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及其世界意义

摘要:当代中国法治文明建设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发展的新道路。在探索和发展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历程中,我们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赋予传统中华法治文明时代化现代化新内涵,坚持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和新体系,构建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格局和新形态,为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法理支撑,为推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关键词:现代化;中华法系;中华法治文明;法治体系;法治道路

作者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20)。

一、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内涵

西方历史上,文明(Civilization)一词产生于近代英国。18世纪初,苏格兰的民法开始与英国的普通法融合起来,产生了“文明”这个词,意指法律或审判。1755年,世界第一部英语词典《英国语言辞典》(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把文明的基本含义解释为“民法专家或罗马法教授”。可见,“文明”一词从在西方近代产生时起,就与法律或法治有着内在而深刻的渊源。19世纪以后,文明主要指开化、文化、文雅等。英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利·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曾经对文明的法律意义做了回答。梅因提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高低,看它的民法和刑法的比例就能知道。大凡半开化的国家,民法少而刑法多,进化的国家,民法多而刑法少。”可以说,人类法治文明的演化发展,既是催生西方“文明”一词的直接渊源和动因,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尺。

法治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相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曾说过:“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虽不是唯一的一项,但是主要的一项。”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法律进化和法治文明的发展史。回顾人类文明史,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发展到财产刑、自由刑、生命刑,从“水审”“火审”的神明裁判发展到法官依法裁判,从“罪刑擅断”发展到“罪刑法定”,从人与人的身份依附关系发展到契约法律关系,从专制独裁体制发展到民主宪制政体,从人治走向法治……都记载并标识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

中华法系作为传统中华法治文明的代表性、标志性成果,其“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传统中华法治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法治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新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现代化的法治文明。与传统中华法治文明相比较,当代中华法治文明是一种具有“现代性”和“现代化”特征的法治文明。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既赓续传统中华法治文明的内在精神和思想精华,更彰显21世纪中华法治文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国际化、现代化等时代特征;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了中华法系从价值理念、文化底蕴、制度构建、治理经验等方面的时代性升华、现代性复兴,同时又赋予了传统中华法治文明全新的时代内涵,使古老的中华法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凸显中华法治文明的现代化。为此,不仅要继续推进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神血脉的现代化复兴,更要面向世界和未来促进当代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发展。

(三)新时代的法治文明。与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法治文明建设相比,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是一种具有“新时代”和“新阶段”特征的法治文明。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立足社会新矛盾、坚持时代新思想、着眼未来新目标,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愈来愈重视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全力以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毫不动摇推动新时代法治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构建和彰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新形态。它以全新的理念、思想和方法界定法治文明,运用古今中外的政治智慧设计法治文明,立足治国理政战略全局创新法治文明,在执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动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全方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

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具体讲就是执政党领导人民开辟和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法治发展道路。

(一)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的历史和实践基础。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自戊戌变法和清末修律起,不少仁人志士试图变法图强,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的政治模式,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中外历史反复证明,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制度和法治模式,亦步亦趋照走别国的法治道路,都注定不会成功。

(三)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的核心要义和最本质特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中国特色政治逻辑和法治逻辑的紧密结合上,集中彰显了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的核心要义。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决定了法治体系的政治本质,保证了法治发展的前进方向。

(四)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发展新路,“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绝不能盲目对标、照搬照抄。现代化法治文明建设必须立足本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和现实政治经济社会条件,走符合本国实际的法治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我们这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法治文明,拓展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建构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强国,同样如此。道路事关前途、决定命运。“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三、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体系

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体系内涵丰富,涉及法治文明建设的不同范畴、层面、领域和环节,但在制度文明层面,本文主要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体系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体系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明确设定法治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引导中国实现了从新时期“形成法律体系”,到新时代“建设法治体系”转型升级的重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深刻反映了中国法治文明建设求真务实的实践特色,客观展现了开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法治道路的阶段性特征。

(二)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体系的理论意义。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人类法治文明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独创性。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宪法和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和关键作用所决定,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体系,创造性地把国家法律和执政党党内法规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制度治党、从严治党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形成国家法律制度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得益彰的治国理政格局。用法治体系全链条、全过程、系统化地规范权力、制约监督权力,用宪法法律和制度体系的“紧箍咒”管住管好权力,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体系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到法治实践作出的重大创造,是对人类法治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

(三)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体系的实践意义。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更加注重并确保宪法和国家法律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持续加快立法步伐,截至目前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93件,行政法规600余件,地方性法规12000余件,国家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执政党持续加强党内法规建设,迄今共制定了3718部现行有效党内法规,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业已形成。

