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思想与史鉴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与道德,历来是治理国家的两个基本工具。从西周的“礼与刑”到汉代“德与刑”再到清末的“礼与法”,在国家治理中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争斗似乎从未停止过。治国理政的手段中,究竟是选择法律还是道德?抑或是兼而采之又难分有无先后顺序。依托于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实践,我国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思想理念。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总结社会历史经验和把握治国理政规律的基础上,精辟地阐明了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形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笔者通过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史中法治与德治两种不同治国理政方式的产生及发展,总结法治与德治思想的史鉴价值,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法治与德治的最新应用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史鉴价值之一就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德法并举的治国理政模式,法治思想与德治思想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成为维护国家稳定、推动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治理模式及其思想理念对于中国当代治国理政体系和社会建设策略的构建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史鉴价值。德法共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礼入刑、德主刑辅、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治国理政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的“礼与刑”

西周在夏商原有的法律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发展,周公提出明德慎罚以实现巩固统治的需要,这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用以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准则——“礼”,因其适用对象的不同间接上确立了中国古代法的公开不平等性,亦成为古代特权法的开端,为后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礼与法走向分立,这也可以看作我国法治与德治思想争论的开端。

西周时期的“礼与刑“主要是用来调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西周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作为表现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礼与刑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规范,但二者在表现形式及功能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如果说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之策,属于积极主动的调整规范,重在教化;那么刑则偏向于消极的处罚之说,属于惩恶于已然的制裁规范,重在惩罚。二者的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以下两点: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法律最为明显的特点就体现在其“等级观念”上,针对不同的对象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特权法。作为宗法制的产物,“礼不下庶人”的含义是指庶人因其低贱的出身,且日常多从事体力生产劳动的特点,不具备实行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即受身份与行为的限制,庶人无任何特权,但仍受“亲亲尊尊”原则的约束;至于“刑不上大夫”,则可以看作是西周贵族阶层的特权法,规定大夫以上的贵族在犯罪后可以获得一定条件下的宽宥特权,无论减免处罚还是其他形式的轻刑论处,都可以明显看出贵族与平民的不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的法律规范主要是用来惩治奴隶和平民阶层的。这可以看作西周的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本朝统治而采取的歧视性手段。

西周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等级分明、刑罚严苛,贵族因特权鼎盛维护自身利益。作为统治者制定颁行的法律必然重在维护自身所处阶层的利益,法治必然要向德治让步。以礼服人,德治天下,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统治者必然要为巩固政权统治服务,其中在社会占据核心位置和崇高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势必会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性地适用法律,维护本阶层利益。因此可以看出,在这个历史阶段,德治可以看作是依据统治者自身的德行标准来治理国家,而并非社会层面的德治。法治在这个阶段并未明显显露出来。自此,中国古代历史上礼与法的第一次分立开始显现,由礼法合一走向礼法分立。

西汉封建社会时期的“德与刑”

汉承秦制,在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德刑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不但有效地继承了秦朝以前传统的“礼与法”的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后世论述“德刑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汉朝法治的发展以汉武帝为分界线,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初至武帝亲政之前,此时“黄老之学”占据了国家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第二个阶段就是从汉武帝任用董仲舒进行改革开始,这一阶段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强调以儒为主,礼法并用,由思想的引导实现制度的结合,礼法由分立开始走向融合。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在看待德刑关系上有自己明确的政治倾向,吸纳先秦暴虐统治灭亡的教训,认为“人性本善”,应采“德教”,强调以德育人,重视教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实际上也体现了西汉统治者继承西周早期礼治思想,辅之以天人感应学说,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神权法的复兴,只不过这里的神权法不再是借助天神来惩罚异端,而是将统治者自身上升为神的替身,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将自己的意志宣扬为上天的安排,不服从就是不敬天。无论是汉初的黄老之学还是汉武帝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秩序,从思想上加固对百姓的束缚。这一时期德治的地位明显高于法治,是统治者重视加强思想统治的结果。虽然这一时期法律制度也有较大的进步,但都是为了辅助于统治者的德治,惩罚不服从统治命令之人。因此,在这一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算是第一次有了正式的胜负结果,德治优先,法治作为补充。

清末修律时的“礼与法”

清末修律,主要通过学习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近代法律制度,仿照外国近代法律文本修订清朝律法。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术语等内容,制定新式法律,由此产生的中国近代法律典章奠定了中国近代法治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大清现行刑律》还是《大清新刑律》,都较以前的封建刑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单独立法打破了几千年来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体例形式,更新了先进的法律文化。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法律文化以“礼治”为核心,重视“德治”,主张运用道德而非法律教化人民,道德的地位要远高于法律。此外,“家天下”的文化传统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人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至高无上,法律作为统治者的工具,要服务于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而西方近代法律自诞生之时就在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个人本位的思想与中国家庭本位的思想截然不同。正因中西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由各自法律文化主导诞生的法律制度也是迥然不同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接受不同法律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在修律过程中往往会在法律原则的理解运用和法律条文的借鉴学习方面作出不同的选择,亦即理论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实践的不同。

