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文(精选5篇)

关键词:“动词中心”说;转换分析法的运用;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对比研究

《中国文法要略》(以下简称《要略》)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国文法革新运动后出现的一部汉语语法学力作。它打破了模仿西洋文法的旧框框,致力于探索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及规律,在中国语法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问世,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革新探索时期汉语语法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文拟用历史的眼光,从学术角度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历史地位、价值,努力摆脱偏见,对其成功之处进行充分肯定。

一、“动词中心”说和动词“向”的提出

所谓“动词中心”是指在进行语法分析时以动词为中心的一种观点和方法。这种语法分析方法己成为当代多数语言研究者的共识。《要略》可以说是提出“动词中心”理论的先声之作。《要略》把单句分为四种: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其中叙事句是“最常用的一种”。对于叙事句,《要略》指出,“这类句子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又说,“拿叙事句来说,既是叙述一件事情,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以称为‘补词’”。这些看法,可概括为“动词中心”说。

基于这一观点,叙事句的基本格式为“起词(动作起点)—动词—止词(动作止点)”,指出,起词和止词“这两个名称都是跟着动词来的,没有动作,就无所谓起和止。”之后,《要略》着重讨论了两个方面:(1)是否凡是叙事句都有起、动、止这三个成分;(2)这三个成分的次序是否都是“起—动—止”。通过详尽描写,《要略》勾勒了叙事句,即动词谓语句的句型系统。

二、转换分析法的运用

熙先生在《汉语语法丛书》序中说:“《要略》应该说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在上卷“词句论”里分别讨论了句子和词组、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变换关系。尤其是句子和词组之间的变换关系,其中有些观察是相当深入的。《要略》发展了传统的转换分析法,广泛地使用转换分析法来论证汉语的基本句型。

《要略》认为“大概说来,相同的几个概念,可以配合成句子,也可以配合成词组;所以一句现成的句子大概可以改换成一个词组,大多数的词组也可以改换成句子。”《要略》设专章来讨论句子与词组的变换,从结构类型和语义性质上讨论了句子和词组的种种变换关系,指出哪类句子可以变换成词组,哪些句子不能变换,说明变换的条件和规则以及不能变换的理由。如书中指出,叙事句一般都能转化为名词性词组,而存在句、领属句和判断句则不能转换成名词性词组。还指出,带指人的“补词”的叙事句转换成词组时必须补一个代词复指成分“他”(你送花给一个人你送花给他的人)。

变换分析是一种有极大潜力的方法,可以揭示隐性关系。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隐含的,缺乏显露在外的形式标志。根据这种特点,变换分析法便成为非常有用的分析手段。通过变换可以把隐含的关系显露出来,以便清楚地观察语句构造的类型和特点。例如:

水流流着的水/流水

她质问她的质问

星月光明星月的光明

老牛拉车老牛拉的车

以上各例,从显性角度看,都是“附加关系”,但从隐性角度看,它们又有不同的语义关系:①是动作和系事,②是动作和施事,③是事物和状态,④是动作和受事。可见,运用变换能够使我们显性结构,看到其隐藏于内的种种语义关系,从而揭示句法和语义间的联系。

三、完整的“表达论”体系

吕叔湘在《重印题记》(1982年)中提到:“语法书可以有两种写法:或者从听和读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形式(结构,语序,虚词等)为纲,说明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或者从说和写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意义(各种范畴,各种关系)为纲,说明所赖以表达的语法形式。”前者是“从外到内”,后者是“从内到外”。《要略》第一次实践了对汉语语法“从内到外”的系统描写。

这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它以很强的实用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为《要略》也为汉语语法学史增辉不少,给今后的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

四、对比研究的提倡

《要略上卷初版例言》(1942年):“要明自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学科;历史地理知识;运用

一、历史地理学的涵义及其重要地位

1.历史地理学的涵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既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征,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地位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科一样,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地理学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知识的份量也较大。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中渗透的历史地理知识主要有: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尤其是气候与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等内容都是重点考查的历史地理知识。

例1: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

分析:本题的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联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C。

例2: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黄河中游地区)经常泛滥的原因()。

分析:本题设问在历史教材中是没有丝毫讲述的,但如用历史地理知识或方法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挟大量的泥沙,进入中游,由于水势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且黄河所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有暴雨,易成泛滥。古今黄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代的原因也应是古代的原因,所以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A.避开倭寇的活动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D.利用季风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建立史理知识的有机联系

