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1)西周建立礼制,提出“
敬天保民
”思想,东周礼崩乐坏。
(2)春秋时期,子产“
铸刑书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内容
学派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
为政以德
”,不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3.结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带来富国强兵,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制成《
九章律
》。
(2)秦汉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
以经注律
。
②魏明帝时期,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以亲属之间的
尊卑亲疏
作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律令体系完备(1)唐朝法律①发展:《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特点:礼法结合,对“孝”特别重视。(2)唐朝教化①提倡礼治:颁行《
大唐开元礼
》,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层教化:重视
家训
,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1.法律(1)宋朝:沿用唐朝法律体系,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大明律
》,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
大清律例
2.基层教化(1)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2)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①北宋:《
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六谕
”,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④结果: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史料情境·练思维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提示
民族政权并立,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立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空前繁荣,需要加强立法来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理学和科举制(教育)的发展,为法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律令的发展完善为其奠定了基础。教材深化·提认知1.历史概念——周初“敬天保民”思想“敬天保民”的思想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西周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2.图解历史——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
3.历史概念——“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4.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发展5.图解历史——古代中国乡约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材料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②,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③。——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读史
①体现了以德化民②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③体现了以礼入法【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
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积极作用:德主刑辅给法律涂上了德的色彩,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道德条文化、法律化,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也促进了法律的稳定;古代中国以德化民;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有利于调控封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礼法结合法律体系形成的原因和评价
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主题二为政以德——中国古代的社会教化史料探究视角1历代王朝的德治思想材料
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品德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摘编自[日]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治理方面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概括他们参与治国的主要方式。参考答案
价值取向:责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自觉。方式: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劝谏君王提升道德修养;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参与构建社会秩序。视角2中国古代乡约教化的演变及影响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约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由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具体内容分为四大纲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正因为乡约的自治性,宋代以后出现了村社自治组织①。——摘编自高学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材料二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②。读史①阐述了《吕氏乡约》的历史地位、主要特点②从教化内容、组织者、手段、目的和结果等角度阐述了明清乡约的特点【思考】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乡约”发展的特点,简要评价“乡约”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
特点:主体:从儒士倡导到政府推广;手段:从主教化到主训诫;内容:从守德到受谕守律;目的: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结果:逐渐与法律融合。作用:积极:政治上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为后世提供借鉴;经济上利于组织和发展生产;文化习俗上,利于促进儒家文化和道德的传播,扶持贫弱,邻里守望相助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局限: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练经典强化提升【练·高考真题】命题点1从祝岁习俗角度考查礼仪教化注重伦理秩序1.(2021北京卷,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
B解析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为解决司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大量增补“例”,使“律”更易于操作,这有利于提升司法官员办案水平,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A项正确。B项中“杜绝”、C项中“确保”表述绝对,故错误。这一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且“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押·经典模拟】预测点1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形成1.(2022山东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答案
C解析
)A.选官以孝廉为标准B.宗法制度影响深远C.儒家思想影响法制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答案
材料中的“丁忧”即行孝道,是儒家道德观的表现,形成制度化法律化说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故选C项。预测点3从礼法关系角度考查《唐律疏议》3.(2022北京海淀二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