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鄂温克民俗文化和桦树皮制作技艺。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基本职责。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以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本民族性格的直接表现,而且是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加强对其传承与保护主要具有以下意义:(1)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来团结和号召广大的中华民族儿女,增强凝聚力,从而能够使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认识和定位,是从较高层次的抽象角度和历史的高度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的宝藏。旅游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机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是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其发展潜力巨大。这种资源不同于普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充分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机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1、确定传承项目,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组织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判断、筛选,把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地方特色,具有时代相承特点,具有独特的知识、出色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保护和传承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传承项目,并根据其类别、特点、濒危程度,申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推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进行保护。(1)增加投资。要想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度,使得更多的群众能够正确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积极组织社会当中的各种资源,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宣传范围广、辐射能力强的宣传活动,有效提升民间文化的知名度,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2)协同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属于全面、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中央、各级政府、地方文化机构、宣传机构以及非物质文化的专家进行协同合作,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力量,最大程度的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结束语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前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衰退,甚至存在消失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伟伟.浅谈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于思文.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史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大众文艺,2015(03)

摘要:

少数民族曲艺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其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2006~2015年间,我国对少数民族曲艺的保护做出了一些努力,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出版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举办了多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活动。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类曲艺项目偏少且集中于部分少数民族、传承人面临年龄老化后继无人且男女比例差别大、演艺团体匮乏、观众群体少等。在今后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曲艺项目的挖掘、申报与管理,出台措施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合理利用生产性保护及数字化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曲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曲艺;非遗名录;传承人

曲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之一。曲艺是中华民族民间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一种以“说唱”为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的表演艺术形式。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同样也创造了属于其民族的独特曲艺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曲艺艺术宝库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曲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少数民族曲艺承载了少数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曲艺艺术素材,而且记载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曲艺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曲艺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

曲艺,又称“说唱”艺术,是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曲艺主要依靠“说唱”这种形式来叙述故事,简练而生动,为人们喜闻乐见。少数民族曲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民族性,最鲜明的艺术特征也在于它的民族性。少数民族曲艺主要流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且采用民族语言(方言)或多种语言(方言)来“说唱”故事,这也是与汉族曲艺艺术最主要的区别。有些少数民族曲艺曲目在语言上体现了鲜明的交融性,即在说唱表演中融汇了汉语及民族语或方言。比如以满族为主创造的“子弟书”便有采用满语、汉语交叉表演的历史。现今,在汉蒙杂居地区仍有“乌力格尔”蒙古族艺人可以同时夹杂汉语进行表演。在塑造说唱故事的主人公上,对于同样一个英雄人物在不同民族都打上了各个民族的鲜明文化烙印,体现了各民族曲艺文化的相互贯通与交流。比如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是汉族曲种中的鲜明形象,然而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在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说唱故事中有所反映,而且在蒙古族的“乌力格尔”说唱故事中也有体现。

(二)少数民族曲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曲艺的另一重要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历史研究价值。曲艺主要依靠艺人的口头说唱来传承,少数民族曲艺同样也是依靠口头说唱这种形式来传承。少数民族曲艺的这种传承方式使其保留了较多的曲艺艺术的原始形态,也为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资观照的范本,因此少数民族曲艺也被称作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比如被称为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即通过藏族(“岭仲”)、蒙古族(“陶力”)及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达斯坦”)这三个少数民族曲艺艺人的不同说唱形式传承下来,成为记载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形式。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通过少数民族曲艺艺人的加工创造得以长久地保留下来,填补了没有文献记载时期的历史空白,成为研究少数民族曲艺史及少数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历史参照范本。

二、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名录保护与传承人传承现状

(一)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名录保护现状

2006~2015年间,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课题组认定少数民族曲艺项目主要依据:一是以少数民族名称命名的曲艺项目,如达斡尔族乌钦、傣族章哈等;二是曲艺项目中未提及民族而所属民族明确的曲艺项目,如乌力格尔、好来宝等;三是为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综合性曲艺项目,如新疆曲子,为汉、回、锡伯等民族所共有,也视为少数民族曲艺项目。根据本课题的认定方法,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曲艺项目共计21项,其中正式名录中17项,扩展名录中1项。

1.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从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中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2.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分配相对均匀

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中,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项目在各主要少数民族中分布相对均匀。

3.非遗项目分布省份集中在民族地区

在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中,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项目所在省份多为民族地区。

(二)少数民族曲艺传承人传承现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而少数民族曲艺传承人则是少数民族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习者和承载者。2006~2015年间,目前共有24位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

1.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数量及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根据文化部已公示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统计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曲艺类传承人在经历了从无到有后,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2)同时,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所占当前批次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的比重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2.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且性别差距较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大部分年龄偏大。总体来看,在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1920后共计2人,1930后共计7人,1940后共计7人,1950后共计4人,1960后共计4人。且在这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第二批少数民族曲艺非遗传承人中,男性占绝大多数,而在第三批和第四批中,女性占多数,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3.少数民族传承人传承的并非都是少数民族非遗项目

一般来说,汉族传承人传承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少数民族传承人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这种情况也并非绝对。在数据统计中显示,有4位少数民族传承人对应的传承项目为相声、北京评书、四川扬琴,而这三个非遗项目为汉族曲艺项目,这样就出现了传承人所属民族与少数民族曲艺项目不对应的特殊情况。