1.在学习我国六大古都的地理知识中渗入其悠久的历史

六大古都至少都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华民国也定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

2.在讲解中国地理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如讲到黄河流域的城市西安时,可介绍西安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平原周围群山环绕,形势险要;河水(黄河)的支流渭水(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且流经西安城北,为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并通过河水、渭水向长安城北运送漕粮。因此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现在又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3.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话题

如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又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历史地理学等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诸如历史上黄河的决溢改道、经济中心的南移、古都名城的兴废等等案例,均可成为揭示人地关系的极好例证,都可成为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运用历史地图

三、史地结合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对地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对跨学科教学的认识

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虽分属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但它们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地理学科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地理现象,着重探索地理现象的现状和特点。而今天的地理实际上是过去地理的延续,了解历史上的地理情况,有助于探究地理现象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历史地理知识。

2.要努力学习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3.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虽然历史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在补充、充实教学内容时,必须摆正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有科学依据,史料真实,观点正确;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历史地理知识渗透的合适时机和恰当的数量,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4.要进行一些边缘学科的教学法研究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全元文;江西;文化;地域分布

一、关于《全元文》

本文将以此书为基础,对书中收录的江西人物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元代的江西文化。

二、《全元文》所收江西文人的地域分布

经过统计,《全元文》所收江西13路人数多寡依次为:吉安路(57人)、饶州路(48人)、抚州路(39人)、龙兴路(36人)、信州路(19人)、临江路(17人)、建昌路(10人)、江州路(9人)、瑞州路(7人)、南康路(4人)、袁州路(3人)、南安路(2人)、赣州路(1人),另有4位永丰人,不明是吉安之永丰,还是信州之永丰,还有3位只注明籍贯江西,具体地望不明。达到10人以上的单个州县有:徽州路婺源州(27人)、饶州路鄱阳县(24人)、吉安路庐陵县(22人)、龙兴路南昌县(22人)、抚州路临川县(14人)和金溪(13人)以及吉安路吉水州(11人)。

三、元代江西文化地域差异分析

元明清时期,“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则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南北通道。这条通道全长两千多公里,贯穿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广东七省市,在江西境内则占三分之一。”中国东南半壁赖以沟通江湖陆海,纵贯南北者殊此一途,从而形成了江西区域文化上的重要特点。这就很好地说明元代江西的文化必定在全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笔者从交通方面来详细分析元代江西出现以上五个文化富集区的原因。

1.徽州路婺源州文化亚区

元代昌江和婺水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两条水道,连接徽州与鄱阳湖。元人丁复有诗:“荒凉秋浦时时酒,仿佛番江夜夜船。”番江,通“鄱江”,即婺水,今名乐安河,由婺源流经饶州路治鄱阳入鄱阳湖,是联系婺源与龙兴经济中心区的重要交通线。昌江在鄱阳附近与婺水汇合后流入鄱阳湖,是祁门茶等经济作物与浮梁瓷器外销的重要水上通道。位于婺水与昌江交汇处的鄱阳成为发达的商业中级市镇。

2.饶州――信州文化亚区

饶州、信州两路还是江西省通往江浙及福建地区的长廊。信江整个河段在元时都是可以通航的。元政府在信江沿线设有水驿,由鄱阳湖溯信江水路,经余干、安仁、贵溪、弋阳、信州(今上饶市)、沙溪抵玉山。由这可抵杭州,往南可到武夷山,至福建省境。信江边的贵溪县西南八十里的道教胜地龙虎山,显赫的宗教地位加上信江驿道的便捷交通,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豫章文化亚区

治所龙兴地处广大赣江腹地与鄱阳湖的连接点,“南接五岭,北带九江”、“襟带江湖,控引荆越”,南北沟通珠江与长江两大水系,东西连接两湖与浙闽两大经济区,人称“吴头楚尾”。据载,当时的龙兴城“缘江而为城”,“受江右诸江之水,而衍迤宽广,安而有容”。优越的商业交通中心地位使龙兴城四方百货云集,商贾汇萃,“官盐法茗有饶乏,市利商功无算筹”,商品交易量相当可观。“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吉水(今江西吉水)的瓷器,袁州(今江西宜春)的木材,分宁(今江西修水)的茶叶,永丰(今江西永丰)、抚州(今江西抚州)的棉产品”。所以南昌的文化依赖自身良好的交通优势,相应地也很发达,从表一中可以看到南昌籍贯的人数达到22人,而龙兴路共达到36人。

