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导读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第八章宋辽西夏金法律制度第九章元朝法律制度第十章明朝法律制度第十一章清朝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导读,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交叉学科性质二、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与法制秩序三、课程特色高等法学教育的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简介,四、学习建议课前充分了解历史背景;以近代西方法律体系为手段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掌握重点内容,
2、了解次要内容;不宜过多纠缠古文字。,参考文献,一、史籍1.周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2.吕刑,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3.历代刑法志,中华书局二十五史点校本。4.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或1990年版。5.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6.唐律疏议笺解,刘俊文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7.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参考文献,8.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9.大元通制条格,郭成伟点校,法律
3、出版社2000年版。10.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1.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2.大清法规大全,清末石印本。13.六法全书,各种版本。14.中国法制史资料选编,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参考文献,二、著作1.历代刑法考,沈家本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2.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3.中国古代法制丛抄,蒲坚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5.中华民国立法史,谢振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张晋藩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1992年版。7.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参考文献,8.清律研究,张晋藩著,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9.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0.清代民法综论,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13.中国法制史,朱勇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4.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高潮、马建石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绪论,一、中国古代法
5、律的基本特点,立法主体: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二、中华法系的独特性,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无讼是求,调处息争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三、中国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过程,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夏商法律制度,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二、夏商法律制度三、案例选编,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宗族部落国家(二)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1.法的起源的各种观点法起源于
6、天道与神意法起源于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或特定规则法起源于“理”,亦即一种宇宙绝对精神法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法起源于定分止争,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2.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比较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是以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的形式完成的;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家族和宗族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备相一致;以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物权即以宗族国家所有制为基本内容。,二、夏商法律制度,二、夏商法律制度,三、案例选编,案例1商纣王位继承案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
