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法律,千载遗风:论儒家视角下的古代司法诉讼制度法家儒学董仲舒儒家化

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被称为“中华法系”,其基本特征是贯彻着儒家内核中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整体看来传统法律无一不暗含着儒家之色。而中国古代的司法诉讼也是其制度的重要分支,在其影响下进步发展。

一、源见真知,法律儒家化之发展

法律与儒学之融合过程以循序渐进之态所呈现,随着朝代的兴变而有所变化。法律儒家化这一起源还要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产生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墨各思想学派各自成户,于治国问题各持想法。

对于各思想流派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取。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国都进行变革想要增长自身实力,这时善用法治与权势的法家,因更能满足统治者的政策需要而被重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盛行流派,其学者地位更是蒸蒸日上。

李悝是法家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创造了《法经》后法家学说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也为秦朝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借鉴。汉朝初年的制度与秦朝制度较为相似,法律领域亦有此体现,故在汉朝初年法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法家思想的兴盛也反映出儒家学说的沉寂,在先秦至汉初注重仁与礼的儒家思想并不符合统治者的政策需要,故而社会影响力不高。当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后,这种局面由此反转,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家逐渐替代了法家在社会中的地位。

《晋书》:“后人生意各为章句。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

儒家地位的提升在法律领域亦有所体现,儒家思想以不可抵挡之势渗入法律发展的路径之中。在面对案件判决时法家与儒家的判定方式并不相同,而为了顺应时代的思想潮流,在遇到不同情景的法律案件时,统治者规定可根据孔子所做《春秋》中的道德规范来判案,这就体现出了法律施行中的儒家精神。

在儒家学说对司法领域的渗透进一步加深后,面对汉朝自身不成熟的法律条文,统治者决定让儒家学者对法律条文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措施的影响下,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思想被贯彻到法律的各句各义中,推进了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各国自怀变法强国之志,在这种建立新制度的背景下,法律体系也开始重建,由此法律儒家化迎来了最好的时机,通过此次法律体系的重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在内容上已基本完成。

儒家思想要想真正渗透进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需等待一个制度重建的时机,而东汉末年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然亦可于法律儒家化现象之下,观其诉讼体制。

二、可谓要津,法律儒家化在古代司法诉讼制度的体现

其实法律儒家化从西汉中期开始就有所推进,当时用儒家经文解释法律条文和运用《春秋》判定案件的司法现象十分盛行,由此为法律的儒家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

《春秋繁露·精华》中说:“春秋之听狱业,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董仲舒是将儒家思想引入汉代法律的重要人物,他倡导将《春秋》中的核心思想作为司法判决的重要依据,根据案件情况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进行判决。

儒家思想中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思想要求案件判决必须客观公正,尽量避免冤假错案,汉朝政府由此加强案件的审核力度,录囚制度随之诞生。在此种制度施行的情况下,如若案件尚未判定最终结果,司法官吏必须对在押囚犯进行监督检查与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冤假错案的发生率。

到了唐朝,儒家思想在司法诉讼中的体现则更甚。唐朝法律完全将儒家礼教作为立法和判定刑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唐律实现了道德规范与法律条文的高度融合,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儒家思想。

唐朝沿袭了西周的“五听”制度,这种较为客观可靠的审讯方法成为主流,而各个朝代对于刑讯手段的规定并不相同,唐朝则较为严苛。必须用规定的刑具进行刑讯,并且对刑具还有一定的规格要求,此外对一些特殊人物如老、少、残疾者不得使用刑讯。

受儒家“德治”的影响,唐朝统治者对于囚犯的性命也十分重视,故在司法领域衍生出一种慎刑制度,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唐代的死刑案件必须要层层上报,进行多次上奏在皇帝同意后方可施行。

在儒家思想与唐朝法律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唐代司法用刑更为客观、慎重。在司法过程中对于囚犯实施的刑罚相比前代有所减轻,死刑的执行次数也相对减少,在使用刑罚时并不会一味的加重,反而更加人性化采用较为合理的刑罚制度。此外,在对待一些模糊不清的案件时,司法官员一般也是从轻处罚。

法律儒家化在汉唐的司法诉讼制度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司法判决逐渐与儒家思想所挂钩,使冷冰冰的法律变得更加人性化。任何制度从其变动的那一刻起,就会牵连出无数因果。

三、泮林革音,法律儒家化对司法诉讼的影响

《礼记·经解》说:“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以德入刑罚,予以教化,体现了主观思想对于民众改过自新的作用,从侧面反映出儒学之盛行。

万事若顺则为利,这对汉朝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儒家经典在国家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但万物有利有弊,在法律儒家化进程尚浅时,现存的法律条文不足以满足其政治需要,汉朝统治者就会对儒家经典产生过度依赖的现象,这与司法案件的灵活多变性不甚相符。

