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法学高文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

原标题:【学术中国·法学】高文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

高文勇

EvandroMenezesdeCarvalho

国际法教授,巴西里约热内卢瓦加斯基金会法律系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巴西弗卢米嫩塞联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副教授、巴西中国研究网络(RBChina)的创始成员。2012—2014年,在美洲国家组织和中国奖学金理事会项目(OAS-CSC计划)的支持下,成为上海财经大学(SUFE)的高级学者。2014—2015年,任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的高级外国专家。他发表论文若干并出版专著《国际法符号学:贸易和翻译》等。

“现代化新道路”是指中国通过主权选择的现代化进程。指的是既不盲目引进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经济模式,也不采用多边金融机构规定的经济方案。中国在促进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会考虑其民族智慧和努力,以及地理和自然资源。而这也是它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它符合中国国情但不一定可以复制用于其他国家。

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在国内的蔓延以及消除极端贫困等近期成果,展示了中国治国理政的效率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与这些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未能控制住疫情,其国内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由此可见,决定一个国家是否会更加繁荣、发达和社会公平的并不是GDP,而是包含制度和理念的治国理政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以全中国人民的福祉为目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其发展理念包括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相比之下,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对人民漠不关心,有时甚至对人民充满敌意。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处在动荡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前,中国社会结束了王朝时代的封建制度进入了共和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对现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和政体方案”的肯定。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消除了极端贫困,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极端贫困的消除表明,中国实现了以下共和制原则,即国家是为保障公民的普遍利益而成立的。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和普遍利益作为国家的运作原则。

为什么我要强调中国国家及其治国理政模式的共和性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它定义了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的第一个百年中的最初承诺。共和制是一种政府形式,意味着国家必须为公民的普遍利益服务。这个概念是中国政治进程的核心。因此,有必要从这一历史角度来看待党的作用。在国家机构中实现共和文化,是推动民众以其他形式参与确定国家方向的一个基本条件。在许多自称共和政体的西方民主国家中,权力的行使仅有利于极小部分的人,而不是民众。统治者的统治首先是帮助其掌权的利益集团。在这些民主国家,人民在物质上被排除在国家财富之外,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相反,许多西方民主国家的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不断加剧。它们是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因为它们建立在所谓的“民众参与”的表象之上。而这种参与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只保证公民的投票权,而不保证公民享有过上体面生活的基本权利。这些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抛掉了国家在促进全民健康、安全和教育方面的所有责任,将生存的重担转移到人民的肩上。它们往往会借“精英政治”之名来解释人民面临的生存压力,漠视人民的贫困。奇怪的是,西方国家想讨论民主问题,却不把共和问题拿到台面上来谈。

我们需要从这个背景来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为了改善这些方面,今年3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订了已实行30多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程序规则。对于这项改革,有必要提到中国式民主的五个基本方面:第一,法律程序开始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作用将得到改善;第三,改革将加强人民代表履行其职能的保障;第四,人民代表必须与他们的选举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第五,重大立法决策必须越来越科学,符合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的“科学发展观”。

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模式可扩大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内容、方法和理念。正是由于独创性地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理解的参照物。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李洋桥【摘要】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2.法治中国中文名 法治中国 举措 依照法律和宪法治理中国 时间 1996年 含义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展开 执行部门 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目录 1基本要求 2术语定义 3发展沿革 4历史进程 5立法体制 6法律制度 7司法建设 8相关图书 信息 梗概 目录 9习近平眼中 10词条图册https://baike.sogou.com/v67941163.htm
3.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从中国法律发展史的眼光来看,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创立是伴随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而渐次展开并逐步完成。在近代中国法学体系中,中国法制史学是一门最早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法学基础学科。可以说,从中国法制史学的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管窥出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大体路径。这似乎又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法史学是法学学科的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4.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近十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局面,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http://www.hprc.org.cn/gsyj/zzs/shzyfz/201211/t20121113_4038600.html
5.中国法治三十年——关于中国法治发展的“三步曲”构想(法律理论篇)中国的法治建设,远不是一场单纯发生在一国社会内部的、主要局限于法律层面的制度变革,而是一场与从初级工业化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集中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转轨)相伴随的,且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艰难堀起过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总体性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法律变革与经济发展、体制转轨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89.html
6.欧盟法律研究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外部来分析,20世纪 70年代末以前,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在国际上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包括当时的欧共体在内的多数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从而客观上难以认知战后这一新型的区域一体化实体的法律制度及其运作。从内部来看,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堪回首的一场人祸,而且使包括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64
7.准确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全面统筹法治建设总体进程 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建设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目标。我们要把法治中国建设放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变革中进行审视,通过法治建设充分表达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法律既是政治统治的手段,也体现政治改革的价值目标。法治是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81024/Articel09003MT.htm