三、少数民族曲艺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至2015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曲艺在传承中不断地繁荣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如四级曲艺类非遗名录体系建立、各类曲艺类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活动开展、曲艺院校及专业逐渐建立,这些曲艺保护及传承工作都促进了少数民族曲艺的繁荣发展等。少数民族曲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传承与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亟需解决,而探寻出合理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曲艺文化发展的路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

1.名录中少数民族曲艺项目少、分布民族不均

目前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选及认定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据统计,在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中,少数民族曲艺项目仅占21项。综合看来,少数民族曲艺项目在十大项目分类中所占的整体比重较小,在当批次曲艺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小。而且,每批次的项目数量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扩展项目只有第一批扩展名录中有曲艺项目。在民族的分布上,全国55个少数民族只有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傣族、哈萨克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等12个少数民族有国家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造成问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一是其他少数民族根本就没有更多的曲艺项目;二是其他少数民族也存在着不少比较有特色的曲艺项目,但当地人缺乏保护及开发意识而未申报;三是当地政府及人们重视项目的申报,而没有重视项目申报的方式方法最终导致申报失败。这三种原因中,第一种原因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另外两种原因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2.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男女比例差别大

根据项目组统计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表2)结果显示,在这24位少数民族曲艺传承人中,1920年、1930年以后出生的老年人占多数,中年人只有7人,青年人则没有。显然,少数民族曲艺非遗项目传承人正面临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曲艺项目的传承和发扬。就传承人性别来看,每一批次中男女性别比差别都比较大。这种结果可能受到了跟某些地区或民族“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外嫁”的传统观念的约束。

3.演艺团体匮乏制约曲艺的创新传承

目前,国内曲艺演艺团体并不少,如合肥演艺公司曲艺团、无锡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曲艺团、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曲艺分公司、济南明湖居演艺有限公司等等,然而专门的少数民族曲艺演艺团体却很少。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是少数民族曲艺团的重要代表,主要表演蒙古族特色曲艺项目,为边疆地区、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际上演绎了淳朴的民族风情,然而像这样的团体目前还比较少。少数民族曲艺项目属于表演性非常强的项目,而演艺团(公司)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曲艺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传承。

4.观众群体少制约曲艺演出市场的扩展

当代社会,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观众大多选择去看电视、看电影、看演唱会、玩游戏、K歌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而很少有观众能静下心来去演艺场馆观看曲艺节目演出。就是在民族地区,人们更多的选择是接触现代化的一些娱乐方式而不是去观看少数民族曲艺的表演。快餐式的娱乐方式比起传统曲艺表演对当代人们有着更多的吸引力。再者,少数民族曲艺多数是使用民族语言或方言来演唱,城市中的年轻人更是难以理解,这也影响了少数民族曲艺的演出市场。

四、促进少数民族曲艺繁荣发展的主要路径

1.各地区及民族应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申报与管理

2.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并积极培养传习生

3.加强对少数民族曲艺的生产性保护

所谓少数民族曲艺生产性保护,即在保持少数民族曲艺非遗的整体性、原生性、传承性的前提下,通过借助生产、销售等手段从而将曲艺文化资源转化为曲艺文化产品的一种保护方式。文化部部长也提倡“深化生产性保护”,认为生产性保护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①①。曲艺本身是一种“说唱”艺术,表演性很强,加之少数民族曲艺带有的民族风情、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曲艺走向演艺市场对于少数民族曲艺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少数民族曲艺文化资源在转化为文化产品,走向演艺市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持少数民族曲艺本身的原真性与整体性,注重传统曲艺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市场效益而使之“变味”。

4.合理数字化保护扩大演艺市场的观众面

关键词:江苏剪纸;非遗民间剪纸;传承;问题;策略

一、前言

民间剪纸是我们生活当中接触最多的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在特定生活环境下的民间艺术,和区域内的风俗习惯、传承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江苏的非遗民间剪纸艺术从传承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层:第一阶层在2009年,扬州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阶层徐州剪纸、南京剪纸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第三阶层是对准许进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行列;第四是常州周氏剪纸、湖塘剪纸等多家剪纸世家,被纳入江苏区级保护名单。

二、江苏非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它并不是独立的存在,是结合我国从古至今的民俗文化。民间剪纸的内容是由传承的民俗风气、历史的重要变革等决定,通过艺术学家、文化学家等对江苏剪纸艺术做出有效的研究。从地区剪纸的艺术特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传承现状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江苏剪纸艺术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加强人们的江苏民间剪纸知识有重要的作用。

(二)现实意义

三、江苏剪纸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公众认知度不足

现如今江苏剪纸艺术已经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但是由于江苏的剪纸艺术风格较为简朴,不如江苏的玉雕、陶瓷等艺术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导致很多江苏人对于剪纸艺术知道甚少,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江苏剪纸艺术的存在,只有一些去过江苏非物质遗产博物馆的人才对江苏剪纸有所了解。可以看出,江苏当地人对于江苏剪纸艺术的认知程度严重不足,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出国内所有人对于江苏剪纸艺术的认知,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江苏剪纸的认知程度偏低。

(二)传承力量不足,缺乏有力支持

江苏剪纸作为我国历史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江苏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和兴衰,但从我国江苏剪纸传承情况来看,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正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地步。从我国剪纸博物馆当中对江苏剪纸传承情况来看,江苏剪纸作为我国非物质遗产已经延续很多代,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剪纸大师,继承了剪纸的传统文化。现阶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发生很大的转变,受到社会商业氛围的影响,很少有人能够以淳朴的心态来面对剪纸艺术,没有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念,这也是为什么江苏剪纸传承困难的重要因素。

(三)种类单调,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四、江苏非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策略

