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共同点)
(1)考试的某些原则上相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而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倡导的“自由”“平等”不谋而合。在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中都无一例外地规定了政府官员均须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
(2)考核奖惩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而在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功绩制,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确定的业务能力和其他工作素质决定文官的录用、升降和奖惩。这些制度无疑保障政府管理效率和政治清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影响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的世袭、察举等人为的选官制度,打破了“士族阀门”的不合理现象,使一般的平民得以通过科举向上层流动;同时也为统治者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招揽了更广泛的人才,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而西方资产阶级通过建立与改革现代的公职任用制度,打破了早期“个人赡徇”“政党分肥”官员制度,有效防止了政党关系及血缘门第;同时公平、自由的考试也吸取了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
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这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将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这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五、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
1.不同文化价值取向(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①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孔子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体现了天是万物的主宰。孟子最早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性与天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善。②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更是表明天与人是息息相通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将人性、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宇宙的本原“理”的高度,将三者统一起来。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强调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形成了一种注重群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更是侧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规范与压制,强调个性服从并统一于共性。(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①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价值和冒险精神,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注重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②西方主张人的个性张扬,积极进取,勇为人先,这种文化心理塑造了西方与东方不同的民族性格。
联系地址:合肥市庐阳区秋葵街与望春路交口东南普天合电B座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