4.庐陵文化亚区和临川文化亚区

临川境内河流交错,水系成网,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就有467条。本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有抚河、赣江、信河三大水系。抚河干流全长317公里,为全市最大河流,也是江西省第三大河流。本市流域面积为1.59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9%。沿汝水(今抚江,上游为盱江)过抚州、建昌,在建昌、邵武交界处度杉关,可连接由邵武下汀州到潮州的驿道;也可由麻沙至建阳,上建溪,连接闽江干线。在赣东临川、赣中吉安也相继出现诸多“临川才子”及著名文学家。

这两个文化富集区的发展主要都是依靠赣江这条重要航道,抚河、赣江、信河航运网络的构建,促进了庐陵地区和临川地区的信息流、物资流、文化流的形成。对江西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关系甚巨。

本文通过对被收入《全元文》的江西文人地域分布做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江西文化与人才的历史地域特征,对江西文化地域差异形成原因的探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元代江西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建明.试论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205-226.

[2]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23-28.

[3方志远,孙莉莉.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4.

[4]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5]宋濂.元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6.4-1491.

[6]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11-2187.

[7]刘锡涛.吉安宋代文化发展成就略说[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1-64.

[8]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0-213.

[9]杨濂.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8―412.

[10]王秀丽,元代江西行省的商业交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9,vol19,No.3:75―79.

[11]谢庐明.论江西唐宋文化名人群体崛起的社会条件及其影响[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3):41-45.

[1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10.

[13]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1.

京外地区获奖名单

一、先进学校名单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高级中学

贵州省赤水市第二小学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学

二、先进个人名单

一等奖

安徽徐晓玲福建林秀钦广东邓绍宏广西许媛贵州范本艳河北赵欣湖北龚伦军云南杨红浙江范源清顾俊芳

江苏周国伟王建忠孟军

二等奖

安徽梁好福建林盛廖友国柯碧田唐惠煌庄春凤陈建杰

广东邓旭广西许媛何珍冯平陈贺允

贵州穆菁罗艳曾利和河北付会玉赵欣

河南罗保爱湖北龚伦军方莲英

湖南王菊红吉林苏丽华张硕李和义

江苏陈枫束丽文谢鸿瑾山东黄艳艳程显龙孙娜

上海刘金艳四川徐小琼梁岗

天津刘越浙江吴樟英王军女

三等奖

福建林盛肖婷婷柯碧田庄进平杨苍洲王建鹏陈佳民陈姗菁

康丽芳许长安

甘肃刘晓峰王红萍周根旺广东陈少贞邓绍宏

广西许媛陈贺允冯平何珍贵州王高良陈英罗利琼

河北郭海红秦梅史建勋河南朱丽庄凤平罗保爱

黑龙江张雪梅李翠敏李萍湖北万晶王凤英张建新

湖南黄明勋吉林李伟芳王文娟

江苏张珊辽宁赵艳英

山东陈立功四川梁岗徐小琼

云南余晓洁杨晓玉重庆卢璐唐英

浙江范源清闻洪波方祝发宋伟仙许伟泽

北京地区获奖名单

白敬毕小芊柴振荣陈丽辉程芬崔长友崔琳邓丽群范宝东范秀清冯帆高奇越高颖龚学志郭俊彬韩沁彤韩向华郝梅梅郝向荣何丽芳胡文杰胡玉强黄小梅贾慧蓉贾婷姜畔解薇康菁菁亢学丽李超李海燕李海颖李浩敬李婕李静李磊李晓李学会李永辉刘海娜刘静刘俊凤刘凯刘丽刘沙刘舒刘学惠刘一成楼桦马文丽潘雪飞彭玉华祁永博秦山丹任荟邵立平沈景娟宋辉宋子男孙铁民孙薇孙雪梅孙雪巍孙艳孙治英唐燕陶小苏田虹田彤佟会敏王爱国王长青王东红王建富王晶王静王丽娜王楠王荣海王瑞王世华王香玲王晓菁王晓菁王晓静王晓琼王秀琴王艳魏贺淼魏然吴恭平武月席蓉蓉晏洁杨洋易静尹红芳于淑敏苑静张贝迪张慧萍张景芳张留英张伟华张晓军张彦华张依雯张玉梅赵立伶赵明勇赵荣旺赵鑫馨赵燕朱彤庄春妹