7、甲。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弟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记殷本纪,案例2禹杀防风氏案,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禹刑、汤刑、“率民以事神”、内服、外服二、简述1、夏朝的五刑主要是哪些刑罚?2、夏朝法律中主要规定了那些罪名?3、商朝的刑罚
8、有哪些?4、简述商朝“内外服”的司法机构。三、论述题中国法律的起源有哪些特点?,【思考题】,1.运用法学基本理论,结合具体史料,分析阐述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试述夏商刑罚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3.举例说明夏商司法制度的“天罚”、“神判”特色。,宗法制,宗法制是指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西周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西周法律内容三、西周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1.制定周礼2.编订刑书(三)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9、1.主要法律形式习惯法、王命、殷彝2.礼与刑的关系“出于礼,入于刑”,礼与刑的关系,二、西周法律内容,(一)刑事法律内容1.刑罚适用原则(1)基本原则:“明德慎罚”、“刑罚世轻世重”(2)具体定罪量刑原则老幼免处刑罚的恤刑原则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量刑原则疑罪从轻惟赦的慎刑原则同罪异罚的特权原则,2.主要刑罚种类五刑、赎刑、劳役刑、拘役刑3.主要罪名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群饮罪,(二)民事法律内容,1.所有权制度土地制度所有权:属周天子占有、使用、收益权:分属诸侯、大夫、士、民处分权:属周天子;土地不得买卖、转让;(西周中期,土地制度发
10、生改变,土地开始私有化)2.债的关系动产买卖之债质剂借贷之债傅别,3.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成立要件:媒妁之言;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姓不婚;婚姻解除的要件:七出(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嫡长子继承制,(三)行政法律内容,1.国家政治体制2.行政管理制度宗主世袭制、贵族共政制兴办学校考核奖惩制度,三、西周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周天子大司寇小司寇司刺、司刑、司约、司圜、掌囚、掌戮2.地方国都士师;六乡乡士;六遂遂士,(二)诉讼审
11、判制度1.区分狱讼形式2.诉讼审判原则注重运用各种证据要求法官依法办案创立“五听”审讯方式严禁司法人员犯“五过之疵”3.判决与上诉“读鞫”与“乞鞫”(三)监狱制度“圜土”,四、案例选编,案例1氓之婚姻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卫风氓,案例2训匜铭案,惟三月既死霸,甲申,王才豊上宫。白扬父廼成概曰:“牧牛!徂乃可湛。女敢以乃师讼。女上挺先誓。今女亦既又御誓,專、啬、睦、训造。亦兹五夫,亦既御
12、乃誓,汝亦既从辞从誓。初可,我义鞭女千,幭剭女。今我赦女,义鞭汝千,黜剭女。今大赦女鞭女五百,罚女三百锾。”白扬父廼或吏牧牛誓曰:“自今余敢扰乃小大史。”“乃师或以女告,则到,乃鞭千,幭剭。”牧牛乃誓。乃以告吏邦吏曶于会。牧牛辞誓成,罚金。训用乍旅盉。西周金文选注,【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礼、吕刑、嫡长子继承制、质剂、傅别、世卿世禄、六礼、狱与讼、五听二、简答题1、简述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2、简述西周时期的主要立法活动。3、简述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4、简述西周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三、论述题1、试述西周宗法政权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2、试论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13、【思考题】,1.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2.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社会本质。3.周礼的内容、作用、原则及礼与刑的关系。4.西周民事立法及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5.西周的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周公制礼,周公为何许人也?何为礼?周公制礼的背景周礼的内容及原则周礼的功能和作用,周公制礼,周公为何许人也?,“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
14、当国。”史记鲁国公世家,周公制礼,何为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蕢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与鬼神。”礼记礼运,周公制礼,周公制礼的背景,“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记周本纪,“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史记周本纪,周公制礼,周礼的内容,“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
15、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上,周公制礼,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周礼春官小宗伯:吉、嘉、宾、军、凶;礼记经解:朝觐、聘问、丧娶、乡饮酒、婚姻;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周公制礼,周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亲亲:“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亲亲父为首”尊尊:“名位不同,礼数亦异”;“尊尊君为首”,周公制礼,周礼的功能和作用保护统治阶级权益,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与法律关系,维护严格的宗法等级秩序;“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者,所以