现代化法治文明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体系得到自觉遵守和有效实施的一种良好秩序状态。宪法和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宪法和法律的功效不在于文本,而在于行动。为了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强立法生产的大量“纸面和条文上的法律”,切实变成行之有效的“行动和生活中的法律”,必须更加重视宪法和法律实施和实效,保证并提升法治实施效能,实现良法善治;必须努力健全法治体系,完善法治实施机制,立足中国法治基本国情,遵循法治实践基本规律,把法治实施的各个主要方面紧密联结起来,把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深入贯穿起来,尤须要把执政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纳入整个法治体系做出统筹安排。

从根本上讲,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体系,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没有反对党,不是三权鼎立、多党轮流坐庄,我国法治体系要跟这个制度相配套”。

四、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格局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宏大战略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现代化法治强国之路,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逐步形成了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新格局。

一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顶层设计。执政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设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制定“一规划、两纲要”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擘画了未来蓝图,为建设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整体格局。坚持在全面推进“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国家文明建设大格局中,深入推进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建设,使法治文明建设不仅参与和融入国家文明建设体系,而且为国家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化、法治化保障。与此同时,努力构建新时代法治道路、理论、体系、文化“四位一体”的法治发展格局,为全社会坚定“四个自信”提供法理依据,为加强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支撑,为全面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建设方略。“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深入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护法,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国际法治建设,促进中华法治文明与世界法治文明交流互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中国法治贡献。

四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重点突破。坚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法治,用改革方式为法治文明提供新动能,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护法持续协调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从推进司法改革、到实施政法改革,再到深化法治领域改革,通过一系列“自我革命”的政法改革和法治改革,不断破除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发展遇到的观念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全面依法治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法治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着力抓住法治体系这个“骨干工程”,推进国家治理各领域的全面现代化,推动中国现代化法治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五、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世界意义

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法治对世界法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是21世纪人类法治文明在东方大国产生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

(一)丰富了人类法治文明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提出了法治文明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如“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等,不仅深刻推动了中国特色现代化法治理论创新发展,而且极大丰富了人类法治文明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给世界奉献了一种全新的法治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法治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已成为闪烁在人类政治文明灿烂星辰中的‘东方之光’”。

(二)创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把法治文明建设与制度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文明的制度化、法治化,持续推进“制度之治”“规则之治”和“法律之治”,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彰显“中国之治”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愈加成熟、愈加定型的中国式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现代化文明建设提供了充分制度保障。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坚持宪法规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坚持在宪法框架下加强和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之治”的显著优势,推动了人类法治文明制度新形态的创新发展,为人类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样板,为世界法治文明的制度建设作出了中国贡献。

(四)为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中国经典范例。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传统,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法治文明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价值理念,尊重各国人民对其法治文明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潮流中,中国秉持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高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旗帜,追随先辈法治文明的前进脚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例如,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治文化交流、法治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强立法领域的比较研究、经验交流和学习互鉴,以良法保障人类文明,推动全球善治;深化司法领域的国际合作,完善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司法协助覆盖面;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打击严重国际犯罪;不断加强法治领域的国际合作,义无反顾地推动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从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到影响世界,为促进人类多样化法治文明的包容发展创造了中国经典,为推动世界多样性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范例。

(五)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中国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在不断加强国际法治建设进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对那些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及时提出改革的方案,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公平正义贡献中国法治力量。

THE END
1.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性质、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条件都决定了我们不能移植西方的法治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所开辟出来的法治道路,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精神的价值体系和制度逻辑。比如:我国古代的“中庸”“以和为贵”的传统,影响了被誉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https://www.gdnx.gov.cn/sgnxrlzyj/gkmlpt/content/2/2688/mpost_2688368.html
2.展现未来中国法治发展方向,法学大咖热评2020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2020年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18日在南京揭晓,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民法典公布、香港国安法公布、蚂蚁金服暂缓上市、张玉环杀人案26年后再审改判无罪等获得50多位国内法学专家投票入选。当天,由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组织的专家研讨会对这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进行了点评。 https://www.xhby.net/index/202101/t20210119_6952868.shtml
3.法治中国的意义及其实现内容摘要:法治中国并不是一个已经过时了的政治口号,法治在中国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文明进步的要求,更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从法治的基本要素出发进行思考,可以发现,要在中国推进法治进程并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正确处理权法关系,正确处理党法关系,完善法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并构建适应法治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67.htm
4.2016年8月中心组学习材料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要走什么样的法治之路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因此,便将习近平谈依法治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8月17日第12版)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本质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http://www.hazyy.com/yydj/dwgk/1763.html
5.中国控烟法治发展报告(2021)民主与法制杂志电子版近日,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陈甦、田禾主编的《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2021)》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收入了《中国控烟法治发展报告》。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通过后,控烟法治建设在全球广泛兴起。中国的控烟法治建设从地方立法开始,各城市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推动地方控烟立法的发展,也http://e.mzyfz.com/mag/paper_48555_25146.html
6.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https://baike.sogou.com/v67941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