(一)政府加大投入,建立人才传承机制

(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产业链

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和博物馆要加强江苏剪纸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江苏的剪纸艺术,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媒体等方式,增加传播的途径,并且定期举办江苏剪纸艺术节,对江苏的剪纸艺术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剪纸艺术。在产业链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为剪纸作品提供优质的服务,不但包括剪纸作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还要对拥有剪纸元素的设计品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借鉴其他地方的宣传营销方式,创立适合江苏的剪纸艺术传播,比如在卖剪纸的同时,可以将剪纸和人们的日常用品相结合,以独特的方式对江苏剪纸做出别样的宣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产学研结合,走进大众生活

江苏剪纸艺术想要得到完全的传承,其核心作用还在人民群众。只有提高人们对于剪纸艺术的认知,才能做好传承方面的工作,政府应该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将三方面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政府作为领导者的角度,来为江苏剪纸艺术的传承提供重要的帮助,加强江苏剪纸艺术的创新能力,倡导对其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再将剪纸文化元素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创新地设计出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国潮风文创产品,加快剪纸文化艺术的传承。

(四)建立有效运行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各项剪纸传承实践活动

1.行政计划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将计划和行政两种手段有效的结合。江苏将省级以上的非遗剪纸的传承保护都已经融入当地政府非遗保护计划当中。据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文件有明确规范,在2025年,我国非遗传承基地不得少于100个,在扬州的剪纸文化遗产保护当中,对十年内的保护目标以及分期目标任务有明确规定,建立了健全的扬州剪纸保护机制,最终实现了数字化管理融入资源共享工程当中,成立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和志愿者队员,加强宣传扬州剪纸文化,促进扬州剪纸的传承。2.指导服务式运行机制江苏省以及其他省份已经逐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这个机构不但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还是一家良好的服务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对扬州剪纸保护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旅游景点等部门合作,展开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直播平台作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要能够将江苏剪纸艺术融入直播当中,让直播平台作为传播江苏剪纸艺术的重要途径。让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对江苏剪纸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将江苏剪纸艺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五、江苏非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研究总结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江苏剪纸和一些其他的民间艺术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导致部分民间艺术状态下滑,甚至出现非物质遗产消失的现象。特别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年轻人更喜欢独特的艺术,并且艺术之间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给具有独特特征的剪纸带来严重的影响,部分剪纸正在逐步处于同化的状态,失去了剪纸原本的意义,因此对于剪纸非遗文化的保护已经势在必行。优质的民间艺术不但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能够加强不惧艰险精神的体现,具有非常高的民族价值。

参考文献:

[1]牛乐,王京鑫.乡村文化变迁中原生态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以甘肃定西“锸颗子”剪纸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8-12.

[2]方琳宇.浅谈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福建剪纸为例[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0(5):70-75.

[3]张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民间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山西剪纸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40-41.

[4]欧阳超英,赵晶.新时代下剪纸艺术中的匠心精神:以非遗传承人冯石萍的剪纸艺术为例[J].大众文艺,2019(13):103-104.

[5]王沈策,刘瑶,员林.基于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湘西苗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4):55-59.

[6]周广超.滨州剪纸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2019,35(1):56-60.

[7]贾娜娜.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研究: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2):59-63.

[8]张志如.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现代传承:兼论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J].公关世界,2020(21):20-23.

[9]闫慧芳.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544-55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问题;对策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保护途径中,校园传承因为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继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用不同的方式对非物质方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不同层面的尝试,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优势

首先,高校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各层次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高的技术性,需要培养大量专门人才。高校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和学科,承担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这些专业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可以大有作为。其次,高校可以提供专门的研究机构,产生一大批研究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平台。最后,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设施,可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档案、展览等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一定的场所、文献资料作为保证。高校一般都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相对宽敞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的现状

三、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的校园传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已涉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校在全国范围的比重是很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没有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高校缺乏参与意识,已经参与非的高校缺乏有效经验。目前真正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高校屈指可数,很多高校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就算已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有效的经验。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问题的对策

1.政府部门进行引导,高校自身增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高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认识到高校的使命、职责与非遗传承工作的一个契和。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引导,以及在政策上的给予一定的支持。

[1]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2]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2(07).

[3]刘宁,地方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研究,大众文艺2013.

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确定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此后国家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其主要发展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17年,国家更是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非遗作为最具文化价值的文化品类,这12年来,其传承与保护情况到底如何?还有怎样的想象空间?《经济》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大省――陕西一探究竟。

40-50岁的传承人挑大梁

记者来到陕西省文化厅,看到凤翔泥塑、安塞剪纸、耀州窑陶瓷、澄城刺绣等12个独具陕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被展示在装修风格一致、具有汉唐风韵的门面房中。“这12个门面房无偿提供给各地市文化局,用于展示陕西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省非遗处处长刘卫东说。

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人、省级398人、市级1281人、县级3977人。

记者分别走访了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余人。

延安市文化局副局长孙文芳告诉《经济》记者,目前延安市共有1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只有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陕北民歌传承人贺玉堂、安塞腰鼓传承人曹怀荣、安塞剪纸传承人高金爱已去世,剩余5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超过73岁,而且安塞剪纸传承人李秀芳已瘫痪在床,失去了传承能力。”谈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现状,孙文芳眉头紧锁,十分揪心。“好在前两年以采访他们的下一辈或者周边人等用数字化方式做了一些抢救性传承,保留下来一点,要不然可怎么办啊?”