16、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预防犯罪“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1,2,3,4,战国时期的司法改革,5,案例选编,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一)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二)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三)墨家的“兼爱”、“尚贤”、“尚同”思想,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四)法家的“法治”、“重刑”
17、思想,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1.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楚国:前689-677年,“作仆区之法”;前613-591年,定“茆门之法”晋国:前633年,定“被庐之法”;前621年,定常法;前554-547年,范宣子定刑书宋国:前564年,作“刑器”,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2.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情况,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3.公布成文法的争论及意义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晋国的叔向的反对;晋国铸刑鼎引发孔子的批评。意义:它结束了法律的秘密操纵状态,破除了旧贵族对法律的专擅垄断,使法律开始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和公开性。它打破了“礼治”、“德治”、“人治”传统,剥夺了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
18、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为法家“法治”原则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一)魏国李悝的法经法经的编撰法经的内容法经的特征法经的地位,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二)秦国商鞅的法制改革1.商鞅的两次变法,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2.秦国商鞅法制变革改法为律厉行“法治”、“重刑”原则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赐爵制废止宗法分封制,建立国君集权制废井田开阡陌,改革田制与税制创立什伍连坐制,实施奖励告奸法革除族居私斗旧俗,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四、战国时期的司法改革,(一)各国国君控制着最高司法审判权(二)各国相继推行郡县行政
19、制(三)在县级机构以下,建立乡、里、聚、邑等基层组织,五、案例选编,案例楚庄王太子案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急召,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竹刑、铸刑书、法经、具法二、简答题1简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的情况及其历史意义。
20、2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3商鞅变法中对法律制度实施了哪些新措施?三、论述题1试论法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2试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3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原则主要有哪些?,【思考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各家的法律思想与争论焦点。2.春秋时期各国制定公布成文法的意义与争论焦点。3.法经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4.商鞅主持秦国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立法概况,秦朝法律制度,法律内容及其特点,司法制度,1,2,3,4,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法令由一统,“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一断于法”以刑杀为威,
21、轻罪重刑,一、立法概况,(二)云梦睡虎地秦简1.秦律十八种2.效律3.秦律杂抄4.法律答问5.封诊式,一、立法概况,(三)主要法律形式1.律2.令、制、诏3.式4.廷行事5.课、程6.法律解释,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一)刑事法律1.罪名危害专制皇权罪妨害社会秩序罪破坏经济秩序罪人身伤害罪侵犯官私财产罪破坏婚姻家庭罪官吏失职渎职罪,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2.刑法原则刑事责任年龄区分故意与过失诬告反坐加重原则减轻原则连坐原则,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3.刑罚制度死刑:腰斩、弃市、具五刑、磔肉刑:黥、劓、斩左趾、宫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
