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空间、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地理学对于我们认识城市的本质、了解和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线索,深入分析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是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合而成的,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和人口、街道、建筑、设施、交通、商业、文化等人文要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城市中心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新兴产业区等不同用途的空间划分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和变化。

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也正在推进。

二、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产业结构、分布结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及其波动、贸易和金融等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城市居民的人口分布和结构、文化承载和传承、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

三、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居住环境和日常行动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故而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和移民流动的加速,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冲突和文化共振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

四、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城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处理等都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城市地理学在寻找解决方法和路线方面需要不断拓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2)、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

(3)、“城市地理学”是城市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1、“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2、“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3、“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4、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1、城镇的本质特征(与乡村的区别):a.产业结构上:非农业活动为主;b.规模上:较多的人口(密度);c.在景观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d.在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e.在职能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乡村亦有差异。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的特点: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的一门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城市规划学需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4)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的关系。

第二章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⑵人口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⑶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⑷物质构成上,城镇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广场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⑸职能上,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地域概念分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功能地域。

4、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P7)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阶段: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

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三、1950-1970四、1970年以来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研究和应用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深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思考题1、谈谈你对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城市地理学概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1.重点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问题。

城市地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从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的空间层面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空间组织演化;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

2.主要研究内容以上述两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核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即:1)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结合对城市发展规律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

如城市所在区域及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及历史基础和发展条件等。

2)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或称区域城市体系研究,是将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城镇群体放在区域城乡结构发展演变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空间组织规律。

主要包括区域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关系研究。

其中,城镇化研究对象是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区域城乡结构关系及其变动轨迹和趋势;区域城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城镇体系内城镇的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和空间组织结构三大主要内容。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又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关系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地域空间(各类用地的空间格局)、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等的研究,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

4)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城市赖以发展和依托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背景、资源支撑条件和为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提供基本保障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和社会分化、贫困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2.区别城镇与乡村。

3.以市和镇辖区的非农人口作为城乡划分标准的影响。

P25“大跃进”以后,我国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作为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一项措施,在1963年规定城镇人口只计算设有建制的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再包括农业人口。

从这时开始,城镇人口与城镇地域之间开始脱节。

市镇辖区内的人口并不全部是非农业人口,而作为城镇人口的城镇非农业人口却不一定居住在城镇建成区,而可能在郊外的乡村。

居住在城镇建成区内持有农业户口的居民却又不计入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的这种统计标准比实际偏小是主要倾向。

4.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既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P355.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P436.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城市化。

P44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

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生活、城市环境和城市社会等各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和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城市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的特征和类型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区域,具有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动集中、交通便利和文化多样等特征。

城市不同于农村,规模较大,居住密度高,政治和经济中心地位明显,人口流动性大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城市的特征和类型,城市地理学可以将城市分为商业城市、工业城市、政治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和大学城等不同种类。

商业城市是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商业中心、商业街、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

工业城市是以工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工业园区、工厂、高科技企业等工业设施。

政治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行政中心,通常具有议会、政府机关、大使馆等政治机构。

文化城市是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旅游城市是以旅游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酒店、餐饮等旅游设施。

大学城是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大学、学院、研究机构等教育设施。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二、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自然地理因素到人文地理因素,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到文化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可以从历史上不同阶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都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代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河谷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等都有着早期的城市,这些城市多是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区域,有灌溉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1、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区、(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3、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a):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5、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7、集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8、城市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生产力由农村向城市转换的过程。

9、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文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一章1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城市作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1拥有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涉最强烈3是一个不完全脆弱的环境系统4呈复杂性且动态变化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又包括城市化研究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以及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中国当代城市地理学动向和内容挑几个,谈谈想法,如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6)人本气氛浓。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城市体系(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特点:地域性、空间性、综合性、历史性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主要内容: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自然、人文(社会经济)历史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规模、职能、形态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有指导作用,但非一一对应。

规划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城市规划:工程技术性、科学性、社会阶级性、综合性、地域性、,技术、科学、艺术,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交叉部分。