非z传承是活态传承,其最大特点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

在陕北民歌的传承上,孙文芳他们选出了新的传承人――王玉成。《经济》记者采访王玉成时了解到,2006年,他因为偶然的机会在公开场合唱了几嗓子,人们都说他有天赋,加上他自己从小也喜欢唱民歌,所以自此开始了唱民歌的生涯。

2014年,王玉成的艺术团成为“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基地”。也的确,王玉成为了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很多事情,如定期带艺术团的成员下乡采风,办民歌比赛,每年招收10-20个学生,积极参加文博会等。

收效还挺显著,王玉成解释说,陕北民歌关键在于原生态,而陕北人民大多天生都有一副好嗓子。“口传身教的方式还比较管用。”

安塞剪纸的传承人数量稍微多一点,其中以李福爱、余泽玲、余琴等人为主要代表。《经济》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三位传承人,了解到他们除了会剪纸外,还会画农民画,题材以表现陕北的风土人情为主。

余琴的一组农民画让记者印象深刻,她以黄土地上人们即将消失的生活场景、劳动场景为题材进行创作,可谓“非遗中的非遗”。她告诉记者,剪纸是陕北妇女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以前一位寡妇用剪纸的形式表达对自己丈夫的思念,“把他一生的情况都用剪纸表现出来了。”

余琴她们剪纸已剪了30余年。30年前剪纸是为了给家里增添点节日的气氛,做装饰用,现在剪纸“有时候是为了追忆黄土人民的生活,有时候是作为一种闲暇时的消遣。”

但不可否认的是,剪纸传承的主力是她们。

在陕西省其他市也是如此――真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少在一线,新一代传承人的年龄大概是40-50岁,他们这个群体成了非遗传承的主力。

多方式扩大非遗影响力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不仅看到了非遗的现状,也了解了非遗传承和保护领导层面的一些想法。

陕西省文化厅方面,刘卫东表示,他们不仅重视组织机构建设,为非遗保护提供组织保障,还努力探索保护工作的新方法、新方式,采取积极举措推进项目科学保护,而且从基础教育入手,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等。比如,积极开展非遗“四进课”,在全省部分中小学试点开展了传统体育进体育课、传统技艺进手工课、传统美术进美术课、传统音乐进音乐课的试点探索。

在扩大非遗影响力方面,政府层面鼓励与旅游结合。

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得最为紧密且目前已初见成效的当属延安市。每年从4月份开始,延安市就迎来了旅游旺季。“目前已经打出品牌的是延安市安塞县,它是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剪纸之乡、绘画之乡、曲艺之乡。”孙文芳介绍说。

安塞腰鼓是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风貌和陕北古老的历史,并能较全面地展现陕北文化的状态――第一,陕北的山、水等自然景观呈现出的文化;第二,陕北人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第三,陕北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呈现的文化;第四,反映陕北人气质、性格、行为处事、风俗习惯等精神层面的文化。

陕北民歌以抒感见长,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易于流传。这便是古人所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照。“信天游”就是民歌手们随心所欲唱出来的。

孙文芳说:“这些都是延安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未来会加大力度进行推广和宣传。”

此外,为扩大当地非遗影响力,陕西省还积极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做出了有影响力的影片。

比如,孙文芳策划制作发行的目前国内唯一用剪纸动画艺术形式反映新农村建设的30集剪纸动画《延河湾》,以及《东方红》、《赶牲灵》、《兰花花》、《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四部微电影。孙文芳说:“将古老的陕北剪纸、民歌与现代高科技动漫及时尚微电影相结合,可以探索民间剪纸和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之路。”

其中《延河湾》荣获了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奖和全国“金喜鹊”原创动漫优秀作品奖;四部陕北民歌系列微电影先后荣获第三届亚洲国际微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第三届中国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优秀影片奖等30多项大奖。

记者观看了微电影《兰花花》,其讲述了陕北高原上最美的女子兰花花本与杨五娃青梅竹马,彼此相爱,却被赌博的父亲输给了周家,五娃为了救花花不幸被抓,花花为了五娃跳下了山崖的故事。

“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民歌《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被称作陕北高原上的《梁祝》。许多年过去了,那动人的故事和凄婉的旋律,依然在黄土高原上传唱。”孙文芳表示。

有此想法的还有铜川市的政府官员,铜川市文物旅游局局长惠善利曾公开表示“要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耀瓷文化景区”。

铜川市耀县是以煤矿为主的县城,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消费转型升级。单超认为,还需对耀州窑遗址进行保护。“耀州窑的代表不仅是青瓷,还有唐代的唐三彩等,这些工艺都是很先进的。”此外,还需与耀州窑博物馆、陈炉园区、黄堡园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一同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生态。

非遗传承人观念有所进步

令人可喜的变化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非遗传承人已经意识到政府给的扶持资金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问题,依此状态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将成为空谈。

记者明显感觉到非遗传承人力图改变现状的迫切感。

在采访中,记者问及剪纸传承人是否愿意把剪纸商业化,余泽玲说:“我也很矛盾,商业化吧,担心失去了传统的东西;不商业化吧,看此情况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余泽玲用剪纸这门技艺供孩子读书,并保证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现在我做两手准备,一部分是做传统的剪纸,另一部分是走商业化路线。”余泽玲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陕北说书传承人曹伯炎在这方面找到了平衡。

