、压缩支出、减少分红的操作,大型银行也需要有所考虑。目前,节约成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六大行长期坚持了30%的分红水平,为股东带来了充实的现金流,但同时意味着当年的资本补充能力受到了约束,降低了对未来风险的总吸收能力。大型银行要做好投资者沟通和市值预期管理,考虑适当降低分红比例,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做好内源性资本补充。同时,可考虑加大吸收养老金、保险、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通过扩大长期股东的资金比例,缓释比例降低的冲击。在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不高的背景下,大型银行降低分红比例也仍然具有吸引力。本质上,大型银行与养老金、大型保险、国有资本等都是经营国家信用,互利互惠空间较大。

提升内部管理效能。大型银行内部效率体制机制改革长期持续,但当前经营形势严峻,已经到了相对迫切的阶段。当然,这也是内部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型银行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部门银行的问题。部门银行问题在银行的数字化再造、业务创新等方面的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大幅掣肘了银行演化的进程,使得大量内部资源被消耗。大型银行要从岗位专业化、流程数字化两个方向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提升企业运转效率。另一个是基层活力激发的问题。大型银行层级化管理路径虽然短期很难改变,但业务和管理的统筹倾斜相对容易。基层员工的上升通道一定要畅通,可预期且政策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总分行要将服务基层、服务业务纳入日常考核,管理机构向服务型机构转型,从而释放基层活力。在市场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就意味着对客户服务的改进,也就可能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从而进一步强化业务竞争力。

发力重点区域。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由于其经济活力、地理位置或特定产业优势,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大型银行在这些重点区域发力,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寻找自身新的业务发展方向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将区域特有的禀赋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优势。例如长三角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发达,大型银行为这些重点产业提供金融支持,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还可以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创造收入增长点。另一方面将国家给予区域的政策红利转化为自身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契机。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型银行可以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利用区域金融开放政策,为企业提供跨境结算、外汇管理等服务。此外,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引进来”等战略的扎实推进,大型银行也可以将目光投向海外,利用境内外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跟随企业“出海”,给予有效的金融支持,争取海外利润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大型银行投资体系市场化。大型银行要从中间业务上要收益已经是共识,关键是如何实施。除传统的银行卡、清结算、代理业务外,金融市场、投资银行等相对较新的广义投行业务应成为发力的重点。然而与国际领先银行相比,除市场结构、监管环境、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外,我国大型银行广义投行业务更应注重提升市场化水平。在定价机制、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综合服务、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积极与市场接轨,通过市场化的作用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大型银行母体要将子公司全面推向市场,从人员、业务等方面强化子公司的独立性,逼迫子公司走出“靠行吃行”的负面螺旋;通过传统存贷业务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形成“商行+投行”联动效应,强化重点行业、重点技术的金融服务;加强母子公司协同,提供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传统投行业务的同时通过基金子公司、信托子公司等深度参与股权投资业务。

THE END
1.六险二金指的哪两金六大国有银行是哪六个 2024-12-08 05:47:39 提问者: 未知 六大国有银行指的是交通银行、邮政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营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中国六大行都是综合性大型商业银行,业务涵盖面广泛且多元,代表着中国金融界最雄厚的资本和实力。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生意,只有把控住了风险才有利润可言,所以存款者是http://www.daidaipu.com/subject/vHzNHSVjqg.html
2.中国六大银行是哪六个中国六大银行是指在原有的四个大型国有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大型国有银行,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合称中国六大行。 中国六大行都是综合性大型商业银行,业务涵盖面广泛且多元,代表着中国金融界最雄厚的资本和实力。懂得https://edu.iask.sina.com.cn/jy/gY8zHPFLoF.html
3.中国六大银行是哪六个中国六大银行,是指六个大型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一、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简称ICBC,工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总行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55号,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也是中国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76865201972868660.html
4.在我国常规类的4002家各类银行中,六大行(规范称谓: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常规类的4002家各类银行中,六大行(规范称谓:大型商业银行)是一个巨无霸一般的存在,无论资产规模,还是营业收入或者净利润,都占据着整个银行业的半壁江山。 六大行发布半年报,主要反映了以下现实: 一是六大行的基石作用不变。中农工建四大行资产规模在30~50万亿元之间,在我国是一个巨无霸式的存在。无论在国内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40901112126517223590
5.吸引你选择国有六大行的原因是什么?,银行校招网一直以来,六大行收入都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基本都跻身了前500强,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的人想进入银行的主要原因。 1、规模大,占金融机构主体地位,国有六大行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地位大家应该都是有目共睹的,从全国的分布情况以及资产规模来看,其主体地位不容置疑。 http://www.yinhangjobs.com/index/article/details/154.html
6.六大行降息,说明了什么?也7.25日,六大行利息调整完之后,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降至1.75%和1.80%,与上一次调息(2023年12月)相比下降了20个基点,从1.95%和2%下调。 其实,这次银行降息,市场早有预判,因为市场利率的联动机制,在7月22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调10个基点的时候,市场已经传出了银行要降息的声音。 https://www.meipian.cn/55kfy4zh
7.国有六大行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及信创典型案例全梳理2021年,我国银行业加速深化信创建设,以国有大行为首纷纷启动核心系统升级改造。从科技投入来看,2022年,六大行保持金融科技高投入,总投入达到1165.49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8.42%。同时六大行金融科技进入全面百亿投入时代,工行、建行以及农行投入均超过200亿元。其中,工行以262.24亿元投入居于首位,建行紧随其后投入为232.11亿元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801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