22、;隶臣、隶妾;司寇、候羞辱刑:髡、耐财产刑:赀刑、赎刑、没刑身份刑:废刑、夺爵流放刑:有罪流放、赦罪流放、无罪流放,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二)民事法律内容1.所有权2.债权3.婚姻制度4.家庭关系,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三)经济法律内容1.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2.农业生产的督课管理3.畜牧生产的管理考核4.官营手工业的严密控制5.市场贸易的监督管理6.货币的保管使用,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四)行政法律内容皇帝制度的创立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1.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2.地方行政机构郡县乡、亭、里,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3.行政法律规范的颁行自
23、秦国至秦朝,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行政法律规范。以秦简为例,即有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尉杂律、内史杂、行书律、传食律、军爵律、中劳律、公车司马猎律、敦表律、捕盗律、效律、藏律、为吏之道等近二十种之多,涉及经济、军事、外交、司法、狱政、交通、社会治安、宫廷警卫等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官吏的选拔、任免、监察、考核、奖惩等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内容。,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五)秦律的主要特点1.革除旧法,残存旧制2.重法轻礼,厉行“法治”3.重刑轻罪,刑罚严酷4.内容丰富,体系繁杂,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2.地方:郡守、县令、郡丞、县丞(
24、二)诉讼审判制度1.告诉与受理2.调查取证与查封财产3.审讯与判决,四、案例选编,案例1责任年龄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当(何)论“当完城旦。甲小未及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法律答问,案例2犯罪情节与刑罚原则,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未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磔。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有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二十钱,黥为城旦。法律答问,案例3连坐,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可(何)谓“同居”?户为同居,坐隶,隶不坐户谓也
25、。律曰“与盗同法”,又曰“与同罪”,此二物其同居、典、伍当坐之。法律答问尉计及尉官吏节(即)有劾,其令、丞坐之,如它官然。效律,案例4诬告与控告不实,甲诬乙盗一钱,黥城旦罪。甲告乙盗牛,今乙盗羊,不盗牛,当为“告不审”。甲盗羊,乙知,及端告曰甲盗牛,当为告盗加赃。告人盗百一十,问盗百,告者何论?当赀二甲。法律答问,【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以古非今罪、盗徙封罪、具五刑、族刑、耐刑、迁、赀刑、公室告、非公室告、廷尉、读鞠、乞鞠二、简答题1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2秦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与近代以来的法治有
26、哪些本质区别?4秦朝的诉讼形式有哪两种?5秦朝对司法官如何进行审讯有哪些具体要求?6简述秦朝的司法机关。,【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1试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2试述秦朝主要的刑罚种类。3试述秦朝主要的刑罚原则。4秦朝的徒刑有哪些?,【思考题】,1.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本法律内容。2.秦朝刑罚体系与刑法适用制度。3.秦朝行政立法的主要内容。4.秦朝的司法机关体系。,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汉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汉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三、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西汉初期黄老思想的盛行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东汉时期章句律学的兴起,一、立法
27、概况,(二)立法活动汉律六十篇的制定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西汉中后期立法发展趋势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一、立法概况,(三)法律形式1、律是汉朝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形式,既包括以九章律为核心的成文法典,也包括越宫律、傍章律、朝律以及左官律、酎金律、上计律、田租税律等各方面的单行法律。2、令是皇帝发布的诏令,也是汉朝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其内容相当广泛,是处理各项国家事务和解决具体纠纷的重要依据。3、科是律以外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单行禁条,也称“事条”或“科条”。4、比又称“决事比”,是指律无正条规定时,比照相近律令条文或同类判例处断,相当于秦律中的“廷行事”。,二、法律内容及其特
28、点,(一)行政法律1.皇权的加强与中枢体制的变化维护皇权至尊的行政法律制度中枢机关的变化2.地方行政体制郡县与封国并存削藩由郡县两级到州郡县三级,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3.职官管理制度官吏选任制度察举、征辟职官的考课与奖惩制度上计4.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关司隶校尉、州刺史,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二)刑事法律1.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刑事责任年龄上请亲亲得相首匿恤刑,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2.主要犯罪危害政权罪侵犯皇权、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的犯罪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违反伦常罪,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3.刑罚制度死刑肉刑笞刑劳役刑,徙边