曹伯炎很早就意识到民间传下来的段子固然经典,“但没有市场,没人愿意听。”曹伯炎瘪着嘴,摊开手,表示很无奈。

但陕北说书还是要继承和发展的。于是曹伯炎在传统的段子中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比如,使用传统段子的旋律,加上现代化的词儿。同时,曹伯炎多次对《经济》记者强调:“像《刮大风》这种传统的段子是必须要学会的,这是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在传承方面他也一直这样要求学生。在曹伯炎家族的推动下,陕北说书已从地摊文化转向在人们心目中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台面文化。这与他们“用心说书”是分不开的。

记者走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文化品牌产业――凤翔泥塑、耀州陶瓷”时发现,他们的特点是都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走的路线也偏向中低端。胡新民表示:“我也希望一年制作几件顶尖的、无可挑剔的作品,但各种事情缠身,没办法潜下心来创作。”

耀州窑陶瓷中的唐宋陶业,从拉坯到花纹的创作全是纯手工,一个四件套的功能性陶瓷卖只180元。而真正价位比较高的,基本是因为创作者或者花纹制作者较有名气,人们主要以收藏、增值为目的购买。

总体来说,这些做得比较好的传承人,其思想观念都能与时俱进。像陕北民歌传承人王玉成等,基本都把非遗传承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用各种方式把非遗的种子撒得更多、更远,而不是以前那种“只传自家人”的传统观念。

非遗产业化发展是未来方向

尽管如此,非遗活态传承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知名文化学者袁茂林告诉《经济》记者,他下了这样一盘棋: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文化广场的形式进一步挖掘和展现延安的历史文化,并找到与当下的契合点;以非遗传承研发基地为落脚点,汇聚非遗传承人、特色非遗产品,形成集观光、体验、学习为一体的乐园;以非遗博物馆、民俗馆为依托,以“三黄两胜”(黄河、黄土、黄土风情;文化胜地、革命胜地)为特点体现寻根文化。

袁茂林解释说,1942年5月23日,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个特殊的日子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鉴于此,袁茂林把“523”这个文化符号根植于文化创意园区的名字中,让人们重温75年前同志的《讲话》精神――牢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等教导,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延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在厚重的黄土地上用文化补‘钙’,用文化产业的大手笔来撬动文化和经济的共同繁荣。”这是袁茂林最终的目标――形成文化、旅游、金融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但这些目前都还只是构想,具体落地实施还需资金推动。

孙文芳也向记者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是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这些年她做了很多尝试,想了很多办法。

孙文芳想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为龙头,科学规划,统筹实施,加强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比如,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启动实施“延安民间艺术产权交易中心”、“民间艺术品O2O交易平台”和“民间艺术专业村”建设项目。同时,在枣园路和桥儿沟建设“延安非遗街区”,开发“民间艺术一条街”和“特色美食一条街”,集中展演民歌、说书等民间音乐,展示剪纸、农民画、布堆画、刺绣等手工艺制品,提供凉粉、煎饼、羊肉等名优小吃,让外来游客集中感受、体验陕北文化的底蕴。“一方面带动民间艺人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带动延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孙文芳说。

她希望能尽快启动“延安非遗博物馆”和“非遗数据库”建设工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并实施“非遗陕北”民间手工艺大赛、非遗美食大赛和王向荣师生陕北民歌演唱会等项目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现代艺术;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

【关键词】基本属性基本结构基本素质

一、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

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不可缺少的性质,它的外在表现常常是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民族作为一个客观实体是在与周围世界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在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下它也必然有其或共有、或专有、或抽象、或具体的各种属性中又有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也就是它的基本属性。

(1)民族的自然属性:民族是人们共同体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特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自然具有一定的特征,如一般所说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或心理素质。这些特征或其总合是民族的自然特征(或民族族体的自然特征),是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自然差别、自然分界点,也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自然区别之点(从特征的具体内容而言)。

(2)民族的社会属性:民族是社会存在的特定形式。从民族产生以后,一定的社会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若干特定的民族是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实体。社会的民族,民族的社会,就是讲民族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中,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中,具有一定的外部交往结构。因此,任何具体民族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方式,是由特定的阶级、阶层组成的。民族所处的生产方式和民族内部的阶级构成,决定了民族的性质(社会性质)。

(3)民族生物(或人种)属性:民族是种族存在的一种形式。民族虽然不是纯种族共同体,但是一般来说,各民族在生物基因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特点,表面化的体质特征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尽管某些民族之间的这种特点差别很微小)。

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和民族生物属性,是民族作为社会发展中历史现象、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发展中的种的繁衍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民族作为客观实体来说,是与上述三种基本属性相对应的民族自然体、民族社会体、民族人种体的统一体。

民族的基本属性表明:民族作为一种历史范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作为一种生命群体,无论是作为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客体,还是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主体,它都是活动着的,发展着的,是能动的(动态的)、历史的、物质的因素,涉及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和发展、民族自身生产(人口生产)和发展。民族的基本属性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联系,在每一个民族具体表现方面是相互渗透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民族自然体是民族实体存在的社会内容,民族社会体是民族存在的社会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民族自然体的出现,也促进了民族自然体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是民族社会体的核心。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民族社会体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一般来说,民族自然体反应了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民族社会体表现了社会生产关系。

二、民族基本属性理论对民族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

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论体系是指和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关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有内在联系的逻辑结构。民族属性理论是关于民族实体的基本理论体系。在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中,应以揭示民族基本属性为基础,认识民族的基本自然特征和民族的社会性质民族基本结构和民族基本素质诸方面内容。这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民族概念、民族问题概念、民族类型、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发展的轨迹与动因和趋势、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属性是民族理论和民族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把民族属性划分为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或人种)属性三种基本属性,并且认为民族的发展是民族的民族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三方面的统一,为从新的角度展开对民族实体和民族发展的研究拓宽了思路。“民族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把民族属性和民族问题联系起来讨论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

