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编者按】历史征程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成就了百年大党的恢宏气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理论网特推出“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专栏,聚焦讲好“人民至上”“非凡十年”“真理之光”“胸怀天下”“文明家园”的故事,精彩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生动展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宏大图景和鲜活场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是一个描述事物表层的经验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概念。要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必须有深层的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坚定制度自信。

一、科学性和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学性和价值性是评价社会发展的两个尺度,科学性是客体尺度,即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性是主体尺度,即满足人的需要,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规律,作为上层建筑,它适合当代中国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和要求,并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它激发了人的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它的确立和发展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贯穿规律和价值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坚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即符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坚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世界历史潮流,即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一致,包容人类进程过程中的合理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凸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维护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确立的,从“一大二公”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总结和积累的成果。只有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从而保证社会成员在生存发展方面的机会平等,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和生产过程的平等。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其关于人类解放的全部学说和实践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发展,尤其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发展提供了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人民当家作主,才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的水平和质量;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扩大社会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据中国现实国情,目标是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表现

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有力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也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我们党和国家的活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稳定、国家统一更加坚固。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检验一种制度是否比其他制度更具有优越性,关键是看那种制度是否能调动更多更广泛的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代表全国最广泛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体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集中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社会团体、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意见,调动各个方面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生产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检验一种制度是否比其他制度具有优越性,归根到底是看,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那种制度是否能创造出更高的生产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经济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对外开放。正是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我们创造了无数的“中国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目标。看一种制度是否比其他制度更具有优越性,就是看那种制度是否始终为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写在党章上、入进宪法里,也铭刻在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制度上。

在人类发展道路上难免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应对挑战和化解危机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依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我们不仅战胜了外部系统风险的冲击,也逐步深化调整了我们的经济结构、金融组织形式。也正是依靠我们这种有效政令、灵活多样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才能迅速动员起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一次次重大危机和挑战。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制度变迁史。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坚定制度自觉和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那天起,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入自己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制度自觉和自信,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当然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THE END
1.宪法宣传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形塑着我国宪法的价值谱系、规范结构和制度形态,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律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二者深度交融、良性互动,不仅为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宪法视角,也https://www.xjpcsc.gov.cn/article/41ba52c45e4446df955bb9ca14fe9349
2.社会民主范文11篇(全文)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就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应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革,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做到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中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td5r54y.html
3.孙颖莎,宪法伴我成长最新资讯孙颖莎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宪法不仅是一纸法律文书,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南针,我们也应该像孙颖莎一样,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宪法的精神,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https://jiaosang.com/post/24999.html
4.中国新发展理念与国际规则引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宣告:“铭记联合国宪章关于促进各国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宗旨和原则,庄严宣布我们一致决心紧急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⑤建立新秩序的目的是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尽可能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保证目前一代和未来世世代代在和平和正义中http://www.sass.cn/109000/5715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