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东:当前我国文化安全亟须正视的六大问题和对策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今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在近年来趋于加强。面对当前我国在文化安全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难题,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也要对解决好这些问题有信心。
国家文化安全,最核心的是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生活以及文化活动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非传统的文化安全因素在增加、扩大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文化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亟须正视的六大问题
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西方加强意识形态渗透。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今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在近年来趋于加强。
目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西方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在中国宣扬其错误思潮并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西方派到中国的专家学者及其在中国培养的、以一些研究机构的学者和高校教师为代表的代理人与代言人公然组织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社团组织,与西方的所谓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遥相呼应,共同攻击中国。
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般情况下不再直接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但却通过大肆宣扬西方的所谓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新闻自由等制造思想混乱,并利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夸大、捏造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的失误,并以此来隐晦地攻击我们党和社会主义。
西方还通过和一些研究机构、高校合作等,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甚至有国外的情报机构秘密地在其中通过发展间谍培育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由于其形式、手段变得更隐秘、更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因此其危害性更大。
2文化全球化变成西方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就是指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以多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交锋、融合的过程。其中既有本国文明、文化的对外输出过程,也有他国文明、文化对本国的不断输入过程,其中既有文化产品的输入、输出,也有国与国之间在教育、科研、传媒、影视、艺术、出版、宗教等领域的交流。
由于受“西方文明中心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西方文明在这种交流、对流中占据主动、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全球化大力输出自己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图书等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文化全球化变成美国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同质化”“一元化”“一致化”“一体化”,达到通过文化全球化进行文化渗透来影响、改变其他国家人民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的目的,从而实现“文化西方化”“文化美国化”“文化霸权化”甚至“文化殖民化”,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美国的影视大片是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行“文化美国化”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最为熟悉、接触最多的,这些影视大片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大量涌入中国,美国文化、美国文明、美国价值等已经对我们很多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影响最大。
如2013年5月1日,美国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在中国上映,并连创午夜场、首日、单日票房等5项内地观影纪录。但不少网友质疑,这部有着浓重的美国文化印记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象征符号。它不仅把钢铁侠塑造成一个对抗共产主义的英雄,而且宣扬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美化美国的“世界警察”形象,其目的就是宣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
3意识形态的僵化。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内容空洞、苍白说教的倾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一个顽症。
思想理论的“僵化”是“永远正确”倾向的另一个表现。这种理论脱离实际,以一成不变的“永远正确”的僵化理论来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唯心主义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历史上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甚至有导致亡党亡国的危险,而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僵化”。
4社科教学研究迷信西方。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向西看”成为不少学者尤其是出国留学者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应有的价值自信,食洋不化成为不少人的通病,“言必称西方”或者“言必称美国”成为这些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而随着这些人回国后在不少高校、研究单位乃至理论管理机构、决策部门占据学术带头人位置或领导地位,就以自己所学的那些西方理论作为学术研究的评判标准,导致一些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只重“洋气”,不问是非,不仅把在国外期刊发表作为衡量一篇论文是否优秀的标志,而且以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期刊档次等作为评定职称、申请资助以及各种奖励的重要依据。
学术评判上的“崇洋媚外”相当于将学术话语权拱手让人。这种做法也让国内学术期刊受到很大冲击。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不少国内期刊为了和国际接轨,放弃了自己的评判标准,把西方的那套评判标准照搬到中国来,导致中国学术研究的“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近些年,神化、迷信西方理论的“洋八股”问题可以说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新闻学等中国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不少专家学者感叹“法学是红灯区,经济学是沦陷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需要警钟长鸣。
这样畸形的学科发展和科研评判体系不仅使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手中有影响力的期刊轻易将我国很多高端科研成果收入囊中,也让中国的科研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面前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5宗教渗透瓦解国人信仰。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宗教自由为基石”的人权。基督教的“普世价值”不断被抽象化,成为西式民主制度的图腾,正如美国前国务卿所说的——“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这种符号化的“普世价值”以一种“信仰外交”的面目出现,成为国际舞台上“新干涉主义”的武器。
所以,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宗教作为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通过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活动据点等,尤其是在广大青年人中间大肆传教,企图改造并同化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乃至文化根基。
新中国建立时,全国的基督徒不过40万,而今已达上亿,甚至已超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总人数。尤其是在新时期,大学生中信教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成为宗教热不断升温的重要标志。
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明确指出:“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宗教渗透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公开与秘密并举,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境外宗教渗透势力已经把触角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态势愈演愈烈”。而一些地方的宗教管理部门却对此没有应有的警惕,有的地方甚至把新建了多少教堂、新发展了多少教徒等作为工作业绩,其荒唐之举令人吃惊!
6文化体制改革迷信市场。
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少新闻出版单位被推向市场,经济利益成为衡量这些单位业绩的最重要指标。在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等,竟然牺牲新闻真实性、不顾新闻的政治性而去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甚至公然炮制虚假新闻以求吸引受众眼球。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一些基金会、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不仅收买、同化一些国内的官员、知识分子在媒体上散布一些攻击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言论,还收买、同化一些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甚至借一些媒体转企改制的机会以参股、控股的形式介入,先是控制媒体的市场经营权,然后一步步渗透,并最终控制新闻采编权。
目前,之所以在一些网络媒体乃至传统媒体上不时出现攻击我们党和国家根本制度、丑化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捏造我们党和国家的所谓悲惨秘史等虚假言论,就是这些问题的体现。
如何彻底破解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领域的难题
面对当前我国在文化安全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难题,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也要对解决好这些问题有信心。虽然这些问题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结果,有的甚至很严重,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只要我们能够尽快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一定能真正解决好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
1、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严厉打击其代理人、代言人。
我们要坚决打击一切在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言行,决不能让其图谋得逞。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基金会、高校等和国内的党政机关、研究机构、高校等的合作交流项目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审查,确保不被利用。法律应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加强反和平演变斗争。高度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当前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做好长期反和平演变斗争的思想、组织、法律等多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