三、民族基本结构与民族存在、发展的关系

民族结构的含义:民族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实体。民族也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有它自己的构成方式。虽然每个民族结构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些特点,但是,民族结构的总的构架或者是主要的构架是一致的。民族结构,概括来说,就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组合。由于各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传统以及民族发展的总进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民族结构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但是是有机的系统结构。

从人类自身生产,也就是民族的繁衍方面来看,民族结构中包括民族家庭结构和民族人口结构;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面看,民族结构中又包括民族的经济结构。一般来说,民族的经济结构是对民族结构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民族的政治结构包括民族的政治制度或者叫政治体制、社会机关、社会组织结构等等;民族的文化结构包括科学技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教育结构等等;民族意识结构一定意义上是民族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民族的思维方法、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宗教观等等。民族结构的内容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它们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有系统的整体。

民族结构是民族的静态存在形式。每个民族都以一定的结构―不管它是常态的、还是不合比例的失衡状态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民族结构运动是民族的动态存在形式,协调、优化的民族结构,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民族基本素质与民族的关系

民族素质,概括来说,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现的力。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运动产生的一种特质和释放的一种力。

[1]汤金松.民族结构与民族属性研究回顾[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

关键词: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保存

一、保存、保护和传承

民间音乐保护的基本模式就是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它们常常由不同层面,不同身份的人员来完成。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涉及到歌种、乐种、剧种、曲种,以及各级传承人,具有不同的难度。在保护的同时,传承也十分重要,从总体看,传承可以分为较专业的传承和普及型的传承。按照目前中国式的传承方式,一种就是相对传统化、较原始式的表演,另外一种就是新创作式的表演,即旧瓶装新酒,这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很普遍,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性形式。近几年,在许多地区,利用中小学校进行一些普及型的传承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运用,即让学生表演传统的音乐,但常常已有大量的改变,因而也只是一种局部的、片段式、形式化的传承。“非遗”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在今天已十分艰难,历史上的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已逐渐消失。人们常常将保护与传承一起陈述,事实上这二者之间在具体操作时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方式,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区别对待。

如果说保护就是将“非遗”材料收集、整理、出版的话,那么传承的问题则要困难许多,目前在许多地区都面临这样境遇。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传承?今天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已天壤之别,客观上有许多“非遗”项目很难传承;即使一些今天看来似乎还能传承的项目其实很快就会中断,这也符合这些文化遗产的自身生存规律。而目前大量的伪传承、假传承,事实上是走向了传承的反面。

二、保护和研究层面

目前主要的“非遗”活体的保护力量主要是文化机构和基层文化干部,而且后者是保护的主体力量,是具体的工作者。但客观地说,其中的一部分是流于形式,只是应付前者下达的任务。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较多,首先在许多地区,“非遗”的内容和项目并未得到理解和尊重,缺少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的人员,基层文化干部的编制性质、经济待遇、专业知识均有多种问题,另外行政结构的多层次使保护经费的大量流失,导致经济杠杆缺失,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非遗”的第一级保护,使得基层的具体保护不能真正落实,举步维艰。

当“非遗”成为某种项目或课题时,相应的研究也会开展,研究者有文化干部,也有高校教师,特别是后者,他们是目前“非遗”研究的主体力量。但由于“非遗”研究其实是一份专业性十分突出的工作,因此研究质量难以保证。目前的理论研究者较多,但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一些研究者与最基层的文化干部之间缺少联系,与“非遗”缺乏应有的情感沟通和联系,即使是采风也是走马观花式,只是将“非遗”作为科研的项目,而不能真正体验“非遗”生存的历史感、空间感,因此难以真正接近“非遗”,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它们;另外研究者自身缺少必要的学科训练,只是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音乐材料的基本分析、传承人的口述采访等等的综合,结论所面对的非遗项目。这样的研究方式目前带有很大的普遍性。

“非遗”的保护方式之一是活体保护,也就是传承人的保护;目前传承人根据“非遗”项目的性质、成就,以及专业水平而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客观的说,目前现存的传承人基本上还曾经得到过真正“非遗”传统的传授,也就是得到过真传的,以后将很难再有这样的传承人。针对目前各种观点和情况,对各级传承人进行音像资料的收集和保存是最合理的选择,这与发展和传承的任何观点也不冲突。但这样的音像资料收集应该由一个相对专业和规范的机构部门来完成,审核的程序很重要,所以设立完善的制度十分必要。

三、研究性保护

目前的“非遗”研究中间,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对音乐的研究少,特别是对具体音乐形态的研究更少,这个现象的发生有多重原因:一是基本的音乐训练不合格,不能记谱,不能分析既有的音乐材料;二是过分强调文化、历史、民俗,事实上离开音乐本体去谈及文化本身就存在较多的疑点;三是不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面临的实际困难,而一味简单地强调保护、传承;这样的结果往往并不能为“非遗”贡献任何作用。以上所陈述的现象其实也是研究者所存在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状,对研究者的培养机制有待形成和完善。

