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獬普法国家宪法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是软萌又超正气的“湖小獬”,源自神兽獬豸

作为湖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的专属IP形象,秉持公平正义

每年都有一个关键的日子——12·4国家宪法日

它可是我国根本大法的“高光时刻”

一到这时,小獬就会出山普法

你们了解宪法吗?

01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

我国宪法从1949年起,先后经历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历史变迁。其中,八二宪法(即现行宪法)共经历了五次修订。

发展历程

1.前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我国正式颁布宪法以前起过临时宪法的作用。

2.第一部正式宪法:“五四宪法”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第二部正式宪法:“七五宪法”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4.第三部正式宪法:“七八宪法”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经重新修改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

5.现行宪法:“八二宪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和全国人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八二宪法”的五次修正

011988年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021993年修订了国家根本任务,提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制度。

031999年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序言;明确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修改了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04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条文写入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052018年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规定,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助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氛围,到推进合宪性审查,保证宪法的实施,有力维护了宪法权威,再到建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不断完善宪法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法作用,推动宪法制度实践创新和与时俱进,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经验。

我国现行宪法自公布施行40多年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此外,宪法还促进了人权事业的发展,并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THE END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宪法的制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2024年宪法宣传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宪法的制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新媒体部组织了“尊崇宪法与‘法’同行”国家宪法日主题直播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宪法的制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科主任梁艺对共同纲领,“五四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06/doc-incypsyi1895517.shtml
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2022年出版计划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满铁”研究人员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所得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参校中西学者在二三十年代做的研究,再辅之以实地调研,深入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和局限,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翔实生动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历史https://www.douban.com/note/824257121/
3.从和谐司法到司法为民评《中国司法理念的变迁》马毓晨博士的《中国司法理念的变迁》一书,勾勒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司法和谐向当代的司法为民变迁的曲折历程,而未来司法理念的走向,则取决于当下司法制度与整个社会的契合度,因此,身处这个变革时代的法律人,如何在传承与创新法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深长思之。 http://www.legalweekly.cn/whlh/2023-05/18/content_885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