三等奖:(略)

关于获奖名单的说明:

1.获奖名单中省份、人名均按拼音顺序排列。

【关键词】人才地理;分布趋势;研究综述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金融、贸易的发展,如何吸引人才、发挥不同类型人才的效力、制订人才培养机制都将成为城市政策制定者面临的紧迫问题,研究古代人才地理分布变得刻不容缓。人才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学科1986年被提出[1],它从某一区域,某一时代的人才现象、分布和问题入手,对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地理环境与人才的相互关系,探究人才分布规律与原因,为国家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人才的地域空间分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现象,是自然、社会与人文综合影响的产物。人才地理学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现阶段研究人才地理学的著述越来越多,研究方法与内容也越来越细致,但要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只有继续不断研究丰富。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梳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2016年底的中国人才地理学发展历程可知,研究进展不均衡,人才地理分布研究绝大多数与时段、区域、主题三要素相契合的。翻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这一时期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研究具备如下特征。

三、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人才地理学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国外更加系统和具有前瞻性,当然这与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和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国内的人才地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对于人才没有确切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上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系列。研究者出发点不同,偏重于以文学、史学为出发点去研究,而不是从地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方法上,大多数方法简单,数据量较少,不足以支撑其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上,对人才的研究采用“一锅粥”的办法,这对于人才分布原因的解释,笼而统之,很不严谨。

[1]徐宝芳.人才地理学体系构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13:147~151

[3]肖昕茹.人才地理学研究综述[J].人才开发,2008,8:8~9

[5]陈国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J].学术研究,1998,1:55~61

[6]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5):702~706

[7]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J].学术月刊,2003,9:88~95

[8]林锡涛,蔡慧茹.福建明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J].福建地理,2005,20(3):48~50

[9]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中国人才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1998,18(1):8~14

[10]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J].中国人才,2001,12:25~27

[1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上海:三联书店,1983

[12]姜传松.清代江西举人的地理分布及特点————明清比较的视角[J].教育考试,2010,6:40~44

[13]任泉香,朱竑,.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7,62(2):211~220

[14]叶晔.晚明党争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87~94

[15]王恩涌,胡兆量,李向荣.当前我国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南北差异[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8(1):1~8

[16]李玲,忻海然.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探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7]宋本江,许冰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专业要以人才为先[J].中国人才,2013,9

[18]陈建武,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创新驱动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0