1.1独特的自然资源

热贡作为一个通用的地理名称,其范围被公认为指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因此,热贡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带。长20多公里的隆务河谷是整个黄南州的农业区。隆务河贯穿阿米夏琼山与阿米德合隆山之间的隆务峡谷奔腾注入黄河,形成中部河谷地区和东西部山区。境内山峦叠嶂,河谷相间,地貌多样复杂,自然景观奇特优美。同仁县囊括了隆务河谷地带的农业区、森林茂密的麦秀林场、兰采药水温泉、风格迥异的双朋西丹霞地貌、风光秀丽壮观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钟灵毓秀的曲库乎、还有素有“天堂草原”美称的牧区瓜什则乡。每一年热贡都以其独特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瑰丽多姿的人文资源,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休闲避暑。

1.2古老的历史遗迹

自古以来热贡就是游牧地区,早在后汉时期,这里已是刀箭之战,兵连祸起。汉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到唐中宗时,热贡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至元明两代,亦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了以隆务寺为中心地带的、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因此,保留了隆务寺建筑群、年都乎古村落、保安军屯古城堡、吴屯传统民居大量古城古村寨、明清屯堡等古老的历史遗迹。1994年,同仁县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2007年,郭麻日古堡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1.3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热贡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带,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积淀、传承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包括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民间娱神祭祀活动热贡六月会、寺院宗教法会、佛教音乐、黄南藏戏、民间傩舞於菟、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间传说、民间酒曲、拉伊传唱、格萨尔传唱、民间故事等,承载着那些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热贡艺术是15世纪藏传佛教艺术在青海藏区扎根生长的一支,其艺术形态绚丽多样。2009年,热贡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土族“於菟”、刻板印刷,和日石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地方普查结果显示,热贡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人。

2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2传承方式多元化

千百年来,热贡艺术的传承一直以寺院传承为主,以家族传承为辅,作为寺院僧人修行的方式以原生自然状态生存、延续和演进。21世纪以来,热贡艺术的传承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自身也不断发展、演变。热贡艺术的传承不再仅仅局限于寺院和家庭,学校、企业、作坊也纷纷承担起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轰轰烈烈的文化产业化发展由政府牵头主导在热贡大地上大力推进,成立热贡艺术协会、热贡艺术职业鉴定中心;颁布《热贡唐卡》地方标准;举办唐卡艺术博览会、唐卡艺术研讨会;实施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等项目;申报国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热贡文化资源的挖掘、热贡产业化的发展与政府的鼓励扶持是分不开的。目前,寺院传承、学校传承、家族传承、企业传承、作坊传承为热贡文化传承的等五种主要模式,传承的主体、传承方式、传承场、传承内容、传承目的呈现多元共生态势。每一种传承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存在某些弊端。

2.3借助现代技术扩大对外宣传

3发展热贡文化产业的思考

3.1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点入手

不同的民族文化因其所处的独特天地系统而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热贡地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千百年来多种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促进,形成了一种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全民性、宗教性和融合性的特有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在藏区的其它地域是不多见的。因此,热贡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突出其独特性和民族性,结合独特天地系统中的文化特质,在此基础上理性选择能够带给当地人利益,并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3.2坚持民族文化旅游的原真性

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涉及经济增长,还关乎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在文化旅游发展中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追求,不仅可以真正地丰富文化旅游的创意,而且有助于多元文化参与的、共享文化共性并兼容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建构的实现。美国人类学家MacCannell最先提出了原真性(Authenticity)概念。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用来回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一种寻找生活真实性的体验。根据是否符合当地的风俗和传统作为标准,民族艺术品、民间仪式、民俗节庆、日常饮食、建筑民居、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经常被描绘成原真或非原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原真性意味着传统文化和原生形态,真实感,真正的,或者唯一的。”