比城市规划更强调艺术性,也是广义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规划体系:微观——宏观,城市内部和外部空间风水?选址、临水、山水城市、自然地理,心理学5、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6、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7、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8、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9、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城市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兴起于奴隶社会,城市数量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城市集中分布在灌溉条件好,利于农业生产,交通便利,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

2、中世纪城市封建社会时期,人向城市集中,城市的面貌、形态、规模、职能以及城市发展的速度和奴隶社会有很大不同,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城市。

3、近代城市产业革命后,城市功能、结构、城市景观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城市功能由消费转向了生产,城市中出现了大片的工业区、仓库码头和商业区。

4、现代城市自20世纪开始,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功能向动态性、综合性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发生变化。

◎城市的特征1、聚集性表现:人口数量密集,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的主要特征。

先进生产力聚集,创造社会财富最多,集中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城市的聚集性的双重性:聚集为人类社会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条件,是经济发展繁荣的主要标志。

由于聚集,出现了城市病。

2、高效性城市经济是一种以工业为主体的密集型经济,生产效率具有高度的优越性。

3、开放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之一,表现: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开放。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开放,生产的专业化地域分工和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

城市对国外的开放,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城市与国外联系日益紧密。

◎城市形成的因素1、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因素: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交通条件:一些交通枢纽发展成城市。

文化因素:宗教、教育科技等形成宗教城市、大学城、科技城。

2、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黏土层适合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

地形:平原最适合,地势平坦适合城市规模扩大,利于农业和交通的发展。

热带国家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或高山地区。

气候:大城市多位于适合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城市小气候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

水: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合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还是运输通道。

一、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而形成的一种城市等级规模形式。

2、城市首位律:3、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示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6、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0、城镇体系:也成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11、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这一理论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区域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普遍重视,不仅被认为是区域发展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第一章1.城市: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设市标准设立的,这样的市称狭义的城市(City)。

广义的城市是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urban)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2.居民点系列: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的重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宏观的)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微观的)。

4.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因素研究2区域中的城市空间组织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5.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1.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2.我国城市地理学面临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

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

3.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6.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区别:①在学科性质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②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中的区域),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区域中的城市),理论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2008.9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其核心内容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区域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从人类居住的意义上看,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聚落不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二战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

特征:对城市基本特征及发展的记述为主。

如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

特征:城市地理学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出现了。

研究中强调以城市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以解释城市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以单个的城市研究为主。

自然环境决定论占优势。

对物质环境约束条件的认识;对成因的分析4、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1950-1970年克里斯塔勒-“数量革命”(2)、1970年以来五、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发展历史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以后的振兴阶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网点、CBD等)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城市群)城市发展方针(大中小城市)城市化研究2、研究领域研究领域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内涵在拓展,方法在革新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

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地理学家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城市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等。

其成果大都属于国外研究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及解析。

近年对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研究迅速开展众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采用了城市群的提法,认为城市带是城市群的更高层次。

对中国城市群的分析集中在地域结构特征、形成发展的阶段和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

姚士谋的《中国的城市群》则是对城市带和城市群研究的系统成果。

城市化是城市地理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主题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机制及其制度潜力,外资影响下的城镇化,区域制度环境与城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研究。

20世纪90年代,乡村城市化继续成为城市化研究一个热点,研究内容也较广泛,涉及了乡村城市化的特征、类型、动力、机制,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小城镇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乡村城市化的持续发展问题等。

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新的研究领域: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现代服务地理研究其中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热点,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竞争力等。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城市是一个非农经济活动集中的经济场所;在社会学家的眼中,城市是各种社会活动,特有人类活动的集聚地;在地理学家的看来,它是集社会、经济、空间于一体的集聚体。

2、城、市、城市《说文解字》载:“城,以盛民也。

市,买、卖之所也。

”城:军事防御西安城墙建于公元14世纪的明朝洪武年间。

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周长13.9千米,与30多米宽的护城河一起构成严密的城妨工程体系。