29、禁锢赎刑,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三)民事法律1.等级身份制度2.所有权国家土地所有权私人的土地所有权所有权的保护遗失物的处理,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3.债权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租佃契约,4.亲属继承婚姻制度亲属与继承,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四)经济法律1.税赋制度田租算赋与口赋关税2.工商管理立法盐铁酒专卖法抑商制度,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五)汉朝法制的特点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律为主体、多种法律形式并用的法律体系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里程碑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利弊兼有,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
30、1.中央司法机关2.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1.春秋决狱2.疑狱谳报与录囚3.秋冬行刑,四、案例选编,案例1文帝除肉刑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具为令。”汉书刑法志,案例2犯跸案与“法信于民”,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
31、使骑捕之,属廷尉。(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顷,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汉书张释之传,案例3春秋决狱,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臣愚一谓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剔之心,扶
32、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与父而卒,君子愿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约法三章、汉律六十篇、九章律、黄老思想、箠令、比、沈命法、亲亲得相首匿、上请、察举、征辟、上报、上计律、录囚、春秋决狱、秋冬行刑、论心定罪二、简答题:1西汉中期打击藩王势力的特别法有哪些?2简述汉代困辱商人的法律措施。3汉代的法律形式有哪些?4在刑罚适用方面,汉代与秦代有哪些不同之处?5简述汉代国家中枢机关的变化。6简述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7简述春秋决狱在西汉中期得以盛行的历史原因。,【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1西汉立
33、法思想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2试分析汉初黄老思想盛行的历史原因。3文帝、景帝时期刑罚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并对其加以评价。4试述西汉刑事法律是如何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5.阐述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对汉代法制的影响。6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哪几种?,【思考题】,1.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2.汉初文景时期刑制改革的原因、内容与意义。3.汉朝中期法律制度儒家化的主要表现。4.试析春秋决狱。,作业,试评述“春秋决狱”现象,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主要法律内容三、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
34、德主刑辅”,引礼入律“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曹操,一、立法概况,(二)主要立法活动1.三国时期的立法活动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魏新律删繁就简,增加篇目改革刑罚制度,一、立法概况,2.两晋南朝的立法活动新增法例篇目西晋泰始律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改革刑制增加律疏注释,一、立法概况,3.北朝各代的立法活动北魏律形成了十二篇的法典体例北齐律首创了名例律的法典篇目突出了科条简要的立法特4.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二、主要法律内容,(一)魏晋北朝的律学成就1.法典编纂技术的成熟完善2.律学理论水平的空前提高3.刑事法律思想的发展进步,二、主要法律内容,(
35、二)刑罚制度的重大变化1.肉刑制度的逐渐废止2.族刑连坐范围的不断缩小3.新五刑制度的初步形成,二、主要法律内容,(三)罪刑适用原则的儒家化1.“准五服以制罪”的产生2.“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二、主要法律内容,(四)官僚贵族特权法的强化1.“八议”制度2.官当”制度出现3.九品中正制产生4.品官占田荫户制确立,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基本沿袭东汉(二)诉讼审判制度1.皇帝参与审判录囚2.改进上诉直诉制度3.完善死刑复奏制度4.盛行刑讯逼供酷法,四、案例选编,案例许允职事犯罪案(许)允字士宗,世冠族。父据,仕历典农校尉、郡守。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於冀州,
