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网

我国现代意义的普法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这就是“一五普法”。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实施机制被延续下来。在古代中国,尽管法律体系和观念与现代社会有本质差异,但也出现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使得民众接受法律熏陶;对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惩治犯罪、引导社会成员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成熟。

悬法象魏

中国最早的普法活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教化。尧舜禹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4位英明帝王的统称。尧见有人犯罪受了处罚,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这些帝王先贤都很注重教育部族民众遵族规、尊天地、敬鬼神、孝父母,这些都是最早的普法萌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潇说,“回溯历史,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是普法活动的,应该是西周时代的悬法象魏。”

朱潇对“悬法象魏”作了详细解释。《周礼》中说,“正月之吉,始和布宪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而《天官·太宰》有“治象之灋”,《地官·大司徒》有“教象之灋”,《夏官·大司马》也有“政象之灋”,似乎都是同时一并公布。要将如此多的内容传达给百姓,并保证其一览无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周礼》中的“悬法象魏”也许是将各种法律的个别内容以及肉刑以图像化的方式予以颁布,使人见而生畏,不敢为非作歹;又或是像后世榜文一类的君主特别命令或训诫。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内容,《周礼》所描述的场景都带有很多理想性成分,还不能视为对成文法的公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古往今来,守法用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载于《周礼》之中的“悬法象魏”显然也是让人民知晓法律的方式之一。在公布法律后,各部门还要组织内部官员学习讲读法律的内容。

《周礼》中也有详细描述:州长必须向人民读法两次,党正一年读法5次,族师一年读法12次,闾师每逢集会的时候就读法。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全年读法至少在40次以上,平均每月不少于3次。这也反映了社会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

为保证对法律传播的有效监督,西周专门设置了“布宪”一职,负责颁布法令并监督法令传播。国家将法律内容公布之后,需要官员逐级下达与传播;布宪则巡行四方,对法律是否传播到位进行检查和监督。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刑书”“铸刑鼎”事件,是通过刻法律于鼎器之上的形式,向全国公布法律。秦朝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为指导方针,这里的“吏”即官吏,即由国家基层官吏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宣传。汉代法律宣传,又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以书面方式公布、张挂法律文书,二是将民众召集到一起进行口头讲读。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尽可能保证和实现了法律信息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效果。

朱元璋创制“讲读律令”

“明清两代大兴讲读律令政策。”朱潇分析说,“明清两代律典中特有的‘讲读律令’条,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宣传教育的一大创新。”

自明代开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口的增长、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法律传播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的法律传播,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活跃局面。《大明律》中专门设立“讲读律令”条文,列于吏律公式首位:“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明太祖颁布的《大诰》与《教民榜文》等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以《大明律》关于宣传法律的条款为例,其中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讲读律令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颁布的各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包括为官断案所需要的法律、谕令、告示、判赎等。为敦促官员学习律令,明代还非常重视学堂里的律学教育,把“讲读律令”纳入科举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读法学法以后,能够怀刑知耻、明法守纪。

朱元璋之所以创制“讲读律令”并热衷于法律宣传,是要官吏和百姓都知晓并遵守法律,成为皇权下的“顺民”。明清两代,这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统治者反复要求甚至劝说官民学习、遵守法律。

清承明制怀刑知耻

清承明制,清初律内仍有“讲读律令”条。雍正三年,因无“在内从察院,在外从按察司,年终考校,及不晓律意、三犯递降叙用”之例,遂将明律中“每遇年终”以下句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后因例文内容已包举于律文之内,且“通晓律令”属官员考校之一节,不便另列条款,在乾隆五年正式刊布的《大清律例》中删除此例,仍将“讲读律令”条定为吏律公式之首,内容为: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谋反、叛逆,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即律令)者,斩(监候)。