中国古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史鉴

(一)礼法合一与礼法分立

回溯中国古代历史可发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进行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时总是通过运用一定的约束手段来实现自身的统治意志,无论是实行法治还是德治,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自身的统治权益。本文概从西周开始介绍,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为了确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统治者提出天人合一说,“上天垂青周人”,建立周朝正是因为“殷失德而周有德”,故而西周灭殷商建国是顺从天意,这一说法蕴涵了德治思想的起源,敬天保民,因而成事。春秋以来,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碰撞融合,德治在与法治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了上风,是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德治思想和相对偏颇的法治思想。孔子认为,推行德治可以紧密联系君主与臣民,君主高尚的道德修养可以教化臣民,以“仁”治天下,隆礼而重法。法治能否正确有效的实施,取决于执法者是否有德,能否奉公守法。而法家则主张实行法律专制统治,反对德治,用严刑峻法来控制人民。

由此可见,仅靠单纯的法治或单纯的德治,并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共同作用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处理德法关系须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应坚持立法上道德入法必要性原则,即坚持在立法过程中将道德规范融入法律条文,但同时还需防止因道德规范的“过度入法”影响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和确定性,防止法律不适当地侵入“良心”这一领域。其次是应注意德法分离原则,即在司法活动中要防止道德绑架司法,实现情理法的有机结合,而非互相制约影响正常司法活动的进行。这两项原则从立法和司法活动出发,阐述道德与法律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结合时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二)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治国理念的两大流派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二者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究竟是德治优先还是法治优先,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不同于当下的依法治国思想,古代法治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修订法律、适用法律,这就必然导致法治实践的不完善,因此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此外,“礼”作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使得德治成为长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受道德、伦理等思想规范的束缚,又因家天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传统,德治往往亦伴随着人治而出现,体现统治者意志的封建礼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进步。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统治者的意志在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近代,人们开始探索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共同作用于治国理政的道路。

中国古代礼法之争的史实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认清历史上失败的教训,清醒地认识到,无论道德与法律孰轻孰重,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如果任意偏重其中一个,必然会导致二者相互排斥,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与此同时,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也须避免人治色彩,实现良法善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促进二者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增砖添瓦。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重视法治,更不能忽视德治的重要作用。

结语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其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思想的历史传统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学习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思想的史鉴价值,必须认识到:依靠强制性法律规范保障社会生活平稳有序进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依靠人们的内心信仰,通过社会舆论与公众监督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生活。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依靠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科学的法律框架内不断填充先进的道德思想,形成系统完整治理体系。只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建立起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式。法治的核心是法律,缘法而治。没有法律,法治就无从谈起。法律的制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科学的立法必须体现绝大多数社会公民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

因此,科学的国家治理观要求我们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双重作用,既重视法律对人类社会的规范作用、对违法犯罪行为强制约束惩罚作用,又要重视道德对人民内心思想上的教化、滋养作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对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助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THE END
1.国家宪法日丨“字”源:安阳殷墟甲骨文里的“法”文化中国行丨了不起的甲骨文 12·4国家宪法日 “字”源其说丨3000多年前,古人有“法”可依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韶华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时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而在古代社会,法律也一直存在。 安阳殷墟甲骨文,不仅记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g1NTE2MQ==&mid=2653583765&idx=1&sn=e43fd51c1925ac311bb0e151e12458eb&chksm=bcdd411d5dbdfea7f3bc79bff6ed4eb2aa76437c2dbe7ae2f21648ed3b660770687a2b851f31&scene=27
2.中国侵权行为法的100年历史和新世纪的发展通过对中国古代侵权法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古代侵权行为法与中国古代的刑法一样,也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中国古代侵权行为法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内涵极其深刻,与西方古代侵权行为法完全不同,具有自巳独特的结构和内容。 (二)中国古代侵权行为法的发展轨迹和清代侵权行为法的历史https://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shizeren/qqmshzr/308460_6.html
3.从《金瓶梅》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从《金瓶梅》中的这些描写可见,在当时,即使是纯粹的民事案件,官府在审理过程中也可以对当事人要抓就抓、要打就打,这与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手段并无不同。法制史家们指出:“中国古代在诸法合体的结构形式中,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在中国的主要法典中却基本用刑事手段调整民事https://www.meipian.cn/3fek8crj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正如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的导论中所说的:“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https://www.docin.com/p-1624187171.html
5.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学了刑法和民法之后,许多人都不免有这样的感慨:中国的刑法体系如此的发达完善,而民法却让人抓不住脉搏,完全不象刑法那样体系完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达的成文法国家,中国古代的法典沿革清晰、一脉相承,无论是《吕刑》还是《法经》或《唐律疏议》、《宋刑统》等,都可以说是刑法典。在汗牛充栋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6.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7.《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8.青书学堂法理学作业精选与解析若有未整理的课程,请私信我补充,欢迎爱学习的同学们收藏+点赞+关注!文章内容仅限学习使用!!! 第1题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法”字的含义的是( ) A:平之如水 B:法,刑也 C:公平 D:保障权利 答案:D 第2题 单选题 古希腊主张“贤人政治”的思想家是( ) https://blog.csdn.net/qq_40602449/article/details/131572089
9.法学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10.邦信阳家事法彩礼返还规则的理解与重构摘要:彩礼是聘娶婚的产物,财物授受仅具有礼仪性质,即使在封建社会,类同金钱交易的“财婚”也为礼法所摒斥。新中国法律制度更是历来反对“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在流变过程中有向民间习俗妥协的趋势。现行司法解释中的彩礼返还规则,存在概念难以区分、覆盖面有限、解释力不足的局限性。从民法角度看,彩礼性质应属目的性https://www.boss-young.com/newsDetail?id=39fc5c4b-330c-49fe-4ed6-08dc1bdc23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