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2phata

19.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A)(P102)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20.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D)(P100)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C.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D.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21.科学的本质属性是(A)(P95)A.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B.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C.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D.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2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D)(P149)A.相容性评价B.自洽性评价C.简单性评价D.系统性评价2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B)(P121)A.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B.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C.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D.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四.问答题: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答:①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③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P186-188)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答: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答:第一.创造性;第二.效益性;第三.风险性;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答:第一.产权激励;第二.市场激励;第三.政府激励;第四.企业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答:第一,客观真理性;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答:(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其中代表问题,代表试探性理论,代表排除错误,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答:(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答:第一,逻辑条件。第二,经验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7.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四.论述题: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问答)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3.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答)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6.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P184-186)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THE END
1.法律法规体系概览解析国家治理结构中的规范性文本法律法规体系概览:解析国家治理结构中的规范性文本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特点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等目的而制定的各种规定。它们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即必须遵守,不遵守则可能受到处罚。 二、法律法规的种类 基本面宪法 专业立法(https://www.jb9ykztqn.cn/gong-qiu-shi-chang/200143.html
2.法律法规的多样性与层次结构法律法规的多样性与层次结构 法律法规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就在于它们的多样性和精细化管理。 首先,国家根据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例如,西方国家以宪法为基础构建了复杂而完善的立法https://www.6vjxuc8a1.cn/xing-ye-dong-tai/451303.html
3.规章不属于法律规范丨全国人大官网解读如何区分法律规范与非法律可见,规章虽然有强制约束力,但它的强制约束力取决于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说明规章的强制约束力是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的延伸。至于国家机关发布的决定、决议、规定等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强制约束力,在法院审理案件中,则只能在说理中引用,而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9/12/11677680_1141536541.shtml
4.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探索规范性文本的多维度关系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探索规范性文本的多维度关系 一、法律法规系统概述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定。它们在不同层次、领域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宪法、行政 法律、刑事法律以及特别保护措施等。 二、宪法及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hi-shi/425370.html
5.法则纷呈剖析法律法规的奥秘一、法则之源:法律法规的定义与分类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民权利和义务得到平等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事 法以及国际私法等几个主要类别。 二、宪政之基:宪法的重要性与作用 宪法是国家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37678.html
6.纲领之光100条法律法规的律则篇章纲领之光:100条法律法规的律则篇章 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法律法规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确保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100条法律法规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法律之根 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基本规范,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yang-sheng/473497.html
7::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内容,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律是通过国家立法程序予以规范化(法律化)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国家意志。法律的本质特征,一是规范性,经立法机关制定为法律规范,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可以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即“法源”);二是国家强制性,即由国家强制机关(公安、法院、检察院、羁押场所、监狱等)作http://fw.mwfw.cn/fw/237566.html
8.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请举相关规则详细法律规则逻辑结构分类有三要素和二要素之分三要素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部分.如年满18周岁、签订合同的双方二要素有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行为模式该不该这样做、应不应该这样做得部分法律后果:规则中指示可能的法律后果或者法律反应的部分这已经非常好理解了,不必再举例说明吧! 解析看不懂?免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f5bb7c24909d0a5ae08fd84796716797.html
9.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复习篇计算机取证是对计算机入侵、破坏、欺诈、攻击等犯罪行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按照符合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识别、保存、分析和提交数字证据的过程。 依据计算机取证的过程,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大体如下: 电子证据监测技术 物理证据获取技术 电子证据收集技术 电子证据保全技术 https://blog.csdn.net/qq_35481726/article/details/125190843
10.《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第一部分 法条的逻辑结构 一、法条的逻辑结构: 法秩序包含规则。 规则的特征: 1)规范性; 2)一般性。 规则的来源: 1)出现在习惯法中; 2)由现行有效的法规范中推论出来; 3)透过具体化法原则而得。 规则的载体:法律语句(法条)。 1.1完全法条的构成 https://www.jianshu.com/p/b69c50e9ed99
1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pdf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雷 磊 内容提要 :中国学界在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主题上经历 了数次范式转换 , 目前的 代表性学说为 “新三要素说”。这一学说的形成有其层层相 因的发展脉络和合理 性 ,但在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缺陷,根本原因在 于误识 了逻辑结构理论所要解决的 问题 以及逻辑结构的性质。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219/144885426.shtm
12.2法律规定的逻辑结构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文档简介1、一、法规范之存在上的逻辑结构(一)法条、法律规定与法规范由法条组成法律规定,再由法律规定构成法规范。(将数个法条组合成一个规定单元后才能发挥其不矛盾的规范功能)法条1.1法条是在制定法下,基于立法技术的需要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5194398.html
13.法律规范逻辑结构新论法律规范逻辑结构新论 一、对“法律规范”的界定 1.关于“法律规范”语义分析 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名词和概念是要区分对待的,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所谓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而名词只能是其逻辑思维形式的语言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应当用清晰的逻辑去辨析把握作为名词的“法律规范”所https://www.douban.com/note/23397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