36、召入军。明帝时为尚书选曹郎,与陈国袁侃对,同坐职事,皆收送狱,诏旨严切,当有死者,正直者为重。允谓侃曰:“卿,功臣之子,法应八议,不忧死也。”侃知其指,乃为受重。允刑竟复吏,出为郡守,稍迁为侍中尚书中领军。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书,【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纳礼入律”、新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张杜律、“准五服以制罪”、重罪十条、九品中正制、大理寺、登闻鼓、测罚二、简答题1、魏新律比汉九章律有哪些发展?2、与汉、魏律相比,晋律有哪些特点?3、简述北齐律的特点及历史地位。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典体例的变化。5、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典体例的变化。,【课后练习题】,6、简述魏晋时
37、期律学兴盛对法制的影响。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贵族开始享有哪些减免刑罚的特权?8、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诉讼制度变革的积极成果。三、论述题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2、为什么说南北朝时期的法制“北优于南”?3、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4、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5、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进一步儒家化的主要体现。,【思考题】,1.战国秦汉以来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发展变化。2.魏晋北朝律学发展的主要成就。3.三国两晋南北朝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4.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的表现。5.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僚贵族特权法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8、。,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五、唐朝司法制度,四、唐朝法制的特点与历史影响,三、唐朝法制对社会的全面调整,一、隋唐的法律制度,二、唐朝的立法成就,六、五代法制概况,七、案例选编,(一)隋初立法指导思想以德为主,德刑并用(二)立法活动开皇律、大业律,(三)开皇律的立法成就1.确定法典的篇目体例2.确立封建五刑制度3.“十恶”重罪正式列入名例律中4.贵族、官员法律特权扩大化,(四)司法制度的变革1.诉讼”诣阙申诉”、”挝登闻鼓”2.讯囚讯囚规范化3.死刑复核三复奏,(一)唐朝的立法思想1.重视以法律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2.强调法律简约、稳定,以利于执行和遵
39、守3.严明法制,一断以律,(二)主要立法活动1.武德律2.贞观律3.永徽律疏(唐律疏议)4.开元律疏5.唐六典6.大中刑律统类,(三)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典律是国家最主要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的基本法典,如永徽律疏。令是规定国家制度的行政管理法律,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格是本朝或前朝皇帝临时颁布的针对具体违法、违令行为进行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的制敕,具有“禁违止邪”的作用。式是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的规则以及上下级之间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唐朝经过汇编的式称为“永式”,也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典是行政法律的汇编,主要有唐六典。,(一)行政法律规范1.加强中央集权
40、的政权体制三省六部制,2.职官制度职官的任用择人有四事职官的考课四善二十七最职官的致仕,选科而考明经(考儒学经典)、进士(对策和诗赋)、明法(考律令)、明算(考数学)。武则天时创立武举。,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格,除武举成绩优异者直接得到官职外,其余需参加吏部考试。,(二)民事法律规范1.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2.所有权3.契约4.婚姻、家庭与继承,(三)经济法律制度1.赋役立法2.农业与手工业法规3.商业法规,(四)刑事法律规范1.刑名笞、杖、徒、流、死2.刑罚适用原则(1)十恶重惩原则(2)贵族、官僚减免原则议、请、减、赎、官当,官吏犯罪,“私罪”
41、从重、“公罪”从轻的原则数罪并罚的原则累犯加重的原则类推原则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四)刑事法律规范,(3)其他刑罚原则刑事责任年龄及矝恤老幼、残疾的原则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自首减免刑罚共同犯罪区分首、从的原则,(四)刑事法律规范3.罪名,官吏职务犯罪破坏家庭秩序罪破坏公共秩序罪,危害国家罪侵犯人身安全罪侵犯公私财产罪,(四)刑事法律规范4.唐中后期刑法的变化轻法改重法酷刑代五刑滥用决杖恢复早已废除的酷刑,唐律的灵魂是儒家思想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对周边国家和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司法机关皇帝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推事