“明清两朝‘讲读律令’始终包涵三层内容:一是规定对官吏读律的要求和对其进行考核的方式,二是规定对能熟读律令、通晓律意的百姓进行奖励的方式,三是规定如何处罚更改变乱成法的官吏。”朱潇说,“法条要求官员务必熟读、讲明律意,从而能够运用法律剖决事务。未达到要求则要受惩,若是变乱成法,则处以极刑。对百姓读律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鼓励措施,不读律并不会受到惩罚,但犯过失或受连累致罪的,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免罪一次。”(《河南法制报》)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
1.夜白网贷广告千万别点着玩!查看利息和额度次数太多,有可能影响她通过,44信用记录良好,张女士经营着一家培训机构。她可以尝试与银行沟通,年离职前建议她换一家银行办理贷款。年初的一次贷款操作有关,但资格审核均未通过APP扬子晚报,天花了近。律师建议,多次查询贷款广告加剧风控压力,或者申请调解,降低资金分散的风险敞口? https://bbs.9you.com/thread-1526350-1-1.html?modwap=viewthread&tid=806165
2.良法善治丨依法治国,总书记这些用典寓意深刻时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引用典故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一起学习↓ 总监制丨闫帅南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1204/c1001-40375377.html
3.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原标题:《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 循法而行》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46980
4.宪法别称和雅称.doc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宪法的作用,维护宪法的权威,推动宪法实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宪法别称和雅称(2)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其发展历程中,人们出于对宪法的尊重和崇敬,赋予了它许多别称和雅称,这些称谓不仅丰富了宪法文化https://m.renrendoc.com/paper/334955761.html
5.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古代十二个月的雅称首页 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古代十二个月的雅称 中国花文化是什么_中国花文化:十二月令花与花神2020-08-25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通用4篇)2024-10-1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四篇)2024-10-1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通用4篇)2024-10-06 体育教学论文1000字锦集https://www.scfaying.com/k/zhongguohuawenhuaguojixueshuyantaohuigudaishiergeyuedeyacheng/
6.18个中文雅称,心动18次法治之光芒万丈 526 荷月痛饮忘忧物,无肠公子为相伴。解醉半杯不夜侯,齐女青门绿玉房。玉郎狸奴婵娟子,花信风来刺客香。 月亮的雅称 太阳的雅称 书信的雅称 酒的雅称 女子的雅称 男子的雅称 农历1月别称 农历2月别称 农历3月别称 农历4月别称 农历5月别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20/09/285549_1040550993.shtml
7.汉语之美!一起品读雪的30种雅称[雪]除来自溧水发布一起品读雪的30种雅称[雪]】除了“鹅毛”,你知道如何优雅地称呼雪花吗? 寒酥、凝雨、琼芳、琼妃、琼英、瑞叶、仙藻、银粟、玉沙、玉尘、玉蝶、玉蕊、玉鸾、碎琼、六出、六飞、六花、乾雨…这些对雪的雅称,你知道几个?戳图了解↓↓一起感受雪中的诗意! ? https://weibo.com/2986699172/FCX8BteTS
8.各类人群雅称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https://www.360doc.cn/mip/1133285149.html
9.凤凰法治网【#黑猫投诉启动315线索征集令#】#共筑消费新活力# 黑猫投诉联动@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青年网 @法治网 @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证券日报之声 @新华网财经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交通广播 @凤凰网科技 启动2024年315全民线索征集令。面向消费者征集各类消费侵权线索,曝光不良商家典型案例。促进消费维权共建 全文 1 https://m.weibo.cn/search?containerid=100103&q=%E5%87%A4%E5%87%B0%E6%B3%95%E6%B2%BB%E7%BD%91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法治区别于其他国家法治的“第一”有很多雅称,选出下面句子中对“第一”的雅称用得不够得体的一项 ( ) A. 《红高粱》这部影片由着名演员巩俐领衔主演。 B. 他学习很勤奋,期末考试摘取了桂冠。 C. 在技术能手的比赛中,他独占鳌头。 D. 我们班各项工作都很出色,期末评比中名列榜首。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小伟的爸爸是一家大型国https://www.shuashuati.com/ti/bd0722a821654027ab5639a1f7a95477a1.html
11.奋力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湖南衡阳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廻”而雅称“雁城”。“如果把法治比喻为跨越山河的飞行,那么法治政府就是‘领飞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朱健对“法治”两个字特别关注。 3月7日,朱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近年来,衡阳市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主体工程,以人民为https://www.hengyang.gov.cn/sfj/zcqgfzzfjssfs/20240308/i3274529.html
12.教师法制培训心得8篇(全文)总之,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民主、法治的观念,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不是约束行为的锁链,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义会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势群体也能得到法律阳光的普照,从而自然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他们从单纯的教室教育中学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价值所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mz8z4pq.html
13.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二单元1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二单元1-7课共14课时教案.docx,您好以下是您请求的文档摘要标题综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二单元17课共14课时教案内容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设计课题开学第一课班级上课时间学习目标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了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11/5322322011011310.shtm
14.凝聚法治共识(第51页)注:本站提供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电子版书本导航,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机构以及道德与法治家教老师备课,九年级学生在线学习道德与法治,预习和复习以提高学习成绩。由于我们不存储课本图片,点击上方图片将跳转到第三方网站进行阅读,若是您发现链接失效,可发邮件跟我们反馈。http://m.dzkbw.com/books/rjb/zhengzhi/9s/057.htm
15.2016年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必修课试题(附答案)6、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傣族的雅称是什么?( ) A、孔雀之乡 B、铜鼓之乡福泽谕吉 C、软玉之乡. 答案: A 7、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常见的行礼方式?( ) A、顿首 B、作缉 船舶 C、握手 答案: C 8、2013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内容之一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http://patent.en369.cn/xueshu/299014.html
16.一般论文的结构格式(通用10篇)(三)加大法治监管 1.协调各监管部门协作,优化监管方式 由于我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机制,各个监管机制间能否协调运行直接影响着金融监管的效率。同时,金融监管的改革应充分考虑我国现有情况,在监管理念上,应以防范风险为核心,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在监管方法上,实施科学化监管技术和方式,合理设定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il217s2.html
17.人文传媒网据悉,2021年12月27日,教育部按照有关工作要求,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同意,制定了《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22年初,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即开始着手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推荐包括院领导在内的13名审判业务骨干,经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聘任,在全县各https://www.rwcmw.cn/index/article/?page=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