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选择。近代以来,地主阶级革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走上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完成历史使命,伟大的重担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首先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然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形成于改革开放,拓展于新时代,经历着不断丰富、逐步深化的历程。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稳固政权,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路径。此后,围绕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经过拨乱反正、特别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沿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客人时首次使用“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此后,邓小平也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等称谓来代替“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中国特点,从中国实际出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为表明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实际和特色,他创新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后来使用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小康之家”这些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称谓,更加清晰地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和人民性。“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首先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就将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富裕紧密联系,实现从强调国家重工业发展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转变,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选择,标志着中国开始从自己走路转向走自己的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项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五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战略安排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邓小平时代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化为新“两步走”:第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用15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前15年,新增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新“两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自信,它是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中国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作出的正确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系统深邃的科学阐释,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发展,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突破。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自觉探索建构中国新现代性的百年奋斗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它实现了对现代化理论兼容并蓄与创新超越的有机结合,在领导主体、价值取向、建设内容、发展进程、对外逻辑等多个层面揭示了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领导力量的主动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党自觉推动的现代化

(二)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三)建设内容的整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四)发展进程的共时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现代化

(五)对外逻辑的非扩张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不断推进和拓展着中国式现代化,并积累诸多科学论断: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发展动力、斗争精神是精神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遵循。这些科学论断作为实践基础上科学经验总结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果,反过来又指导着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发展方向,确立正确路线,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干部队伍,滋润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带来的精神给养。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形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多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有许多坡要爬、许多坎要迈、许多艰难险阻要克服。应对上述难题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体为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扭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扣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髓要义。习近平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它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现代化建设能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根本支撑。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投入消费较大、供给体系质量不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等。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高质量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与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改革开放作为转折点,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改变社会面貌,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首先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改革,推行包括工业、商业、金融、科技和教育等其他行业在内的全面改革,实行企业下放,政企分开,物价闯关,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深化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实行精简机构、党政分开,消除官僚主义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适应现代化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同时,中国共产党主张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离开了国际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外国经验的借鉴强调符合中国实际,反对照搬照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仍存在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升。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注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党的百年历程表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正是因为始终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才能将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才能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闯关夺隘,击退上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才能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败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才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杀出一条血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战,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顽强的斗争精神,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遇到的风险挑战会越来越复杂,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会越来越增多,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并且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它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唯有主动迎战才有生路出路,唯有坚决斗争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我们共产党人必须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以实际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

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历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其价值遵循。终极意义上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从建国初期提出实现工业化,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现代化的建设目标,都是为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现实意义上它以提高人民福祉为标准。中国现代化强调让人民得实惠,共享发展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习近平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路径选择上它以人民为主体。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习近平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聚集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成为新的目标任务。现实中,我国人民生活虽然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仍然不高,还面临着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难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发展权利,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应当自觉摒弃中华传统文明“法治贫瘠论”,更不应当简单地认为现代法治仅仅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华文明无涉。法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在文明早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基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地域因素、经济社会生活,以各自的探索为法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各民族自身的智慧,任何一种文明对于法治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瞭望·第一学习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纵观中华法系发展历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需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https://mw.nmg.gov.cn/zt/mzfz/zxbd_12229/202411/t20241105_2602609.html
3.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2024-12-06 16:18:47 来源:中国法治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法制通史共10册,内容包含了从夏商周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制度,包括:1、夏商周;2、战国、秦汉;3、魏晋南北朝;4、隋唐;5、宋;6、元;7、明;8、清;9、清朝末年;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一分册介绍不同时期的立法概况、民事法律、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4.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宣传周 | 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原标题:《宪法宣传周 | 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4853
5.法治为基,促远洋渔业扬帆远航——人民政协网一、 中水公司概况及法治发展历程 (一)中水公司基本情况 中国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公司)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属于集团公司远洋渔业板块的重要企业。1985年3月率先派出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取得了我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后历经近四十载的艰苦创业,中水公司逐步形成了境https://www.rmzxb.com.cn/c/2022-05-10/3112241.shtml
6.第0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3点成就: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4种法的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5种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遵循的五种原则。 微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考点解读】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①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法律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2908ct8185n211676.html
7.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一,发展探索阶段(1988-1993) 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以现货远期合同交易起步,逐步引入期货交易. 1992年,中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年底中国国际 期货经纪公司成立. 二,盲目发展阶段(1993-1994) 这期间,我国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大批出现:交易所达40多家,http://www.bjqh.org/index.php?s=/Index/yulan/id/17/key/0.html
8.辽宁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辽宁省基督教协会化历程,结合东北神学院最近举办的“首届原 创音乐赞美会” ,来探讨圣乐中国化的议题。 一、历史上圣乐中国化的尝试 自从唐朝景教传入中国以来,基督教与中 国文化就展开了融合之旅,圣乐的中国化也一 直伴随着这一过程。 在景教时期,传教士将诗歌翻译成中文时, http://www.lnjdjlh.com/list.aspx?lid=f3a44bd1-df28-45f5-8e68-3d6b47221f36&id=401f683c-066b-41e0-815e-defad9559472
9.2024暨南大学公共政策专业717公共管理学考研大纲公布!检测考生对公共部门改革背景条件、改革含义、改革理论、改革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检测考生对当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其评价的理解;检测考生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内容及其发展趋势的掌握与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共部门改革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508715.html
10.全面依法治国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2]。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https://baike.sogou.com/v280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