市:商业贸易城市:3、城市、城镇、镇、市镇的区别与联系国外: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城市(city)→大城市(metropolis)我国:城市:城镇:镇:建制镇场镇乡镇市镇:我国一般用语4、城市的基本特征以非农经济活动为主非农人口为主土地利用以非农为主人口规模较大人口密度较大市政及公用设施不同于乡村职能特殊,是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5、城市的设置标准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单纯以居民点人口数量划分城镇用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相结合的标准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相结合用人口规模和职业构成两个指标划分的两个以上标准的其他标准6、我国城市及镇设置标准1951年《关于调整机构和紧缩编制的决定》1955年《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1963年《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1986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1993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二、城镇界线划分1、行政界线:城市的行政地域2、实体界线:城市的实体地域3、职能界线:城市的职能地域4、界定标准①城市内部每一个最小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如日本(>4000/Km2,总人口大于5000人);②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进行详细的规定,如美国。

美国的城市边界界定标准:美国的城镇(UrbanPlace)和城镇人口(UrbanPopulation):UrbanizedArea(UA):城市化地区UrbanizedArea有两部分组成:中心城市(地方)和四周的密集居住区(1000人/mile2,386人/Km2),总人口50000以上。

UrbanizedArea(UA)=CentralPlace+UrbanFring相当于城市建成区(Built-upArea)IncorporatedplaceandCensusdesignatedplace(>2500persons):城市化地区以外2500人以上设有建制和未设有建制的但普查规定的居民点(Place)居住在以上地区的人都称城市人口5、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MetropolitanArea的组成:中心县和外围县Centralcounty:UrbanizedArea所在的县,县的人口至少有50%在UrbanizedArea。

Outlyingcounty:满足非农化水平、非农劳动力的数量、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

MD(1910),SMA(1949),SMSA(1959),MSA、PMSA、CMSA(1980)MSA(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CMSA(Consolidated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PMSA(Primary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统称M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都市区组成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着密切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在1957年提出的。

基本特征:星云状结构(高度密集性、多核心),区域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马赛克结构(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而成、相互间联系紧密),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强力的相互影响。

枢纽功能和“孵化器”(Incubator)功能(国家的核心区和国际性)沿交通走廊发展,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戈特曼的标准是2500万人以上。

世界上主要的大都市带20世纪70年代,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都市带;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另外3个有可能的Megalopolis:巴西里约-圣堡罗意大利米兰-都灵-热那亚的中心的地中海沿岸美国San-San世界主要城市分布图世界六大城市带美国的城市带分布6、中国的大都市带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把我国类似于Megalopolis的城市地域类型称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MIR)我国都市连绵区的特征: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特征;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各级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陆上手段;我国都市连绵区的特征区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达到700人/Km2以上;组成连绵区的各个都市区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都市区可以普遍存在,只要有大中城市;都市连绵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存在。

中国的都市连绵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辽中南。

7、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个性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1992)中国的城市群与城市体系分布攀枝花—西昌是四川主要城市群之一?8、城市边缘区是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特征而位于连片的建成区和城市郊区,并且几乎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用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R.J.Pryor,1968)。

THE END
1.21世纪我国发展将“遭遇”六大基本挑战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日前在中科院的报告会上表示,21世纪,我国的发展进程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六大基本挑战。 这六大基本挑战分别是: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http://www.news.zju.edu.cn/2004/0514/c4962a80183/pagem.htm
2.党的十八大以来常用的60个名词及解释党建工作机关党建36.我国基本国情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http://www.qhredcross.org.cn/html/show-2396.html
3.2017年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 6.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是什么? 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7.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两个同步" "两个倍增",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https://www.meipian.cn/om4moyl
4.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成效和现实困境的调研报告县域经济——顶端经济总量、人均GDP快速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县域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六大典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但多数县底子薄、基础弱、发展难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仍存在经济“小、散、弱”、第二产业空心化风险加剧、劳动力流失、资金外流等问题。建议在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C51D0E045BC4A75B564966293C706
5.学习十九大精神应知应会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人人通空间26.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___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___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答: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7.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___上,把___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775330&cid=15263
6.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常识问答8篇(全文)答:六大战略、六项建设、六大产业和六条路子。 54、“六大战略”指什么? 答:六大战略指: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技兴县和依法治县。 55、“六项建设”指哪六项? 答:项目、工业、城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 境等六项建设。 56、“六大产业”是指什么产业? 答:药材、洋芋、草畜、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p2hauz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