42、”2.地方司法机关州、县,(二)诉讼审判制度1.起诉”举劾”、”告诉”2.管辖基层初审、逐级判决3.审判制度审判回避制度证据制度判决上诉4.执行5.法官责任制度,(三)监察制度台院监察机关御史台殿院监察制度察院左右谏议大夫谏议制度左右拾遗左右补阙,(一)立法活动1.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编定大梁新定格式律令103卷;2.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仿唐朝后期大中刑律统类,编定同光刑律统类13卷;后又制编天成格3卷、清泰编敕30卷;3.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亦编定天福杂敕31卷;4.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编定大周续编敕2卷;显德五年(958
43、年),又编定大周刑统21卷。5.十国中的吴国也有格令,南唐有升元格。其中大周刑统上承唐律,下启宋刑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二)立法特点第一、是“编敕”活动加强。敕是皇帝针对具体人或事发布的命令,虽然法律效力很高,但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经过编敕活动,将零星发布的散敕加以整理汇编,就使其上升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这也是皇权对立法活动的重要影响。第二、是出现“刑统”的法典体例,更便于司法官审案引用,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宋刑统。,(三)法制内容的主要特点自唐朝后期起,由于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加剧,广大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日趋贫困,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异常尖锐。进入
44、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都一改唐朝法律的宽平传统,转而采取重典治乱世政策,科刑普遍加重,既繁杂又残忍。例如:对贼盗行为往往集众决杀,并常常使用决重杖一顿处死等酷刑,甚至以刺字和断足的方式复活了上古时期的肉刑。由于藩镇割据,军阀当政,司法审判权落入军人之手,司法状况极为黑暗。五代时期刑罚制度与司法制度的变化,使十分残暴的严刑酷法又沉渣泛起、重新恢复,并且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宋元明清各代。,七、案例选编,案例1房强兄弟谋反连坐案又旧条疏,兄弟分后,廕不相及,连坐俱死,祖孙配没。会有同州人房强,弟任统军于岷州,以谋反伏诛,强当从坐。太宗尝录囚徒,悯其将死,为之动容。顾谓侍臣曰:“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
45、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乎?更彰朕之不德也。用刑之盗,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然则反逆有二:一为兴师动众,一为恶言犯法。轻重有差,而连坐皆死,岂朕情之所安哉?”更令百僚详议。于是玄龄等复定议曰:“今定律,祖孙与兄弟缘坐,俱配没。其以恶言犯法不能为害者,情状稍轻,兄弟免死,配流为允。”从之。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刑法志,案例2上官兴醉酒杀人自首案,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彦威与谏官上言曰:“杀人者死,百王共守。若许杀人不死,是教杀人。兴虽免父,不合减死。”诏竟许决流。旧唐书王彦威传
46、,案例3错杀张蕴古案,初,太宗以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乃诏大辟罪,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及尚书等议之。其后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狱内,蕴古与之奕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又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忤旨斩于朝堂,帝亦追悔。下制,凡决死刑,虽令即杀,仍三覆奏。寻谓侍臣曰:“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自今以后,宜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三覆奏。”旧唐书刑法志,【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开皇律、官当、八议、科举制度、
47、唐六典、受财枉法罪、出举、三省六部、三司推事二、简答题1简述隋朝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2大业律与开皇律相比有哪些不同?3简述唐朝前期主要的法律思想。4简述唐律修订的历史过程。5简述唐代主要立法活动。6唐代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7唐律对公罪与私罪的处罚有何差异?,【课后练习题】,8简述唐律关于自首减免刑罚的规定。9唐律中有哪些规定体现了对老幼废疾者的优待?10十恶重罪中直接侵犯皇权的犯罪有哪几项?11十恶重罪中直接侵犯家庭伦常秩序的犯罪有哪几项?12依照唐律的规定,如何处理化外人有犯?13唐朝法律中规定了哪些离婚方式?14简述唐代的监察体制。15简述唐代中央司法机
48、构的设置及其意义。,【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开皇律是一部承先启后的法典?2.试述隋朝兴亡与法制的关系。3.试述唐律疏议在律学上的成就。4.试述唐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5.试述唐律中主要的刑法原则。6试论唐律的主要特点。,【思考题】,1.隋朝初年的法制指导思想与开皇律的立法成就。2.唐律的基本结构、各篇的主要内容。3.唐律的立法成就及其影响。4.唐朝的司法机关体系与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特色。,现存唐律疏议为12篇30卷502条,其篇目名称及体例结构与隋开皇律相同。第一篇名例律,6卷57条,具有统率全律的作用。所谓“名例”,“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名训为