经多年之累后,传统的儒家文化仍然对当代的司法制度产生影响。儒家的“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有所保护,故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老、弱、孕妇等群体,在司法制度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

如今的司法制度也被披上人性化的合理面纱,追求公正执法、程序正义,使客观正义深入司法制度的核心,让司法结果更为人们所接受,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经久不衰,它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先秦时期即便儒学昌盛,但不符合统治者的政治理念,故儒家学说从先秦到汉初一直都被其他思想所束缚,直至汉朝董仲舒对其进行重建后,儒学才符合政治需要重焕生机,自儒家地位提升后,其核心思想也在社会各领域逐渐渗透,从而对古今的司法诉讼制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结语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对物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儒家思想正是如此。自儒家思想被有所重视后,儒家思想就逐渐渗透与法律领域,从而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由此展开。在东汉末年后,各国法律制度等到重建从而法律体系的儒家化进程得以实现。

在儒家思想在法律体系的渗透对古代的司法诉讼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唐时期的司法诉讼制度变得更加人性化,更为合理、客观,慎刑思想也由此产生,使得古代的法律更为先进。凡事虽有利有弊,如若能对儒家思想做到辩证看待,使其继续发挥在法律领域的作用,那么中国的诉讼制度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THE END
1.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中国古代法制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和推动当时社会文明的法律保障。尽管古代法制与现代法治在许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来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它总体上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中华法系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较之世界其他法系更为发达,并对周边国家法制产生了重大影响。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388
2.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依法约束权力,法制就能得以维持,盛世就有出现的可能;权力超越了法律,社会秩就会混乱,衰世就必然出现。以法律约束权力是维系法制的根本,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法制推动社会的发展,调整社会关系,保证国家的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历史证明,重视法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昌盛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
3.“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摘要“以儒释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特殊现象,起源于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代。其核心在于强调儒学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作为判断罪与非罪、衡量刑罚轻重的依据。“以儒释法”的出现打破了汉代以前儒法对立的局面,并将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4.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法律是复杂的,法律所创造的文明亦然;文明的交流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也会让相应的法律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清晰、全面地呈现跨度长达四千年的人类法治史,本书借用全球史的视角和方法,以“法律”“秩序”“文明”这组概念为核心,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各大法律体系的发展脉络,逐一解析重要节点,以此阐释法律的发展如何反哺https://www.meipian.cn/56ooqkra
5.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应坚守的基本原则2、罗马法与现代法律比较 得出结论:罗马法显然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 这种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使学生深化了对罗马法的理解。 http://www.aqez.net/zypt/xkzy/ls/597540.html
6.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精选6篇)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从春秋孔子开创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得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国民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的国学。然而在今天大力倡导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如何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不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vnx0puw.html
7.亲亲相隐思想对古代法律制度产生的影响“亲亲相隐”是儒家“孝”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提倡亲属之间相互容隐是一种人性之本能。这种思想自孔子起提出,不仅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也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制定。容隐制度是“人情”和“法理”对峙的产物,引起了学术界的好几次争论热潮,多年来被众多专家和https://www.unjs.com/z/496604.html
8.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演变.ppt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演变.ppt,社会背景 魏国 西晋 三国 蜀国 两晋 吴国 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南北朝 北魏 北朝 北齐 北周 一、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 1、蜀国——《蜀科》、《蜀令》 2、吴国——“吴之律令,多依汉制” 3、魏国——《魏律》(《新律》) (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20/6215133240003035.shtm
9.欧洲汉学家笔下的古代中国法律形象换言之,启蒙时代多数思想家的斗争矛头主要集中在欧洲当时的君主专制,与相隔千万里的东方古代中国并没有多大关系。因而,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对于中国法律的描述或讨论——不论其趋于正面还是负面,虽然对于后来古代中国法律的负面形象发生潜移默化影响,但很难说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彼时古代中国法律历史的真实面貌。 http://m.legalweekly.cn/whlh/2022-03/31/content_8696501.html
10.不可回避的存在——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刑事和解最新文选2.“情、理、法”在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中的意义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的审判方式,是一种“父母官”审判或“卡迪审判”的方式。⑤在地方官员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其所诉求的是实质的公道正义,而非形式的法律正义,它可以几乎不受法律的约束,进行自由裁量。(除命盗重罪等的刑事案件确实是依法进行审判以外)对具体的个别案件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8359
11.清代刑事司法中的严格法律解释一般司法理论认为,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没有法律解释就没有法律的适用;欲使法律得到正确的适用,必先对法律规定的含义作出正确地阐明,而要正确阐明法律规定的含义,就必须采取正确、科学的解释方法。现代法律为了严格贯彻立法者的意图,都规定了对法律进行严格解释的原则,也就是必须最大可能地按法律条文的字面本义来https://china.findlaw.cn/bianhu/xingshibianhu/xingshifalv/42563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