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中国法学教育

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否存在“法学”,国内学者有不同看法。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社会无‘法学’,也不存在‘法学教育’”[1]的论断。笔者不敢苟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从这一角度看,我国古代社会是存在“法”的,也存在研究“法”的“法学”。尽管在名称上夏、商、周称刑,秦以后称律,但实质上就是“法”或“法律”。

3.建国前的中国近代法学教育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法制文明,日益显示出其僵化落后的弊端。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图存,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从此,中国的法学教育进入了近代时期。

4.建国后的中国现代法学教育

1949年,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法学教育从此进入了现代时期。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现代法学及法学教育的命运。由于过分强调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说,新中国的法学教育发展时升时落,甚至一度被取消。这正应验了美国法学家庞德的一句名言,“法学教育是法律的基本问题,而法律是宪政的基本问题[5]。”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发展史即是中国现代法律命运的变迁史,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法学教育在全面废除旧法的背景下形成了基本格局。当时,法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专政人才,据统计,在1949年,全国共有205所高等专科以上学校,其中公立124所,私立81所,设有政治、法律院系的共计53所[6]。国家统一办学,政府将私立学校全部收归国有。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1952年提出“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对全国高校进行调整,成立了四个政法学院和十一所设有法律系的综合性大学。这一调整深深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影响至今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课程设置上,1953年,教育部指导法学院应开设“马列主义关于国家与法权理论”、“苏维埃国家与法权史”、“苏维埃国家法”、“苏维埃民法”、“苏维埃刑法”、“中国国家与法权史”、“苏维埃民事诉讼法”、“苏维埃行政法”等课程。从这些课程设置上看,新中国的法学教育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深受苏联的影响。

1958年以后,中国法学教育开始滑坡,直至“文化大革命”时完全被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我国法学教育的春天。法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形式的教育纷纷举办,从中专、大专、本科一直到硕士、博士,层次多样,此外,广播电视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办学方式相继出现,在校的本、专科生人数剧增,教师队伍迅速扩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法学教育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完善,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1992年以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确立,法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已逐步转变。

5.新世纪的中国当代法学教育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全方位、高层次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和趋势。从内容上看,包括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文化、生态、法律等诸多领域的沟通、交往和联系的加强。由于WTO的基础是规则,因此,中国入世后,现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甚至可以说一场新的法律革命正在酝酿,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法律规则的国际化,即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接轨问题,其次是法律合作的国际化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具有国际法律知识、懂得WTO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法律人才。法律人才需求的国际化决定了以培养法律人才为己任的法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WTO引发的法律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当代法学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和客体、教育手段等层面上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立足本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胆引进公平竞争机制,给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舞台。继承本国法学教育的历史精华,面对未来各方面的竞争,迎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国际化研究”(2020WQYB017)。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pptx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演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律的转型与发展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启示01引言研究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国https://m.renrendoc.com/paper/358735044.html
2.中华法系的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因为种种原因,中国法律的近代化逐渐与中华法系渐行渐远,取法欧美成为时代风潮。然而,经过百余年发展形成的法律体系,仍然与本土社会和国民心理存在着诸多隔阂。这就昭示了,照搬照抄外国法律制度、法律理论之路,终究是走不通的。中华法系对于当下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参照模式,而不是琐碎片面的制度集合,它http://scdfz.sc.gov.cn/whzh/qzzhrmghg70zn/content_29533
3.浅析当代中国法律在社会变迁中的工具职能浅析当代中国法律在社会变迁中的工具职能 许国鹏,殷宏亮 开通知网号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起伏,社会制度的盛衰以及科技的进步,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法律在社会变迁中充分发挥着工具职能,法律是一种与其他社会制度无法分离的社会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调节手段。法律既引导社会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DDFX200109002.html
4.中国法学创新网触屏版审视经济法的制度变迁,还可进一步发现经济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相关性:在中国70年的历史变革中,凡市场经济因素多的时期,经济法制度就繁盛;凡市场经济因素少的时期,经济法制度就枯萎。虽然本文主要关注经济体制等因素对经济法制度变迁的影响,但事实上,还应关注经济系统与法律系统的相互影响,重视经济法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促进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M.php?id=13243
5.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变迁研究摘要:由于学者对于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分析基本属于横向研究,缺少纵向的研究,所以本文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本身的历史变迁过程和当前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主要运用制度生成、路径依赖、“历史否决点”、效能分析等方面的理论,对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产生、实施过程等进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D01502120
6.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本文以陈述中国宪法变迁的事实为基础,体会中国宪法变迁的经验教训,并从学理上规范21世纪中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取向及应当遵守的规则。 一、随意修宪,最终导致国民党一党独裁——民国时期的宪法变迁 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意义上的宪法在20世纪初才在我国萌芽。在法律制度方面,国人历来自视老子天下第一。19世纪中叶,西方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4348.html
7.《法史学刊》(《法律史论丛》《法律史论集》《中国法律史研究中国法律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汪汉卿、王源扩、王继忠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辑又名《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文化》,陈鹏生、王立民、丁凌华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0辑又名《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林明、马小红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1辑又名《中国古代法律https://www.douban.com/note/791689512/
8.《法律博物馆》——中华法系制度变迁江隐龙老师的《法律博物馆》,通过“器物”揭示了中国的法统理念和法治文化的变迁,集中展示了中华法律文明的变迁和影响。 在当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法律文化视野下,重提中华法系有助于法律文化在本土资源的适用,有利于克服法律的机械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1572007_106603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