49、命,例训为比,命诸篇之刑名,比诸篇之法例”。它主要规定五刑、十恶及各种刑罚适用原则,集中体现了唐律的精神实质。第二篇卫禁律,2卷33条,是关于宫廷保卫及防范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由于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全与国家的安危,所以,列在相当于总则性质的名例律之后,相当于分则的各篇之首。,第三篇职制律,3卷59条,是关于国家机构编制、各级官吏管理及驿传(通讯)方面的法律,关系到治吏及调动各级官吏的积极性,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其地位仅次于卫禁律。第四篇户婚律,3卷46条,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由于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人口的统计与掌握,上下情报的沟通与送达,亦十分重要。第五篇厩
50、库律,1卷28条,是关于牲畜饲养、管理、使用及国家仓库管理方面的法律。,第六篇擅兴律,1卷24条,是关于军事部署、军队调动及工程兴造方面的法律,关系到军权的控制与劳动力的管理和使用。第七篇贼盗律,4卷54条,是关于镇压颠覆国家政权、惩治侵犯人身及财产安全方面的法律。它继承了法经中“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在各篇中量刑最重。第八篇斗讼律,4卷60条,是关于斗殴与告诉方面的法律。第九篇诈伪律,1卷27条,是关于惩治伪造、诈骗性犯罪方面的法律。,第十篇杂律,2卷62条。主要将难以列入其他各篇的法律集于此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买卖、借贷、市场管理、伪造货币、赌博、纵火、决堤、犯奸及
51、交通安全等方面,故其条文最多。第十一篇捕亡律,1卷18条,是关于缉捕和处罚逃亡兵丁、罪犯、奴婢等方面的法律。第十二篇断狱律,2卷34条,是关于囚禁罪犯、取证、审讯、判决及法官责任等诉讼方面的法律。,第八章,宋、辽、西夏、金法律制度,宋、辽、西夏、金法律制度,一、宋朝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加强控制,集权君主崇文抑武,强调慎法义利并举,重视经济,一、宋朝立法概况,(二)主要立法活动1.宋刑统的刻印颁行2.编敕与条法事类3.编例与特别法规,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一)行政法律内容1.行政管理体制(1)中央:宋初:“两府三司”神宗改革:恢复三省六部制(2)地方:路
52、、州、县,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2、职官管理制度职官任用制度:科举、恩荫职官差遣制度职官考课制度:磨勘制、历纸制行政监察制度:台、谏合一,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二)民事法律内容确认保护所有权确定买卖、典卖契约的有效性完善财产继承制度,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三)经济法律内容商业立法专卖(禁榷)立法对外贸易法规财政管理法规,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四)刑事法律内容1.刑罚制度的变化创立折杖之法滥用野蛮酷刑2.重典惩治盗贼加重量刑制定特别刑事法规3.严惩“贪墨之罪”,三、宋朝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审刑院、
53、制勘院、推勘院2.地方司法机关县、州、路(提点刑狱司),三、宋朝司法制度,(二)诉讼审判制度1.诉讼时效与审判时限民事诉讼时限与时效刑事案件的听狱之限2.皇帝躬亲狱讼3.重视勘验证据4.鞫谳分司制度5.翻异别勘制度,四、辽、西夏、金法制概况,(一)立法概况1.辽代立法概况重熙条制、咸雍条制2.西夏立法概况贞观玉镜统、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新法3.金代立法概况皇统制、明昌律义、泰和律义,四、辽、西夏、金法制概况,(二)法律特点1.维护奴隶制残余2.沿用残酷刑罚3.实行民族压迫(三)司法制度1.辽代司法体制2.西夏司法体制3.金代司法体制,五、案例选编,案
54、例1契约不明、钱主或业主亡者不应受理阅刑台台判,洞烛物情,亦既以郏氏为不直矣。然郏氏非则汤氏是,二者必居一。于此而两不然之,举而归之学官,此汤执中之所以不已于讼也。披阅两契,则字迹不同,四至不同,诸人押字又不同。真有如刑台之所疑者,谓之契约不明可也。在法:契要不明过二十年,钱主或业主亡者,不得受理。此盖两条也。谓如过二十年不得受理,以其久而无词也。此一条也。而世人引法并二者以为一,失法意矣。今此之讼虽未得二十年而李孟传者久已死,则契之真伪谁实证之?是不应受理也。合照不应受理之条抹契附案,给据送学管业。申部照会。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案例2将已嫁之女背后再嫁,胡某戏谑子妇虽未成奸,然举措悖
55、理甚矣。阿吴固难再归其家,然亦只据阿吴所说如此,未经官司勘正听。而其父吴庆乙受其兄吴大三之教,遽将阿吴收匿,背后嫁与外州人事,乃妄经本司诉其女不知下落。设使根究不出,凯不重为胡某之祸!揆之以法,合是反坐。吴庆乙勘杖一百,编管邻州。若妄诉一节亦是吴大三所教,则吴大三当从杖编管,而吴庆乙可免。帖县追吴大三根究。解从本司施行。阿吴若归胡某之家,固必有投水自缢之祸,然背夫盗嫁,又岂可再归胡氏之家!名不正则言不顺,本县责付官牙再行改嫁。所断已当,此事姑息不得。胡某未经勘正,难以加罪,如再有词,仰本县送狱勘正其悖理之罪,重作施行,以为为舅而举措谬乱者之戒。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56、宋刑统、编敕、条法事类、例、折杖法、刺配、盗贼重法、两府三司、糊名、誊录、审刑院、鞠谳分司、翻异别勘制(翻异别推制)、泰和律义二、简答题:1宋代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2简述宋代主要立法活动。3宋朝的刑罚制度较前代有哪些发展?4宋神宗时期的贼盗重法有何特点?5简述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6与唐代相比,宋代刑事法律有何特色?7与唐代相比,宋代行政法有何特色?,【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1试述宋初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2试述宋朝法制的特色。3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宋刑统与唐律相比有哪些不同?4试述宋代商事立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思考题】,1宋刑统的立法特色。2宋朝的编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