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推荐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六句表述,以此观察,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的进展与突破。
一、关于依法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这段话阐明了宪法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至上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高度统一。
进展和突破:依章管党、依规治党步伐坚定
十八大以来,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集中清理、决定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文件,再到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公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大事不断,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依章管党、依规治党的坚定意志,也有力展示了我们党推进执政党建设、加强依法执政的坚定步伐。
二、关于司法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同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司法体制改革事关全局,要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有序推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机关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推动制度创新。”
进展和突破:全面部署、纵深推进
三、关于司法公开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进展和突破: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高度契合
司法公开方面,最高法开庭审理奇虎360和腾讯公司不正当竞争上诉案,首次以电视直播、广播连线、网络直播等“全媒体”形式直播庭审过程,获得普遍好评。随后,薄熙来案微博直播,快播案件全程网络直播,都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体现司法公开。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各级法院166万多份生效裁判文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执法公开方面,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纳入失信被执行人超20万个,失信人无处藏身。法院入驻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司法网拍全程在网友眼皮底下进行,极大地避免了“寻租”,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监狱系统按照中政委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意见要求,明确了包括职务犯罪在内的“三类罪犯”,拟提请减刑、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一律公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一律上网公开。
四、关于依法惩治腐败
“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进展和突破: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中
十八大以来,中共用刮骨疗伤的决心交出反腐成绩单——仅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就公布了近700名官员被调查或处理的消息,绝大多数为厅局级官员,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多达55名。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为代表的涉腐司法官员的查处,揭开了司法反腐的序幕,体现出在司法领域对反腐的零容忍态势。
但要根除腐败,必须得进行制度改革。中央决定推动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包括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这些都旨在解决当前司法体制运行干扰多、司法工作机制不合理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司法机关的“员额制”正在有序地推进。
五、关于司法公正
“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进展和突破:一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司法救助制度正在建立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冤假错案被陆续平反。服刑近10年的张辉、张高平叔侄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再审宣告无罪;羁押12年的李怀亮被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宣告无罪;背负“杀妻”之名入狱17年的于英生被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告无罪;就连已经被判死刑18年的呼格案也获得重审,拿到了国家赔偿。正义得到伸张,冤案得以昭雪,司法公正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全力防范冤假错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最高法和高检院相继颁布了有关防范冤假错案的意见书,公安部等也制定完善了执法办案等制度。废止劳教制度,彰显了司法保障人权;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回应了公正对待人民群众诉求;防范冤假错案机制逐步完善,体现了司法纠错的决心;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六、关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进展和突破:法治社会氛围的营造
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还建立开放日机制,通过定期举办法院开放日、检察院开放日、警营开放日、监狱开放日等形式,将社会各界人士请进来,让他们切身感受司法公开、公正,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以法律保护社会,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各方面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不仅营造了知法、懂法、守法、靠法无上荣光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尊严。
(吴法天,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