3.3以促进民族文化主体的发展为主旨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THE END
1.原创动漫认识宪法,从“宪”在开始!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地方性教育法规草案和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负责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类学校的地方设置标准,指导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负责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http://jyt.gansu.gov.cn/jyt/c241201/202412/174033622.shtml
2.宪法宣传周武检说法微动漫:检察官带你学习宪法知识12月1日至12月7日 是第七个“宪法宣传周” 让我们跟随检察官的脚步 一起看看宪法与我们一生 难以割舍的情结 ▲点击观看视频 视频供稿丨张思华 宣传部门审核丨胡伟明 傅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武夷山市人民检察院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宪法宣传周|武检说法微动漫:检察官带你学习宪法知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46267
3.宪法宣传周武检说法微动漫:检察官带你学习宪法知识Constitution Day 国家宪法日 2024年12月4日 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 12月1日至12月7日 是第七个“宪法宣传周” 让我们跟随检察官的脚步 一起看看宪法与我们一生 难以割舍的情结 ▲点击观看视频 视频供稿丨张思华 宣传部门审核丨胡伟明 傅瑜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J7QNP00514IBMJ.html
4.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山东半岛网87.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 主编:陈炎 (山东大学) 著:董晔(烟台大学)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4年7月 88.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 作者:周志雄(山东师范大学) 人民出版社 2015年9月 89.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 作者:刘晓东(鲁东大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年9月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709/20170907/news_20170907_2761616.shtml
5.恒信移动: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申请东方梦幻在积极发展上述发行渠道的覆盖市场领域的同时,也会寻找具有 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的第三方外部渠道资源,通过与其签署VR节目分发渠 道合作协议扩展市场的覆盖范围。 本次交易完成后,东方梦幻将基于恒信移动与中国移动咪咕视讯4G视频直 播中心的运营合作关系,探索开设动漫为主题的垂直频道。利用8000万咪咕视 http://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6090900000189
6.下列关于法律的历史发展说法正确的是:文化部实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是因为 A. 动漫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B. 动漫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那么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https://www.shuashuati.com/ti/977ad1a522d64ef4a5861ced4ef8bb57.html?fm=bdbdsfdd2db112dc1c19c9a6193cd20ed9e2b
7.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关键词:新常态 二次元文化 发展现状 动漫产业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二次元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人均GDP继续增长的唯一动力。二次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新性和低能耗等特征,可与多种产业交融形成新的产业形态https://www.youfabiao.com/hbslsddxxb/201802/
8.日本当代文化范文9篇(全文)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多, 日本的动漫是中国自小孩子到中年人喜爱的对象, 中国式日本动漫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 而且日本的电子产品诸如摄影机都受到了中国人的喜爱和认同。 日本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本动漫、饮食、书籍、电子产品等方面, 尤其是饮食和动漫的影响最大。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syl0lkk.html
9.国家级别背景讲师3、卡洛洛斯·?马格?里里诺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 4、彭刚:联合国?文化总署委员 5、魏欧林林:美国国际集团(AIG)中国成员公司主席;历任美国财政 部中国事务特使、美国财政部部?长顾问、伊拉克巴格达联盟临时管理理局经济政策主管、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助理理国务卿、美国总统特别助理https://m.58kaocha.com/h-nd-1909-327-0.html
10.周星(第4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优秀学术论著1等奖)20、 影视艺术史(主编合作撰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1、中国电影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22、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第2届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研究学术论著1等奖)23、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24、高中https://baike.sogou.com/v64840264.htm
11.济南史矛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律风险简介:济南史矛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曾用名:威海史矛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济南史矛革动漫有限公司、济南史矛革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04-15,是昱家良品旗下企业,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法定代表人为李昱良,目前处于在营(开业)企业状态,以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为主,人员规模少于50人,参保人数1人,注册资本为10万元人https://www.qichacha.com/csusong_a277d85d7e25000425f3b50d543698d3
12.www.yuhan66.com/aplhtml25909.htm性欧美插插中国 女帝在我的胯下狂欢小说 16.36MB 523好评 宝妈吃儿子鸡鸡 好屌一区二区三区 动漫肉文porn 30.20MB 625好评 91欧美色逼 老肥B无毛 丁丁香五月在线 122.62MB 577好评 别摸我啊啊啊疼死了漫画 痴汉地铁吴梦梦在线观看 扒开屁股灌水捆绑黄片,真人 https://www.yuhan66.com/aplhtml25909.htm
13.www.xuanyang888.com/aplpage37861.html一,секс中国学生妹видио,白丝自慰啪到出水 二,国产老年同志web porner,哦┅┅快┅┅用力啊┅┅野战 三,嗯啊,别插逼逼了视频,成龙历险记动漫美女被人狂猱下部 污h视频在线观看 178.53MB 785好评 裤衩子小电影在线观看 唐人社成人三级电影 亚洲论坛设在我国哪个地方 http://www.xuanyang888.com/aplpage37861.html
14.www.zhilitong.net/moken87170.html南北向高速公路空白,加强了十堰西南部地区与恩施、重庆等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联系,为十堰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及秦巴山区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支撑性作用,对于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鄂渝陕渝毗邻地区高速路网结构、改善秦巴山片区交通条件、带动沿线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助力鄂西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https://www.zhilitong.net/moken87170.html
15.每天都在被刷新人生观上半场聆听肖邦的诗意,下半场“漫步”《图画展览会》。指挥雷兰德首度携手杭爱,演绎由拉威尔配器的穆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雷兰德以浪漫中不失规矩、洒脱中保有自制的表现,圆满地完成了他在中国的指挥首秀。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热线:12308(在中国境内拨打),0011-86-10http://ak.akvtc.cn/moksolo/16503.htm
16.据网传:据路况,及时调整车速,在不熟悉的路况伊人中合 动漫他把我衣服脱了玩她阴作文视频 法国复古女淫同互舔屄 天天艹天天爽 祖三代快乐yin荡史np丫丫 欧美日韩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男人女人的黄色的视频网站 蝌蚪窝视频在线播放 hyyps//xkdsp.v3.0 美国大屁股大乳房freenm DVDMS一429一般男女AV 狂操内射 亚洲人成人77777线观看 动漫女的被http://www.bld888.com/xxxr27177152.htm
17.缤纷“社“彩,怦然“新”动——上政附中2024学年社团招新啦探寻法制之源,纵览华夏变迁。中国法制史课程,带你穿越时空,从原始部落的古朴规范,一路领略各个朝代的法制风云,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法治辉煌。在这里,你将见证法律的演进与传承,感受中华民族在法制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智慧结晶。开启中国法制史之旅,洞悉历史,启迪未来。 https://sdzx.qpedu.cn/hjxw/479290.htm
18.www.rongbu.net/mokoi12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http://www.rongbu.net/mokoi12_09/199529.html
19.www.dious当下,跨境电商成为福建外贸的新动能。今年1月,福建出台12条具体措施,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今年3月在福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吸引全球8.5万名专业客商与会,累计意向成交金额约50亿美元。-——。 290好评(3154人) 400 最新版本:V12.1.18 https://www.dious-f.com/aplpage65486.html
20.www.syais.com/mokoi12有利于公司统筹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决策效率,持续推进内部资源整合,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符合公司战略发展对于中炬高新其他利益受损事项,将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继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根据相关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弟弟及其亲属伤者能够转危为安,除了得益于当地医院的大力抢救外,更得益于中国驻当地总领事馆和当地华人https://www.syais.com/mokoi12_08/31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