THE END
1.中国古都有哪些城市?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其古代都城如同颗颗明珠,散落在广袤的土地上,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更替,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积淀。每一座古都,都曾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宝藏,成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一、 何为“古都”?“古都”,顾名思义,指的是古代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521727961318964&wfr=spider&for=pc
2.我国六大古都我国六大古都分别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和杭州。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西安不仅是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朝的古都,还在明末清初的大顺王朝一度建都于此。 https://www.douban.com/note/866339418/
3.我国六大古都是哪六个我国六大古都是哪六个 六大古都很好理解,就是六座城市。除此之外还有七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说,我国的六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和北京。 许多人会将“六大古都”与“六朝古都”弄混淆,认为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其实不然,”六朝古都“是专指南京,而“六大古都”是六座城市。那么你知道,我国https://www.coozhi.com/kepu/shenghuobaike/153080.html
4.我国六大古都是哪六个我国六大古都是哪六个: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古都指的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设置比较稳定,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京都会迁往到更合适地方https://www.tianqi.com/toutiao/ask/50094.html
5.以下哪些是我国六大古都以下哪些是我国六大古都 正确答案:北京,杭州,西安,南京,洛阳 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多项选择题 What is the requirements for normal blood circulaiton? ( ) A.sufficient heart qi B.smooth blood vessels C.enough blood D.enough body fluid 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5b9eae4ad731487d986b90fdbb365a81
6.我国六大古都是指现在的哪六座城市,有何依据?简称是什么?一直到建国后的1983年,***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在他所著《***六大古都》一书中,又一次将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六大古都分别是指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这六大古都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定都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较长的古都:西安、北京和洛阳。这其中西安定都http://dzh.55xw.net/show-257525.html
7.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最早定都在此的是()A.秦B.金C.元D.明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最早定都在此的是( ) A、秦B、金C、元D、明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考点:首都北京的地理概况 专题: 分析:今天的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杭州,就曾有不少朝代在这些地方建过都,因而有“六大古都”之称. 解答:解:金代在北京建立中都,元朝则改为大都,明、清两朝相继将其作为都城http://www.1010jiajiao.com/czdl/shiti_id_9607a78a01e1fb6b889c892998da89d9
8.我国的“六大古都”分别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和()城市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六大古都”,它们分别是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是()。A.北京B.南京C.西安D.洛阳 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https://www.shangxueba.com/jxjy/4AA77C75.html
9.六大古都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 “蓝田猿人”和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姜寨”先人就在沣、渭、浐、灞河流域活动。蓝田人遗迹和半坡村遗迹、姜寨遗迹,都分布于此。半坡村遗址和姜寨遗址属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https://baike.sogou.com/v7640451.htm
10.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指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杭州。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指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杭州。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213fd169b5814a0694d5fc4542cc8d76a1.html
11.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的是北京西安洛阳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的是北京、西安、洛阳、___、___、___ A寿春;南京;杭州 B寿春;庐州;杭州 C天津;南京;杭州 D开封;南京;杭州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相似试题 (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指的是 答案解析 (简答题) 我国古都有洛阳、西安、杭州、开封、https://www.examk.com/p/1899187063.html
12.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的是北京西安洛阳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的是北京、西安、洛阳、___、___、___A.寿春;南京;杭州B.寿春;庐州https://www.netkao.com/shiti/0/75135xt8lozm28j.html
13.我国的“六大古都”是: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和成都我国的“六大古都”是: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和成都。()我国的“六大古都”是: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和成都。()A、错误B、正确https://www.xilvedu.cn/yiwei/F097DDF4.html
14.列举中国六大古都。()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 A.西安 B.开封 C.北京 D.南京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中国六大古都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西安、()、开封()、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 点击查看答案 https://www.xuesai.cn/souti/U2MQVN28.html
15.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2017·广西桂林九下第二次适应训练卷·1)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六座城市。你知道下列哪一朝代以西安为都城吗(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抱歉!游客和普通扣点用户不能查看试题解析,下载后才可查看,点此查看解决方法。 https://zujuan.zxls.com/Problem/2017/5/19/135277.html
16.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单选] 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的是北京、西安、洛阳、___、___、___A.寿春;南京;杭州B.寿春;庐州;杭州C.天津;南京;杭州D.开封;南京;杭州 正确答案 免费查看答案搜索答案 系统推荐的题目根据《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移动通信钢塔桅基础验收时,地脚螺栓法兰对角线允许偏差为() A.≤对角线https://www.ybtiku.com/xuexitiku/7/1261647.html
17.2022上半年自考中国旅游地理真题试卷22. 按照水分条件,我国气候的类型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 A.湿润 B.半湿润 C.温带 D.干早 E.半千旱 23.. 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包括 A.西安 B.南京 C.杭州 D.安阳 E.太原 24.关于五大连池火山群景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位于黑龙江德都县 https://www.eol.cn/ceici/235603
18.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C.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B.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 C. 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在此建都 D. 十六国的政权都曾经在此建都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东晋定都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吴国定都于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建康,即今南京.C符合题意.故选C.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cedc6b4e22474db6f56b9e1a3c19030.html
19.洛阳历史文化概述——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代也叫雒阳,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934年,所以称“九朝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是一个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http://www.suliantuo.net/page160?article_id=245
20.历史古都有哪些城市,中国十大古都,除西安和北京外,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国花牡丹,就是因为洛阳名传于世,洛阳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也是很适合游玩观赏的一个城市。 六大古都之一——北京 北京是我们现在的首都,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城市,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 北京又称燕京,北平。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早在http://tuiguangfabu.com/luanqibazao/41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